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2021·河北辛集·七年级期末)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2021·河北临漳·七年级期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当世界变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至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光辉灿烂的景象就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张骞出使西域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3.(2021·河北·平山县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末)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奇迹。下列关于该事件说法错误的是
A.郑和远航目的是为了“示中国富强” B.郑和船队远航时在位皇帝是明成祖
C.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D.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半岛
4.(2021·河北武安·七年级期末)“(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材料肯定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游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七下西洋
5.(2021·河北迁安·七年级期末)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垄,泰国有三宝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庙。上述国家以“三宝”为地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
A.高僧鉴真出使日本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D.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6.(2021·河北·平山县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末)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下列事件为中外交往作出贡献的是(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鉴真东渡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玄奘西游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2021·河北雄县·七年级期末)1433年以后,明朝终止了引人注目的海外远征的决定,充分表明了中国人与欧洲人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态度的根本差别。这里的“海外远征”指(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倭 C.雅克萨之战 D.郑和下西洋
8.(2021·河北曲阳·七年级期末)历史地图包含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请判断对下面两幅地图相关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两次远行都发生在汉朝 B.张骞、郑和都是伟大的航海家
C.都促进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经济交流 D.两次远行都到达过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9.(2021·河北唐县·七年级期末)观察图,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10.(2021·河北路北·七年级期末)明朝时,郑和能够完成七次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是
A.国力强盛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C.造船技术高超 D.地理和航海知识的丰富
11.(2021·河北宽城·七年级期末)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对外殖民扩张 D.争夺世界霸权
12.(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某历史事件进行现场模拟,其中甲同学扮演的皇帝说道:“此去一行海波茫茫,爱卿一路平安。”乙同学扮演的大臣说道:“谢皇上,臣一定不辱使命,成功返航。”该大臣应该是( )
A.张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13.(2021·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郑和的船队中,各类船只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可见,郑和的船队
A.远达红海 B.纪律严明 C.分工明确 D.满载珍宝
14.(2021·河北栾城·七年级期末)“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A.渥巴锡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郑和
15.(2021·河北桥西·七年级期末)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作为诗人,他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这位民族英雄和诗人是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戚继光
16.(2021·河北任丘·七年级期末)“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的主要功绩是
A.荡平了东南沿海倭寇 B.收复台湾全部领土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抗击沙皇俄国入侵
17.(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8.(2021·河北卢龙·七年级期末)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 )
A.抗元的决心 B.抗倭的决心 C.抗清的决心 D.收复台湾的决心
19.(2021·河北大名·七年级期末)下列历史事件,与戚继光相关的是
A.抗击倭寇 B.收复台湾 C.七下西洋 D.西行取经
20.(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常州人荆川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为明代著名散文家,和王慎中、归有光合称“嘉靖三大家”,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抗倭将领,下列和他生活时期最接近的历史人物是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21.(2021·河北栾城·七年级期末)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应是( )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22.(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小明准备策划一个历史图片展,下面是他找的三幅图片,如果要为这组图片设置一个共同的历史主题的话,应是
A.中国古代改革家
B.对外友好交往
C.抗击外来侵略
D.发展民族经济
23.(2021·河北迁安·七年级期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一诗句中的明朝抗倭名将“我”是( )
A.郑成功 B.施琅 C.康熙帝 D.戚继光
24.(2021·河北唐县·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的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A.岳飞抗金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文天祥抗元
25.(2021·河北曲阳·七年级期末)明朝的“戚家军”和南宋的“岳家军”最相似之处是
A.抗击金军 B.抗击倭寇 C.抵抗蒙古 D.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26.(2021·河北宣化·七年级期末)“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明代军歌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黄巢 D.施琅
27.(2021·河北临漳·七年级期末)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并平定东南沿海倭患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文天祥 D.岳飞
二、简答题
28.(2021·河北卢龙·七年级期末)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中国明朝,并随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
(1)当时你若是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你认为销路好的商品?(举两例)
(2)郑和作为“世界海洋第一人”,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3)请说说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
三、综合题
29.(2021·河北怀安·七年级期末)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是亚洲最强大的帝国。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多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事情。现在我们来一起探究、感悟这一辉煌时期。
【远航篇】
材料一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材料一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的伟大事业”。
(3)根据材料三,说说中国倡议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有何现实意义。
【拒敌篇】
材料四 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4)材料四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感悟篇】
(5)经过对“远航篇”与“拒敌篇”的探究学习,你从中得到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30.(2021·河北涿鹿·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史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材料二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瞑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迥割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郑和的船队在哪两大洋中穿行?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3)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31.(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随着明朝国力衰落,倭寇气焰日益嚣张,不断骚扰东南沿海。……东南沿海倭患的完全解除……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密不可分。在剿倭战争中,戚继光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其苦,严格要求士兵……在战略战术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中集中兵打歼灭战,……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这是戚家军屡败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继光和戚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摘编自《戚继光评传》
(1)据材料一,指出哪一事件成为了“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并据材料指出,在这一过程中郑和最远到达哪里?
(2)据材料二,概括戚家军屡败倭寇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明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
32.(2021·河北安新·七年级期末)探究问题。
材料一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貂猴,与倭寇混杂.祸害更为巨大。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江抗倭。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一万余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一万多人,平定了浙东的倭患。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
相关史实 材料 研读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凯歌》 (“戚家军”军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一戚继光《止止堂集》
(1)据材料一,指出“倭寇”“祸害更为巨大”的直接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倭寇”的下场。并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对4个成因)
33.(2021·河北临西·七年级期末)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材料二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把年轻将领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抗倭。在浙江,戚继光看到卫所官军毫无作战能力,而人民却英勇抗战,于是召募义乌等地的农民和矿工3000人加以训练,组成戚家军。
戚继光注意到倭寇的倭刀、长枪、重矢等武器的特点,创造了新的阵法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一万多人,平定了浙东的倭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凯歌》(戚家军军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责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止止堂集》
(1)据材料一,指出“倭寇”得名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倭寇猖獗的背景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倭寇”的下场。并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对4个成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雄厚的国力是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故A项正确。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是郑和下西洋主观条件,不是最根本条件。故选A。
2.C
【详解】
根据题干“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沿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郑成功收复台湾是1662年;张骞出使西域是公元前2世纪;戚继光抗倭是在东南沿海一带剿灭倭寇,发生在16世纪。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3.D
【详解】
依据题干“说法错误的”,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岸。D符合题意;C排除;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AB排除;故选D。
4.D
【详解】
依据题干“(他)把明朝的铁锚拋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可知“他”的事迹是七下西洋。结合课本所学,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年号永乐)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D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汉朝与西域的商道,A排除;唐朝高僧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两国的交往,B排除;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C排除;故选D。
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停止下西洋后,在南洋各处留下了许多遗址和遗迹,南洋华侨为了纪念郑和,便在他所到过的地方和建筑物上,加上“三宝”的名字。例如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山,山上有三宝井,井旁建有三宝亭。印度尼西亚有名城三宝垄,泰国有三宝城,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6.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②: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④玄奘西行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及古中国和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还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故②④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①: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故①不符合题意;故A不符合题意;③: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故③不符合题意,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
7.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当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也是为了宣扬国威,而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为了掠夺财富和原料,所以欧洲把掠夺来的财富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史实,B项是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历史史实,C项是康熙帝抗击沙俄侵略者的历史史实,本题选D。
考点:郑和下西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中外航海活动的分析对比能力,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航路开辟后使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同学们要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时间,规模,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比对,特别要注意和西欧早期的殖民扩张进行对比,以区分它们之间的根本不同。
8.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的丝绸之路为陆上交通,时代为汉,郑和下西洋为海上远航,时代为明,作用都是促进中外交流,故选C。
9.B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从刘家港出发的,途径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但无法体现对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的促进作用,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是当时世界强国是郑和这一航海壮举能够完成的主要原因。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
11.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宣扬国威,故选A;BCD均不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排除。故选A。
12.B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故B项符合题意;A项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与题干“海波茫茫”不符;C项明朝时倭患严重,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基本平息了倭患,与题意不符;D项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与题意不符。故选B
13.C
【详解】
据材料可知,郑和的船队中,各类船只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这说明其分工明确,组织有序,C正确;材料未涉及其到达的海域,A错误;材料未涉及其规章制度的奖惩方法,故B与题意无关;材料只是强调各类船只的分工,未涉及其所载货物,D错误。
14.D
【详解】
根据材料中“永乐三年奉使西洋”“七次”“三十余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从1405年开始,郑和七下西洋,历经30多国、10万余里,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与交往,故选D;渥巴锡是土尔扈特部的首领,在清乾隆时期,带领部落回归祖国怀抱,故排除A;戚继光是明朝时期抗倭英雄,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故排除B;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人物,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故排除C。
1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故D符合题意;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但是是抗金英雄,故A不符合题意;文天祥是抗元英雄,故B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A
【详解】
根据材料“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并结合可知,此诗的作者是戚继光,明朝东南沿海地区倭患严重,戚继光组建骁勇善战的“戚家军”,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后又开赴广东和福建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故选A;明清时期,收复台湾领土的是郑成功,故排除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是乾隆皇帝,故排除C;康熙皇帝亲征,抗击沙俄入侵,故排除D。
17.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戚继光。明朝东南沿海倭寇泛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取得连连胜利,戚继光赢得人们的好评和爱戴。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8.B
【分析】
【详解】
戚继光, 1528年出生于山东微山鲁桥镇,明朝杰出的军事家。1548年从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戚家军。自戚家军成立开始,他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故选B。
19.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率领戚家军英勇作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与郑成功有关,排除;C项与郑和有关,排除;D项与玄奘有关,排除。故选A。
20.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故C符合题意;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故A不符合题意;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故B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拔剑光寒倭寇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思是抗击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而选项A抗金;选项B下西洋;选项D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明朝的抗倭英雄,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盘踞台湾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雅克萨,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所以要为这组图片设置一个共同的历史主题的话,应是抗击外来侵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3.D
【详解】
戚继光是明朝抗倭英雄,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A项郑成功的功绩是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B项施琅是明末清初军事家,原为郑成功的部将,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1683年率军渡海统一台湾;C项康熙帝是清朝的皇帝。所以ABC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24.B
【详解】
从材料“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可得出是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B项正确;A项是抗金,C项是抗击荷兰,D项是抗元,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
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和岳飞领导的“岳家军”都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部队,深受百姓爱戴,D项正确;抗击金军的是南宋将领岳飞领导的“岳家军”,排除A项;抗击倭寇的是明朝将领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排除B项;忽必烈建立蒙古政权时,岳飞早已去世,戚继光是明朝将领,也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材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戚继光有关,A项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B排除;唐末黄巢领导农民起义,C排除;施琅在1683年夏,率清军渡海、为统一台湾做出重大贡献,D排除。故选择A。
27.A
【分析】
【详解】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朝派戚继光等抗倭。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又开往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因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戚继光的抗倭决心,故选A;郑成功收复台湾,文天祥抗击元军、岳飞抗击金军,均不符题意,排除BCD。
28.(1)丝绸,瓷器。(其它亦可)
(2)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气概;吃苦耐劳和百折不饶的精神等。
(3)郑和远航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东南亚的和谐稳定等;开创了亚非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因此,郑和作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他身上的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气概,吃苦耐劳和百折不饶的精神等值得我们学习。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9.(1)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原因: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各国人民对郑和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意义:有助于中国扩大全方位开放,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等。
(4)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感悟:强大的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关键。
【分析】
【详解】
(1)特点:依据材料“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出,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原因:由材料“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得出,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各国人民对郑和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意义:由材料“习近平指出‘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可知,有助于中国扩大全方位开放;由材料“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的伟大事业”得出,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等。
(4)现象:由材料“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上岸,共同抢劫分赃”可知,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结果:由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戚继光及其部队的英勇作战,倭寇基本被清除,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感悟: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比如可对比材料中的远航篇和拒敌篇,感悟到强大的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关键。
30.(1)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太平洋、印度洋;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的远洋船队先后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加强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洋船队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穿行,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洋船队先后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加强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1.(1)郑和下西洋;东非
(2)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密不可分;戚继光的正确领导;战略战术正确。
(3)由友好交往到抗击外来侵略;明朝国力衰落
【分析】
(1)
根据材料一“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可归纳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
(2)
根据材料二“……东南沿海倭患的完全解除……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密不可分”可归纳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密不可分;根据“在剿倭战争中,戚继光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其苦,严格要求士兵”可归纳出戚继光的正确领导;根据“在战略战术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中集中兵打歼灭战,……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可归纳出战略战术正确。
(3)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由友好交往到抗击外来侵略。结合上述材料“随着明朝国力衰落,倭寇气焰日益嚣张,不断骚扰东南沿海”可知,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明朝国力衰落。
【点睛】
32.(1)直接原因:倭寇与民间走私者相混杂或勾结。(其他表述大意相同即可)
(2)下场:灭亡。成因:朝廷的信任:人民的支持:戚继光指挥能力强;“戚家军”军纪严明.
战斗力强;威继光善于创新;“戚家军”战术战法得当;"戚家军"官兵团结等原因均可。
【详解】
(1)直接原因:据材料“……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貂猴,与倭寇混杂.祸害更为巨大。”可知,倭寇与民间走私者相混杂或勾结。(其他表述大意相同即可)
(2)下场:据材料“……‘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一万多人,平定了浙东的倭患”可知,“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的倭患。
成因:据材料“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江抗倭”可知,朝廷的信任:据材料“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一万余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可知,倭寇危害民间,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戚继光指挥能力强;据材料“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可知,“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据材料“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可知,戚继光善于创新;“戚家军”战术战法得当;"戚家军"官兵团结。
33.(1)依据: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2)下场:被歼灭。成因:朝廷的信任;人民的支持;戚继光指挥能力强;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戚继光善于创新;戚家军战术战法得当;戚家军官兵团结等原因均可。(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分析】
【详解】
(1)依据:由材料“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得出,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
背景: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给倭寇以可乘之机。
(2)下场:由材料“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一万多人,平定了浙东的倭患”得出,倭寇被歼灭。
成因:由材料“明王朝把年轻将领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抗倭”得出,朝廷的信任;由材料“召募义乌等地的农民和矿工3000人加以训练,组成戚家军”得出,人民的支持;由材料“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一万多人,平定了浙东的倭患”得出,戚继光指挥能力强;由材料“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得出,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由材料“戚继光注意到倭寇的倭刀、长枪、重矢等武器的特点,创造了新的阵法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得出,戚继光善于创新,戚家军战术战法得当;由材料“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得出,戚家军官兵团结等原因均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