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0 08:0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选择题
1.(2021·河北丰宁·七年级期末)如果把“废丞相”、“设厂卫”、“八股取士”、“文字狱”和“军机处”整合为一个学习主题,该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2021·河北迁安·七年级期末)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3.(2021·河北·平山县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末)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汉朝坐而论道,宋朝站议时政,清朝跪受笔录,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4.(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军机处职权范围虽广,但不过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的一个皇帝私人的秘书班子而已。”材料认为设置军机处的目的在于( )
A.集思广益 B.强化君权 C.强化监察 D.废除宰相
5.(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以下措施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的是( )
A.设置内阁和六部 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立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6.(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建立 B.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7.(2021·河北辛集·七年级期末)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养。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赵翼《军机处》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
A.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B.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C.巩固了雍正帝的统治 D.削弱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8.(2021·河北滦南·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中一排不起眼的平房。清朝雍正帝在这里设立的机构使帝王得以最大程度控制政局,独断朝纲。这一机构是( )
A.理藩院 B.军机处 C.六部 D.中书省
9.(2021·河北宽城·七年级期末)下列措施严重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有
①科举制的创立
②焚书坑儒
③八股取士
④文字狱
⑤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0.(2021·河北滦南·七年级期末)乾隆时,杭州卓长龄著《忆鸣诗集》,“鸣”与“明”同音,因而被认为是怀念明朝、图谋不轨,卓氏家族因此而遭灭门之灾。这反映了统治者
A.反对文学创作 B.提倡尊孔读经 C.大兴文字狱 D.焚书坑儒
11.(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12.(2021·河北栾城·七年级期末)清朝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形容的是当时思想界的沉闷气氛。回顾历史,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D.“闭关锁国”政策
13.(2021·河北武安·七年级期末)17和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于“思想的牢笼”。当时中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
A.焚书坑儒和统一文字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D.海禁政策和册封制度
14.(2021·河北香河·七年级期末)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这些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A.文化专制
B.文化保护
C.文化开放
D.文化自由
15.(2021·河北桥西·七年级期末)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焚毁不利书籍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16.(2021·河北唐县·七年级期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名,制造了大批冤案。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 C.跪受笔录 D.文字狱
17.(2021·河北雄县·七年级期末)秦朝“焚书坑儒”,清朝大兴“文字狱”,两者的根本目的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推行法家思想 D.有区别地对待知识文化
18.(2021·河北栾城·七年级期末)清朝大兴文字狱,主要压制打击的是
A.督抚大员 B.王公贵族 C.知识分子 D.分裂势力
19.(2021·河北景县·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文字狱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文字狱是从清朝开始出现的
B.清朝的文字狱规模大,次数多
C.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D.文字狱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0.(2021·河北宣化·七年级期末)乾隆年间,朝臣胡中藻的诗句中因有“一把心肠论浊清”而获罪被杀,株连九族师友。与这件事密切相关的是( )
A.八股取士 B.文字狱 C.厂卫制度 D.焚书坑儒
21.(2021·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以下是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中对相关史实的评述,其中属于对“文字狱”这一史实评述的是
A.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D.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22.(2021·河北桥西·七年级期末)史载:“沿海地方,内商出洋贸易,福建等省核计人口多寡,往返程期,每人日准带食米一升五合,违禁多带者照例分别究治。”材料说明清朝前期
A.禁止商人出海 B.限制商品进口
C.禁止商贸活动 D.限制海外贸易
23.(2021·河北景县·七年级期末)下边方框中的材料反映的是
A.闭关政策造成了中国落后 B.清朝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
C.闭关政策起到了自卫作用 D.闭关政策保护了小农经济
24.(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的信函:“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此言论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君主专制 C.重商轻农 D.五口通商
25.(2021·河北定州·七年级期末)学史要学会历史评价,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B.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C.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D.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特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26.(2021·河北曲阳·七年级期末)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7.(2021·河北临漳·七年级期末)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28.(2021·河北雄县·七年级期末)“这一政策阻碍了中外联系,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材料叙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29.(2021·河北唐县·七年级期末)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什么政策( )
A.休养生息 B.民族压迫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30.(2021·河北路北·七年级期末)清朝的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处应该填写的是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闭关锁国 D.重农抑商
二、综合题
31.(2021·河北宣化·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构成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朝代 组织机构 作用
明朝 A 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清朝 B 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该朝代的这一制度有什么关系?
(2)请写出材料二表格中A、B所代表的组织机构名称。
(3)从机构A到机构B的变化,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32.(2021·河北正定·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饪相后最甚(严重)。胡惟庸势力渐大,威胁皇权……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
材料二:下面是故宫博物院著名的两处景点,却有同样的一副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1)据材料一,指出明初“中书省”的职能。结合所学,分析朱元璋为避免皇权受到威胁,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实现雍正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其共同主题。
33.(2021·河北路北·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者省;在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注置了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和管理的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袭此制,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皇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影响深远"的这一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在中央采取哪一措施防止"专权乱政"?
(3)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设立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
34.(2021·河北曲阳·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明代最重要的特种镇压部门是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厂卫。锦衣卫本来是直属皇帝的亲卫军,不属都督府,它一方面负责侍 卫皇帝、掌管仪仗的工作,另一方面又经常直接根据皇帝的命令侦察官民的“不轨妖言”,可以不经过外廷法定的手续逮捕和审问官民人等。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赵翼《檐曝杂记》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具体表现为什么制度?元朝掌管全国军事事务和监察事务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最具特色的统治机构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军机处是哪位皇帝设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5)根据四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答出两方面即可)
35.(2021·河北临漳·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他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国历史》
材料二:……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他的应对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中央政治制度变革的新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清文化专制的具体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36.(2021·河北迁安·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 ,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
材料二:杯酒释兵权。
(2)材料二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的是宋太祖将什么大权完全集于自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材料三: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3)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37.(2021·河北围场·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中这种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定。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材料三: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3)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是怎样改组以强化君主专制的。
材料四: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改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4)材料四中,体现了科举制哪些原则或特点?(至少两点)。“一切以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说明了科举制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5)结合上述材料,归纳这些制度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
38.(2021·河北任丘·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名称及完善的朝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举措。
(3)材料三中军机处是清朝哪一位皇帝设立的?设立军机处的目的何在?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9.(2021·河北卢龙·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该衙署表面上是清朝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实质上总揽军、政大权,并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
材料二:乾隆时,内阁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材料一是对哪一机构的记述?这一机构创设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乾隆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40.(2021·河北海港·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络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名称及完善的朝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举措?他还设立了什么特务机构?
(3)材料三中的雍正皇帝设立了什么机构?上面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趋势?
41.(2021·河北大名·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构成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
朝代 组织机构 作用
明朝 A 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清朝 B 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材料一反映的是元朝的什么政治制度?除了采用这一制度,元朝还对哪两个地区加强管辖巩固对边疆的统治?
(2)请写出材料二表格中A、 B所代表的组织机构名称。
(3)清朝前期,为了加强对台湾和新疆的管辖,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2.(2021·河北怀安·七年级期末)李晓庆同学对明清两个朝代特别感兴趣,专门整理了下面材料做比较性阅读。请完成其设计的问题。
材料一 【政治篇】
明朝 清朝
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他还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1)据材料一,概述明清的政治措施的共同特征。分析这些措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经济篇】
明朝 清朝
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多座较大的商业城市,也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 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棉花、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等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商业很发达,陆路、水路商旅往来频繁。形成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许多城市商业繁荣,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2)据材料二,简析明清经济发展情况有何相同之处?
材料三 【文化篇】
明朝 清朝
创作了《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科技文化著作。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创作了《红楼梦》牡丹亭》《桃花扇》等文学作品,京剧形成并日臻完善,流传四方。 翰林学士胡中藻有诗文“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
43.(2021·河北青县·七年级期末)
(1)以上是某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一单元反映了哪两个政权的发展历程?
(2)这一历程中,这两个政权采取的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措施有哪些?(提示:在政治上、思想文化、对外政策等方面思考作答)
(3)最能体现这一单元学习主题的是哪一课?(写出这一课的课题)
44.(2021·河北河间·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唐朝三省位置图。三省六部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期,当时称为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到了隋朝,三省六部完全形成,主要负责政令的制定、审核以及贯彻执行。唐代初期,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讨论决策军国大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建设情况
历史时期 确立及演变
秦朝 设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并担任副丞相
汉朝 设十三州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
元朝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明清时期 设都察院和监察御史,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摘编自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三省六部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清朝统治者实行的哪一项政策?
(3)材料三体现出我国古代哪一方面的政治体制建设?
(4)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统治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45.(2021·河北献县·七年级期末)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
——《中学》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部编历史八上教材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材料四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部编历史七下教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理由。列举这一时期中外友好交往代表性事件一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的主要原因。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及最远到达的地区。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46.(2021·河北任丘·七年级期末)迈人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历史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充满了文化宽容精神……表现出对外来文明异乎寻常的热烈欢迎。唐文化特别是盛唐文化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当时奉行立足于我、夷为我用的文化开放政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为唐文化提供了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宋元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并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越南新品种农作物的传入,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土地的利用格局。
——选编自司徒尚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材料三 故步自封是明朝(中后期)与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尤其自清中叶开始实行的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请你任举一例唐朝吸收外来文化的事例。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清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据材料概括指出该政策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启示?
47.(2021·河北大名·七年级期末)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展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开明使唐朝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唐文化远播于世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文明吸收了发展营养,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在古里进行交易时,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与日本交流的典型事例两例。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48.(2021·河北定州·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唐宋元时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材料二: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材料三:《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材料四: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引发革新工艺技术的社会需求,推进科技发展,涌现出一些在传统科技领域取得一定突破的科学家。……但从总体来看,明清的科学技术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特别是清朝实行文化专制,闭关锁国,使中国和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1)材料一记载的是唐朝哪种农业生产工具?
(2)根据材料二,马克思高度评价的“三项伟大发明”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
(4)根据材料四,清朝与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
49.(2021·河北·曲周县依庄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皇帝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971年在广州设市痛司,这是口朝设置的第一个市舶司,此后,该朝又在杭州、明州(现宁波)、象州、密州(现山东诸城)等地设置市舶司。同时统治者还大力推行偃武修文政策,重视科学技术发展,还非常关心造船事务。
材料二:郑和下西……其政治目的是第一位的,即为了在海外各国扩大政治影响。是示天朝富庶与强盛。它既不是一次单能的商业贸易活动,也不是一次征服性殖民活动。
材料三:自清朝中叶开始,实行限制贸易政策,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高本最,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速以“民欲易夷来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继续实行“海禁”。
(1)材料一中的“□朝”是哪一朝代?并概括该朝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带来的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口朝到清朝,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原因。
50.(2021·河北景县·七年级期末)对外交往是国家之间文明的交流,对外交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证明,任何国家要发展,需要开放的对外政策,封闭、自守都是不可取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宋朝贸易】
材料一 南宋都城临安商业繁荣,城内“万物所聚,诸行百市”,“即无虚空之屋。”当时的泉州、广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泉州、广州设有“蕃坊”“蕃学”“市舶司”。南宋的外贸(如图)所得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航。……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所到之处,为了“示中国富强”,郑和都会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用中国货物换取亚非各国的特产奇珍。
【闭关锁国】
材料三 18世纪时,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这种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
(1)结合材料一,宋朝设立市舶司这一机构的目的是什么?简述南宋海外贸易的范围.
(2)结合材料一、二,比较南宋和明朝推行海外贸易的异同。(异同各答出一点即可)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及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为当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出一条即可)
51.(2021·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对外交往
材料一: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如第6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材料三: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后来……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请思考回答:
(1)材料一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些具体情况,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请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所学知识对郑和下西洋进行评价。
(3)材料二体现了乾隆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行这项政策的真正目的。
(4)结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据此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外交往。
52.(2021·河北遵化·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历经磨难,终于在 154年到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
材料三马戛尔尼是英国 18世纪政治家、杰出的外交家1793年,他以庆贺乾隆入十寿展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乾隆皇帝对西方实行商业开放政策。乾隆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交流。
(1)材料一中提到的“高僧”是谁?
(2)材料二中,“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对外交往有何贡献?
(3)材料三中乾隆皇帝的态度体现出清朝何种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启示。
53.(2021·河北栾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前后历时10余年,跋涉5万余里,历尽千辛万苦。…又将其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材料二受日本僧人礼请,东渡传律,前后五次率众渡海均告失败。后双目失明, 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描绘的两位唐朝文化使者是谁?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材料三中的“天朝”指哪个朝代? “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它为什么要推行这种政策? 这种政策的危害是什么?
(3)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谈谈你的认识。
54.(2021·河北临西·七年级期末)整理大事年表,是理清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1)据材料,指出市舶司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2)据材料,指出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宋代市舶司设置的共同点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市舶司设置的目的。
(3)从材料看,“元同宋制”的同时,在具体管理上的新做法是什么?
(4)根据材料,概括清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对外贸易呈现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该趋势形成的外部因素。
(5)据材料和问题,为上述研究拟定一个主题。
55.(2021·河北香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开明是唐朝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材料二:明朝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他们的足迹到达南洋与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材料三:嘉庆皇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阅读后请回答:
(1)唐、明、清分别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
(2)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会载有哪些中国物品,请你写出两种。
(3)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4)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5)清朝实行这种政策对你有什么启示?
56.(2021·河北青县·七年级期末)
(1)据思维导图中的信息提示,把相应的历史事件填入括号内。
(2)据思维导图和以上问题,概括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采取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
57.(2021·河北迁安·七年级期末)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6年,行程达6. 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在印度,他作为佛学教学者受到欢迎,被誉为唐代“文化使者”。
(1)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他要到哪里求取佛经?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2)材料二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哪里?其中的“道艺”指什么?
材料三: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垄断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 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3)材料三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四:《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口的是什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时间?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材料五:顺治初年,清廷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沿袭明朝成规,不许进入广州,只准于澳门交易。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只准在广东的虎门一处停泊贸易。乾隆帝给英王的钦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5)材料五反映了清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目的是什么?
(6)纵观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请你说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58.(2021·河北曲阳·七年级期末)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这一倡议, 顺应了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从古至今,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传播着文明和友好。
【文明交汇】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1)根据所学列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经贸繁荣】
材料二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 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请将下列知识卡片填写完整。
【航海壮举】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 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3)材料三中体现的平等交往、互惠贸易的方式,在当时有何积极的作用?
【封闭落后】
材料四 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 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4)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唐朝至清朝,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59.(2021·河北滦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到唐朝时,长安城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关税成为当时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发明条件是什么?
材料三: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三保太监七次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3)材料三描述的事件最远到达了哪里?据材料说明这一事件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材料四:(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4)材料四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政策造成的危害。
(5)根据以上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古为鉴,谈谈你对我国对外交往政策的认识?
60.(2021·河北宣化·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郑)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远方时有至者……
——《明史 郑和传》
材料三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宋政府为了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了哪一外贸管理机构?归纳示意图中宋朝海外贸易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七奉使”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据材料三,“限制贸易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作者认为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外交往的因素。
61.(2021·河北海港·七年级期末)开放与包容是各国文明进步的重大理念,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中国对外交流日益深入和扩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相称的举措,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依据材料一,列举唐朝时中外交流的两个史实?
(2)材料二中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材料三认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材料四中丝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综合上述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材料,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62.(2021·河北安新·七年级期末)整理大事年表,是理清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时间 事件
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 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这是市舶司的前身。
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 在广州设市舶使,掌海上贸易。后来,又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
元世祖时期 元同宋制,继续宋代的做法,于广东置市舶提举司。后来,又改立泉州、广州、庆元三市舶提举司,掌发放船舶出海公检.公凭,检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辖口岸船只事宜。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 开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口貿易。
乾隆时期 仅留广州一口通商,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承担具体事务。
(1)据材料,指出市舶司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2)据材料,指出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宋代市舶司设置的共同点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市舶司设置的目的。
(3)据材料,指出元朝市舶提举司在管理上增加的新权限是什么。
(4)据材料,指出清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对外贸易呈现的趋势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该趋势形成的外部因素。
(5)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63.(2021·河北青龙·七年级期末)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中国对外交流日益深入和扩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需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405-1433 年,郑和率船队 7 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7 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 200 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 60 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 27000 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 、厨师、工匠等。
材料四 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材料三、四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日本派到中国学习的使节,在当时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能够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郑和下西洋开创了哪条航线
(4)材料四中清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此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积极和消极影响
(5)从材料五中概括丝路精神的核心。
(6)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唐朝至今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废丞相”、“设厂卫”、“八股取士”、“文字狱”和“军机处”可知是明清之际皇权加强的表现,特别是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A是秦朝,排除;B是隋唐时期,排除;C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
2.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统治,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厂卫制度其实质是明朝的特务统治。清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为极力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清朝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故D选项符合题意;“军机处”“文字狱”与特务统治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锦衣卫、东厂”“军机处”与思想控制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文化专制不涉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D
【详解】
依据题干的“汉朝坐而论道,宋朝站议时政,清朝跪受笔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君臣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是君主权力的不断强化,故D符合题意;封建制度的完善、生活习惯的变化、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是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ABC。故选D。
4.B
【详解】
根据材料“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见,设置军机处使君权高度强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B符合题意;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大臣没有发言权,故A不符合题意;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题意;军机处的设立与废除宰相没有直接联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C
【分析】
【详解】
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C项正确;设置内阁和六部是在明朝,排除A项;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在“清代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之前,排除B项;大兴文字狱加强了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封建君主加强自身权利,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故D项正确;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建立是先秦时期,排除A项;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讲了军机处的职权,其职权体现出了对皇权的巩固,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本题选B; 材料中只提及军机处处理对西北的军务,但是材料中并无体现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排除A;第一段文字材料讲了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但没有涉及军机处巩固其统治的信息,排除C;军机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
8.B
【详解】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军机处,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B符合题意;ACD项图片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B。
9.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官吏选拔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故①不合题意,含有①的ACD不合题意;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仔细审查B. ②③④⑤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严重阻碍社会向前发展”是解题的关键,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10.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乾隆时,杭州卓长龄著《忆鸣诗集》,“鸣”与“明”同音,因而被认为是怀念明朝、图谋不轨,卓氏家族因此而遭灭门之灾”可知,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1.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可知与文字狱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格控制知识分子;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曲解,借题发挥,制造了大批冤狱,被称为文字狱。因此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制造文字狱。选项B符合题意;明朝设立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A排除;八股取士制度把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之中,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排除;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排除。故选B。
12.C
【详解】
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让人们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这是出现清朝当时思想界的沉闷气氛局面的主要原因,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C
【详解】
依据题干“17和18世纪”可知是中国的明清时期,明朝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实行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人们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故C正确;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和统一文字,故A错误;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B错误;海禁政策和册封制度不是思想统治的措施,故D错误。综上答案选C。
14.A
【详解】
根据材料“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可知,材料这些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文化专制。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雍乾三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故D符合题意;激化社会矛盾、焚毁不利书籍、压制知识分子不是主要目的,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6.D
【详解】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名,制造了大批冤案。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字狱,也是清朝统治者文化专制政策的典型表现,D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的文化专制政策。具体表现为焚烧书籍,坑杀儒生,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采取的文化专制措施,排除B项;跪受笔录是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大臣的职能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在解题发展,制造了文字狱。由此可知两者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压制知识分子是直接目的,排除A项;秦朝“焚书坑儒”推行了法家思想,排除C项;秦朝“焚书坑儒”,清朝大兴“文字狱”都是在知识文化采取的压制措施,没有反映出有区别地对待知识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文字狱是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对知识分子进行压制、打击,其中文字狱在康雍乾时期最为兴盛,造成了大量冤狱,摧残了人才,故选C;督抚大员、王公贵族属于统治阶级,不是文字狱打击的主要对象,故排除AB;清朝主要通过军事来打击分裂势力,而不是文字狱,故排除D。
19.A
【详解】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文字狱。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文字狱历朝皆有,以清时期最为严重。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量的冤案。清朝的文字狱规模大,次数多,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选A。B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0.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扭曲解释,在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B项正确;八股取士是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的科举制度,排除A项;厂卫制度是明朝设置的,排除C项;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分析】
【详解】
清朝大兴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选C;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文字狱与国力衰弱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排除D。
【点睛】
22.D
【详解】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为巩固统治,清王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严厉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商民出海,D符合题意;禁止商人出海表述与史实不符,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限制商品进口,B排除;禁止商贸活动表述与史实不符,C排除。故选择D。
23.A
【详解】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了解世界形势,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材料反映在闭关锁国政策下,到1840年,清王朝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了,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揭示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来历,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作用,排除C;材料表明闭关锁国政策下的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排除D。故选A。
24.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交流,同时又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与“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不符,排除C项;五口通商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5.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实即历史事实,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属于历史评价,故A符合题意;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特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属于历史史实,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6.B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但不是禁绝一切对外交往,②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择B
【详解】
27.D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乾隆皇帝 [2] 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它成为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D。
28.D
【详解】
材料中“阻碍了中外联系”“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说明是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方面论述的,D符合题意;材料中不是从背景、目的和过程的角度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A、B和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9.D
【详解】
根据材料“禁海令”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D项正确;休养生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压迫,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C项。故选D项。
3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 应填闭关锁国,C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排除A;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国策,排除B;重农抑商不是题干应该填写的,排除D。故选C。
31.(1)元朝、行省制度。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2)A锦衣卫、东厂;B军机处。
(3)皇权(君权)日益增强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信息“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行中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2)根据材料二“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结合所学知识,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有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因此A是锦衣卫、东厂。根据材料二“是处理军政大事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结合所学知识,雍正时期,朝廷设立军机处,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所以B是军机处。
(3)根据所学知识,机构A锦衣卫和东厂是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机构B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由此可以看出从机构A到机构B的变化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2.(1)职能:负责统领六部,处理天下的政务;
措施: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机构:军机处;
意义:加强了君主专制,使得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主题: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分析】
(1)
职能:由材料“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得出,明初“中书省”的职能是负责统领六部,处理天下的政务;
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2)
机构:根据材料二中所提供的图片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实现雍正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机构是军机处;
意义:由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也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
主题:有两则材料可知,它们都体现了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所以体现的主题是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33.(1)行省制度。
(2)废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3)原因:皇帝需要助手起草政令;避开亲王,巩固皇权,提高工作效率。
(4)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元朝建立后,……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者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注置了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和管理的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深远"的这一制度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2)根据材料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袭此制,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秦因设丞相而亡,汉唐宋虽继承宰相制度,三其中不乏小人专权乱政,表明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相权过大会威胁皇权,为此朱元璋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来防止"专权乱政"。
(3)根据材料三“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皇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可得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皇帝需要助手起草政令;根据材料“……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可得出原因:避开亲王,巩固皇权,提高工作效率。
(4)根据以上反映的行省制度、废除宰相、军机处的设立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34.(1)三省六部制。
(2)行省制度,枢密院,御史台。
(3)特务机构。(或厂卫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
(4)雍正帝。作用: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5)①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②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③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出两方面即可得2分)
【详解】
(1)根据“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
(2)根据“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等信息可知,元代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具体表现是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掌管全国军事事务的机构是枢密院,掌管监察事务的机构是御史台。
(3)根据“明代最重要的特种镇压部门是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厂卫”可知明朝最具特色的统治机构是特务机构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军机处是在雍正帝时期设置的。根据“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可知军机处的作用是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5)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是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而且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5.(1)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分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设立锦衣卫等。
(2)设立军机处。
(3)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他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结合所学可知他认为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是元朝灭亡的原因;针对朱元璋的想法,他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皇权。如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分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设立锦衣卫等。
(2)根据材料二“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可知,清朝中央政治制度变革的新特点是设立军机处。
(3)根据材料三“明代举子看榜图”结合所学可知明代文化专制措施就是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三“清代因言获罪的文化人(漫画)”“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可知清朝大兴文字狱。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36.(1)任用贤才;善于纳谏。
(2)军权。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积弊;宋太祖是陈桥兵变而登基的,统治基础不牢固。
(3)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可知,大意是当政的关键,唯在用人得当。因此,体现了唐太宗的任用贤才;根据材料一“主欲知过,比籍忠臣。”可知,大意是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的讲谏。因此,体现了唐太宗的善于纳谏。
(2)根据材料二“杯酒释兵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将军权完全集于自身。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而且他是通过陈桥兵变而登基的,统治基础不牢固。因此,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3)根据材料三“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索性被撤销。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37.(1)名称:三省六部制。
(2)朝代:明朝;
结果: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3)改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设军机处,乾隆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4)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答出两点)
作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5)作用: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
【分析】
【详解】
(1)名称:观察材料一可以看出,图中有三省和六部,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2)朝代:由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颉顽指相抗衡),不敢相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除地方上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殿阁大学士帮助皇帝处理朝廷政务,只备顾问,这些机构制度的变动使皇帝直接控制了军政大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3)改组:据材料三“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内阁仍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可知,为了加强君主集权,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乾隆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4)特点:根据材料“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可知,科举制度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
作用:由材料“一切以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知,科举制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进入各级政府参政。
(5)本题是开放性问题,结合前边的材料和所学知识,言之有即可。如结合上述材料,这些制度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治。
38.(1)三省六部制;唐朝
(2)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设锦衣卫特务机构
(3)雍正进一步强化皇权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为了更好的对全国进行统治实行三生六部制度。
(2)依据材料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设锦衣卫特务机构。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雍正皇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设置军机处,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9.(1)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2)“文字狱”;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评价: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该衙署表面上是清朝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实质上总揽军、政大权,并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可知反映的是军机处。结合课本所学,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没有权利,遵照皇帝的旨意拟成文,然后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2)依据材料二“乾隆时,内阁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可知反映的是“文字狱”。结合课本所学,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处死了很多人,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由此可知,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文字狱的推行,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等。
40.(1)三省六部制。唐朝。
(2)举措: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锦衣卫。
(3)军机处。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名称是三省六部制。隋朝首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2)据材料二的“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举措是: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明太祖还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
(3)据材料三的“(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络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从材料一的三省六部制到材料二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再到材料三军机处的设立,三则材料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的发展趋势。
41.(1)行省制度,台湾和西藏。
(2)A锦衣卫和东厂(答出一个即可)。B军机处
(3)设置台湾府。设置伊犁将军。
【详解】
(1)仔细观察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2)根据A“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锦衣卫和东厂。明朝时期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根据B“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可知,B是军机处.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在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在位时,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清朝前期,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负责管理新疆地区的事务,设置哨所,驻扎军队,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2.(1)特征:都加强了君主专制。这些措施,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阻得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推广高产农作物,农业得到发展,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许多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大商帮。(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角度回答)
(3)特点:科技方面以总结经验的著作为主,不侧重于创新;戏剧、小说创作繁荣;京剧等艺术发扬光大;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由“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可知强化君主专制;由“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可知,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因此明清的政治措施的共同特征,都加强了君主专制。这些措施,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阻得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根据材料二,由“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朝,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棉花、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可知都是推广高产农作物,农业得到发展;由“明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清朝,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等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可知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由“明朝,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多座较大的商业城市,也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清朝,形成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许多城市商业繁荣,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可知商品经济发展,许多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大商帮。因此明清经济发展情况有何相同之处,在于推广高产农作物,农业得到发展;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许多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大商帮。
(3)根据材料三,由“明朝,创作了《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科技文化著作”,“清朝,创作了《红楼梦》牡丹亭》《桃花扇》等文学作品,京剧形成并日臻完善,流传四方”,可知科技方面以总结经验的著作为主,不侧重于技术创新;由“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可知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等。因此明清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在于科技方面以总结经验的著作为主,不侧重于创新;戏剧、小说创作繁荣;京剧等艺术发扬光大;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等。
43.(1)明朝;清朝前期。
(2)明清时期采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答具体措施也可);明朝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清朝实行“文字狱”;清朝对外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等。(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分析】
【详解】
(1)根据“明朝的统治”“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可归纳出明朝、清朝。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采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不利于社会进步;如:明朝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清朝实行“文字狱”;清朝对外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等。
(3)明清时期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是一方面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另一方面封建君主专制发展的顶峰,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所以最能体现这一单元学习主题是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4.(1)负责政令的制定、审核以及贯彻执行;决策军国大事(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2)文化专制政策
(3)监察
(4)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主要负责政令的制定、审核以及贯彻执行。唐代初期,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讨论决策军国大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出负责政令的制定、审核以及贯彻执行;决策军国大事。(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元朝的御史台、明清时期的督察院和监察御史都负有监察的职责,体现出我国古代监察方面的政治体制建设。
(4)根据材料一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二的清朝的文化专制、材料三的历代监察体制结合所学知识,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的共同目的是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45.(1)理由: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事件: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
(2)主要原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机构:市舶司
(3)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变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影响: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概括可知,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拥有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唐玄宗时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到达日本。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或贞观元年(唐太宗时期),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后来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由弟子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依据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即位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依据材料四“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材料体现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前的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者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是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6.(1)事例:玄奘西行。
(2)原因:经济高速发展;指南针的应用及航海技术提高;造船业的发展;宋元政府持对外开放政策,鼓励贸易发展等。
(3)政策:闭关锁国。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以及科技之间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4)启示:开放促进繁荣,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取长补短,发展自身等等。(答出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可)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吸收外来文化的事例:日本的遣唐使;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前往天竺求取佛经。
(2)根据材料一“元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并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经济高速发展;指南针的应用及航海技术提高;造船业的发展;宋元政府持对外开放政策,鼓励贸易发展等。
(3)根据材料三“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4)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开放有利于学习外来的先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