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高级中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初三)下册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带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学习本单元后,李凌同学做了如下摘抄,请你给其中加点的字词注音。(4分)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诘难( )( ) 寻章摘( )句
咀嚼( )( ) 孜( )孜不倦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jū nì( )于文字。
(2)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 chóu chàng( ),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
(3)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xīn kuàng shén yí( )
(4)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zhū liǎng xī chèn( ),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4分)
A.愿你从当下就开始读书,祝开卷有益,读出一个更有魅力的自己。
B.踏实苦干的人往往是不会高谈阔论的,他们默不作声之后所做出的惊天动地的伟业足以显示他们的不凡。
C.林老师工作严谨认真,对我们作业上出现的小问题常常吹毛求疵,务必督促我们及时纠错。
D.近日,湖南浏阳一男子在石头上作画,画得栩栩如生,有老虎、蝉以及二次元动画人物等。
4.下列分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4分)
A.蜿蜒曲折的莫日格勒河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陈巴尔虎旗境内,如一条丝带飘落在草原上,美不胜收。(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周恩来的“精专”读书法,并不是让我们穿凿附会、咬文嚼字.而是提倡一种去粗取精、苦心孤诣。(该句没有语病)
C.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细微精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它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
D.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句子中加点词语依次是动词、名词、副词、代词)
5.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①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②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③“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④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⑤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②④⑤
C.⑤①③②④
D.⑤①③④②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5分)
A.《谈读书》的作者是弗朗西斯·培根,美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B.《山水画的意境》的作者是李可染,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C.《无言之美》的作者是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等。
D.《不求甚解》选自杂文集《燕山夜话》,作者是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21分)
把自己活成一棵树
向贤彪
①美景因树而生动,遐思因树而美妙,时光因树而温馨…树不仅提供着日用之便,而且给人以情感慰藉、精神滋养。从古至今,许多人爱树、植树、护树,留下一段段佳话。
②“看到格桐树,就想起焦裕禄。”“看到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焦裕禄、谷文昌为改变兰考和东山的面貌,组织干部群众遍种林木,治服了盐碱地,锁住了大风沙,成为被群众深情怀念的“裁树人”。杨善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把荒山变成了绿洲。离休干部周永开上花萼山植树,不仅带动村民造林1000多亩,还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一位位勤于并乐于栽树的党员干部,用心血汗水播下绿葫,彰显“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展现了”前人裁树后人乘凉”的胸襟。受员干部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为人民描绘丹青,编织锦绣,把自己也活成一棵树。
③活成一棵松树。陶铸在《松树的风格》中写道“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做人就应该学习松树的坚定性、坚韧性,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脸,都要心存定力、站稳脚跟,风吹不转向,浪打不迷航;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像挺拔的松树那样,巍然屹立天地间。
④活成一棵柳树。人们喜爱柳树,不仅因为它有婀娜多姿的外貌,还因其可亲可敬的品格。无论在何处,只要随手一插,它就能存活下来,茁壮成长。我们学习柳树的精神,就要像它那样不计环境好坏.不管土地肥瘦,在哪里都能生根抽枝,生机勃勃。党员干部更要学习这种精神,无论在哪里,都要深入群众,礼根群众,从群众智慧中获取力量,在为民造福中展示可亲形象。
⑤活成一棵银杏树。银杏树也叫公孙树,祖父栽种,收果却要等到孙子辈。将根深深扎进大地,枝干在风雨雷电中砥砺生长,耐得住光阴一寸一寸来雕刻打磨,笑对飒飒金风,结出累累界实,这就是银杏树的风格。党员干部要像银杏树那样,不急不躁,学会安静地扎根;不计名利,干好眼前的活,创造经得起时光打房的业绩。
⑥活成一棵普通的树。树同人一样,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孕育着可责的品格和精神。做一棵松树、一棵柳树、一棵银杏树,做一棵平凡的树、普通的树,许许多多平凡的树、普通的树汇聚在一起,就有了“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磅礴。事实上,生于平凡而不甘于平凡,也能超越平凡,成就伟大。
⑦有人说:“一棵树教给我们的,也许比一摞书的东西还要多。”不妨以树为友、以树为师,从树那里领悟美丽、坚毅、勇气、高尚、力量,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棵树。
(选自人民论坛2021年4月8日)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8.作者第①段由写树开篇有何用意 (4分)
9.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5分)
10.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11.第⑦段中引述了一句话“一棵树教给我们的,也许比一摞书的东西还要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阅读《善用语言的力量》,完成12—15题。(14分)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 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
1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分)
1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用。(4分)
14.文中②③④段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3分)
15.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要举行秋季运动会,王刚要参加,父母不同意,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你如何帮他劝说父母 (4分)
三、写作(40分)
16.作文。(40分)
“箪食瓢饮,贫居陋巷,而能不改其乐”,是颜回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精神;“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是赵一曼的精神;“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是叶剑英元帅提倡的精神;……
古往今来,那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常常令人感动、向往,然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需要作出选择时,人们往往又会犹豫,甚至畏难不前。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和思考,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1.答案:jié nàn zhāi jǔ jué zī
2.答案:
(1)拘泥 2)惆怅 (3)心旷神怡 (4)铢两悉称
3.C “吹毛求疵”指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贬义词,用在这里不恰当。
4.B 该句有语病,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添加“的读书态度”。
5.D ⑤先提出论点“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这是第一层意思,应排首句。接着①③句论述如何做到“选得精,读得彻底”,这是第二层意思。然后④②句讲明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的意义,这是第三层意思。“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怎样选得精,读得彻底—为什么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是这段话的思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排列句子。
6.A “美国哲学家”应为“英国哲学家”。
7.答案:不妨以树为友、以树为师,从树那里领悟美丽、坚毅、勇气、高尚、力量,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棵树。
8.答案:
(1)由树写起,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语言优美,增强议论文的可读性;(3)表达对树的赞美之情,为后文写“把自己活成一棵树”奠定了基调,埋下了伏笔;(4)“留下一段段佳话”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9.答案: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陶铸在《松树的风格》中的话,又引用俗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同时将人比作松树,形象生动地论证了要把自己活成一棵松树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增强了说服力。
答案:
开篇由树和人的关系,引出“把自己活成一棵树”的观点;而后从松树、柳树、银杏树、普通的树四个角度,论述了个人应具备的品质;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11.答案:
(示例)每棵树都具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孕育着可贵的品格和精神,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对书中知识的学习,更要学会感受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学习。
12.答案:①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有理有德亦有情,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充当事实论据证明本文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3.答案:运用了道理论证(引证法)和举例论证(例证法)的论证方法。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和举穆青采访焦裕禄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语言的力量,在言之共情”的观点,从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14.答案:
不能。②③④这三段分别从理、德、情三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并与第①段中“有理有德亦有情”(或与第⑥段中“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相对应,所以不能调换位置。
15.答案:
(示例)叔叔阿姨好!我是王刚的好朋友,王刚想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参加运动会可以激发我们的运动兴趣,提高我们的运动技能,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你们让王刚参加运动会,好吗
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