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职业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职业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9 20:2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职业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其主张能体现题表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
层面 日常规范
个人 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错误
家庭 父母健在时,要对他们表示尊敬和爱戴
政府 君主遵守礼仪规则,臣民就听从他召唤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序幕中,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
A. 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 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 战场立功将士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
D. 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如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 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 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  )
A. 恢复北方生产
B. 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 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D.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  )
①实行郡县制
②建造阿房宫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建骊山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973 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如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如图是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这一发现能佐证(  )
A. 原始农业的产生
B. 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 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出现
D. 古代文明社会的产生
观察图片,可以获得的信息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文明(  )
A. 采集、狩猎文明 B. 农耕文明
C. 海洋文明 D. 游牧文明
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朝的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 加强文化控制 B. 加强经济管理
C. 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 巩固国家统一
秦始皇给自己修建了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埃及法老也为自己修建了气势宠大的陵墓--金字塔。大河文明国家能够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主要是因为(  )
A. 经济高度发达,建筑技术十分先进
B.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C. 实行中央集权,便于集中人力物力
D. 都相信灵魂不死,重视墓葬规模
历史示意图有助于形成时空概念.在下面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
A. A B. B C. C D. D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优于北方 B.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 北方统治者实行强制移民政策 D. 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劳动力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启蒙读物。它虽然只有568个字,却包括504个姓氏。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
A. 炎帝、黄帝 B. 夏朝 C. 秦始皇 D. 孔子
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对下图实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多为占卜记录 B. 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C. 反映了夏朝历史 D. 河南安阳大量出土
根据分封制,诸侯必须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主要包括(  ) 
①按田亩纳税 ②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③定期朝见周王 ④贡献财富和特产,服从周王调谴出征作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这则故事体现出孔子倡导并实践了他的思想(  )
A. “仁者爱人” B. “因材施教”
C. “兼爱”、“非攻” D. “无为而治”
如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的是(  )
A. 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B. 焚书坑儒,八股取士
C. 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D. 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商周时期人们把汉字铸在青铜器上
B. 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
C. 西汉时期汉字的主要书写材料变为纸张
D.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材料体现的是(  )
A. 周初分封 B. 商鞅变法 C. 秦设郡县 D. 汉初分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具说进步】
材料一:见图一、图二
【食物话变迁】
材料二:见图三、图四
【住房见发展】
材料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和图二的工具,分别由哪个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所使用?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
(2) 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3) 图三、图四所示的农作物,分别是由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
(4) 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5)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并立政权较多,政治经济发展较为复杂,南北方的发展有较大的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货殖列传》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 材料一的图一中曾经统一整个黄河流域的是哪个政权?图三、图四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什么历史现象?
(2)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反映了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 根据材料一中图二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口流动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 请联系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相关史实,为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是: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统一之后的一次大分裂,而分裂中又有统一,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认真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请在图中填出这一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四个政权名称。
(2) 这一时期发生了一次少数民族改革,请写出这次改革的名称。
(3)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全国统一。说出这个政权的名称及其短暂而亡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礼仪规则”“遵守礼仪规则”,联系所学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重视“礼”和道德教化的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答案】C
【解析】公元前356年,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主要内容有:编制户口,加强刑法;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其中的奖励军功,意思是在前线打仗的士兵,如果立了军功,就会赐给田宅和爵位,贵族子弟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这有利于增强士兵的战斗力。所以说“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
故选:C。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即可解答.
本题旨在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需要掌握基本知识点.
3.【答案】D
【解析】阶段②为三国两晋南北进时期,它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
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分析相关时代特征,确定主题。
4.【答案】B
【解析】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等。
故选:B。
本题以“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5.【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王朝一直沿用;还统一度量衡、货币;为了开发岭南地区,他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他还派兵攻打越族。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解析】材料“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①符合题意,材料中“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指的是②统一了度量衡,②符合题意,据“秦代铁权(即铁秤陀。见下图)上有小篆铭文”可知,秦朝统一了文字,用小篆书写,③不符合题意,材料“立号为皇帝”指的是④确立了皇帝称号,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④均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知识点,应把握秦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本题以1973年在山东发现的秦代铁权为依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古人类化石,这就是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到20万年,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直立人遗址,体现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出现的情况,故C符合题意;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产生的重要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是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故B不符合题意;古代文明社会的产生是前约2070年夏朝的建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北京人。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掌握北京人的特征、生活技能。
8.【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所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早期农耕文明的代表,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四幅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9.【答案】D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的措施。秦灭六国以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这对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秦始皇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文字,推动了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国家的融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0.【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古代大多数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这种文明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都是如此。中央集权的建立,可以使这些文明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兴建一些大型的工程,如材料中的秦始皇陵和金字塔等。而海洋文明实行的是民主政治,如古雅典等城邦的民主政治。这类文明形式一般规模较小,民主政治制度也不利于集中全国之国力去做某一项事情。AB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可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河文明的特点。
了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各自特点及影响。
1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魏蜀吴三国分立时期,之后是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南北。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历史朝代更替的有关内容.
注意准确识记西晋建立的有关内容.
12.【答案】B
【解析】李白的诗句“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炎帝、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A符合题意;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B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故C不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需要准确识记华夏族的形成。
本题黄帝和炎帝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黄帝和炎帝历史功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4.【答案】C
【解析】A、元谋人还没有过定居生活;
B、北京人还没有过定居生活,住山洞;
C、半坡人过定居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屋;
D、河姆渡人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居民的住房。图片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认准图片,本题中的图片是半地穴式房屋。
“一图胜千言”,历史图片包含丰富的信息,注意对重点图片的学习。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甲骨文,要求具备解读历史图片的能力。
【解答】
ABD.图片是甲骨文,在河南安阳殷墟(商朝的都城)大量出土,是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占卜记录。故 ABD说法正确。
C.甲骨文反映了商朝的历史,故C说法错误。
故选C。
16.【答案】B
【解析】西周分封制中,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必须定期朝见周王,贡献财宝和土特产,服从周王调遣等。①按田亩纳税不是诸侯的义务。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1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马厩失火后,没有关心马厩和马,而是关心有没有人受伤,这明显体现出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即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所以答案选A。
故选:A。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D
【解析】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有关。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C
【解析】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使得造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从而使纸逐渐普遍使用,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西汉时期汉字的主要书写材料变为纸张”这一说法错误。
故选:C。
本题以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纸的发明和改进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纸的发明和改进的相关史实。
20.【答案】A
【解析】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即把土地、奴隶和平民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材料“(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反映的正是西周的分封制。
故选:A。
本题以分封制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本题以分封制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1.【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和图二的工具,分别由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所使用,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打制和磨制方法制作而成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图三、图四所示的农作物,分别是由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种植的。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我国在氏族聚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根据材料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建造房屋;改进生产工具等。
故答案为:
(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打制、磨制。
(2)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4)说明我国在氏族聚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建造房屋;改进生产工具等。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小题1】(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胡人胡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2)据材料“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无积聚而多贫”可知,西汉时期江南地区荒凉、落后。据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南朝时,江南地区富庶。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说明了江南地区等到开发,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一中图二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人口南迁,给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引进技术,引进人才,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等等。
故答案为:
(1)北魏政权。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2)从西汉时期的落后(贫穷)变为南朝时候的富饶(得到了开发)。为后来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人口南迁,给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4)引进技术,引进人才,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并立政权较多,政治经济发展较为复杂,南北方的发展有较大的差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知识点。
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23.【答案】
【小题1】(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国之后出现了南北统一的局面,统一之后又是分裂,这一时期,南方比较安定,北方战乱较多,混战中黄河流域出现过几次统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曹魏就是统一北方的政权。后来司马氏灭蜀、代魏、灭吴,建立了统一南北的西晋;西晋政治腐败,内部争夺皇位使国力遭到削弱,内迁各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因而西晋短暂而亡,北方进入十六国分裂的时期;后来氐族建立的前秦再度统一北方,淝水之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混乱,直至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十六国分裂局面结束。
(2)淝水之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混乱,直至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十六国分裂局面结束。北魏统一北方后,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了孝文帝改革。北魏是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等。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题干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中的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全国统一。这个政权是西晋。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西晋政治腐败,内部争夺皇位使国力遭到削弱,内迁各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因而西晋短暂而亡,北方进入十六国分裂的时期。
故答案为:
(1)
(2)孝文帝改革。
(3)西晋。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②内部争夺皇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③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北魏孝文帝改革、西晋短暂而亡及其原因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北魏孝文帝改革、西晋短暂而亡及其原因的相关史实。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