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七上:第23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备课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七上:第23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备课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24 15:56:02

文档简介

第23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 氐、 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基本掌握西晋的兴亡、五胡内迁和淝水之战的大概内容。锻炼自主学习能力。2、利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线索。3、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用“问题解决” 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4、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通过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学生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忆江南》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美景?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那同学们一定非常好奇:江南地区是怎样得到开发的?经济重心何时南移的?”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明确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即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
齐读白居易的《忆江南》激发求知欲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展示提高
合作探究
展示提高
1.弄清西晋的建立、统一、衰落、灭亡的简要史实。
2.你知道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吗?
3.请在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式图上找出内迁的少数民族
4东晋是如何建立的?又是怎样灭亡的?
5.前秦建立的民族、时间、人物和统一黄河流域原因和时间
6.淝水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经过、结果、影响
7.哪些因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本次开发取得了哪些成果
江南地区的开发
.你认为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把握 “江南地区的开发?
出示: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想一想: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 讨论:“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能够得到开发”
总结: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⑵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⑶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梦回江南假设你来到魏晋南北朝时的江南地区你能描述一下你的所见所闻吗?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如何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师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南方的经济就逐渐发展并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南方的经济依然落后于北方。直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南移
感悟:江南的开发给我们什么启示
  同生一起构建此目知识体系见板书
过渡:俗话说故土难离。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到并不富裕的江南地区去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到北方去看一看。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探究问题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
2.西晋仅仅是昙花一现,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总结(A、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弱智;B、统治集团发生内乱:皇族争夺帝位,破坏统治秩序,耗竭西晋国力;C、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图说历史
1.指导看教材109页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
要求生依照图示将内迁的少数民族“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标出来
2.动手画一画指导完成112页活动与探究填图与思考
明确民族内迁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和江南的开发
淝水之战
大量的人口迁移到江南,江南就没有战争吗?” 的?由此导入淝水之战一目
小小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想一想 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总结(A、从前秦方面看:a、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b、秦军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 a、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b、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反过因骄傲自大后悔莫及的事
思维拓展: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
依据问题快速阅读标注课文,发现疑难,小组互查互纠,组长汇总疑难
根据以往分析历史事件的步骤回答:
原因表现影响
读材料比较得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分组进行记忆竞赛
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那时江南的繁荣从水利工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角度去描述
听讲理解领悟
?
?认识到:社会安定是人心所向,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归纳强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记忆
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第二目,形成对三国到南北朝这段历史的整体印象——北方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南北分裂
明确顺序:(建立)魏 蜀 吴→(灭亡蜀魏吴
时间220年→280年。了解:西晋的特点短暂统一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依照图示将内迁的少数民族“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标出来并记住
动手画一画用箭头方向: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依据教材及P110淝水之战形势图和课前搜集资料讲淝水之战的故事,小组间比赛,组内或组间可采用接龙的方式
分前秦组和东晋组以第一人称进行自我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自我教育:
不能骄傲自满
从以少胜多的特点来看,淝水之战同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似
歌谣记忆   记忆歌谣
266年西晋建, 短命皇朝不久亡。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入中原。
东晋淝水战前秦,以少胜多得胜利。
经济重心向南移
拓展延伸
①我们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为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
②现在我国北方大量的科技人员,民工纷纷涌向南方,这与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用什么不同?在师的提示下得出今天是南方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劳动力,是正常的劳动力人才流动。而古代是被迫
联系现实,升华提高
根据江南开发因素提出建议如派遣科技人才,搞好民族团结等。
反思完善
指导学生动手用图示法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五胡南下





梳理知识点
提高认识
达标测评
指导学生完成过关训练同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补偿。
学生独立做题
巩固所学知识
组内互评
板书设计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兴修水利
北方战乱 人口南迁 劳动力 江南地区开发农业发展
先进的生产技术 手工业发展
测评题
一.单项选择题(见探究第89页精思巧选部分)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过大规模的流民高潮。第一次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南迁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区的生产发展。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请回答:①假如你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你将和你的家人及同乡迁到什么地方?请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②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文中的本业是什么意思?
③自东汉末年以来的人口南迁,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江南地区。原因:躲避北方战乱,免受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冲击
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社会生产状况。本业指农业③人口南迁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 23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教 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 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课时]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2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二: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4、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5、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6、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教案
一、要求和地位:
从西晋的短期统一到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在这309年的历史阶段里,处于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分裂,甚至混战之中。但在经历巨大的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首先,由于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政治局面动荡不安,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而南方社会比较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南方地区的经济走出低谷,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上升发展的趋势。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本课在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结构:
西晋的兴亡 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晋十六国、前秦及南朝的简单概念 淝水之战,江南经济的开发
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阐明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取得胜利,再次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确保南方经济发展进程的延续性。再者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点:人口南迁、淝水之战成为江南经济地区开发的原因。
三、本节课的思想教育点、能力训练点、学科方法论的培养点:
1、思想教育点:
(1)西晋后期,统治者日益腐化,奢侈成风,同时又为争夺统治权而不惜兵戎相见,给人民带了深重的灾难。可见政权稳定、国家安定是人心所向。
(2)西晋后期开始,由于内乱不已,战火遍野,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形成了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它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使我国人口布局日趋合理。大量人口南迁,也开始改变了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3)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2、能力训练点:
(1)教师帮助学生组织“淝水之战”的课堂教学,并制作幻灯片。通过这一尝试,以利于学生探究如何组织历史教学,又增强了幻灯片制作的技能。同时,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分析“淝水之战后产生了什么后果?”从而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4)家长及教师帮助学生探究“在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为什么得到开发?”,以培养学生调查、探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西部开发中的一位建设者,西部地区开发应注意什么?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3、学科方法的培养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前因、后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经历了西晋的短期统一后,北方又陷入了分裂割据的状态,大量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资金和生产技术,同时淝水之战后南方地区政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促成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又为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作了铺垫。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整体的、发展的方法来学习、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价值:
1、显性教育价值:
①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同汉族人民杂居在一起互相影响,互为融合,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兄弟民族应该是平等、友好的关系。
②淝水之战后一方面使北方又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另一方面却给南方地区带来了机遇,促使南方地区得到开发,逐步改变了南方地区经济落后的面貌。
③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发了江南地区,改变了那里经济落后的状况,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从而认识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2、隐性教育价值:
①西晋灭亡后,由于北方战乱不已。为避战祸,人民流离失所,大量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人口迁徙潮流,造成北方经济的滑坡。由此可见,政权稳定、社会安定,是人心所向,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做代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除战乱因素外,还因为北方长期以来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使得人们向往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因此进行知识迁移时,要让学生具备“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环保意识。
③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渗透的,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实现知识迁移,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顺应教改趋势。如学生制作“淝水之战”的课件,就需要有一定的多媒体制作的技能,淝水之战前后蕴含三个成语故事,引导学生讲述出来,就是语文知识的渗透,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就要启发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来考虑。
五、教学辅助资料:
幻灯片:《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北方人口南迁图》、《淝水之战形势》
图片:《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以上教辅资料,都通过计算机屏显示,对本节课的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
六、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1、用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社会资源寻求历史答案,并为现实服务。如:让学生向长辈查询家族的变迁史,让学生与家长共同思考“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2、变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最后由学生该学生上课。
一堂40分钟的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符合目前课程改革的趋势。
七、同一知识点的启发、提示、诱导方式:
针对本课的关键点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书了解江南地区开发后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江南地区在东晋时期才大规模开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可能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老师继续提出问题:“课前已经请同学们回去请教他人解答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请几位同学根据你们掌握的情况谈一谈。”通过几位学生的发言,老师适当的提示、鼓励,列出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具备的几项条件,然后引导学生回到书本,看看东晋时期的江南地区是否具备了这些条件,以此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一个初一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老师的启发、提示、诱导,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迁移思维得以解决,以实现抓住关键点,突破重点、难点的教学目标。
八、教学模式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理论根据: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手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形象、直观、阅读、提问、启发、联系、迁移、概括、发散为特点的教学模式,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教育学的理论根据是:
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现实)、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巩固性、因材施教原则。
2、学科教学论的理论根据是:
科学性、思想性、直观性、量力性、系统性、巩固性原则。
3、心理学的理论根据是: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有图像、漫画、阅读、提问、等手法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引导想象、启发思维、训练记忆、培养意志、提高素质。
九、学情、知识点的心理因素分析: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跨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许多奇思妙想,既需要及时鼓励,也需要正确引导。而且学习习惯处于转型时期,认知也基本上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需要不断的予以启发,提示。经过半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和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及简单的评价。就本课来说,理解西晋的兴亡和淝水之战并不困难,难就难在理解西晋灭亡的后果和淝水之战的影响成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并连续设问,这样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之后,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到现实中来,用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如何开发西部?”这样学习历史的目的就达到了。
十、教学设计效果:
本节课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导作用。教学设计,辅助资料选择都重视学生的活动面、多样性,富有情趣,容易产生师生共鸣的效果。
十一、各知识点的能力训练方式: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指导阅读,回答要点,展示图片。
2、“淝水之战”:学生自己主讲,制作课件,教师课前予以辅导。
3、“江南地区的开发”:先指导阅读,回答要点。然后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分析解答, 迁移知识,发散思维,服务现实。
以上方法有利于学生扎实基础知识,进行学科渗透,实现知识迁移,符合国家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十二、教学处理意见和时间分配:
1、教材处理意见:详见“附件一:教学要点和板书设计”
2、课时分配:①导入新课3分钟 ②“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用6分钟
③“淝水之战”12分钟 ④“江南地区的开发”用15分钟 ⑤小结4分钟。
十三、课型优势:
1、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课前学生进行家庭调查,发动家庭或其他力量,共同思考有关问题,帮助理解历史问题,迁移思考现实问题。
2、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
3、把展示舞台让给学生,学生变换角色充当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课堂气氛活跃,顺应教改方向。
十四、衔接过渡和教学策略:
1、导入衔接部分:提出问题,直奔主题:(学生回答后)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人口迁移是一种很自然的社会现象,但是历史上却有几次规模很大、时间较长的人口流动,那么,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流动是怎样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开始就点中主题,制造悬念,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既为西晋后形成人口大量迁徙问题的解决作铺垫,也为探讨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埋下了伏笔。
2、上下纲目衔接:在学生讲述完淝水之战后,及时提出问题:“淝水之战后形成怎样的局面?在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话题一转,就为下一目“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表现概括及原因分析作了铺垫,也为理解今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了铺垫。
十五、课程结束: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实现知识迁移,最后教师予以点评作为结束。
?
附件一:
板书要点: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兴亡:
①建立时间:公元265年
②建立者:司马炎
③定都:洛阳
④灭亡时间:公元316年
2、内迁的各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淝水之战:(学生主讲 略)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1)政权相对稳定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劳动力、技术、资金)
(3)自然条件优越:①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②土地肥沃
2、表现:
(1)农业:
①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②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③种植水稻为主,小麦得到推广
④耕作使用牛耕、绿肥、粪肥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
2、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一带
3、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课件15张PPT。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统一
一是魏灭蜀
二是废魏帝建西晋(265年)
三是西晋灭吴(280年) 内迁的各族时间: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影响: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意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大批的少数民族内迁同汉人杂居一起,会有什么后果呢?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腐朽,发生争夺皇位的混战。自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陆续内迁,乘西晋内乱起兵,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掉西晋。西晋的灭亡: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只有很短的时间? 淝水之战背景:东晋的建立;前秦的建立和发展概况:383年,前秦苻坚进攻东晋,结果大败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示意图 383年,苻坚率80多万雄师浩浩荡荡南下,欲吞灭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玄等率兵八万抵御秦军。谢玄询问对策,谢安神态安然,答道:“我已安排好了。”谢玄回,又让张玄去问。谢安不谈军事,拉他下棋。张玄本来常赢,此次输。
东晋以少胜多。谢安正在下棋,捷报传来,他一声不吭。棋友问何事,他轻描淡写:小儿辈已破敌。而下完棋走过门槛时,竟兴奋得连屐齿折断都没发觉。谢安像 淝水之战中,东晋能够以8万兵力打败前秦的八十万大军,这是为什么?淝水之战背景:东晋的建立;前秦的建立和发展概况:383年,前秦苻坚进攻东晋,结果大败影响: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江南地区的开发背景:三国以前,江南许多地区非常落后原因:地理条件优越;南方少战乱;北方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表现:开垦大量荒地,兴建许多水利工程,种植水稻,小麦推广到江南。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课件39张PPT。第23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的?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魏吴魏263年266年280年完成统一“三国尽归司马氏” 西晋的建立 266年 司马炎 洛阳 西晋的统一 280年 西晋灭吴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民族西晋统一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西晋(266—316)速亡原因:3、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2、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17年,司马睿在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司马睿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前秦是哪个民族于何时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统一了北方?VS东晋前秦淝水之战抢答淝水之战是由哪一方何时挑起的?
前秦,383年
淝水之战中前秦、东晋指挥官分别是?
苻坚、谢安
淝水之战的结果怎样?
晋军大败秦军
跟这次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
影响: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83年前秦──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二、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魏蜀吴西晋十六国(前秦)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表建国于中国南方,都城都在建康,共170年。南:北: 如果你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这段历史时期,请问你愿意去北方还是南方?并说明理由。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找一找1、经济发展的原因?2、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3、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自然条件:雨量充沛,气候温润,
土地肥沃。劳动力技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社会条件: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主要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兴修 ;
开垦 ;
广种 ;
推广 ;
推广 ;
得到开发
水利荒地水稻(双季稻、三季稻)牛耕施肥小麦广东、福建等地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或火耕而水耨nòu, …不待贾gǔ而足, …无积聚而多贫。”
——司马迁《史记》
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南朝)
《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
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地域辽阔(自然条件)
不同:人烟稀少到民户繁育(劳动力增加)
江南由落后到开发(经济水平提高)
《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施 肥 图洞庭湖荆江大堤今貌秦淮河坝复原图南北朝时期,江南建筑了许多堤坝,用以调节水位高低,用于排洪和蓄水灌溉。江南农业的开发东晋织成履吴·青瓷楼阁飞鸟坛罐南朝宋代玻璃杯南朝时发明灌钢法用生铁的溶液灌入未经锻打的熟铁中,然后反复锻打,能大大提高钢的质量。魏

吴西晋北朝
南朝

(前秦)淝水之战统


败八


乱五


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十六国
东晋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A.魏国????? B.西晋?? C.东晋????? D.蜀国
2.成语“草木皆兵”的源于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D.巨鹿之战
BC练一练3.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A.西晋??? B.东晋????? C.宋??????D.前秦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南方的工具比北方先进?????
②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③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DC5.三国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
A.南方B.北方C.福建广东D.西部
6.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
B.西晋? 前秦???? B.东晋?? 北魏?
C.西晋? 北魏??? D.东晋?? 前秦
7.以下对淝水之战描述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
B.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BDB8.公元??? 年, ????? 建立晋朝,定都?????? ,史称“西晋”. 公元317年,????? 重建晋朝,定都?????? ,史称“东晋”. 公元?? 年,???? 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四个王朝,总称为“????? ”。
9.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 、羯、??? 、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同汉族杂居相处。266司马炎洛阳司马睿420刘裕南朝鲜卑氐建康鲜卑匈奴羌(qiāng)氐(dī)羯(jié) 鲜卑晋西北民南迁西晋末年,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建康东晋北方战乱在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图


史大批中原人移居岭南,其中一部分来到香山岛为江南经济发展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练习
1. 年,司马懿的孙子 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 ,史称“西晋”。 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1.266 司马炎 洛阳 280
2.从东汉末年以来, 、 、 、 、 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2.匈奴 鲜卑 碣 氐 羌
3.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 重建晋朝,都城在 ,历史上称为“东晋”。
3.司马睿 建康
4.4世纪后期, 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重用 为丞相,前秦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年,前秦进攻东晋。但由于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 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最终晋军大败前秦。战后, 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 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氐族 苻坚 王猛 383 汉族 前秦 东晋 经济
5. 年, 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 ”。
5.420 刘裕 南朝
6.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熟,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西晋后期以来,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 和先进的 。另外,江南地区的 相对较少, 比较安定。
6.劳动力 生产技术 战争 社会
7.表现:江南以种植 为主,开始使用 ,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7.水稻 绿肥 小麦
8.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8.经济重心
例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此题是综合分析题,旨在考查综合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上分析:一是时间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二是中心项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答项是原因。由此,可以从自然环境、劳动力、技术、统治者政策等几方面思考,再概括出答案。
答案:(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安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2)各族融合,共同开发南方;(3)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经济、农业和水利;(4)北方人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技术与生产经验;(5)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海上贸易也优于北方。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C )
A.温暖湿润 B.种植水稻 C.北方人南迁 D.土地肥沃
例2.以下材料是淝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请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九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我们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二 京兆尹(官名)慕容垂(人名,鲜卑族人)对苻坚说:“弱小被强大吞并,这是很自然的事,陛下威震海外,雄兵百万,小小的东晋,竟敢违抗您的命令,怎能让它存在!”
材料三 苻坚(人名,前秦贵族)说:“群臣说不可伐晋,都是忠臣,因为鲜卑、羌都把我们当作仇敌,经常找机会报复,现在轻易讨伐东晋,我害怕不仅讨伐不成功而且后患无穷。”
材料四 石越(人名,前秦贵族)说:“东晋有长江天险,并且老百姓都归附朝廷,这时不可以进攻东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苻坚的话流露了一种什么情绪?它将对战争产生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三、四中,三位大臣的话是否都是忠言,试加以分析。
(3)淝水之战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该题是淝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分析战争形势的几段话,叙述了他们进攻东晋的不同主张和看法。题目的设问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理解材料的难点在于要分析出慕容垂的话是“别有用心”。考生只要读懂材料大意,就易解答出第(1)问。第(2)问最难,首先要做出对“忠”、“奸”的判断,然后说明理由。第(3)问可以直接依据教材作答,但要注意不能答成战争的结果。某一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与结果的含义是不同的。
答案:(1)骄傲自大。骄兵必败。(2)苻融、石越的话是忠言,因为他们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前秦统治内部民族矛盾的危机和东晋的优势,这对战争决策者有益。慕容垂主战别有用心,他希望前秦失败,从而摆脱其控制。(3)中国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状态。
2.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D )
A.前泰军队战斗力不强 B.前秦军队战线长
C.前秦军队不习水战 D.前泰军队不得人心
例3.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内部的腐朽和斗争 B.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C.民族矛盾激化 D.阶级矛盾尖锐
A点拨:根本原因是指对某事物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原因。匈奴族反晋是西晋灭亡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则是由于统治者内部腐朽,争权夺利,导致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西晋短暂而亡。故可排除B、C、D选项。
3.西晋衰落的原因是( C )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匈奴族的内迁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少数民族反抗西晋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练习
1.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C )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2.西晋末年,进攻西晋,并于316年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B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氏族D.羌族
3.公元4世纪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是(C)
A.匈奴、汉 B.鲜卑、燕 C.氐族、前秦D.羯族、前秦
4.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B )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5.三国后,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B.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C.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D.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
6.历史上被称作“五胡”的,在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除羯、氐、羌之外,还有( A )
A.匈奴和鲜卑 B.鲜卑和回纥 C.吐蕃和回纥D.匈奴和吐蕃
7.(2006年,山东)江南地区迅速得到开发是在( )
A.三国时期 B.西晋末年 C.东晋南朝D.南北朝
7.C点拨: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8.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8.提示:江南经济之所以得到发展,其原因主要有:()南方战乱较少,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测水之战东晋的胜利,再次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南方经济的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2)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3)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4)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的发展。(5)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目地形、地貌及自然条件优越。
9.阅读下面材料:
“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地,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这是解放后在广州河南敦和乡客村出土的砖铭。“永嘉”是西晋末期的年号。
请回答:
(1)砖铭中的“天下”“九州”泛指什么?
(2)那时的“江南”“误地”“广州”都是南方哪一个政权管辖的地方?
(3)“康平”“盛丰”“平康”是当时南方社会繁荣景象。请你说说出现这种繁荣景象的表现有哪些?
9.(1)中国。(2)东晋。(3)表现: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②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③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10.(探究题)建康(今南京市)在两汉时不过是丹阳郡一个小县。孙权开始在这里建石头城,过了二三百年,便成为当时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梁朝时,建康的人口达到一百四五十万,城里有 4个市,秦淮河北岸,有大市,还有十多个小市。大船、小船,来自数千里外富饶的益州,来自洞庭湖、邵阳湖,来自“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富春江、浦阳江。东晋末年,一次风灾,建康城下停泊的公私船只,受损失的据说多达10 000多艘。
请你结合建康的发展史实,说说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10.点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古代主要指农业发展,需要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而这些都需要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带求。
答案: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有利于劳动力、人对资源、生产技术、工具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发展。
11.(创新题)淝水之战同以往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双方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11.从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来看,同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某些相似。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J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不会变,因此用于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也就不会改变。所以,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的代争仍有借鉴的意义。如《孙子兵法》,至今仍为各国将帅所重视,成为他们经常学习的著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12.(开放题)据史书记载,苻坚在决定攻打东晋之前,曾声称:“四方基本平定,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如果你是前秦政权的一名大臣,你会对苻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12.点拨:前秦政权中的官员分两类:一类是被荷坚征服的其他民族的贵族,暗中希望苻坚进攻东晋失败,从而摆脱前秦的统治,这类大臣会怂恿行坚攻打东晋。另一类是忠于苻坚和前秦政权的大臣,考虑到时机还不成熟,他们会从多方面反对持坚攻打东晋。
答案:第一类官员:“现在正是灭晋千载难逢的良机。强国吃掉弱国,大国吞并小国是自然的道理。像陛下这样英明神武的君王,手下有雄师百万,满朝是良将谋士,要灭掉小小晋国,不在话下。”第二类官员:“东晋虽然弱小,但拥有长江天险,君臣和睦、上下团结,进攻不易取胜。而且我军连年打仗兵士们已经精疲力乏,不想再打。还有,四方刚刚平定,很多民族对陛下有灭国之深仇,人心不稳,一日发生变乱就追悔莫及了。希望陛下能够暂时按兵不动,发展生产,整训部队,等待东晋方面出现间隙后,再乘机攻伐。”
13.(创新题)东汉末期以来,北方经济凋敝,南方快速发展。自孙吴建国,历经东晋和宋、齐、梁、陈300多年,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的发展有许多原因,但社会的相对稳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今天,我国党和政府把维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当作头等大事,你认为有必要吗?说说原因。
13.有必要。因为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