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9 19:07:20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只求以心入画,不追求绘画的技巧”表述绝对,他只是不把技巧作为追求的“事业”。
2.C 解析:A项,“离不开其精致细腻的绘画手法”错误,是寥寥几笔就描绘得惟妙惟肖。B项,“重在表现其漫画的批判性”错误,这幅漫画重在表现其抒情与诙谐的艺术境界。D项,“根本原因”错,原文为“主要的原因”。
3.B 解析:A项,所选两句借一个“怕”字描绘出小儿的顽皮、专注,细致入微地猜测小儿的童心。B项,选诗描绘的是大儿和中儿的劳动场面,表现出其勤劳能干与忙碌,并不能体现童心。其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恰能体现童心。C项,“忽然闭口立”这一动作写出孩子的天真与小心翼翼,童心童趣于细节中展现。D项,选诗全文为:“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一个“捉”字将孩子奔跑嬉笑、天真可爱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童心尽显。
4.①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丰子恺的话,佐证了丰子恺以心入画的绘画特征(引用叶圣陶的评价,论证了丰子恺的绘画具有浓厚的中国气韵)。②举例论证:以《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姊姊做媒人》为例,论证丰子恺的绘画具有童趣和感染力(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例,论证丰子恺的绘画深具中国气韵)。③对比论证:将传统文人画与丰子恺的新文人画作对比,突显出其绘画取材更广泛,风格更多样(将传统婴戏图与丰子恺的儿童画作对比,论证丰子恺的儿童画更具生活味,更具童趣和感染力)。(每点2分,共4分,答对任意两点得满分)
5.①画面上的儿童形象具有“童心”:孩子们举起双手扑捉飞舞的落花,一派天真烂漫跃然纸上。②以龚自珍的诗句为题,以大雅的诗句入画,体现了作者的“诗心”。③在展现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体现“真心”:画面不仅要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更在表现父母对这份美好的守护——母亲的近在身旁是守护,远处的父亲专注地看着孩子是守护,恰与所题诗句完美融合。(每点2分,共6分)
6.B 解析:A项,原因分析错误,这顿佳肴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顿,没有得救的希望。C项,看守长并非对巴侠尔心存怜悯,他只不过是要拉近与巴侠尔的关系,稳住他,好让他第二天顺利接受刑罚。D项,牧师和狱医“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他们为巴侠尔着想”表述错误,他们是要维护统治阶级制度,并非真心为巴侠尔着想。
7.C 解析:“巴不得所有囚犯都乖乖地引颈就刑”描写的是统治阶级,而牧师是和他们一样的人,所以二者并非对比。
8.①对像你这样的死囚犯,最要紧的是保证你的身体健康,以便明天顺利送你上绞架,我们也好交差。②至于满足你的胃口,那和你故意寻死来说,简直不值得一提。(每点2分)
9.①让人物外在的温暖与内心的冷酷形成对比。看守长对犯人有求必应、不厌其烦,态度和蔼,但他为的是第二天顺利绞死巴侠尔,内心冷酷,两者形成了对比。②运用出乎意料的情节。监狱消耗人力物力救治巴侠尔只为了等他健康后再将他送上绞刑架,揭示了统治者的伪善。③对人心理的不合常理的揭示。狱医全力救治即将被处死的巴侠尔,不是出于职业道德,而是觉得这案子“太稀罕、太离奇、太有趣了”,反常中尽显讽刺力量。(每点3分,满分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10.A 解析:“不师今”“学古”是“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原因,因此应该在“学古”后面断开,故排除B、D项。“教人”的意思是教导百姓,不是教导百姓禁止这些,因此在“教人”后断开,故排除C项。
11.D 解析:“尊者居中,驭者居左”错,应为“尊者居左,驭者居中”。
12.B 解析:秦记在焚烧之外。
13.(1)所到之处,百官跟从前一样奏报事务,宦官就在车中批准他们上奏的事情。(关键词:如故,跟从前一样;辄,就;可,同意、准许。以上每点1分,句意1分)
(2)如今我领兵三十多万,身体虽然被囚禁,但我的势力仍然足以背叛。(关键词:将,带领;囚系,被囚禁;倍畔,背叛。以上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扬雄和司马光都认为蒙恬对秦始皇忠心耿耿。②扬雄和司马光都认为蒙恬有不足,不仁义。(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超过了五帝,于是便改称号为“皇帝”,皇帝出命称“制书”,下令称“诏书”,皇帝的自称为“朕”。并颁布制书说:“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行为加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没有意义。从今以后,废除给帝王起谥号的制度。”丞相李斯上书说:“现在天下已安定,法令统一出自朝廷,百姓主持家业就要致力于耕田做工,读书人就要学习法令制度。当今的儒生却不学习现代事务,只知一味地效法古代,并借此非议现实,蛊惑、扰乱民众,共同非难指责现行制度,并以此教导百姓,唯有禁止这些才有利于国家!因此我建议史官将除秦国史记之外的所有史书全部烧毁;天下凡有私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人,一律将所藏交到郡守、郡尉处,一并焚毁。此令颁布三十天后,仍不烧毁的,判处黥刑,并罚处筑城的劳役。不予焚烧的,是医药、占卜、种植的书。”始皇下制令说:“可以。”始皇帝病势更加沉重时,才命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说:“参与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秋季,始皇在沙丘平台驾崩。丞相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唯恐各位皇子及天下发生什么变故,于是就秘不发丧,将棺材停放在能调节冷暖的车中,由始皇生前最宠信的宦官在车的右边陪乘。所到之处,百官跟从前一样奏报事务,宦官就在车中批准他们上奏的事情。当初,始皇帝尊宠蒙氏兄弟,信任重用他们。赵高曾经犯下大罪,始皇派蒙毅惩治他,蒙毅认为赵高依法应被处死。始皇帝因赵高办事灵活而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既然素来得到胡亥的宠幸,让他诈称始皇遗诏命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丞相李斯便与他共同谋划,诈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篡改始皇给扶苏的诏书,指斥他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反而数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日日夜夜地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职务,返归咸阳当太子,而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并且知晓扶苏的图谋,令他们都自杀。蒙恬说:“我们蒙家自我的先人起直至子孙,在秦国建立功业和忠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领兵三十多万,身体虽然被囚禁,但我的势力仍然足以背叛。可是我知道自己必定得死并且还要奉守节义,是因为我不敢辱没祖先的教诲,不忘先帝的大恩大德啊!”于是吞服毒药自杀身亡。扬雄《法言》说:“有人问:‘蒙恬赤胆忠心却被杀掉了,忠诚还有什么用呢?’回答说:‘开山填谷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接辽水,人力不足而造成的死者极多,这样的忠是不值得选择的。’”臣司马光曰:秦始皇正荼毒天下时,蒙恬甘受他的驱使,如此蒙恬的不仁义是可知的了。但是蒙恬明白为人臣子所应守的道义,虽然没有罪而被处死,仍能够宁死忠贞不渝,不生二心,故而这也是很值得称赞的。
15.C 解析:错在“迷了路,只能朝高大的宰相府第的方向走”,诗中所谓“谁得路”,指的是“谁能得志呢”,所谓“连天紫阁独关情”,是说诗人满心都是跻身紫阁、辅佐君主治理天下的情怀。
16.①比喻:在迷蒙的绿色杨柳的映衬下,这片郊墅就像一幅画,突出了郊墅之美。②动静结合:“烟景垂杨色”美丽如画是静景,压酒声“滴破春愁”则是动景,两者结合,更显景色之美。(或答:视听结合:“垂杨色”为视觉形象,“压酒声”为听觉形象,两者结合,景象更有立体感。)③虚实结合,化虚为实:春愁本无形,诗中却写可以被压酒声滴破,生动形象。(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17.(1)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每空1分)
18.B 解析:第一空,难以逾越:很难超过或很难越过。难以企及:形容远远赶不上。根据后面的“高山峻岭”可知,应选“难以逾越”。第二空,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语境强调巧妙地运用心思,故选“匠心独运”。第三空,穿越:通过;穿过。穿过:指从一个地方经过另一个地方到达第三个地方。“穿越”与“时光隧道”更搭配,故选“穿越”。第四空,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没有意识到。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语境重在没有意识察觉到,所以选“不知不觉”。
19.A 解析:寓言变成历险,主宾搭配不当,因此排除B、C项。D项,“从……中也变得明晰易懂”介词用法错误,“形象生动”与“深奥奇妙”应互换位置,排除D项。
20.示例一:因为儿童不易理解哲学古籍中的内涵和文言文,所以萧袤将《庄子》中的寓言和童话进行嫁接,使《庄子》变得轻盈可亲。(5分)
示例二:由于萧袤将《庄子》中的寓言与童话进行嫁接,所以《庄子》这部深邃厚重的哲学典籍变得轻盈可亲起来。(5分)
21.C 解析:括号前说“芋”,括号后说“遇”,故“芋”在前,“遇”在后,所以排除A、D项。括号后是“能得到好兆头”,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紧承其前的应是“人们认为过节在家吃芋头”,故排除B项。
22.①汉军得以饱餐 ②这天正好是八月十五 ③芋头有多种吃法(每句2分)
23.写作指导:此题意在考查“志”之小大之辨。材料一中的“志欲其小”,是说要量力立志,这样更容易实现志向。这里要注意并不是反对胸怀大志。材料二强调作为青年要“立大志”,这里的“大”是指青年人要立足于祖国、民族、人民的需要立志。从最终的成就看,即使所做的事很小,所在的位置很平凡,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起点,一步一个高度,循序渐进、不断前行,也可称其大。反之,所立的志向很大,所在的位置很重要,如果仅仅是为了私心私利私欲,成就再大也不能称其大。
参考立意:①人当各有志,而志不在大小。②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③鸿鹄之志诚可贵,燕雀之志焉可觑?保定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丰子恺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他这样理解艺术:“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不是世间事业的一部分,而是超然于世界之表的一种最高等人类的活动。”朱光潜赞其“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丰子恺以心入画,以简约、朴实的笔墨,创化出一种雅俗共赏的新文人画,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现代转型。
传统文人画萌芽自唐,盛于宋元,讲究画外功夫。士大夫借笔墨抒胸中意气,倡导通过绘画呈现个体生命与精神境遇。历来传统文人画的发展莫不在笔意图式上着墨,在取材上以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等为传统表现题材。而丰子恺的作品,打破了传统文人画发展到后期取材狭窄的限制以及风格的程式化,生命历程中一切可爱、可喜、可悲、可怒诸相皆可用水墨速写表现。
丰子恺笔下的儿童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极具感染力。他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在丰子恺眼中儿童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在中国美术史中,孩童题材的文化内涵源自多层面,是儒家孝文化、佛家莲生贵子的生命传承、民间祥瑞祈福等思想的合流。孩童形象早见于秦汉工艺美术,绘画可溯至六朝,而至两宋时期婴戏图盛行,以精细的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儿童状貌或祈子育婴的民俗民风为主。明清时期,以木版年画为载体的“娃娃画”,则以象征性、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借用儿童形象来传递美好的愿望,如《观音送子》。与传统婴戏图不同,丰子恺描绘的多是家中子女,他热爱孩子、亲近孩子,将生活中捕捉到的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付诸笔端,表现了与成人差异显著的儿童世界。如他画孩子们玩过家家游戏的《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姊姊做媒人》,幼子瞻瞻头戴礼帽,软软披着红盖头,一左一右地站在阿宝旁,阿宝低头像在说着什么,搭着软软,搀着瞻瞻。丰子恺寥寥几笔就把三个小人儿描绘得惟妙惟肖,将观者带入充满童趣的纯洁世界。
丰子恺绘画有着浓厚的中国气韵,古诗新画系列是他一生钟爱的创作选题。他善用中国传统诗词中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意象,借用弦月、茶壶、柳枝、卷帘、泛舟、山野等图像元素,营造诗境画趣相得益彰的画境,构建出跨越古今的情感路径,例如取材自李煜《相见欢》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取自李清照《醉花阴》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作品,内蕴精粹。叶圣陶评价道:“以前读这首诗这阕词的时候,心中也曾泛起过一个朦胧的意境,正是子恺的画笔所抓住的。而在他,不是什么朦胧的了,他已经用极其简练的墨,把那个意境表现在他的画幅上了。”
丰子恺的绘画承袭文人画抒情写意的传统,开辟出丰沛崭新的现实境界,绘画题材大多非传统文人画题材,给观者新鲜的感觉,细腻而令人回味,几乎蕴含了每个人都曾经历或感受过的质朴的情愫,画风面貌辨识度极高,在平实中传递叩问内心的精神力量。这种题材的创新是时代风尚转型的标志,意味着传统文人画向现代艺术语境转向的新面貌。丰子恺遵循传统的书法用笔观念,不拘于传统程式,立足写生精神上的诗意化,融会西方写生观念与中国的诗意,形成了既写实又有中国风骨的新文人画,是20世纪启发民智、传播善良与爱意的艺术大家。
(摘编自林静静《以心入画,思进美善-丰子恺和他的新文人画》)
材料二:
子恺漫画于社会人生亦有批判,但是其最高艺术境界乃在抒情与诙谐。如画一老年人之手执钢笔一如执毛笔,题曰“父亲的手”(后改为“祖父的手”),有时代烙印,老习惯跟不上时代变迁,笨拙而执着,含温婉之同情,于不和谐中蕴诙谐。又如,抗战胜利后,一空炮弹壳中插着鲜花,强烈反差,而不着一字,富有时代之深刻意味。
子恺先生艺术之独特在另一方面-独树高标,表现童心童趣,抒情融入诙谐,展示了一种美学境界。令人过目不忘者如画孩子持两蒲扇,一前一后,作骑马状,题曰“瞻瞻的脚踏车”。于儿童经验之局限写其心灵之天真,于不起眼的、平常人视之无所谓的现象中发现童心之美。
子恺漫画艺术生命长存,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彻底将漫画中国化了,简而言之即为:以诗为题,以诗入画,雅俗交融。诗化体现在儿童天真纯洁的诗性上,而且是直接以诗来表现。比如,男孩骑竹竿奔向女孩,题曰“郎骑竹马来”。诗句取自李白,但意味已经变化,在李白是写青梅竹马之情,于儿童仅为游戏,情趣中有谐趣。
先生高水准之作,引古人大雅之诗入画,诗虽古而画不求高雅,其属上品者往往具平民性质。同样画竹林下茅屋,大幅画面下有二平民装束者,面目不清,题曰“年丰便觉村居好,竹里新添卖酒家”。又如,画一牛过村,题曰“年丰牛亦乐,随意过前村”。全似出自村民之口。这种草根性力求抒平常情,表平静心,逃避讽刺漫画之尖锐性、戏剧性,与儿童性之天然、自然、纯然息息相通。
(摘编自孙绍振《童心与诗心-读丰子恺的漫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丰子恺认为“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他的新文人画创作只求以心入画,不追求绘画的技巧。
B.丰子恺的新文人画既有对传统文人画的继承,也有发展和创新,他扩大了取材范围,风格灵活。
C.丰子恺笔下的儿童形象虽与传统婴戏图有很大不同,但都会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形象。
D.丰子恺善于表现儿童心灵的天真,从不起眼处发现童心之美,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丰子恺《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姊姊做媒人》画得惟妙惟肖,充满童趣,极具感染力,离不开其精致细腻的绘画手法。
B.丰子恺《祖父的手》中,一老年人用握毛笔的姿势拿钢笔,表现了老年人笨拙,跟不上时代变迁,重在表现其漫画的批判性。
C.丰子恺绘画深具中国气韵,他善于运用传统诗词中的文化意象营造画境,传承了抒情写意的文人画传统。
D.丰子恺漫画之所以有长存的艺术生命,根本原因是他以诗为题,以诗入画,雅俗共赏,彻底将漫画中国化。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作者“童心童趣”的一项是(3分)
A.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B.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C.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
D.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运用到的两种论证方法。(4分)
5.丰子恺绘画作品的特点就是有“心”,不管是“童心”还是“诗心”,亦或是渗透其中的“真心”。下图是丰子恺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谈谈它是如何体现有“心”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得救
[捷克]雅洛斯拉夫·哈谢克
为什么要绞死巴侠尔,这是无关故事的宏旨的。临刑的前夕,当看守长端着酒肉出现在他的牢房里的时候,尽管良心上压积着好些罪愆,他还是禁不住笑逐颜开了。
“这些都是给我的吗?”
“对,对。”看守长深表同情地说,“最后一顿了,您就吃个痛快吧。回头再给您把凉拌黄瓜端来-我一次端不了那么多。”
巴侠尔满意地听完了他的话,便舒舒坦坦地在桌旁坐下,咧嘴一笑,开始狼吞虎咽地嚼起牛肉来了。看来他是一条神清气爽的混世虫,要尽量从生活中捞取一切,连这最后的片刻享受也不肯放过。
只有一个念头冲淡了他的食欲,那便是:今天早上通知他,说他的请赦书已被驳回,只准缓期执行二十四小时,这些巴不得所有囚犯都乖乖地引颈就刑的人们,就要来绞死他,看着他一命呜呼,他们自己呢,明天,后天,甚至好多年以后还是照常活下去,照常在每天晚上悠然地回家,而他巴侠尔却早已不在人世了。
他闷闷不乐地想着这些,嘴里塞满着炸牛肉。在旁人给他把凉菜和小面包端来的时候,他竟长叹了一声,说想抽口烟。
大家就给犯人买来上等烟叶。看守长还亲自给他递上火柴,并且趁便向他大谈起上帝的无限恩德,说纵然失掉了尘世上的一切,未始不能在天上......
“今天您要什么就有什么。”看守长说,“对于像您这种处境的人,我们是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那么就请再添两份肝制香肠吧,另外再来一升黑啤酒我也领情。”
“决不会少您半点的,我马上就去吩咐。”看守长殷勤地说,“我们犯不着不讨您的欢心嘛!人一辈子也活不了多久,还是多吃多喝点的好。”
当看守长将那些酒肴送来的时候,巴侠尔说已经够了。
然而并不如此。
“喂,”他扫光了碟子,又道,“我还要一份炸兔肉、一份意大利干酪、一份油焖沙丁鱼和一些好菜。”
“您爱吃什么就请点什么好啦。说实在的,看到您胃口特别开,真叫人打心眼里高兴。您大概不会在天亮以前上吊吧?我看您还是相当正派的。再说,巴侠尔先生,在政府把您绞死以前去自寻短见,对您又有哪点好处呢?我是实人说实话,这您也是办不到的,办不到的!完全甭朝这上面胡思乱想!您最好还是再来几口啤酒吧。依我看,咱们还处得顺顺溜溜,意大利干酪下啤酒,真是其妙无比!我再去给您拿两杯来。沙丁鱼和炸兔肉正好作您老兄的下酒菜咧。”
不一会儿,这些佳肴美酒的香味便充满了整个牢房。巴侠尔将桌子上杯盘摆弄齐整后,就又大嚼起干酪和沙丁鱼来,一面左右逢源地喝着啤酒和烧酒。
猛然间他记起了,在他还未入狱的时候,有一次,他也是这样酒足饭饱、心旷神怡地坐在郊外一家餐厅的凉台上进着晚餐。翠绿的树叶在皓月的清辉下熠熠发光。在他的对面,就像眼前的看守长一样,坐着胖胖的餐厅老板。这一角天堂的主人喋喋不休地饶着舌,不住地向巴侠尔敬酒敬菜……
“讲个笑话给我听吧。”巴侠尔说。于是看守长便给他讲起一个,正如他自己也不讳言的,下流笑话来。
巴侠尔请求再来一点水果、一杯黑咖啡和几块饼干作为点心。
他的这个请求也如愿以偿了。在他用完点心之后,牢房里进来了一个狱中牧师,打算给囚犯一番最好的劝慰。牧师是个神情愉快、和蔼可亲的汉子,正如同巴侠尔周围这群为他操心、判他死刑、明天就要绞死他的人一样。他们一个个满面春风,和他们打交道是很痛快的。
“上帝会使您受到安慰的。”狱中牧师拍着巴侠尔的肩膀说,“明天一早您便万事都了啦,不过也用不着垂头丧气,您还是忏悔忏悔,打起精神来瞻仰一下天国吧。您要信赖上帝,因为他对每个悔罪的人都十分欢迎。谁要是不肯忏悔,谁就会在牢房里彷徨哭泣,一夜难安。但这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哎!只是自讨苦吃罢了。谁忏悔,谁就能在这最后一夜里睡个好觉,做个好梦。我再重复一遍,老弟,要是您肯洗涤一下灵魂上的罪恶,便会觉得好过多了。”
谁知巴侠尔陡地面如土色。他直想呕吐,五脏六腑都翻动了,却又吐不出来。一阵可怖的痉挛攫住了他的全身。他蜷曲着、痉挛着,额端冷汗淋漓。
这下可把牧师吓坏了。
看守们纷纷跑来,连忙把巴侠尔送进了狱中医院。狱医们一看都摇摇头。傍晚,病人发高烧了。子夜以后,医生们宣布他的病况非常险恶,并且断定是剧烈中毒。
重病的人照例是不处死的,因此当天夜里并没有在庭心给巴侠尔搭设绞架。
相反的却是替他清洗肠胃,还把那些未被消化的食物残块进行了一番化验,结果发现肝制品已经腐烂,含有剧毒。
在那家出售香肠的商店里突然光临了一个调查团。调查的结果是那香肠商违反了卫生规定,香肠不是放在冷藏室,而是放在温暖的地方。调查团做完记录,案子就转到检察长手中去了。检察长便以食物保藏不合卫生的罪名,把那商人审讯了一通。
在那些治疗巴侠尔的狱医之中,有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医生。他寸步不离地守着那张病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病人起死回生,因为这件案子实在太稀罕、太离奇、太有趣了。年轻的医生日夜不懈地护理着巴侠尔。两周以后,他便拍了拍犯人的背,说:“您得救啦!”
第二天巴侠尔就依法被绞死了,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上绞架的健康。
使巴侠尔苟延残喘两星期的香肠商被判处了三星期的徒刑,救了巴侠尔一命的医生却得到了上司的赞扬。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罪犯巴侠尔看到看守长端来的酒肉就笑逐颜开,是因为他看到了得救的希望。
B.巴侠尔要烟叶之前长叹一声,写出他临刑前无法扭转命运的复杂心理。
C.看守长对快死的巴侠尔心存怜悯,所以在交谈时称其为“您”,显得很是尊敬。
D.狱中牧师和狱医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他们为巴侠尔着想,要减少对他的伤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来他是一条神清气爽的混世虫”一句以比喻手法写出了巴侠尔贪图享受的混世性格。
B.回忆入狱前在餐厅进餐的画面,是为了用以前的自由惬意来反衬他不久生命将尽的悲哀。
C.小说中“巴不得所有囚犯都乖乖地引颈就刑”的人们与狱中的牧师形成对比,写出统治阶级的伪善。
D.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从将要被处死到因中毒缓刑,从全力救治到病愈后行刑,可谓一波三折。
8.面对巴侠尔无休止的索求,看守长毫不生气,反倒是有求必应。结合画线句的内容,请以看守长的语气说出他自己真实的想法。(4分)
9.幽默讽刺是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请分析小说形成幽默讽刺的两种方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丞相李斯上书曰:“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制曰:“可。”始皇病益甚,乃令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秋,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骖乘。所至,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车中可其奏事。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
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丞相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扬子《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堑山堙谷[注],,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臣光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
【注】堑山堙谷:挖山填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禁之便/
B.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禁之便/
C.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禁之便/
D.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禁之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皇,传说中的上古部落酋长,具体所指不一,与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合称“三皇五帝”。
B.书,《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相传由孔子选编。
C.黥,在人体上刺刻花纹,并涂上颜料。后特指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
D.骖乘,陪乘。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中,驭者居左,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废除了谥号制度,是因为他认为谥号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
B.李斯建议秦始皇只保留医药、卜筮、种植等书籍,焚烧其他包括《诗》书》、百家等在内的所有书籍。
C.秦始皇驾崩前曾留诏书给扶苏让他处理自己的丧事,但是这封诏书被赵高扣住最终没有到扶苏手里。
D.蒙恬忠诚于秦始皇,又不想辱没祖先,面对“赐死”,他依然吞服毒药而死,以表明自己的忠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至,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车中可其奏事。
(2)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
14.扬雄和司马光对蒙恬的评价有哪些相同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郊 墅
郑谷
韦曲①樊川雨半晴,竹庄花院遍题名。
画成烟景垂杨色,滴破春愁压酒声。
满野红尘谁得路,连天紫阁②独关情。
渼陂③水色澄于镜,何必沧浪始濯缨④。
【注】①韦曲:距京城三十里,贵家园亭、侯王别墅多建于此。②紫阁:唐代称宰相府第为紫阁。③渼陂:古代湖名,在今陕西省。④濯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点明“郊墅”的地理位置,“雨半晴”写出了其地的天气状况。
B.第二句以“竹”饰“庄”,以“花”饰“院”,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颈联写作者在贵家园亭迷了路,只能朝高大的宰相府第的方向走。
D.尾联化用典故,突出了渼陂水色之美,强调这里同样让人清心洁行。
16.本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老子》中说:“ , 。”只见自己长处的人,目光短浅而不明事理,自以为是的人,会被现象所遮蔽而是非不彰明。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 ”
(3)《过秦论》中描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仍然派精兵良将驻守要害之地、盘问过往行人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对于儿童来说,中国经典哲学古籍中那些艰深的哲学内涵和信屈聱牙的文言文,无疑是 的高山峻岭。如果换一种形式呢?儿童文学作家萧袤,就敏锐地抓住《庄子》这部典籍的独特论述方式---大量运用寓言,由此入手,将之与儿童熟悉并且喜爱的童话形式进行嫁接,从而使这部深邃厚重的哲学典籍变得轻盈可亲起来。
萧袤 ,在《庄子》与童话之间发掘了一条奇妙的“虫洞”(时光隧道), 这条“虫洞”的小惠和小伙伴们走进了《庄子》中形形色色的哲理故事,与庄子笔下那些神奇人物共同演绎新的童话,从中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庄子》的微言大义。譬如,小惠跟随庄周老爷爷忽而变成蝴蝶,忽而变成小鱼,在快乐自在的逍遥游中感受到天地万物的和谐、回归自然的愉悦。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庄子形象生动的哲学思想从这样深奥奇妙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孩子们神游于奇幻的童话意境中, 中体会到庄子寓言的深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难以企及 独树一帜 穿越 不知不觉
B.难以逾越 匠心独运 穿越 不知不觉
C.难以企及 独树一帜 穿过 不由自主
D.难以逾越 匠心独运 穿过 不由自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记,庄子深奥奇妙的哲学思想在这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B.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庄子深奥奇妙的哲学思想从这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C.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庄子形象生动的哲学思想在这样深奥奇妙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D.古老的寓言变成了直观生动的代入式历险记,庄子生动形象的哲学思想从这样深奥奇妙的故事情节中也变得明晰易懂
20.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阖家团聚时,吃芋头是一件欣喜之事。苏东坡在《玉糁羹》一诗中赞美芋头“香似龙涎仍酽白”,芋头以其绵软的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中秋吃芋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 ),能得到好兆头,以后会处处“遇”到好人好事,久而久之,也就相沿成习了。关于中秋吃芋头还有个传说,是说刘秀尚未称帝时,一次带兵打仗,被王莽的军队围困在山上,粮食已尽,不得救援。正在危急之际,山下敌兵又放火烧山,未到火灭,遍地飘出诱人的香味。士兵从土中挖出来全是烧熟的芋头。于是, ① ,打了胜仗。 ② ,后来光武帝每年逢这天都要吃芋头,以为纪念。
③ ,如蒸芋头、煨芋艿、烤芋片、烧芋子、油烧芋、白菜煨芋头、猪肉烩芋头、芋头汤、芋子饼等等,不胜枚举。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认为过节在家吃芋头,“遇”和“芋”字音相同
B.人们认为过节在家吃芋头,“芋”和“遇”字音相同
C.“芋”“遇”字音相同,人们认为过节在家吃芋头
D.“遇”和“芋”字音相同,人们认为过节在家吃芋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袁枚说:“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意思是人的才能,越大越好,而志向却不要定得过高。才能大,做事情会游刃有余;志向不高,心愿容易达到,不会因为不满足而苦恼。
材料二: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志”有大有小。作为青年的你,对“志”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