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1·河北定州·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人口数量的增长
2.(2021·河北涿鹿·七年级期末)明朝时期,景德镇以陶瓷举世闻名。最能体现其高超制瓷工艺的是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青花瓷
3.(2021·河北武安·七年级期末)吴琦教授在《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中提到“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材料显示商帮的出现
A.实现了社会经济转型 B.取代了小农经济
C.促使明朝取消了重农抑商政策 D.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4.(2021·河北围场·七年级期末)某校七年级学生研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从以下两幅图片得出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A.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十分兴盛 B.清朝前期,尤其是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长
C.清朝前期,苏州是十分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D.人口的增长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5.(2021·河北怀安·七年级期末)下图反映了清朝的历史变迁,导致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
①社会安定 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耕地面积扩大 ④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1·河北丰宁·七年级期末)清朝早期的商税,乾隆十八年较雍正三年增长163.55%,较康熙二十四年增长186.1%,较顺治九年增长435%。商税在财政收入总额中的比例,由顺治九年的4%,上升到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三年的6%,又上升到乾隆十八年的13%。商税的增长折射出清朝(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商业贸易的兴盛 D.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
7.(2021·河北·平山县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西晋以后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这反映出
A.中国古代国人心态封闭保守 B.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兼容并包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8.(2021·河北玉田·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9.(2021·河北任丘·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物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B.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C.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0.(2021·河北景县·七年级期末)在清朝前期,出现了晋商和徽商等大商帮,这些大商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的繁荣 B.商业的发展 C.人口的增加 D.城镇的增加
11.(2021·河北宣化·七年级期末)下图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 )
A.南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B.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
C.明长城最终完工 D.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12.(2021·河北宣化·七年级期末)明清商业兴盛,请问哪两个地方的商人最为活跃?
A.山西;安徽
B.广州;北京
C.湖南;新疆
D.福建;合肥
13.(2021·河北卢龙·七年级期末)乾隆年间,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的商帮是
A.浙商
B.苏商
C.晋商
D.徽商
14.(2021·河北雄县·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我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
B.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C.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D.晋商、徽商等商帮垄断了市场,妨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15.(2021·河北唐县·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B.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16.(2021·河北涿鹿·七年级期末)下图表格内容说明了
年代 耕地面积(顷) 人均耕地面积
顺治十八年 5493576 6.88 亩
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8.26 亩
雍正二年 6873914 8.13 亩
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2.51 亩
A.人口快速增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B.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D.人口的增长提升了清朝的国力
17.(2021·河北栾城·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在发展过程中,经营范围都不断扩大,活动地域也不断延伸,这说明
①商品经济有开拓性、开放性的特点②晋商和徽商富于开拓精神
③晋商和徵商有自己独到的经营方式④当时统治阶级已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2021·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下表信息,表明清朝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A.耕地面积增加 B.君主专制加强
C.实行闭关锁国 D.文学艺术发展
19.(2021·河北临漳·七年级期末)明朝洪武初年(1393年),全国当时人口共有六千五百万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A.社会文化高度繁荣 B.明清社会安定毫无任何动荡
C.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 D.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0.(2021·河北辛集·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商业繁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物品,后又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的商帮是
A.晋商 B.徽商 C.鲁商 D.浙商
21.(2021·河北青县·七年级期末)清朝时,在商业活动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
A.市舶司 B.草市 C.票号 D.榷场
22.(2021·河北青县·七年级期末)我们的祖先最早能吃上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葵花籽,应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3.(2021·河北临西·七年级期末)下表信息,表明清朝
A.耕地面积增加 B.君主专制加强 C.实行闭关锁国 D.文学艺术发展
二、综合题
24.(2021·河北围场·七年级期末)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冬至于海,南及五岭,皆户外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二: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捻”?
(2)请你举出一个两宋时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请举出明代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概括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25.(2021·河北路北·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表)
朝代及年份 全国人口数量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9年) 1900000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I40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0000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45310000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0000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16900000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000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人口呈现出哪些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材料二 据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字记》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在南方.据北宋初年统计,当时北方人口只有100多万户(包括北汉25.5万户),后来陆绘平定南方诸国,又得230万户。南方人口已经是北方人口的两倍。《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三 (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制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
——许体云《许停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变化?并据这两则材料和所学失;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政治原因。
材料四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扣广,这些作物的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引进的农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辰,其中不少品种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以来大量外来作物引进和发展有何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人口增长与哪些因素有关?
26.(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耕地面积变化表
(1)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材料二 清朝前期,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以前)从国外(美洲)引进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清朝时期得以普遍种植。
(2)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是哪个朝代引进到中国的?这些作物的普遍种植,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27.(2021·河北桥西·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发展往往带有鲜明的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集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散市)。
——《唐六典》卷二十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清代耕地面积的统计
时期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8世纪60年代) 7414495
材料四 无主荒芜土地,准流民及官兵屯种……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永远归自己所有)——乾隆33年(176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出现了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4)根据材料四,概括耕地面积发生变化出现的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28.(2021·河北武安·七年级期末)材料 见下图
观察图片,指出我国古代人口剧增是在哪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剧增的原因。
29.(2021·河北献县·七年级期末)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运河的修建,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来自长江地区的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可以大量地供应北部地区的居民。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革新
材料三 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
统治者 农业措施
唐太宗 减轻农民劳役负担
宋真宗 派人从福建运了3万斛占城稻种,分给江南等地农民种植
清初统治者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据材料一,概括修建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2)分别说出材料二图片所示的农业生产革新工具的名称。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4)据材料四回答,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5)请根据以上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30.(2021·河北辛集·七年级期末)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同学们能从不同的学习方法中汲取智慧,丰富知识。请你运用所掌握的历史方法和技能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材料二:
年代 耕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材料三: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我们今天不但过着传统节日,还流行过“洋节”。针对这种现象,有人大声疾呼,防止传统节日被“洋节”取代。
(1)材料一中的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这部书中,作者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这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1661年~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一个?谈谈你对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中国人过“洋节”的看法。
31.(2021·河北曲阳·七年级期末)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唐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明清时期,农业、商业和前代相比,都有很大的发展。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两种生产工具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材料三
材料四《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内容,说说宋代都城的商业与唐都长安城的商业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材料五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4)清朝前期的商帮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清代人口在乾隆末年达到3亿。人口的激增带来了哪些 社会问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
依据课本所学,清朝前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也发展成为商业市镇,甚至比县城的规模还大,比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详解】
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景德镇以陶瓷举世闻名。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ABC是唐朝瓷器的杰作。故D符合题意,故选D。
3.D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材料所述是商品经济推动社会经济转型,但没有完成,所以A不符合题意;商品经济推动社会经济转型,但没有完成,小农经济十分顽强,不可能轻易被取代,所以B不符合题意;明朝是不可能取消重农抑商政策的,所以C不符合题意。
4.D
【详解】
据题干两幅图片“描绘乾隆时苏州繁华景象的《盛世滋生图》”和“康乾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可知,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十分兴盛;清朝前期,尤其是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长;清朝前期,苏州是十分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但图片中看不出人口的增长不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5.C
【详解】
清朝前期,社会安定,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故①正确;清朝前期在对外交往中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人口的增长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故②错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③正确;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④正确。故选①③④组合,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6.C
【详解】
依据材料数据的变化可知清朝商税增长,表明商业行为赚取的钱财增加,说明商业发展兴盛,故C正确;中国古代对商人贩卖商品及其他商业行为所征收之税,材料中体现的是清朝商税的增长,不体现农业的发展,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选项表述错误,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清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是纺织、制瓷等行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出现专门化的手工业市镇,部分地区逐渐出现耕织分离和手工业内部的纺织分离,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材料中不体现手工业发展,故D错误。综上答案C。
7.B
【分析】
【详解】
材料中不同时期从不同的地区引入各种农作物,体现了中国经济兼收并蓄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胡、海、番、洋”等字概括了引入植物的路径及年代,不能简单认为是心态封闭保守。故A排除;引入物种不代表农业科技领先,故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经济交流,不是文化交流,故D排除。故选择B。
8.D
【详解】
依据材料“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可知苏州城内人来人往,店铺林立。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商业市镇兴盛。D正确;图片反映的苏州斜桥的商市,而不是农村集市、边境贸易,AC排除;图片中是商市,没有居民区——坊。B排除;故选D。
9.C
【详解】
依据图片“北宋交子图”、“清朝官方银票”可知反映的是纸币的出现,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因此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故C正确;图片不能反映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A、B、D错误。综上答案C。
10.B
【详解】
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B符合题意;ACD项不是商帮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择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清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11.A
【详解】
根据题干“明清时人口示意图”可以看出人口不断增加,得益于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明代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从而养活了众多人口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地矛盾,促进了人口的增长,A项正确;“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不符,排除B项;明长城的修筑是为了防御蒙古贵族南扰,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不符,排除C项;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展,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明清商业兴盛,山西和安徽的商人最为活跃。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3.C
【详解】
明清商业兴盛,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景德镇是明朝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是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
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可知,清朝时期,虽然耕地面积在不断增多,但是人口增长的更加迅速,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所以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逐渐突出,C项正确;表格只有土地面积数据,没有粮食产量,排除A项;B项描述与题干图片正好相反,排除B项;表格只有土地面积数据,没有表明清朝的国力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他们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活动地域不断延伸,是因为商品经济有开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而且晋商和徽商等商帮具有开拓精神,也具有自己独到的经营方式,①②③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B;明清时期并没有改变重农抑商政策,而是一直实行该政策,因此④错误,可以排除ACD。
18.A
【分析】
【详解】
从表格数据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故选A;清朝的耕地面积增加,与君主专制加强、实行闭关锁国、文学艺术发展无关,排除BCD。
【点睛】
19.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代从南美洲引入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到清代不断推广种植,因此导致人口快速增长,故选C;社会文化繁荣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人口温饱不解决,不能有社会高度繁荣,A错误;B说法绝对化,排除;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错误。
20.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物品,到乾隆时期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因此本题选A;与晋商匹敌的是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等,因此B不符合题意;鲁商是明清时期山东的商业群体,他们以“德为本,义为先、义致利”的商业思想著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C不符合题意;浙商一般指的是浙江籍的商人、实业家的集合,因此D不符合题意。
21.C
【详解】
清朝时,在商业活动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票号,在商业活动中中形成了一些大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了乾隆时期,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了“票号”,C符合题意;北宋时期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A排除;草市是宋朝时期出现,B排除;澶州之战后,北宋与辽议和,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D排除。故选择C。
22.D
【详解】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推动了美洲物种的向外传播,此时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时期,明朝最早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D正确;唐朝、宋朝、元朝都是明朝之前的封建王朝,ABC排除。故选D。
23.A
【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顺治十八年耕地面积5493576”到“雍正二年耕地面积6837914”再到“乾隆三十一年7414495”可知,清朝耕地面积不断增加,A正确;表格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加强、闭关锁国、文学艺术的内容,排除BCD。故选A。
24.(1)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种植,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任答一个即可);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3)引进并推广农作物
(4)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减免苛捐杂税,休养生息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详解】
(1)综合材料一的内容和所学可知记载的是唐太宗在位时的情景;唐太宗在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从而出现了“天下大捻”的状况。
(2)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有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种植,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根据“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可知“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指的是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3)根据材料“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可知明代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主要是引进并推广农作物。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减免苛捐杂税,休养生息,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5.(1)①649一755年人口呈快速上升趋势。
原因:经过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人口增长迅速。(意思对即可)
②从755年至821年,唐朝人口又呈现下降趋势。
原因:安史之乱和之后的长期战乱,生产受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急剧减少(或由于中央对地方的失控,使登记在册的人口数日益减少,意思对即可)
(2)经济重心南移。
政治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方人口南移等。
(3)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善了人民生活;影响了后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明清以来人口增长;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4)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粮食保障;政府政策。
【详解】
(1)根据材料一“649年、1900000到755年、52910000”可以看出649一755年人口呈快速上升趋势。原因是经过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人口增长迅速。根据材料“755年52910000到821年1576000”可以看出从755年至821年,唐朝人口又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安史之乱和之后的长期战乱,生产受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急剧减少。
(2)根据材料二“据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字记》记载,……。南方人口已经是北方人口的两倍。《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材料三“(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制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所学知识,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原因有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方人口南移等。
(3)根据材料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这些作物的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可得出明清以来大量外来作物引进和发展产生的影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根据材料“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辰,其中不少品种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可得出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善了人民生活;影响了后世农业生产结构;根据材料“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可得出影响:促进明清以来人口增长;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4)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粮食保障;政府政策。
26.(1)变化:增加、增长等。(能表明这个意思即可得分)
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答出,社会安定或稳定即可);国家(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口快速增长也促使垦荒数量增加(能答出,人口增长即可);人民的辛勤劳作等。(任意两点即可得分)。
(2)朝代:明朝。
影响:这些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人口的增加。(学生能有其他表述且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一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出现了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家(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口快速增长也促使垦荒数量增加;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这些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人口的增加。
27.(1)严格控制时间。
(2)特点:商品经济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夜市、街市。
原因: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政府政策的支持;海外贸易的发展;便利的交通
(3)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4)清朝前期帝王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或积极鼓励民众垦荒)。
(5)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经济发展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等。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集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散市)。”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是严格控制时间。
(2)特点:根据材料“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结合所学可从宋代的商品经济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夜市、街市回答“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政府政策的支持;海外贸易的发展;便利的交通等方面来回答宋朝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清代耕地面积的统计”可知顺治十八年耕地面积为5493576顷,到乾隆三十一年达到了7414495顷,可知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4)根据材料四“无主荒芜土地,准流民及官兵屯种……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帝王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可从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经济发展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回答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28.清朝前期。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详解】
时间及原因:从材料数据来看,明末清初时期的人口数急剧增加,尤其是清朝前期最为显著,这主要和当时的政府政策调整、社会环境相对稳定、高产作物的引入等有关。
29.(1)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
(2)筒车、曲辕犁、秧马。
(3)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社会安定,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4)政府实行重农政策。
(5)生产工具的进步、政府的重农政策、人口的迁移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来自长江地区的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可以大量地供应北部地区的居民。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可知,修建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是沟通了南北经济,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
(2)唐朝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桶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它将之前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动旋转的犁盘,改造之后的犁架变小、变轻,在操作时可自如的控制入土深浅和回转,节省人力和蓄力,适用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秧马是用来插秧的农具,宋代时出现。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修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4)根据材料四可知,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政府实行重农政策,鼓励开垦,发展农业。
(5)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政府的重农政策,人口的迁移等。
30.(1)说明他有着浓厚的重农思想(或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价值观使然等)
(2)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清初皇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3)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观点正确,答出符合题意即可)对中国人过“洋节”的看法:要选择性地接受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外来文化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等。
【详解】
(1)根据材料“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可归纳得出他有着浓厚的重农思想。
(2)根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知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清初皇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人过“洋节”要选择性地接受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外来文化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等。(言之有理即可)
31.(1)图1:筒车;图2:曲辕犁。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宋代都城的商业更加繁荣,街道和宅巷都可以开设店铺,突破了唐朝商业区局限于市的范围。宋朝出现了夜市等等(对比出唐朝商业和宋朝商业的不同即可)。商业的兴盛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方便和丰富人民的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4)人地矛盾尖锐;过度开垦荒地,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等等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图1是筒车;图2是曲辕犁。
(2)根据“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变化:根据“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德才宋代都城的商业更加繁荣,街道和宅巷都可以开设店铺,突破了唐朝商业区局限于市的范围。根据北宋东京平面图中的“夜市”德才宋朝出现了夜市等等。好处:可从促进生产发展、方便和丰富人民的生活等方面分析回答。
(4)根据所学,可从造成人地矛盾尖锐;过度开垦荒地,环境遭到破坏;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等等分析总结。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