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0 07:4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4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1·河北围场·七年级期末)下面示意图直接反映的发展趋势是
A.由分裂到统一
B.由封闭到开放
C.由落后到先进
D.由隔绝到联系
2.(2021·河北丰宁·七年级期末)明初,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且互不统属。这有利于( )
A.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C.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2021·河北卢龙·七年级期末)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
A.红巾军起义爆发 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 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4.(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如果你是明朝的地方官员,有事要上京参见皇帝朱元璋,你应去
A.西安 B.洛阳 C.南京 D.北京
5.(2021·河北卢龙·七年级期末)朱元璋在地方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三司的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这主要是为了
A.增设机构,增强地方权力
B.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C.权力分散,加强君主专制
D.防止腐败,缓和社会矛盾
6.(2021·河北武安·七年级期末)朱元璋设立某机构“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该机构最可能是
A.御史大夫 B.御史台 C.锦衣卫 D.东厂
7.(2021·河北滦南·七年级期末)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獗,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A.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B.皇帝爱惜自己的臣子
C.明朝叛乱较多
D.皇帝小心眼,臣民不规矩
8.(2021·河北大名·七年级期末)《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劝奏,处以重刑”。明太祖朱元璋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便于传达政令 C.改革丞相制度 D.扩大六部权力
9.(2021·河北任丘·七年级期末)为强化皇权,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这发生在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0.(2021·河北迁安·七年级期末)一天早晨,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末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很惊讶。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A.设立锦衣卫 B.废除丞相 C.创立内阁 D.迁都北京
11.(2021·河北香河·七年级期末)《明太祖实录》明确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并不许立”的应该是
A.三司
B.丞相
C.六部
D.厂卫
12.(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13.(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洪式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伏诛后,皇帝朱元璋下诏“今我朝要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一切权力归皇帝。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精简政府机构 C.加强中央集权 D.限制大臣权力
14.(2021·河北路北·七年级期末)如图是明朝锦衣卫印,持有此印的人
A.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
C.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
D.掌管全国财政大权
15.(2021·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利有弊。其“利”集中体现在
A.巩固了统治 B.规范了答卷 C.推动了中外交往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6.(2021·河北·平山县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末)“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遇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界限
C.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17.(2021·河北卢龙·七年级期末)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18.(2021·河北辛集·七年级期末)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该卷肯定涉及哪些内容
A.经济政策 B.四书五经
C.诗词歌赋 D.时事评论
19.(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作者批评的是(  )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明朝的八股取士 D.清朝的“文字狱”
20.(2021·河北迁安·七年级期末)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文化专制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设中书省
21.(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科举考试到明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突出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文体灵活多变 C.考生可畅所欲言 D.以诗词为主要考试内容
二、综合题
22.(2021·河北唐县·七年级期末)皇权至上,体制革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明朝初年,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因此,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的格局。明朝还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官民。在以选拔人才为核心的科举考试中,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严格规定考试答卷文体格式、段落划分,形成“八股文”,禁锢了文人的思想。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
(1)据所学知识回答,明朝是哪一年建立的?开国皇帝是谁?
(2)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文体格式上分别有什么变化?
(3)请依据对划线部分的理解回答,明朝对官制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据材料归纳,明朝“皇权进一步膨胀”的三个方面表现。
23.(2021·河北栾城·七年级期末)读图,回答问题。
印章,是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印章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地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1)图一这枚印章所属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这一机构当时主要负责管辖我国哪一地区?
(2)图二这枚印章所属机构最初由哪个皇帝设立?这一机构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以上两个机构的设置有什么共同作用?
24.(2021·河北武安·七年级期末)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 职官志》
材料中体现了哪一朝代的官制变化?材料中的“帝”指谁?
25.(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他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材料二:唐朝时,考试科目分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通举等。唐中期以后,还从明经科中派生出学究一经、开元礼、三礼、三传、一史等科目。制科又包括文学科、儒学科、韬略科、理人科等等。
材料三:纵观整个宋朝,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二万人数以上,人数之多,是历代所没有的。录取的人数不仅多,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
材料四:明政府规定……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版文”。
(1)材料一中的“他”是哪一位皇帝?“增设进士科”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唐朝统治者发展科举制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的哪一社会现象?该现象印证了当时的哪一政策?
(4)根据材料四,概括科举制到明朝时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本质意图是什么?
26.(2021·河北临西·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材料二这一时期,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殿试制度也得以创建,皇帝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材料三这一时期,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这一时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这一时期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材料四这一时期,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哪一朝代的统治者发挥了开创性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三、四中的“这一时期”分别指哪个朝代。
(3)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科举制演变的共同因素。
27.(2021·河北路北·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即位后,度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又添设了 ①标志着该制度的正式确立……唐太宗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 ②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材料二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三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到:"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竹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的"该制度"是指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的①、②补充完整。
(2)请写出材料二反映的这种制度在明朝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徐中约和顾炎武对这种制度采取不同态度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8.(2021·河北滦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隋场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剪伯赞《中国史纲要》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唐朝沿袭前朝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立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
——摘编自360百科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重大举措。(答出2方面举措)
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了了怎样的影响?试举出这一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
材料四:明朝时……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汤因比《历史研究》
(4)材料四中“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
29.(2021·河北安新·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宫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材料二 这一时期,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殿试制度也得以创建,皇帝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材料三 这一时期,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这一时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这一时期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材料四 这一时期,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1)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哪一朝代的统治者发挥了开创性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三、四中的“这一时期”分别指哪个朝代。
(3)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科举制演变的共同因素和发展趋势。
30.(2021·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继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材料二贞观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材料三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材料四金朝统治中原地区后,为满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内容命题的需求,朝廷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
材料五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七年级下册教科书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前朝的选官制度”存在的问题。指出材料二中“贞观时期”的皇帝是谁。
(2)据以上材料,概括各个朝代科举制的发展。
(3)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历朝重视科举制的共同目的。
31.(2021·河北海港·七年级期末)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命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国,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四: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诚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摘自《中国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1)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完善,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武则天是如何完善科举制度的?
(2)材料二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出这一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
(4)根据材料四回答明朝科举取士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了什么危害?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和宋朝时期属于政权并立时期,元朝结束了了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此后的明清时期也是统一的封建王朝时期,由此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到统一,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分析题干图片的内容,通过观察图片和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权的特点,总结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2.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利被削弱,中央的权利得到加强,故D符合题意;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不存在削弱相权,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民族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为明朝开国之君明太祖,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并迁都北京,因此参见皇帝朱元璋应去南京,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故答案是C。
6.C
【详解】
根据材料“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锦衣卫作为黄帝侍卫的军事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因此材料体现的是锦衣卫,C项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朝时期建立的中央监察体制,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御史台是秦朝时期地方监察体制,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东厂是明朝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构和秘密警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但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锦衣卫,而不是东厂,D项错误。
7.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獗,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锦衣卫原是明太祖的侍卫亲军,后来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是明朝加强君权的重要特务机构。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的表现,也是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最具特色的措施。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8.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并不许立丞相……”可知,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自己亲自掌握六部,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倾向,故A符合题意;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中,相权最终被弱化,体现了皇权的强化,和传达政令、改革丞相制度、扩大六部权力均无关,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9.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故C符合题意;隋朝和唐朝时期,丞相制度依旧存在,故AB不符合题意;清朝晚于明朝出现,没有丞相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A
【详解】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军权,设立了锦衣卫,并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所以朱元璋对宋讷的所有情况都清楚。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所以明太祖“并不许立”的应该是丞相,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C
【详解】
试题分析:“明太祖还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据此可知,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故选C。A选项东厂是明成祖时期增设的特务机构。B选项是明成祖时期将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改名而来。D选项内阁在明朝永乐(明成祖)时期建立的。
13.C
【详解】
根据“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一切权力归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ABD项不是废除丞相制的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故B正确;掌管全国军政大权是皇帝,故A错误;殿阁大学士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故C错误;皇帝掌管全国财政大权,故D错误。综上答案B。
15.A
【分析】
【详解】
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有利于巩固统治,故选A;朱元璋废除丞相,与规范了答卷无关,排除B;朱元璋废除丞相,与推动中外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D。
【点睛】
1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使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诗经,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故C正确;D错误;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故A错误;B项是科举考试的积极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CD项不符合明朝科举考试的史实。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8.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时的考试制度发生重要的变化,规定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出题,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这就是八股取士,造成了知识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允许发表自己的见解,知识分子成为封建统治的忠实奴仆。B符合题意;ACD项均不是明朝科举考试涉及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9.C
【详解】
根据材料“明太祖制义取士”可知,这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对科举制的新变革,八股取士。材料将八股取士和秦朝焚书坑儒相提并论,说明八股取士的危害性很大,所以题干批评的是八股取士,不是焚书坑儒;题干没有提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没有提及清朝的“文字狱”。故选C。
20.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明朝的一项文化专制政策”分析选项,A项是秦始皇时期的政策;B项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C项是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D项属于政治机构不是文化制度方面的内容。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1.A
【分析】
【详解】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A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与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的相关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22.(1)1368年; 朱元璋
(2)考试内容上: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文体格式上:必须以八股文作答。
(3)实现权力的分散与制衡。(或者分散权力,互不统属,相互牵制。)
(4)①废除丞相,分散权力;(或改革官制,强化皇权)②设立锦衣卫和东厂;③实行“八股取士”
【详解】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
(2) 根据材料“在以选拔人才为核心的科举考试中,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严格规定考试答卷文体格式、段落划分,形成“八股文”,禁锢了文人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明朝科举制在考试内容上,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明朝科举制在文体格式上,必须以八股文作答。
(3) 根据材料划线部分句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实现权力的分散与制衡(或者分散权力,互不统属,相互牵制。)。
(4) 根据材料“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明朝还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官民”“在以选拔人才为核心的科举考试中,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严格规定考试答卷文体格式、段落划分,形成“八股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明朝“皇权进一步膨胀”的三个方面表现为:①废除丞相,分散权力(或改革官制,强化皇权);②设立锦衣卫和东厂;③实行“八股取士”。
23.(1)元朝;西藏。
(2)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目的:为了监视官民,镇压反抗,维护专制统治。
(3)共同作用:加强了集权统治,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详解】
(1)依据图片一“宣政院印”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元朝设立的宣政院的印章。元朝时期,设立宣政院,主要负责全国宗教事务及管辖西藏地区。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2)依据图二“锦衣卫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锦衣卫的印章。锦衣卫最早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是一个特务机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监视官民,镇压反抗,维护专制统治。
(3)依据所学可知,宣政院和锦衣卫的设立,都加强了集权统治,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24.明朝。明太祖(或朱元璋)。
【详解】
皇帝及官制:根据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5.(1)隋炀帝杨广;科举制正式确立
(2)特点:考试科目种类繁多。
措施: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科举取士人数增多。重文轻武。
(4)考试内容:四书五经;考试形式:八股取士
(5)巩固专制统治
【分析】
(1)
根据材料一“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他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知“他”是隋炀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对后世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二“唐朝时,考试科目分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通举等”可得出考试科目种类繁多。关于措施,根据材料二“唐中期以后,还从明经科中派生出学究一经、开元礼、三礼、三传、一史等科目。制科又包括文学科、儒学科、韬略科、理人科等等”可得出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
根据材料三“纵观整个宋朝,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二万人数以上,人数之多,是历代所没有的。录取的人数不仅多,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可知宋朝时科举取士人数增多,这与政府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有关。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了宋朝,且当时五代时期下属推翻上司夺权称帝的现象相当普遍,所以对武将非常不放心,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用丰厚的待遇以解除他们对中央皇权的潜在威胁。
(4)
根据材料四“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可知,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根据材料四“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版文’”可知形式上是八股文。
(5)
关于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本质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巩固专制统治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
26.(1)上层权贵垄断选官权(其它表述大意相同即可)。隋朝。
(2)唐朝;北宋;明朝。
(3)统治者的需要。(其它表述大意相同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上层权贵垄断选官权。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继位以后,废除了前期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建立。
(2)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殿试制度也得以创建”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唐太宗增加了科举考试的考试科目。唐朝武则天开创殿试;根据材料三“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根据材料四“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也做了严格的规定”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格式实行八股文。
(3)根据材料反映的科举制创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宋朝大幅度增加取士名额、明朝的八股取士,可知演变的共同因素是统治者的需要。
27.(1)科举制。①进士科②殿试制度。
(2)新变化:开始采用八股取士(具体回答八股取士形式呆板,内容空疏,脱离实际等类似表述也可)
(3)徐中约肯定:隋唐时期,科举考试改变了官员选拔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科举取士不重门第,完全取决于考试,使有才学的人可以进入官府任职;促进了社会公平进步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顾炎武否定: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朝时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又添设了 进士科,标志着该制度的正式确立,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3)根据材料“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竹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可归纳得出徐中约肯定科举制,认为隋唐时期,科举考试改变了官员选拔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科举取士不重门第,完全取决于考试,使有才学的人可以进入官府任职,促进了社会公平进步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可归纳得出顾炎武否定科举制,认为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朝时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8.(1)隋炀帝时, 进士科的创立。(回答进士科的创立也可以)
(2)贞观年间(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时设立殿试和武举。(两点)
(3)影响: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 使文学发展焕然一新,读书风气日盛,文明高度发展。(言之有理即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任答一位即可)
(4)八股文。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隋场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和所学知识,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重大举措,据“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可知贞观年间(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据“武则天时创立殿试和武举……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可知武则天时设立殿试和武举。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据“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 使文学发展焕然一新;据“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可知读书风气日盛,文明高度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4)依据材料四“明朝时……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可知“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八股文,明朝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等。
29.(1)上层权贵垄断选官权。(其他表述大意相同即可)隋朝。
(2)唐朝;北宋;明朝。
(3)共同因素:统治者的利用。发展趋势:走向衰落,日趋僵化,思想受限制。
【分析】
【详解】
(1)根据“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得出上层权贵垄断选官权。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开创了科举制。
(2)根据“殿试制度也得以创建”,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武则天开创殿试;根据“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根据“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也做了严格的规定”,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格式实行八股文。
(3)共同因素:根据所学可知,推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统治者的选拔人才,巩固统治的需要。发展趋势:科举制演变的趋势是走向衰落。
【点睛】
30.(1)问题:上层权贵垄断选官权或世家大族把持选官权。(其他表述大意相同即可)皇帝:唐太宗。
(2)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增加科举科目和创立殿试;宋朝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金朝编辑考试资料;明朝规定命题范围和答卷格式。(其他表述大意相同即可,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3)目的:维护统治。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隋文帝继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因此,科举制诞生之前官员主要来自于世家大族(贵族阶层)。第二问,根据材料二“贞观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时期,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根据材料一“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根据材料二“贞观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可知,唐朝增加科举科目和创立殿试;根据材料三“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可知,宋朝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根据材料四“金朝统治中原地区后,……,朝廷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可知,金朝编辑考试资料;根据材料五“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也做了严格的规定。”可知,明朝规定命题范围和答卷格式。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使用科举制度,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31.(1)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2)皇帝(或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
(3)“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读书风气盛行,文明高度发展。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任一位)。
(4)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完善,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2)依据材料二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可知材料二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3)根据材料三的“‘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可以归纳出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读书风气盛行,文明高度发展。宋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宋词,杰出的代表是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4)根据材料四的“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诚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可知明朝科举取士的方式是八股取士。结合所学可知,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