《华罗庚》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华罗庚》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4 12:0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华罗庚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4、华罗庚的论著:
《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1936—1937)
《堆垒素数论》(手稿)(1941)
《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1957)
《堆垒素数论》中文版(1953)
《数论导引》(1957)
《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1963)
《优选平话》、《统筹法平话》(1958后)作者简介:
顾迈南,新华社记者,著
有大量的科学家传记
作品,如:
《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
《华罗庚传》、
《丁肇中:故国情深》、
《李政道》。词语:署(shǔ)名 苏家驹(jū) 扉(fēi)页
勤能补拙(zhuō) 怠(dài)慢 吴筱(xiǎo)元
一拐一瘸(qué) 怜悯(mǐn) 停滞(zhì)
蜚(fēi)声 金瓯(ōu) 鹯(zhān)
褒(bāo)奖 追溯(sù) 商榷(qùe)
置若罔(wǎng)闻 出类拔萃(cuì)补充词解: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
怠慢:冷淡。
蜚声: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备至:完全,到了极点。
商榷:商讨。
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象没听见一样。指不予理睬。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等)
运筹学: 利用现代数学的成就,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来研究人力物力的运用和筹划,使能发挥最大效力的科学。
从实以终: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到最后。
课后习题三:
华罗庚生平故事概略:
一、“伯乐识马”
一篇论文《苏 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的理由》
一位伯乐(熊庆来)
一次人生命运的转折
(为未来的数学家的成材奠定基础)以“出名”为开始倒叙避免平
铺直叙二、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1、“物不知其数”算题数学才能初露端倪2、“罗呆子”的绰号痴迷数学、艰苦自学3、可怕的伤寒症生命的抉择,
令人感慨三、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1、清华四年,研究数论
(不拘学历用人,助理员----助教)
2、英国两年,得出“华氏定理”
3、抗日期间,艰辛中完成《堆垒素数论》手稿
(送到当时的中央研究所后却丢失了,带着忧伤无奈出到美国)
(“教授教授,越教越瘦”,乞丐掉头走)
四、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
教育事业
1、致力于数学研究。
(中国成立,回国任教,放弃优裕生活,
爱国之情尽显)
2、致力于教育事业
(发现和扶持年轻学者,学术严谨
(如:王元、陈景润))
3、致力于数学的实际运用(从理论到运用,
常思常新)
4、年近古稀,跨
洋越海,孜孜不倦。
(同行赞誉,可见成就)3、华罗庚的哲学:
A、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B、教导年轻人学 数 学 要“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C、“努力在 我评价在人”--------------
D、“ 弄斧 必到班门”,
E、 “观棋 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
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

F、“树老易空,人老易松,
科学之道 戒之以松,我愿一
辈子从实以终。”
勤奋不幕虚荣敢于
挑战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
“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
“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是古稀之年的华罗庚利用比喻对于自己的警戒。课文运用了大量材料,谈到华罗庚成功道路中“实”的作用:科学研究的态度、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运用等。文中诗歌解读:
P31:“神奇妙算古名词……”
这首诗强调了人生要埋头苦干的思想,
他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
能够弥补先天的智力不足。P33:“寄旅昆明日……”
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华罗庚对国土受侵、
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的愤恨,体现了他
爱国精神。P36:“向在城市里……”
这首诗极好地表现了华罗庚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P37:“破阵子·奉答邓大姐……”
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光荣加入共产党的喜悦心情。几次申请,未被批准,年近古稀才得批准,固然开心。也可见对党的耿耿忠心。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具有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表现在哪里?(1)、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鹰鸇铺地飞”现实的表现出愤慨和忧虑。
(2)、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我们应当回去”。
(3)数学下乡。1958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文鉴赏:
A、蕴涵的思想:
一、逆境中奋斗的精神。三大劫难:
1、是他童年时,家贫,失学,
患重病,腿残废。2、是抗日
战争时期,孤立闭塞,资料
缺乏。3、是“文化大革命”时
期,家被查抄,手稿散失,
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
手和学生分配到外地等。
(条件恶劣,但他坚持工作,
做出成就,付出的毅力可想
而知。)
二、自学成才的模范作用。
“他只上过初中,即使到了美国伊利诺大学
当教授,他的履历上也只有初中的文凭。
这一点对中国的年轻人奋发向上有特别大
的鼓励。”(王元)
三、爱国精神。1、1937年在英国
的时候,英国人留他教书,他却毅
然拒绝了。1938年回国,到了西南
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2、后来在
美国,成为美国伊利诺大学的终身
教授了,但一听到新中国
的成立,便带领全家急
不可待地返回祖国。B、写法特点:
1、以时间为线索传主的生命历程
完整的华罗庚形象脉络清晰
材料多而不乱2、嵌入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科学家的传记显出
古朴文雅的风格3、有意识地讲述小故事增加文章的活泼度
更具可读性华罗庚小标题(一)(1-6):失学前后,热爱、痴迷数学。
(7-10):残疾后,决心献身数学。小标题(二)(1-5):清华四年,研究
数论;英国两年得出华氏
定理。
(6-9):西南联大几年,
完成《堆垒素数论》。
(10-12):访美四年,
扩大研究范围 。小标题(三)(1-6):致力于中国的数论研究。
(7-10):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11-15):致力于数学的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