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6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6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9 19:2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劝 学
荀 子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及特殊句式。
2、能根据句式的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句子。
目标一:诵读课文
指导一: 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自学一:请用2分钟自读课文。2分钟后找同学诵读。
劝 学 ?
劝勉、鼓励人们学习
题 解
槁 gǎo暴pù 砺lì 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 须臾yú 跂qì
舆yú 生xìng 蛟jiāo
跬kuǐ 骐qí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螯áo 鳝shàn
字词正音
目标二:翻译课文第一段
指导二:在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
1.重要实词;
2.重要虚词;
3.古今异义词;
4.词类活用现象;
5.特殊句式。
自学二:请用4分钟将第一段口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思考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 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 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 ,(如果)把它烤弯制作成车轮,(那么)它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把它晒干,也不会再挺直,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 木材经受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 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也不会有 过错了。
读文思考:
1、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作者在本段中选用了哪五个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提 高
改 变
青 出 于 蓝
冰 寒 于 水
輮 木 为 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学 习 的 意 义
目标三:翻译课文第二段
指导三:在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
1.重要实词;2.重要虚词;3.古今异义词;4.词类活用现象;5.特殊句式。
自学三:请用4分钟,对照注释将第二段译给同桌听,勾画译时的疑难问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参考译文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 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臂并没有加长,可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 音并没有更强,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天生资质跟 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读文思考:
1、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作者在本段中又选用了哪五个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
学 习 的 作 用
善假于物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顺风而呼
假 舆 马
假 舟 楫
登高而招
见者远
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弥补不足
跂 而 望
登高博见
有意义、有作用
咱学不学?
应 该 怎 样学?
目标四:翻译课文第三段
指导四:在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
1.重要实词;2.重要虚词;3.古今异义词;4.词类活用现象;5.特殊句式。
自学四:请用3分钟,对照注释在笔记本上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 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美德,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 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跃,也不足十步远;劣 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 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 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 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条腿,两只钳子, (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参考译文
读文思考:
1、作者在本段中又选用了哪些比喻来论证观点?
2、他认为学习应该有怎样的方法和态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正面设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积累
(对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坚持
(对比)
专一
(对比)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正面
反面
反面
正面
正面
反面
将下面这些比喻按要求加以归类
1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2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3 .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A . 用相同类型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表达意思的有( )
B . 将相反情况组织在一起,从对照中揭示道理的有( )
1、4、5、7
2、3、6
关 于 设 喻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小 结: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态度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积累
坚持
专一
弥补不足
文言文知识归纳
1.虽有槁暴 ________通 ________意为_______
________通 ________意为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 通______ 意为_____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通 ______意为______


“又”


“曝”
本性

“性”
智慧

“智”
一、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非能水也 ________作 _____,意为 ________
2.上食埃土 ________作______,意为________
3.下饮黄泉________ 作 ______,意为________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 作 ______,意为________
二、词类活用
游水
名词
动词
名词
名词
状语
状语
向上
向下
名词
状语
每天
(1)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三、特殊句式(翻译)
定语后置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冰,水 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介词结构后置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
(6)輮以为轮
省略句
四、实词积累
劝学
劝勉,鼓励
学不可以已
停止
木直中绳
符合
虽有槁暴
晒枯
不复挺者

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
跂而望矣
抬起脚后跟站着
声非加疾

而闻者彰
清楚,显著
假舆马者
借助
而绝江河
横渡
风雨兴焉

不积跬步
半步
功在不舍
成功
锲而不舍
用心躁也
浮躁,不专心
雕刻
五、虚词积累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吾尝终日而思矣
递进连词
因果连词
转折连词
修饰连词

(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俟我于城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异乎三子者之撰


不译


跟,与
解释下列各句中带横线词的用法:

冰,水为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蚓无爪牙之利
送孟浩然之广陵
代词,它,代“冰”
助词,的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词
动词,到
六、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加入
(2)声非加疾也
疾:古义,强,洪亮;
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舆马者
假:古义,凭借,借助;
今义,与“真”相对。
(4)蟹六跪而二螯
跪:古义,脚或腿;
今义,跪下的“跪”。
(5)金就砺则利
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
今义,黄金。
(6)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帮凶。
(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輮以为轮
以为:古义:把……制成
今义:认为
寄托:古义:寄居托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停止
隔绝
极点
非常
横渡
一词多义

声非加疾也,而闻闻者彰《劝学》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听见
见闻、见识
听说
使上级听见
声望、声名
闻名、出名
用鼻子嗅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远看
盼望、希望
声望
农历十五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借、借用
借助、利用
假装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
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
有力的
强健、强壮
有余、略多
qiǎng,勉强
强盛
当堂练习
A.跬步(kuǐ) 参省(shěnɡ) 骐骥(jì)
B.槁暴(pù) 蛇鳝(shàn) 其曲中规(zhōnɡ)
C.驽马(nǔ) 二螯(áo) 金石可缕(lòu)
D.舟楫(jí) 闻者彰(zhānɡ) 锲而不舍(qiè)
【解析】
A.省—xǐnɡ;B.中—zhònɡ;
C.驽—nú,缕—镂。
【答案】 D
1.加点字的形、音全对的一项(  )
2.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绳(zhòng) 槁暴(pù)
须臾(yú) 闻者彰(zhāng)
B. 靛青(dìng) 舟楫(jí)
蛟龙(jiāo) 跂而望(qì)
C. 跬步(kuī) 蚯蚓(yǐn)
蛇鳝(shàn) 驽马(nù)
D. 可镂(lòu) 骐骥(jì)
爪牙(zhǎo) 锲 ( qì ) 而不舍
A
diàn
kuǐ

qiè
3.下列各句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金就砺则利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 
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解析】 
②有—又;
③知—智;
⑤生—性;
【答案】 C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抬起脚跟站着)
B、而绝江河(横渡)
C、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
D、金石可镂(雕刻)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合乎)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阻断)
6、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7、下列各句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端正学习态度非常重要
B、学习的重要性
C、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D、学习的作用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大量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及学习的方法态度。
B、由第二段可知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C、第三段作者用比喻从正面论证学习要逐渐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D、文中用“蚓”和“蟹”设喻,意在说明客观条件虽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9、下列句子为反面设喻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玉蓝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君子生来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翻译: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兴起来了。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翻译:积累善行成为美德,神明就会知晓,你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翻译: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都注意省察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上也没有过失了
(1)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
深入探讨
读了本文,你是否该对照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思一下,看看自己对学习的意思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学习态度方法有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