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统一全国 ②国力强盛 ③制度创新 ④开凿大运河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
A. 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 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 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D. 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其中④处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 隋朝的建立 B. 开始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 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D. 结束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某校七年级(3)班历史小组对隋朝历史进行了研究,假如你是小组的一员,你认为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隋朝对我国历史的贡献( )
A.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 开通了大运河
C. 推行郡县制 D. 创立了科举制度
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②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
③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④都有重大的影响深远的创新性举措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通过学习隋唐史,你认为以下哪一选项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 )
A. 文明初露曙光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为配合大运河“申遗”,杭州曾推出“中国大运河·杭州申遗旅游线”。该旅游线路中的杭州段,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
A. 永济渠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江南河
美国学者麦克·哈特编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将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的功绩的是( )
A. 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 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 开创了“文景之治” D.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 )
A. 权臣当道 B. 隋炀帝的暴政 C. 土地兼并严重 D. 隋末农民起义
长城和大运河是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人”字。以下两首评价长城和大运河的诗句,涉及的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
长城 大运河
奉使蒙恬工力拙,过秦贾传论言该;当时北客难游牧,今日南人任往来。 ——[清]佚名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A. 辩证的观点 B. 积极的观点 C. 消极的观点 D. 片面的观点
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王朝, 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 都出现了盛世 B. 都创立了有利于统一的制度和措施
C. 都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D. 都修筑过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程
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此项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赵州桥 D. 大运河
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其历史依据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材料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 秦隋宋 B. 秦隋元 C. 秦元明 D. 隋元明
“16世纪至19世纪,传教士向西方广泛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肯定地认为,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曾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度( )
A. 引发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 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C. 对西方文明进程产生一定影响 D. 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由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的统一】
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
(1)隋的统一与繁荣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人才选拔】
材料二:《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2)材料二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繁荣】
材料三:
项目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①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②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③
材料四: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3)请你补全材料三中的结论部分,并说明材料三、四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
【隋的灭亡】
材料五: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4)材料五中列举了哪些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据此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
【探究感悟】
(5)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隋朝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300多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隋朝兴亡】
材料一公元 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 ,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1)隋朝走向繁荣开放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2)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 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人才选拔】《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3)材料三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 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除此之外,唐朝在制度创新方面还有哪些主要贡献?
材料四 【经济繁荣】见下表
项目 隋初 隋盛时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喜仓、洛口仓
材料五计天下储积 ,得供五六十年
(4)材料四、五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景象
(5)【探究感悟】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前朝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隋朝末年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赤子:刚出生的婴儿),夫妻相弃于匡床(匡床:方正的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旧唐书 李密传》
材料三:见下图
(1)依据材料一,前朝的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2)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二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隋朝大运河以哪个城市为中心?大运河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的相关史实,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②③④根据所学可知,隋朝的“光芒四射”主要强调隋朝时期的统一、繁荣与创新,表现在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而且经济繁荣,创立科举制度,开凿大运河。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C。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炀帝的贡献,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解答】
B.结合所学和题干,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故B与隋炀帝无关。
ACD.均是隋炀帝在位期间的贡献,故排除ACD。
故选B。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年代尺信息。
【解答】
C.据年代尺中的“618年”信息及所学可知,618年,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将所杀,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故C正确。
ABD.三项分别对应年代尺中①③②处,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实现南北重新统一、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创设科举制,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
故选:C。
本题考查隋朝的贡献。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①④.隋朝和元朝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故①④正确。
②③.隋朝都城位于今天的西安,隋朝不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故②③说法错误。
故选D。
6.【答案】C
【解析】略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要求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D.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自北往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江南河连接长江和钱塘江。故“中国大运河 杭州申遗旅游线”中的杭州段,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江南河,故D正确。
ABC.综上,其余三项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ABC。
故选D。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隋文帝的主要功绩,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故D正确。
A B.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隋炀帝的贡献,故排除AB。
C.开创了“文景之治”是西汉的汉文帝和汉景帝,故排除C。
故选D。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B.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故B正确。
ACD.权臣当道、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都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但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故ACD错误。
10.【答案】A
【解析】据“奉使蒙恬工力拙,过秦贾传论言该;当时北客难游牧,今日南人任往来。”可知,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说明了秦长城的作用。据“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说明了大运河修建的影响。故题干两首评价长城和大运河的诗句,涉及的观点是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观点。选项A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对长城和大运河的评价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中的诗句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对长城和大运河的评价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的历史作用,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所以A出现了盛世的评论是不准确的,故排除A。
B.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故B符合题意。
CD.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是隋朝的一大历史贡献,秦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北修长城,故CD表述不准确。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民不聊生,引起社会动荡,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由此可知大运河符合“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的说法。
本题考查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大运河是隋朝隋炀帝在位时修建的,修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大运河从南到北分为四段。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掌握大运河的开凿及意义。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BC.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民主推举首领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都与考试无关,故排除ABC。
D.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用考试办法选取官员的制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材料中“嬴秦氏,始兼并”指的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迨至隋,一土宇”反映的是隋朝统一的历史。“元灭金,绝宋世”反映的是元朝统一中国的历史。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据题干材料“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曾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与英国的文官制度都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都以才学为录取依据,择优录取。这说明科举制度对西方文明进程产生一定影响。
本题考查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考查对科举制度影响的掌握: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官,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对西方近现代的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6.【答案】(1)隋文帝(杨坚)。
(2)科举制。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①人口数量激增;②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③粮仓丰实。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4)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5)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合理等。
【解析】(1)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因此隋的统一与繁荣主要与隋文帝(杨坚)有关。
(2)本题考查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本题考查隋朝社会景象及其出现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根据表格“人口”信息可以得出,结论是人口数量激增,故①填:人口数量激增;根据表格“垦田”信息可以得出,结论是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故②填: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根据表格“粮仓”信息可以得出,结论是粮仓丰实,故③填:粮仓丰实。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是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4)本题考查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及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五“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可知,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有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5)本题考查隋朝兴亡给我们的认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认识是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合理等。
17.【答案】(1)隋文帝。
(2)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农民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3)制度:科举制。影响: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三省六部制。
(4)经济繁荣景象,人口数量激增,垦田面积增长,粮仓丰实(或:开皇之治的繁荣景象)。
(5)认识:统治者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让老百姓能吃饱穿暖,这样统治才能长久等。
【解析】(1)本题考查隋朝的兴亡,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隋朝走向繁荣开放主要与隋文帝有关,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他在位时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2)本题考查隋朝的兴亡,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征发农民的史实,我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隋炀帝统治残暴,农民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3)本题考查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三中的“这一制度”指科举制,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4)本题考查隋朝经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四、五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是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促进了经济发展。
(5)本题考查隋朝的兴亡、开皇之治、隋朝大运河、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归纳问题。 通过上述史实探究,我从中得到的认识是统治者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让老百姓能吃饱穿暖,这样统治才能长久等。
18.【答案】(1)门第;才能。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3)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4)洛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评定等级的标准是门第,出身豪门者即可评定为上品,出身寒门者只能评定下品,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是面向全阶层的读书人,实行相对公平的竞争,根据才学和成绩选拔人才,特别是宋代实行糊名法,门第的作用无法发挥。所以,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出身和门第;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才学和成绩。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科举制的诞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
(3)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隋炀帝的暴政相关知识的掌握。从材料二的信息:隋朝末年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等,徭役繁重,三次东征造成了兵役繁重,隋炀帝穷奢极欲、纵情声色的腐化生活,造成了隋朝生产力的严重严重破坏,所以出现了隋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4)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大运河的通航,同时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