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荷 塘 月 色
教学过程
导 入 新 课
作 者 介 绍
整 体 感 知
突破字词关
感受意境美
赏析课文第四段
背 景 介 绍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采用展示古代有关荷花与月色的诗句,让学生齐读,再配以唯美的图画和悠扬的古典音乐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1、朱自清原名( ),字( ),号( )。祖籍( ),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2、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 ”)。
3、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是(《 》),本文选自(《 》)。
4、朱自清的主要作品有《 》、《 》、《 》、《 》、《 》、《精读指导举隅》、《 》、《 》、《诗言志辨》、《 》、《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任选三部作品)
通过提问,了解作者,激发学习
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三)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说 教 材
说 教 法
说 过 程
说 板 书
(四)突破字词关
1填空,给加点字注音,看拼音写汉字
煤屑( ) 独处( ) 酣眠( )
敛裾( ) 霎时( ) 倩影( )
媛女( ) 蓊蓊郁郁( )
含情脉脉( ) 鷁首徐回( )
chéng( )凉 duó( )着 点zhuì( )
shà( )时 xiān( )腰 mí( )望
Niǎo( )娜 wǎn( )然 ning( )碧
2 连线
幽僻
蓊蓊郁郁
踱
弥望
袅娜
风致
梵婀玲
一例
大意
草木茂盛的样子。
幽深、僻静 。
小提琴 。
大概的轮廓。
一律 。
满眼。弥,满 。
慢步行走。
柔美的样子 。
美的姿态 。
(四)突破字词关
通过演板,调动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整体感知
在交流听读感觉的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为后面分析文句和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1、播放全文范读录像
2 、请同学为全文划分层次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写观荷的缘起。【情】 引子
第二部分:
(2-6)写荷塘月色。【景】 主体
第三部分:
(7-10)写景中人。 【情】 尾声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帮助学生领会整篇课文的条理和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
(五)整体感知
1 赏析语段 品味语言
3 创设情境 深入感悟
(六)赏析第四自然段(重点)
2 重点通感 学以致用(难点)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本段,然后采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的的变换、修辞手法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描写这三个方面赏析文章。展示图片,辅助赏析。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体会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的写作手法)
(六)赏析第四自然段(重点)
赏析语段 品味语言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感觉变换?(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角度变换描写的?(理解作者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
(7)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六)赏析第四自然段(重点)
赏析语段 品味语言
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
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的最好办法。所以我
设计让学生先朗读后思考问题,以便学生在读
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
魅力。
赏析语段 品味语言
设计意图
1 赏析语段 品味语言
3 创设情境 深入感悟
(六)赏析第四自然段(重点)
2 重点通感 学以致用(难点)
通感定义: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例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是多么撩人情思啊!)
通感妙用: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六)赏析第四自然段(重点)
重点通感 学以致用
运用通感手法造句
例: 小朋友们的笑声很甜。
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妙处,而且掌握一些修辞手法,学以致用。
(六)赏析第四自然段(重点)
重点通感 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1 赏析语段 品味语言
3 创设情境 深入感悟
(六)赏析第四自然段(重点)
2 重点通感 学以致用(难点)
创设情境 深入感悟
伏案闭目,一边听本段录音,一边幻想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体会月下荷塘的唯美意境。
(六)赏析第四自然段(重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在心中景、意中画中感受作品意境。
(七)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朱自清和他的散文,认识了一些生字词,品味和赏析了课文第四段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重点学习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总结本课必不可少,通过回顾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
(1)根据本节所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第四段,尝试背诵五、六段。
(2)写一段自己对课文第四段景物描写理解的短文。
(3)运用拟人或其他修辞手法编写儿歌或幼儿谜语,开发幼儿智力!
例如:
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红衣裳,撑船不用浆。(猜一种水生植物)谜底:荷花
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脸迎风摆,身挨绿船不划桨。猜一种水生植物(谜底:荷花)
编写谜语,有利于幼师生毕业以后到幼儿园的工作。
背诵题目,培养语感,深入理解课文,增加知识储备。预习下节课内容。
写一篇对本段理解的短文,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形成缜密的思维。
田田(多)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缕缕,仿佛远处的歌声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动
板书设计
月
光
下
的
荷
塘
荷香
荷叶
静
微风过处
上
下
通感
附:小组比赛评分方法 辅助教学
组别 合计 名次 成员 加分 组长
奖励
第一组 …… 15 1 2 水笔
一支
第二组 …… 10 2 1 橡皮
一枚
第三组 …… 5 3 继续 加油 继续
加油
第四组 …… 1 4 继续 加油 继续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