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讲考)第6课北宋的政治 精品课件+背诵清单+当堂考试

文档属性

名称 (背讲考)第6课北宋的政治 精品课件+背诵清单+当堂考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9 19:25:33

文档简介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2022·江苏姜堰·九年级期末)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D.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B项正确;宋太祖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与兵权无关,排除A项;宋太祖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与兵权无关,排除C项;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江苏兴化·九年级期末)唐代谚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宋代民间俗语则说“做人莫做军”。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唐代人们不重视科举 B.宋代文化比较发达
C.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D.选拔人才机制不够完善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唐代谚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宋代民间俗语则说“做人莫做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重武轻文,而宋朝重文轻武。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因此,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人们不重视科举”,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文化比较发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选拔人才的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江苏兴化·九年级期末)“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与“宋祖”有关的是
A.定都长安 B.设置知州以分通判的权力
C.实现全国统一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后世的赵氏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D项正确;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排除A项;北宋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排除B项;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古代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江苏·靖江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期末)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A.科教兴国 B.休养生息朝代事件 C.重文轻武 D.重农抑商
【答案】C
【详解】
依据材料“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 人,平均每年约 360 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 868 人,平均每年约 5 人。”可知,这体现了北宋录取文士名额比武士多,重视文士,轻视武士,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项正确;宋朝时期没有实行科教兴国,排除A项;西汉建立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北京大兴·九年级期末)“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人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材料说明宋朝( )
A.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B.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C.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答案】C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人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都市生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广东普宁·九年级期末)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
(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答案】A
【详解】
根据"宰相须用读书人"“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并励武人读书"等信息可得出,宋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7.(2022·江苏靖江·九年级期末)下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重用文臣担任知州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以黄袍加身,夺取前朝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臣担任知州。因此图片中的他是宋太祖,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②③④。选项A符合题意;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与宋太祖史实不符,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2022·山东东平·八年级期末)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答案】B
【详解】
宋代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赵匡胤为了解除禁军初级将领的兵权而采取的措施,B符合题意;ACD项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排除。故选择B。
9.(2022·江苏泰兴·九年级期末)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即读书的行为高于一切。反映了宋朝重文,重读书;“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材料“宋朝”是时间提示,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说明宋朝比较重视读书,不做军人,结合所学,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装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由此可确定答案。
10.(2022·江苏高邮·九年级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择D。
二、综合题
11.(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的图一中所示现象发生在哪位皇帝身上?“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何在?他这样做是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宋太祖赵匡胤;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吸取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教训。
(2)重文轻武政策。
(3)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杯酒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故皇帝是赵匡胤;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吸取教训是唐末以来武将跋扈。
(2)根据材料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根据材料三“有宋一代,……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第6课北宋的政治
1.(2022·江苏姜堰·九年级期末)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D.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2.(2022·江苏兴化·九年级期末)唐代谚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宋代民间俗语则说“做人莫做军”。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唐代人们不重视科举 B.宋代文化比较发达
C.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D.选拔人才机制不够完善
3.(2022·江苏兴化·九年级期末)“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与“宋祖”有关的是
A.定都长安 B.设置知州以分通判的权力
C.实现全国统一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4.(2022·江苏·靖江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期末)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A.科教兴国 B.休养生息朝代事件 C.重文轻武 D.重农抑商
5.(2022·北京大兴·九年级期末)“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人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材料说明宋朝( )
A.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B.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C.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6.(2022·广东普宁·九年级期末)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茸修先圣庙"
(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7.(2022·江苏靖江·九年级期末)下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重用文臣担任知州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22·山东东平·八年级期末)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9.(2022·江苏泰兴·九年级期末)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0.(2022·江苏高邮·九年级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二、综合题
11.(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的图一中所示现象发生在哪位皇帝身上?“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何在?他这样做是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第6课北宋的政治
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先南后北,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1)军事上(集兵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①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1.(2021·河南睢县·七年级期中)“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这两件大事都是与下列哪位有关?(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阿保机
2.(2019·广东广州·七年级期中)赵匡胤是在黄袍加身事件后登基称帝的。五代律令沿用唐律。《唐律疏议》有十恶不赦的说法,其中第六恶是大不敬。王元亮对“大不敬”的注释是:“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事件中,赵匡胤罪大恶极,已无活路,只好称帝的违法行径是( )
A.偷取了皇帝的御服 B.穿上了皇帝的御服
C.派兵劫取皇帝御服 D.领兵入宫索取御服
3.(2021·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第四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为改变武将跋扈的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③分离领兵权与发兵权 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2021·江西南丰·七年级期中)宋朝地方政治体制的内容,其中正确的是( )
①文臣是地方州县的长官
②地方长官要接受三年一换的制度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④通判对地方官行使监察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2021·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1.措施:(1)重视文官:①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②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名额,提高地位,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文教措施的意义影响:①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重文轻武政策利弊(影响)。
(1)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④(文教措施的意义影响)
(2)消极: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④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
背景(原因):
①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
②北宋实行不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1069年
支持者:宋神宗
变法人:王安石
3.变法的目的: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主要措施
5.变法的结果:
①新法触犯了答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都被废除。
6.(2019·福建师大二附中七年级期中)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重文轻武 B.提高武将地位和待遇
C.大力发展经济 D.鼓励发展科技
7.(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B.设参加政事为副相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D.设转运使管理财政
8.(2021·辽宁老边·七年级期中)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活跃的王朝。宋朝把以文御武、重文轻武做到了极致。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
A.限制节度使的权利 B.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C.巩固边疆 D.减少军费
9.(2021·陕西长安·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臣掌握国家军政大权②派文人担任地方知州③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④武将只有调动军队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21·广东揭东·七年级期中)“联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对宋太祖的这一举措认识正确的是
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体现其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④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北宋中期,各级官僚已达到 17000 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互相推诿,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针对这一情况,王安石釆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官员择优录用 B.加强中央集权
C.推行保甲措施 D.取消世卿世禄
【答案】A
【知识延伸】
1、归纳宋太祖为强化集权,在政治上的措施,有什么利弊。(共30张PPT)
如果宋朝也有奥运会,大宋会派出什么人去参赛呢?我们一起探索宋朝?
日本东京奥运会,第41金!中国奥运王牌项目跳水又夺金,起源于宋朝“水秋千”
课堂导入
七年级下册精品
北宋的政治
2022
同步课堂
七年级下册第6课
课堂导入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中考演练
创新思维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评价目标
背讲考-七年级下册同步备课精品系列



通过故事再现和读图,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通过读课本、史料,了解赵匡胤集权“安”天下的具体措施;知道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宋朝建立
评价任务一
评价任务一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
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1.时间:
2.人物:
3.事件:
4.都城:
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宋朝建立
开 封
赵匡胤(927-976)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原后周禁军统领。960年,于汴京东北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庙号太祖。
观察地图,北宋有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找出北宋统一过程和意义?
评价任务一
宋朝建立
北宋的局部统一
过程:先南后北
意义: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五代十国)局面。
评价任务一
①唐朝前期疆域图
②五代十国形势图
③北宋时期形势图
问题一:对比图②和图③,有何发现?
问题二:对比图①和图③,有何发现?
问题三:图①图②图③的变化,可以说明什么?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宋疆域远小于唐朝,周边民族政权并立,未实现全国统一,是局部统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宋朝建立
评价任务一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普曰:“……唐季以来……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出自《续资治通鉴》
评价任务一
宋朝建立
问计赵普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
天下自安
目的 措施
军事
政治 中央
地方
经济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2.知州实施三年一换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收归地方财赋至中央
削弱相权
加强君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收拢地方财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更戍法)
3.地方增设通判一职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
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评价任务二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 .控制军权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2)统调分离
禁 军三衙掌兵
皇 帝控制军队
枢密院调兵
(3)地方禁军定期换防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问 题 思 考:宋太祖如何控制军权?
加强 禁军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评价任务二
为杜绝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目的:
收其兵
轻武
将1
将2
将3
换将
换将
换将
驻 地
驻 地
驻 地
一 .控制军权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2)统调分离
(3)地方禁军定期换防
加强 禁军
(4)收地方精兵
“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评价任务二
枢密使
三司使
参知政事
丞相
皇帝
丞相
事无不统
皇帝
副相
军权
财权



二. 削弱相权
分化事权(多人,多重机构)
材料 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枢密使分取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权。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结合课文和材料,谈谈赵匡胤采用什么办法削弱宰相权力?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评价任务二
三.控制地方
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复置转运使……
译文:自今年起,每年所收地方赋税,除留下地方行政的基本开支外,全部上缴中央,不得截留。又设置转运使监控地方财政……
……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复置通判……
译文:方镇缺少最高长官,命文臣掌管一州……设置通判与知州共同处理政事。
……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译文:这样中央财力雄厚,可有力控制地方。
—一



结合课文和材料,说说宋太祖如何控制地方?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评价任务二
1.派文臣做知州
2.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3.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1.取消节度使的截留特权
2.设转运使,监控地方财政
三. 控制地方



罢节度使兵权 ,收地方精兵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评价任务二
制钱谷
重文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结合材料和图片,说说宋朝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中国通史》
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任务三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
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1.目的:
2.表现:
3.影响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③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④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⑤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②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官吏冗余,导致办事效率下降,财政支出增加。
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任务三
宋太祖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去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危害大。”
想一想:宋太祖的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宋太祖
结合课文,说一说:假如你是北宋时期的一名官员,你选择做文官还是武将?为什么?
北宋重用文官,压制武将; 文官地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武将受文官监督和管束。
重文臣、轻武将
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任务三
注重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
1)录取人数多 2)享受待遇高 3)起授官职高 4)提拔特别快
宋太祖一朝科举15次,录取100多人,宋太宗一年录取500多人,宋真宗科举录取人数更多。
宋太宗
回答:材料反映了宋太宗实行“文治”的又一做法是什么?
重科举,纳人才
读书——科考——做官——重文轻武
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任务三
研读材料,分析宋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有何影响?
评价任务三
积极影响:
1.重视教育和文化,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创造出了光辉的文化成就;
2.杜绝政权的频繁更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
消极影响:
“轻武”也制约了武将的才能,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重文轻武政策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一: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钱穆: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
求其能变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合作探究:我们该如何认识北宋的政治制度?
1.朱熹的评价公正么?
启示:求变“保”天下
稳定、统一符合宋初社会需要
2.如何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上述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评价任务三
重文轻武政策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
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1.背景
(原因):
2.时间:
3.变法的目的:
4.支持者:
①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
②北宋实行不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1069
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
评价任务四
宋神宗
5.主要措施
领域 措施名称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宋辽 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辽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宋夏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双方达成和议,北宋每年给夏“岁赐”。
军事实力衰弱不振
对外:积弱
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压力、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养兵、养官负担沉重,财政出现危机
对内:积贫
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压力、危机
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应对
1.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
归于失败
2.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法)等手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积贫
积弱
富国
强兵
王安石针对哪些问题进行变法?目的是什么?
长于忧患:宋中后期的应对
材料一: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仅帮助了农户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并且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继续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农业生产。
——《中国通史·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否取得成效?
材料二: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6
下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
取得了一定成效;
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思、评
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
但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开战以失败告终。
执行过程中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三、力图挽狂澜——王安石变法
积极:
消极:
(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北宋引以为戒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定都东京 B.设置刺史 C.重文轻武 D.削弱相权
(2021·江苏泰州·中考真题)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超越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C
A
中考演练
(2021·山东聊城·中考真题)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2021·青海西宁·中考真题)北宋施行重文轻武,削夺方镇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重用文臣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同时又重视武备,年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削减军备节省开支 B.提高文官的地位和待遇
C.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D.加强君权防止武将专权
D
D
中考演练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强化集权
重文轻武:压抑武将,文臣统兵,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军事:“杯酒释兵权”,统调分离,更戍法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行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涉及经济军事教育,最终失败
创新思维第6课北宋的政治
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先南后北,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1)军事上(集兵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①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1.(2021·河南睢县·七年级期中)“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这两件大事都是与下列哪位有关?(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阿保机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都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C项正确;汉武帝、唐太宗和阿保机都没有“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019·广东广州·七年级期中)赵匡胤是在黄袍加身事件后登基称帝的。五代律令沿用唐律。《唐律疏议》有十恶不赦的说法,其中第六恶是大不敬。王元亮对“大不敬”的注释是:“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事件中,赵匡胤罪大恶极,已无活路,只好称帝的违法行径是( )
A.偷取了皇帝的御服 B.穿上了皇帝的御服
C.派兵劫取皇帝御服 D.领兵入宫索取御服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黄袍加身指的是穿上了皇帝的御服,“乘舆服御物”是《唐律疏议》中的第六恶大不敬,黄袍加身就是属于大不敬,B项正确;偷取、劫取、入宫索取都不属于“乘舆服御物”的大不敬之罪,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2021·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第四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为改变武将跋扈的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③分离领兵权与发兵权 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分离领兵权与发兵权,A项正确;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是宋太祖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故排除含有④的BCD项。故选A项。
4.(2021·江西南丰·七年级期中)宋朝地方政治体制的内容,其中正确的是( )
①文臣是地方州县的长官
②地方长官要接受三年一换的制度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④通判对地方官行使监察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
北宋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行使监察权,以分知州的权力;在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5.(2021·北京·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想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意,A项正确;“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地方设置转运使”表述正确,但不会同意,排除D项。故选A项。
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1.措施:(1)重视文官:①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②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名额,提高地位,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文教措施的意义影响:①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重文轻武政策利弊(影响)。
(1)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④(文教措施的意义影响)
(2)消极: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④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
背景(原因):
①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
②北宋实行不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1069年
支持者:宋神宗
变法人:王安石
3.变法的目的: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主要措施
5.变法的结果:
①新法触犯了答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都被废除。
6.(2019·福建师大二附中七年级期中)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重文轻武 B.提高武将地位和待遇
C.大力发展经济 D.鼓励发展科技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A项正确;提高武将地位和待遇不利于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排除B项;发展经济和发展科技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是不能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7.(2021·福建·福州立志中学七年级期中)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B.设参加政事为副相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D.设转运使管理财政
【答案】C
【详解】
根据“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太祖吸取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防范地方割据,因此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C项正确;根据“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可知宋太祖是选派文臣统治地方,ABD项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
8.(2021·辽宁老边·七年级期中)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活跃的王朝。宋朝把以文御武、重文轻武做到了极致。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
A.限制节度使的权利 B.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C.巩固边疆 D.减少军费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B项正确;“限制节度使的权利”是重文轻武政策的内容,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不能提体现“巩固边疆”,排除C项;材料不能提体现“减少军费”,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1·陕西长安·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臣掌握国家军政大权②派文人担任地方知州③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④武将只有调动军队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同时派文人到地方当知州,同时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①②③正确。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要求,并且不能调动军队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④是错误的。根据分析可知,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10.(2021·广东揭东·七年级期中)“联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对宋太祖的这一举措认识正确的是
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体现其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④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
从题目中的“联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这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这项政策改变了唐末以来的地方割据局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形成文官统兵的格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但不利于军队作战能力的增强,②③④符合题意;重文轻武政策不利于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①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北宋中期,各级官僚已达到 17000 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互相推诿,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针对这一情况,王安石釆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官员择优录用 B.加强中央集权
C.推行保甲措施 D.取消世卿世禄
【答案】A
【知识延伸】
1、归纳宋太祖为强化集权,在政治上的措施,有什么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