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2-24 17:3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三 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一课时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不同纬度太阳辐射热量的分布规律,了解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培养学生探求规律的能力
3、通过了解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不同纬度太阳辐射热量的差异
[教学设想]
先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太阳光线的特点,再对比观察高、低纬度太阳辐射的热量差异,然后得出不同纬度气温的一般分布规律,最后得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教具准备]
地球仪、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欣赏地图册P29图片,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气候呢?
(出示投影)让学生整体感知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1、学生朗读该段文字,从整体上感知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联系实际提问:从早上到中午到晚上,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为什么?(因为太阳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
(过渡)由此可见,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角度越大,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地表的气温就越高。
3、讲述太阳高度角的含义,而后板画两副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图,判断:哪副图的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4、板画:同一速太阳光线照射的地平面的三点,判断三点获得的太阳光线是否相同?为什么?(因为太阳光线是平行的,三地的太阳高度角相同)
(过渡)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地球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相同吗?
6、教师可用手电筒照射地球的低、中、高纬度,由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纬度越高,光斑越小,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纬度越低,光斑越大,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
设问:为什么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呢?(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由此可见,同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其形成的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呢?与全球气温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呢?
小结:同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表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越低,气温越低;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举例判断:下列四地中,气温最高的是( ),其影响因素是( )
A 15S B 66N C 85 N D 5N
12、联系实际提问:居民楼顶上的太阳能装置,怎样才能使太阳能装置在冬、夏季节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量?
[小结]教师小结
第 二 课 时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教学目的]
掌握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学习地球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析图视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疑点: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地球的形状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但地球的形状影响气候,而且地球的运动也影响着气候?
整体感知:地球的运动包括两种方式:自转和公转
展示表格,学生回顾旧知,复习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有关知识
自转
公转
概念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地球绕太阳不同的运动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或24小时
一年
产生的现象
教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以北京为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地球自转使北京产生了怎样的地理现象?
设问:北京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每时每刻的气温相同吗?什么时候气温最高?
小结:正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全球各地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人们在经历昼夜交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设问:昼夜交替能否该为“昼夜现象”?为什么?
教师结合地球仪,让学生明白:即使地球不自转,在地球上仍然存在着昼夜现象。
(过渡)那么,地球公转会对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A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B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是直着身子转还是斜着身子转?
C 结合P69图思考: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
(过渡)正是地球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存在66。5度的夹角,这就使的一年内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上有规律的来回移动,从而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引导学生读图4-20,思考: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地球上的哪两条线之间来回移动?
展示表格,学生阅读图4-19,讨论完成: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有无极昼极夜
春分日
3月21日
赤道
昼夜等长

夏至日
6月22日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秋分日
9月23日
赤道
昼夜等长

冬至日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注:对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看P69大图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而后联系实际生活说明。
(讲述)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样就使得各地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因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尤其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春秋季,由于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无论是对于南半球来说,还是北半球,都会感到春暖球凉,而在夏至日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多些,因此北半球进入炎炎夏日,而南半球则是一年中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时候,是冬季。而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少,因而进入寒冷的冬季。
(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始终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就使得全球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全球划分为“五带”
学生讨论完成P70活动4、5题,教师结合板图,讲述五带的范围,特点。
学生口答P71活动6、7
(小结)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地球各地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因而是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也不相同
第 三 课 时
[教学目的]
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掌握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的能力,利用图学习,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海陆气温变化的差异
疑点:海陆分布和地势除了对气温有影响外,还对降水有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使得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地区气候各不相同。那么。同纬度的所有各地气候是否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又是什么?
海陆分布与气候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夏天赤脚走在水泥路面上和赤脚走在水中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过渡)根据以上原理,夏季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哪里的太温度升得块,气温高。
继续提问: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在中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一般也不同,那么,哪儿较早?哪儿较晚
(过渡)海陆分布不仅影响着气温,也影响着降水
复习旧知,提问:中纬度地带,沿海和内地的降水有什么不同?
(过渡)除了前面的因素外,地形中的山脉对气候的影响也很明显,首先表现在山脉对太阳的屏障作用。
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讲述: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的阴坡和阳坡的冷暖、干湿状况产生很大的差异。
教师板画秦岭山脉南北两测的气温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复习提问:地形雨是这怎样形成的?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图4-23和4-24,分析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形成的原因。
(过渡)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摄氏度。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P30“山地垂直景观示意图“理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设问:赤道地区有可能出现雪峰吗?
学生讨论完成P72活动1、2
反馈练习:

人类活动与气候
(过渡)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比较大。人类的活动,既能够改善局部环境,也能破坏环境
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有哪些活动能够对气候产生有利的影响?哪些活动对气候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结合教材小结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三个表现
结合P72图4-25,重点讲述城市热岛效应
设问:你认为应如何解决人类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不利影响
[小结巩固]
[作业布置]见基训
[板书设计]
第 三 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太阳光线的特征与地球形状的特征
地球上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与气温的关系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气温越低;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气温越高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产生季节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五带(图略)
地球公转使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地球公转使得赤道以外其他各地发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形成四季的变化
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海陆分布与气候
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地形地势与气候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山脉对低层空气的阻挡作用
(二)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积极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