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西南宁全国第二届初中化学说课竞赛课件: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广西南宁全国第二届初中化学说课竞赛课件: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2-24 16:39:32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主讲人:伍春乃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 )海南省文昌市华侨中学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说课内容一、教 材 分 析
二、学情学法分析
三、教 法 分 析
四、教 学 程 序
五、板 书 设 计一、教 材 分 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3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O2、CO2、H2O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打下坚实基础。因而本节内容的学习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可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地位与作用一、教 材 分 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教学目标分析一、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二、学情、学法分析 二、学情、学法分析 三、教 法 分 析 四、教 学 程 序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想一想:诗人为什么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的阵阵香味?却看不见梅花中带有香味的微粒?实验探究,探索性质(1)四、教 学 程 序 学生分组实验1蒸馏水酚酞试液(2)蒸馏水浓氨水(3)蒸馏水和酚酞浓氨水想一想:是哪一种物质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四、教 学 程 序 观察分析,获得结论实验探究,探索性质演示实验:铁树开花(改进教材第63页观察与思考实验2,铁树上悬挂的是湿润的酚酞试纸。)四、教 学 程 序 交流讨论,探究性质【提问1】为什么浓氨水没有直接与湿润的酚酞试纸接触,但是湿润的酚酞试纸却变红呢? 运用多媒体模拟构成浓氨水的微粒的运动,通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获得结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四、教 学 程 序 交流讨论,探究性质【提问2 】实验中构成浓氨水的微粒可以运动到湿润的酚酞试纸中,使酚酞试纸变红了,而湿润的酚酞试纸中酚酞微粒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浓氨水中呢?
【提问3】改进后的实验和课本中的实验相比,你更
愿意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四、教 学 程 序 结论:不同微粒运动情况不同。【思考1】为什么湿衣服可以晾干?
【思考2】为什么夏天晾衣服比冬天干得快?由此得出: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快。猜一猜:在等量热水和冷水中同时加入等量的白糖,白糖在哪里溶解得快?为什么? 联系实际,应用新知比一比: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微粒是不
断运动的”,看谁举出的例子多。 四、教 学 程 序 想一想: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总体积小于
1玻璃管总体积可能:
1、等于1玻璃管
2、大于1玻璃管
3、小于1玻璃管
实验探究,探索性质学生分组实验2四、教 学 程 序 四、教 学 程 序 运用多媒体模拟水和酒精混合的微观情形,通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获得结论:
微粒之间有空隙。四、教 学 程 序 类比联想,探索性质展示一盒装满粉笔的粉笔盒。
想一想:还能再装入粉笔吗?能不能装入粉笔灰呢? 设计意图:借助宏观物质间有一定的空隙来类比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微粒间有空隙的观点。实验探究,探索性质1、用注射器分别吸入6 mL水和6mL空气,再用手指堵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学生分组实验32、按压桌子。交流讨论:哪一支注射器容易被压缩?桌子变形了吗?怎样解释这些现象?四、教 学 程 序 结论:气体物质微粒间的空隙比液体、固体物质
微粒间的空隙大,容易压缩。固态 液态 气态 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际上就是微粒间的空隙发生改变的过程,但微粒本身并未发生变化。想一想:为什么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变呢?你能否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深入研究,发散思维四、教 学 程 序 1、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性气味,表明微粒在_____;物质的热胀冷缩,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在上述这些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变化。知能训练,巩固知识2、乒乓球被踩瘪后,放在热水中又会重新鼓起来。
  其原因是( )
  A.球内气体中微粒体积增大
  B.球内气体中微粒间空隙增大
  C.球内气体中微粒的质量增大
  D.球内气体中微粒分解成更多微粒四、教 学 程 序 3、某同学在课后做如下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几块冰糖,立即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水平线,过一会发现糖溶解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实验请你推测微粒具有哪些性质?
4、如下图:做氨分子运动实验时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棉花上,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四、教 学 程 序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想一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微粒的性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四、教 学 程 序 五、板 书 设 计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1)不同微粒运动情况不同。
(2)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快。
2、微粒之间有空隙
(1) 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2) 气体物质微粒间空隙较大,液体、固体物质
微粒间空隙较小。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谢谢指导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第1课时)
海南省文昌市华侨中学 伍春乃
课题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项目
内 容
理论依据或意图
一、 教 材 分 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3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打下坚实基础,因而本节内容的学习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可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微粒性: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成“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2、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形成对已有的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物质的宏观状态与特性是由构成的微粒的种类、排列以及运动决定的观念。
2、通过实验逐步形成对照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依教材地位与作用及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建立微粒之间有空隙的观念。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本节课是围绕探究微粒的性质进行的,因此,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学生对1+1=2的思维根深蒂固,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将之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项目
内 容
理论依据或意图
二、 学 情、学 法 分 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物理课上对微观世界已有一定的认识,经过九年级化学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对这些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学生存有疑问、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知道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也初步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与学生实际,确定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同时,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管理和引导,既要提供动脑的探究情景、动手的操作机会,保证做好分组实验,又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情是教学的基础与依据,学情分析准确,能使教与学有机结合,依本节内容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在教师引导启发下,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从而顺利实现“三维”目标。
三、教 法 分 析
本节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情境激学法、分析比较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突出教学重点宜采用“分组实验——交流讨论”的探究模式,把微观粒子的性质通过实验宏观化,使抽象知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之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讨论之中感悟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达到引领学生步入微观世界进而认识微观世界的目的。
不容置疑,微观世界对于初中学生是极其抽象的。突破教学难点则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辅之以分析比较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在客观事实面前转变1+1一定等于2的观念,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进而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达到突破教学难点之目的。
多种教学方法穿插渗透,势必引起师生共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善于观察的能力、乐于思考的态度。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比较法都是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这些方法实施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并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做科学”的课程理念。
四、教 学 程 序
创 设 情 境, 引 入 新 课
【多媒体展示】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古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的阵阵香味?却看不见梅花中带有香味的微粒?
用古诗引入新课,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猜想诗中描述的自然现象的内在原因,引领学生从宏观物质世界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项目
内 容
理论依据或意图
四、 教 学 程 序
实 验 探 究 ,探 索 性 质
【学生分组实验1】教材P63观察与思考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成如下三组对比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1、试管①中:蒸馏水+酚酞
不变色
2、试管②中:蒸馏水+浓氨水
不变色
3、试管③中:蒸馏水+酚酞+浓氨水
变红
【想一想】是哪种物质使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1操作简单、安全,由学生分组完成可以巩固液体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操作,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记忆。通过三组对比实验引发学生思考。
总 结 归 纳
学生结合实验现象交流与讨论获得结论: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知识的能力,为下面分析“铁树开花”的实验奠定基础。
实 验 探 究,探 索 性 质
【展示】多媒体展示改进后的实验方案—铁树开花。(铁树上悬挂的是湿润的酚酞试纸,贝壳里装的是浓氨水。)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改进后的实验,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提问】为什么浓氨水没有直接与湿润的酚酞试纸接触,但是湿润的酚酞试纸却变红呢?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求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
运用多媒体模拟构成浓氨水的微粒的运动,通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获得结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接触到湿润的酚酞试纸,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诗人能闻到花香,也是因为梅花中带有香味的微粒不断运动的结果。
在学生明确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之后,再提出问题:实验中构成浓氨水的微粒可以运动到湿润的酚酞中,使酚酞试纸变红了,而湿润的酚酞试纸中酚酞微粒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浓氨水中呢?
为了解决这问题,我让学生分别闻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气味并描述现象,由此获得:不同微粒运动情况不同。
【提问】改进后的实验与课本中的实验相比,你更愿意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改进后的实验试剂用量少,可以节约药品;装置密封性好,避免浓氨水扩散到大气中污染环境;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浓,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能力,感受分析评价实验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项目
内 容
理论依据或意图
四、 教 学 程 序
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比一比】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看谁举出的例子多。
【思考1】为什么湿衣服可以晾干?
【思考2】为什么夏天晾衣服比冬天干得快?
由此得出: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快。
【猜一猜】在等量热水和冷水中同时加入等量的白糖,白糖在哪里溶解得快?为什么?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养成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习惯。
实 验 探 究,探 索 性 质
【学生分组实验2】教材P63活动与探究实验1
可以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了,进而得出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的结论。追问:为什么酒精和水混合了后体积变小呢?这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运用多媒体模拟水和酒精混合的微观情形,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获得结论:微粒之间有空隙。
【学生】交流与讨论:构成红墨水和酒精的微粒之间都存在空隙,当混合在一起后,构成红墨水的微粒和构成酒精的微粒相互填补空隙,导致体积减小。
【教师】展示一盒装满粉笔的粉笔盒,还能再装入粉笔吗?能不能装入粉笔灰呢?(借助宏观物质间有一定的空隙来类比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微粒间有空隙的观点。)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辅助再与宏观物质间的空隙类比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建立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观点。
【学生分组实验3】教材P64活动与探究实验2;按压桌子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得出:液态、固态物质较难压缩,微粒间的空隙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压缩,微粒间的空隙比较大。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
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
发散思维,深入研究
【多媒体展示】物质状态的变化微观三维模拟动画。
物质为什么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变呢?你能否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
内 容
理论依据或意图
四、 教 学 程 序
知 能 训 练,巩 固 知 识
【投影展示】
1、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性气味,表明微粒在_____;物质的热胀冷缩,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在上述这些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变化。
2、乒乓球被踩瘪后,放在热水中又会重新鼓起来。
  其原因是( )
  A.球内气体中微粒体积增大
  B.球内气体中微粒间空隙增大
  C.球内气体中微粒的质量增大
  D.球内气体中微粒分解成更多微粒
3、某同学在课后做如下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几块冰糖,立即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水平线,过一会发现糖溶解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通过这实验请你推测微粒具有哪些性质?
4、如下图:做氨分子运动实验时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棉花上,可观察到什么现象,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布置作业】P72-73 第1、3、6题
设计的练习有一定的层次性,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感受成功的乐趣,巩固所学知识,保持并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反馈这节课的学习效果。
课堂
小结
想一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微粒的性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通过小结来反馈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
五、 板 书 设 计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1)不同微粒运动情况不同。
(2)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快。
2、微粒之间有空隙。
(1)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2)气体物质微粒间空隙较大,液体、固体物质微粒间空隙较小。
有利于学生系统的认识本节课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