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检测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检测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9 20:5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检测题
一、单选题
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
A. ①隋朝建立 ②隋灭陈,统一全国 ③开凿大运河
B. ①隋灭陈,统一全国 ②隋朝建立 ③开凿大运河
C. ①开凿大运河 ②隋朝建立 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D. ①隋朝建立 ②开凿大运河 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
A. 秦灭六国 B. 西晋灭吴 C. 隋灭陈朝 D. 元灭南宋
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
A. 秦始皇统治时期 B. 汉武帝统治时期 C. 隋文帝统治时期 D. 隋炀帝统治时期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科麦克 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汉武帝 C. 秦始皇 D. 唐太宗
唐太宗、唐玄宗之所以能够创造盛世局面,是因为他们都
A. 建立郡县制 B. 反击匈奴 C. 重用人才 D. 建立行省制度
“载初元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此,他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在他统治期间形成了政治比较清明的局面。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开元时期,唐朝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当时的皇帝是(  )
A. 唐高祖 B. 唐高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重庆市云阳县明月坝寺庙遗址发掘中,出土了5枚“开元通宝”钱币。该钱币铸造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隋朝
D. 唐朝
2020年6月1日晚,拉萨河畔,沉寂了近半年的宝瓶山又响起了久违的歌舞声,西藏文化旅游名片《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第八季演出正式启幕。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当时唐朝的皇帝是( )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玄宗 D. 武则天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杜甫的诗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仕途发展不同 B. 对祖国山河感触不同
C. 所处时代不同 D. 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
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 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 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C. 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D. 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下列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 )
A. 朝鲜 B. 阿拉伯 C. 日本 D. 印度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下列能够体现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史实有(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游 ④文成公主入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文物是指历代遗留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列中国境内的出土文物体现的主题是( )
A. 隋朝经济繁荣 B. 唐朝对外交往 C. 宋朝民族关系 D. 元朝统一全国
下列关于唐与新罗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
C. 新罗的音乐传入中国
D. 唐朝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新罗学习其文化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道:“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些诗句反映了(  )
A.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B. 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C. 唐朝社会风气的变化 D. 人们安宁的社会生活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即“五代”),按先后顺序排列这五个政权正确的是( )
A. 后梁、后汉、后唐、后周、后晋 B.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C. 后晋、后梁、后周、后汉、后唐 D. 后周、后汉、后晋、后唐、后梁
即使是在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这主要是由于( )
A. 各分裂政权能够和平相处
B. 北方经济发展环境优越成为南方政权的依靠
C. 长期政治统一的影响以及各地经济发展联系密切
D. 北方汉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下列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 皇帝荒废朝政 B. 杨贵妃得宠 C. 发生灾荒 D. 节度使权利膨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的统一与繁荣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2)材料二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项目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①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②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③
材料四: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3)请你补全材料三中的结论部分,并说明材料三、四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五: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4)材料五中列举了哪些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据此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
隋唐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对外交往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篇】
材料一
(1)材料一是隋朝修建的哪一工程?它的修建有何作用?
材料二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荛。”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请列举他为践行此思想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文化篇】
材料三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有人被称为“诗仙”,有的诗被称为“诗史”,有的诗平易近人,妇孺皆知。
(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谁是“诗仙”?谁的诗平易近人,妇孺皆知?
【对外交往篇】
材料四

图一 玄奘西行图 图二 鉴真东渡图
(3)根据材料四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两幅图片体现当时我国实行了什么对外政策?并归纳出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军政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材料三: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材料四: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
(1)材料一写出了“安史之乱”的原因,请加以概括。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有何历史影响?
(3)材料三反映“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什么局面?
(4)材料二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什么样的政治状况?你对此作何评价?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及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解答】
A.根据示意图和所学可知,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文帝灭灭掉陈朝,统一全国;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因此①是隋朝建立;②是隋灭陈,统一全国;③是开凿大运河,故A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C
【解析】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亡南方的陈,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故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隋灭陈朝。
本题以“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为切入点,考查隋朝的建立。
3.【答案】D
【解析】隋炀帝大业元年至六年,即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知道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可知,这反映的是隋文帝的功绩,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故选:A。
本题以“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为切入点,考查隋文帝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隋文帝的主要历史功绩。
5.【答案】C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隋文帝利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拨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到唐朝时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本题以“殿前试人”为切入点,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武则天的统治措施及其对科举制的完善。
7.【答案】C
【解析】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由材料“唐太宗”“存百姓”“虚心纳谏,励精图治”,涉及到唐太宗的国家治理,故可判定为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排除ABD。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他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
8.【答案】D
【解析】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当时的皇帝是唐玄宗。ABC不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D
【解析】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故该钱币铸造于唐朝。
本题考查唐朝货币,知道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
本题考查唐朝货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解析】唐太宗时期,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
11.【答案】C
【解析】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藐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赞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淳朴厚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杜甫的诗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所处时代不同。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李白和杜甫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的诗歌有50000多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白和杜甫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
12.【答案】A
【解析】唐朝时,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 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13.【答案】C
【解析】略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与唐朝无关,故排除 ①。
④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故排除④。
②③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是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表现,故②③正确。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根据题干信息“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日本钱币”“大食人俑”这些文物反映了唐朝中外交流频繁,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与新罗的交往。唐朝时,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发达,远远胜于新罗,因此唐朝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新罗学习其文化不符合史料,说法错误。故选D。
17.【答案】B
【解析】“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些诗句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开元盛世”是封建盛世,A不符合题意;C与安史之乱的影响不符;D与材料反映的战乱不符。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时间、涉及人物与影响。
1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B.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故B正确。
ACD.三项的先后顺序与史实不符合。
故选B。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选C。
2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安史之乱,要求学生具备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
C.根据所学可知,发生灾荒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故C符合题意。
ABD.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杨贵妃得宠,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故ABD三项都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故排除。
故选C。

21.【答案】(1)隋文帝(杨坚)。
(2)科举制。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①人口数量激增;②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③粮仓丰实。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4)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解析】(1)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因此隋的统一与繁荣主要与隋文帝(杨坚)有关。
(2)本题考查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本题考查隋朝社会景象及其出现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根据表格“人口”信息可以得出,结论是人口数量激增,故①填:人口数量激增;根据表格“垦田”信息可以得出,结论是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故②填: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根据表格“粮仓”信息可以得出,结论是粮仓丰实,故③填:粮仓丰实。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是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4)本题考查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及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五“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可知,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有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22.【答案】(1)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以民为本;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李白;白居易。
(4)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或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往来。
【解析】(1)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图片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涿郡”“余杭”“洛阳”等关键词,可以知道是隋朝的大运河。,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2)本题考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采取的经济措施有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3)本题考查李白和白居易,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诗仙”指的是李白,“诗平易近人,妇孺皆知”是白居易的诗歌特点。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人们称他为“诗仙”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他的《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社会,同情人民。他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4)本题考查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天竺,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图片信息。材料四中的两幅图片玄奘行图及鉴真东渡图都体现了唐朝的对外开放的政策。鉴真东渡日本及玄奘西游天竺取经都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或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往来。
23.【答案】(1)依据材料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可知,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
(2)依据材料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可知,从杜甫的诗句可以看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依据材料三“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可知,由于唐末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4)依据材料四“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可知,由于藩镇割据,政权分立更迭不断;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影响和各地的经济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故答案为:
(1)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
(2)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4)藩镇割据,政权分立更迭不断;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影响和各地的经济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解析】本题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末统治。
识记唐末的统治。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