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专题训练 修辞手法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专题训练 修辞手法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1 10:4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专题训练——修辞手法
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反问)
B.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比喻)
C.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通感、比喻)
D.我敬畏长江之气势如虹,敬畏黄河之波涛汹涌,敬畏珠峰之直插云天。(对比)
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
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③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A.拟人 比喻 比喻 排比 B.比喻 比喻 拟人 比喻
C.拟人 比喻 拟人 比喻 D.比喻 比喻 排比 拟人
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闻先生大骂特务,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③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④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A.引用 反复 拟人 排比 B.对比 反复 比喻 比喻
C.对比 引用 拟人 比喻 D.引用 引用 比喻 排比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B.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C.她已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D.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有责任感的“80 后”现在何尝少呢?当灾难来临时,他们挺身而出,勇于奉献。 理解: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强调了现在有很多有责任感的、勇于奉献的“80 后”。
B.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理解:这两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地面的“街灯”与天上的“明星”交相辉映的美丽夜景。
C.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老城舒适温暖的特点,强调了春天的老城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
D.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尽欢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万物欣然、充满生命力的美好景象。
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对下面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的珍宝之一。(比喻)
B.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他,怎么会不愿意和他亲近呢?(反问)
C.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排比)
D.什么时候,我能再见见我的蔡老师呢?(反问)
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比喻)
B.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拟人)
C.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对偶)
D.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引用)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B.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C.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D.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是
A.只是深深浅浅地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B.……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C.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D.……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C.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D.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有我的手印。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③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④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比喻 拟人 反问 排比 B.比喻 排比 设问 拟人
C.拟人 比喻 反问 排比 D.拟人 比喻 设问 排比
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B.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的跑进去了。
C.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D.(它)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B.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C.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D.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下列句子中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A.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B.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C.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那样。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也在这里弹琴。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B.不过,最后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C.一天又在他睡午觉的时候,我忽然听见他在阳台上像个大兵似的大声咒骂起来。
D.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有误的是
春天的青岛之海,是美的。
当寂静的树林悄悄朦胧岀一层鹅黄,当天真的燕子开始娇羞地呃喃,青岛之海,便以她耀眼的天姿国色,吸引了纷至沓来的游人。
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之中,大海如同一册被打开的浅蓝色的诗集,无边无垠,一片蔚蓝。那天使般翔飞的海鸥,是诗行;那蝶翅般竞发的船只,是诗行;那自由自在、缓缓涌动的波浪,是诗行;那于阳光下湛蓝的浪丛辐射出的斑斓的光束,更是诗行……这一行行绝美的诗句,怎不令游人频频驻足,一咏三叹?
A.选文中的“娇羞地呢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初春时青岛之海的天真与娇羞。
B.作者把“大海”比喻成“被打开的浅蓝色的诗集”,生动地写出了在春风的欧拂下,蔚蓝色的大海广阔无边的景象。
C.作者反复运用“那……,是诗行”的句式,构成排比,强调了海面上海鸥翔飞、船只竞发、波浪涌动、光束斑斓的绝美景象带给人的美好感受。
D.结尾“怎不令游人频频驻足,一咏三叹”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里青岛之海的美的强烈的赞叹之情。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B.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
C.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D.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土高原地面的景象比作黄绿错综的大毯子,生动地写出了黄土高原的黄绿交错、辽阔平坦。
B.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理解:这句话通过反问,表达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增强语气。
C.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理解:这句话以对比的手法,否定“好女子”,肯定“伟丈夫”,突出白杨树的伟岸阳刚。
D. 它(白杨树)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杨树的普遍和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B.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C.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D.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C.(父亲)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D.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在这里)外国人像爱斯基摩人在非洲一样罕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夸张 C.类比 D.拟人
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向读者生动地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去的运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实际上,就像某些生物学家所说的那样,这条独角鯨的武器是一把骨质的剑或者骨质的戟。 分析:运用了比喻,将独角鲸的角比作了剑或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角的坚硬。
B. 锦带潭鱼,像长两米的宽大套子,在水中间滚来滚去。 分析:运用了拟人,将锦带潭鱼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反复翻滚的样子。
C. 我们在很细,很平,没有皱纹,像海滩上只留有潮水痕迹的沙上行走。这种眩人眼目的地毯,像真正的反射镜,把太阳光强烈地反射出去。 分析:运用了比喻,将沙滩比作反射镜,生动形象地写出因沙子细密而反光的场景。
D.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突然把肛鱼群吓住了。它们好像听到信号一样,所有的帆一下子都卷起来了,胳膊都收回去了,身体都缩起来了,翻倒的贝壳改变了重心,整个队伍都沉在水波中不见了。 分析:运用了拟人,将软体动物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软体动物们沉入水中的壮观场景。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B.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C.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下列句子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D.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下列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B.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C.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D.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对下列各句的修辞和表达效果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了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运用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有力地抒发了主人公的爱憎感情。
C.“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运用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D.“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运用象征、反问的修辞手法有力抨击了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反问的运用,加强了抨击的语气。
下面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识别有误的一项是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喻、排比)
C.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比喻)
D.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比喻、拟人)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
B.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
C.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D.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
D.人们都叫他“华仔”,因为他很像刘德华。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③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④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⑤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⑥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A.①句既用了夸张,又用了比喻。 B.②句运用了比喻。
C.③⑥句都用了反语。 D.④⑤句都用了比喻。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B.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C.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D.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下面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B.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C.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D.“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下列加点词语没有使用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C.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B.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
C. 桃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此句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花儿们“争相斗妍”的繁荣景象。
D. 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哪里还会有创新的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的精神? 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追星族”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B.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C.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D.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家的台阶高,我们高攀不上。(夸张)
B.柳树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拟人)
C.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拟人)
D.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比喻)
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闻一多)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人间四月天,清丽典雅地涉水而来,清清浅浅,让你尽展笑颜。
B.为了迎接四月,大地做了太多隆重的准备。
C.四月的风恣意地亲吻着我们的脸,轻轻摇曳着我们的心。
D.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表达了盼春的急切心情。
B.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老舍《济南的冬天》) 理解: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突出了济南冬天水的温、清的特点。
C.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理解:这句话运用引用、比喻的修辞,突出了春风温暖的特点。
D.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刘湛秋《雨的四季》)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树叶明亮,树枝柔软的样子,从侧面表现了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
答案
1. 【答案】D
【知识点】反问、比喻、对比、通感
2. 【答案】A
【知识点】拟人、排比、比喻
3. 【答案】B
【知识点】反复、比喻、排比、修辞的运用、引用、拟人
4. 【答案】A
【知识点】“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比喻
5. 【答案】B
【解析】A.“何尝”是反问词,“有责任感的‘80 后’现在何尝少呢?”是反问句,而非“设问句”。C.“强调了春天的老城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在句中没有体现。D.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知识点】修辞的表达效果、比喻
6. 【答案】D
【知识点】拟人、老山界/陆定一
7. 【答案】A
【解析】A 项,表达某种感觉或进行比较的都不是比喻修辞。
【知识点】比喻
8. 【答案】B
【解析】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
【知识点】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对偶、引用、比喻
9. 【答案】C
【知识点】比喻
10. 【答案】B
【解析】B 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知识点】比喻、拟人、一棵小桃树
11. 【答案】B
【知识点】拟人、紫藤萝瀑布
12. 【答案】B
【解析】A、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C、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知识点】排比、拟人、比喻
1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比喻。把“鸟窝”比作“黑色蘑菇”;
②拟人。“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这些词语把丝瓜人格化了;
③反问。“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④排比。根据句式:看到……听到……闻到……
故选 A。
【知识点】拟人、比喻、反问
14. 【答案】A
【解析】B、C、D 三项虽然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因为比喻句必须具有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即本体和喻体。
【知识点】比喻、猫
15. 【答案】B
【知识点】修辞的运用、拟人
16. 【答案】A
【知识点】比喻
17. 【答案】C
【解析】A 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B、D 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 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构成比喻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在选项 C 中,父亲“像个大兵似的大声咒骂起来”,父亲和大兵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知识点】拟人、比喻
18. 【答案】A
【解析】选文第②段中的“娇羞地呢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燕子人的动作和情感,写出了春燕的天真活泼及声音的动听。故 A 项说法错误。其余三项正确。
【知识点】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
19. 【答案】B
【知识点】比喻、拟人
20. 【答案】D
【知识点】拟人、反问、比喻、对比、修辞的运用、白杨礼赞
21. 【答案】A
【知识点】比喻
22. 【答案】B
【知识点】比喻、修辞的运用
23. 【答案】C
【解析】将“外国人在陕北苏区”与“爱斯基摩人在非洲”进行类比,突出了外国人在陕北苏区的罕见。
【知识点】修辞的运用
2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B 项不是拟人而是比喻,把锦带潭鱼比作宽大套子。
【知识点】拟人、比喻、修辞的运用
25. 【答案】B
【知识点】比喻、修辞的运用
26. 【答案】A
【解析】A 项,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C、D 三项,句中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知识点】济南的冬天、拟人、比喻
27. 【答案】D
【解析】D 项没有使用比喻修辞。“似乎”“仿佛”在这里表示作者的联想,不是比喻词,句中也没有本体和喻体。其他三项均使用了比喻修辞。
【知识点】比喻
28. 【答案】D
【解析】象征不是修辞手法。
【知识点】修辞的表达效果、反问
29. 【答案】C
【知识点】拟人、排比、修辞的运用、比喻
30. 【答案】C
【知识点】反复、比喻、设问
31. 【答案】D
【解析】D:属于比较,不是比喻。
【知识点】比喻、排比、顶真
32. 【答案】D
【解析】④⑤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知识点】夸张、反语、修辞的运用、比喻
33. 【答案】D
【知识点】比喻
34. 【答案】C
【知识点】修辞的运用、对偶
35. 【答案】B
【知识点】拟人
36. 【答案】C
【知识点】背影、反语
37. 【答案】D
【知识点】反问
38. 【答案】A
【解析】B 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 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D 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知识点】反问、比喻、拟人
39. 【答案】A
【知识点】拟人、台阶、夸张、比喻
40. 【答案】C
【解析】C 项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知识点】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比喻、反复
41. 【答案】D
【解析】D 项运用的是比喻,其余三项运用的都是拟人。
【知识点】比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42. 【答案】A
【知识点】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