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民族大团结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濮阳·八年级期末)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先后成立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成立最早的是
A.内蒙古
B.宁夏和广西
C.西藏
D.新疆
2.(2021·河南沈丘·八年级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宪法的规定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 B.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
C.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3.(2021·河南舞阳·八年级期末)某同学假期准备到湖北省旅游,在做旅游攻略时他发现湖北省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潘家湾土家族自治乡等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请你告诉他与这些“自治州”“自治县”设置相关的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4.(2021·河南唐河·八年级期末)周恩来曾指出:从人口多的民族到人口少的民族,从大聚居的民族到小聚居的民族,几乎都成了相当的自治单位,这样的制度是史无前例的创举。“这样的制度”就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2021·河南息县·八年级期末)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比例构成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4.7%,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为8.49%。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6.(2021·河南新野·八年级期末)下图反映了新疆自治区成立后人口的变化。五十多年来,人口增长有力的回击了西方不良媒体对新疆的污蔑,新疆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B.新疆地区未进行计划生育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
7.(2021·河南方城·八年级期末)《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8.(2021·河南洛宁·八年级期末)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以下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
年代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总值
1947年 5.37亿元 96元
2016年 18 632.6亿元 241 27元
①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③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内蒙古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9.(2021·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
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2021·河南殷都·八年级期末)“……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A.“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B.依法治国的政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11.(2021·河南新蔡·八年级期末)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因为我国民族分布格局是( )
A.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 B.少数民族都住在一起
C.各民族分区域居住互相不杂居 D.汉族人口少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
12.(2021·河南西华·八年级期末)实行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一制度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西部大开发
13.(2021·河南汝州·八年级期末)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材料强调了( )
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1·河南淅川·八年级期末)我国制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依据( )
A.别国的历史经验 B.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C.我国地域辽阔的特点 D.56个民族矛盾突出
15.(2021·河南卧龙·八年级期末)近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疆进行了一系列恶毒诋毁和攻击。假设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可以采取下列哪个选项驳斥西方的故意抹黑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加强经济建设、重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④进行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2021·河南濮阳·八年级期末)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然硕果累累: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797.58亿元,比上年增长3.4%;粮食产量1583.40万吨,比上年增产3.7%;棉花产量516.10万吨,比上年增产3.2%,这主要得益于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2021·河南洛阳·八年级期末)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宁夏回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18.(2021·河南社旗·八年级期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
B.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
C.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
D.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19.(2021·河南鹤壁·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西部大开发 B.尊重宗教信仰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各民族共同繁荣
20.(2021·河南淮阳·八年级期末)某楹联作品:风云六十年,喜宁夏山川,正天变蓝、水变绿、城变美;画卷三千里,看黄河儿女,让路成网、车成潮、梦成真。该作品描述的自治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宁夏回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2021·河南长垣·八年级期末)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投资建设内蒙古包头钢铁撰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新盗的油田以及“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据此推知
A.民族地区行使自治权 B.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单一
C.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 D.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
22.(2021·河南泌阳·八年级期末)歌曲《天路》唱出了青藏铁路通车后藏族人民的心声,青藏铁路建成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3.(2021·河南太康·八年级期末)我国振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大举措是
A.加强社会主义制度 B.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
C.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D.建立新型民族关系
24.(2021·河南淅川·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比较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怎样帮助少数民族的
①进行民主改革②社会主义改造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全部进行土地改革⑤培养少数民族干部⑥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
A.①②③⑤⑥ B.③④⑤⑥ C.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5.(2021·河南西峡·八年级期末)2019年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马正山向记者汇报,“去年……独龙族从整体贫困实现了整族脱贫……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孩子们享受着14年免费教育,群众看病有了保障”。他的话主要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
A.正在实现繁荣发展 B.正在进行民主改革
C.迈进了社会主义 D.已实现民族自治
26.(2021·河南郏县·八年级期末)改革开放以来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为防止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国家增加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在民族地区尽量多办一些能源、原材料加工业项目,以保持各民族各地区的协调。这体现了我国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B.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C.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D.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
27.(2021·河南中原·八年级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 B.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
C.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D.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
28.(2021·河南郑州·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归化族”、“西番”改为“俄罗斯族”、“普米族”等。这反映了新中国实行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民族文化的保护
C.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D.西部大开发战略
29.(2021·河南潢川·八年级期末)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了大批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和《玛纳斯》。这说明
A.国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B.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保证
C.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重要成果 D.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0.(2021·河南罗山·八年级期末)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是
A.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开发西部,维护国家安全
C.西部具有军事战略地位 D.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众多
31.(2021·河南柘城·八年级期末)下列各项中较适合作为民族大团结班会主题的是
A.朋友遍天下 B.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C.科教兴国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32.(2021·河南开封·八年级期末)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所占比例都超过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的比例。这体现了
A.民族平等 B.民族交流加强
C.民族区域自治 D.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综合题
33.(2021·河南社旗·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材料二: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西部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有很大的潜力,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江泽民
(1)根据材料一,你能说出我国是由多少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吗?
(2)材料二中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你知道我国有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吗?请一一写出来。
(3)材料三中说“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个战略通常被称为什么战略?实施这一战略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34.(2021·河南邓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试卷第1页,共3页
(1)请从材料一中任意选取三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设计示意图的形式将其关系展示出来,并概括其反映的主题。
(2)材料二中“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用史实说明这一事件完成的“创造性”。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A选项符合题意;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B选项不符合题意;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C选项不符合题意;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部的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由此可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保证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故选项A符合题意;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结果,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故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3.A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自治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国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国两制”是针对港澳台问题实施的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所以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4.B
【详解】
根据材料“从人口多的民族到人口少的民族,从大聚居的民族到小聚居的民族,几乎都成了相当的自治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它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选项B符合题意;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5.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比以往提高,这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参与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权利,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
6.A
【详解】
依据题干的“新疆自治区成立后人口的变化”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疆自治区成立后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故A符合题意;新疆地区未进行计划生育的说法排除,排除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排除D。故选A。
7.B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融合成了中华民族,通过题干“……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分析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8.B
【详解】
依据题文可知,201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GDP比1947年变化极大,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仔细审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此题选B。
9.D
【详解】
依据“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和所学知识,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D正确;“一国两制”是针对香港、台湾、澳门回归问题,A排除;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其他民主党派关系的政治制度,B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并不是针对民族问题而设立,C排除。故选D。
10.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可知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因此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项C符合题意;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指出,“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A排除;依法治国的政策,与题干内容不符,B排除;经济特区,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D排除。故选C。
1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12.B
【详解】
根据材料“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B项正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政治协商制度不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排除C项;西部大开发有利于促进西部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据材料“……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可知,材料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②正确;材料未涉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排除③;材料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据此可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的具体表现就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正确;故选B项;排除A、C、D项。
14.B
【详解】
依据教材知识,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B符合题意;ACD项不是我国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依据,排除。故选择B。
1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在新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新疆地区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加强经济建设、重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同时进行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发展,故①②④D项正确;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针对港澳台地区的,与新疆无关,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B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然硕果累累: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797.58亿元,比上年增长4%;粮食产量1583.40万吨,比上年增产7%;棉花产量516.10万吨,比上年增产2%”并结合所学,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②④正确;青藏铁路于2005年10月全线铺通,并于2006年7月1日试运营,所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时间与材料内容不符,③错误。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7.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1947年我国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B项正确;1958年我国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1965年我国建立西藏自治区,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分析】
【详解】
民族区域自治主要实施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并非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故B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故A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故C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故D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正确;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不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尊重宗教信仰、各民族共同繁荣不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排除BD。故选C。
20.B
【详解】
根据材料中“风云六十年,喜宁夏山川”可得,这指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故选B项;内蒙古自治区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西藏自治区指的是西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指的是新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21.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题干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重要举措。故C符合题意;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属于经济领域,与政治权利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对外开放格局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D
【详解】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青藏铁路建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为D;ABC均是在1978年之前,排除。
23.B
【详解】
根据“振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并结合信息判断我国采取的措施是西部大开发政策,故选B;ACD中的政策都无法体现是对西部的开发和重视,排除。
24.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帮助少数民族进行民主改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选项①②③⑤⑥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进行,可知“④全部进行土地改革”,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A
【详解】
根据“去年……独龙族从整体贫困实现了整族脱贫……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孩子们享受着14年免费教育,群众看病有了保障”可得出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改革,排除B项;迈入社会主义是在三大改造后,排除C项;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6.B
【详解】
通过材料中“国家增加对民族地区的投资”“以保持各民族、各地区的协调”这些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的是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及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7.D
【详解】
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故选D;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故排除A;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故排除B;题干中并未涉及尊重少数民族文化,故排除C。
28.C
【详解】
依据题干“归绥”(归顺、平定之意)、“归化族”、“西番”这些名字都与贬低污蔑,看不起少数民族的意味。结合课本所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推行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称为“俄罗斯族”、“普米族”,体现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尊称,反映了汉语与少数民族平等。C项正确;题干涉及是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居住地名、少数民族名称,没有提到少数民族管理权力,A项排除;没有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B项排除;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题干表述无关,D项排除;故选C。
29.D
【详解】
“《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和《玛纳斯》”属于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体现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故D符合题意;材料体现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是对经济建设的支持,排除A;材料不是说明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保证,排除B;材料体现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没有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排除C。故选D。
30.A
【详解】
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是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A项正确;BCD项不是西部大开发提出的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31.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在中华大地上有“五十六个民族”,故歌曲中唱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团结”,而非朋友,排除A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其强调的是振兴国家,未涉及“民族团结”,排除C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是针对港澳台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32.A
【详解】
依据“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可知新中国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尊重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给予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这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A正确;题干反映的不是民族交流加强,而是强调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B排除;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不符合题意,C排除;各民族共同繁荣主要反映在经济文化领域,而题干涉及的是政治领域,D排除。故选A。
33.(1)56个民族。
(2)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3)西部大开发战略;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4)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析】
【详解】
(1)据材料“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可知,在中华大家庭中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故是56个民族。
(2)据所学可知,我国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
(3)战略:据材料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个战略通常被称为西部大开发战略。
说明:据所学可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回答。
34.(1)图示示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主题:新中国成立与巩固。
(2)事件:三大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实行了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任一点即可)
【详解】
(1)本题可从材料一中任意选取三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需注意的是示意图设计要合理、主题概括要正确,表述能符合题意即可。例如,选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这三个历史事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成立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抗美援朝巩固新生政权、巩固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可作图示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主题可概括为:新中国成立与巩固。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般都是采取强行过渡的方式,而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的是和平的赎买手段。)。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借鉴国外经验和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创造性地处理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