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2年高二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2022年高二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0 10: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22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本试卷共10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40小题(共60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2小题(共40分)。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60分)
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题目要求的一项。
1.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 )
A.史书记载 B.神话传说 C.考古发掘 D.学术论著
2.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下列属于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是( )
A.创立禅让制 B.建立内外服制 C.实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
3.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
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4.下图为“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此现象有关的制度是( )
A.刺史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中外文化的交流
6.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7.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被称为( )
A.三省六部制 B.南、北面官 C.猛安谋克 D.行省制度
8.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据此可知,宋朝时期( )
A.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经济重心南移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基层市场涌现
9.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下列对“郑和下西洋”评价正确的是( )
①推动了中外交往 ②传播了中华文化 ③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④抵御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守仁 D.顾炎武
1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就斐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代表了某一领域的成就。这一领域是( )
A.数学 B.农学 C.医学 D.天文学
12.下表是中国古代对边疆某一地区进行管理的措施。据此可知,这一地区是( )
时期 措施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府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元朝 设北庭都元帅府
清朝 设立伊犁将军
A.西藏 B.台湾 C.云南 D.新疆
13.有学者指出,这场战争“是近代中西碰撞过程中的首次国际战争,是陷中国社会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的战争……中国社会开始步入近代”。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了“洋务运动”相关内容后所做的总结。其中④属于( )
为挽救国家颓势,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校、新式海军,引进西方国家的机器 ① ② ③ 生产技术等。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④
A.历史原因 B.历史史实 C.历史过程 D.历史评价
15.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列可以用来研究“百日维新”的原始史料是( )
A.“明定国是”诏书 B.影视剧《戊戌风云》
C.《戊戌变法研究》 D.连环画《戊戌六君子》
16.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________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A.广州 B.南京 C.武昌 D.北京
17.191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据统计,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从698家增至1759家,增长率152%。推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 )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下列口号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扶清灭洋”——北伐战争 B.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
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护国运动 D.“打倒列强,除军阀”——五四运动
19.下图为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红船精神”在这里孕育。与此直接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A.中国其产党诞生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0.在红军长征途中的某次会议上,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1.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通电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22.研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地图反映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准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是( )
A.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B.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成立
24.《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在评价某次会议时,指出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日
25.照片记录历史的瞬间,是时代的缩影。下列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②抗美援朝,卫国保家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点功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
26.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
①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②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
③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顺利推进 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下图是一个庄园的图解。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主要特点是( )
A.等级森严 B.自给自足 C.中央集权 D.市民自治
28.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属于古代美洲文明的是( )
①玛雅文明 ②阿兹特克文明 ③印加文明 ④阿拉伯文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思想文化运动,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
A.但丁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30.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有( )
①提倡三权分立 ②宣扬主权在民 ③赞同君主专制 ④倡导天赋人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扩大议会权力,限制丘权,这部法律文献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解放黑人妈隶宣言》
32.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摘录了“倒幕运动”“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脱亚入欧”等关键词。他学习的历史事件是( )
A.美国内战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日本明治维新 D.德意志统一
33.《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它的发表标志着(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第一国际”的成立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34.1905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些事件可以用来说明( )
A.各国民族革命取得胜利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 D.第三世界国家走向联合
35.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认识历史。下列示意图呈现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国际联盟内部隐藏的矛盾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D.冷战形势下的对抗和冲突
36.1921年苏俄政府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某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表明苏俄政府正在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37.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
38.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具体表现有( )
①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福利国家”的建立 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彻底消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9.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出现了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这两大集团的主导者是( )
A.英国与德国 B.英国与法国 C.美国与日本 D.美国与苏联
40.进入21世纪后,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正为世界做着更大的贡献。具体表现有( )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实现共赢共享 ②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③参加万隆会议,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④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部分共2小题,共40分。
41.(20分)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4分)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6分)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4分)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6分)
42.(20分)世界联系不断加强
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会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指出亚历山大帝国沟通了哪些古代文明?结合材料说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6分)
15-17世纪,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大量减少。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 等《新全球史》
(2)依据材料和所学,说明15-17世纪欧洲航海探险对加强世界联系产生的影响。(4分)
1819年,美国蒸汽船横渡大西洋 1825年,英国试验蒸汽机车
(3)简述以上两图所示交通工具出现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意义。(6分)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契合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的时代潮流。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各国人民从中受益,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积存了不少问题和弊端,经济全球化出现“回头浪”。
经济全球化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可怕,不能因噎废食,动辄“退群”“脱钩”“筑墙”,改革完善才有出路,必须在前进中解决问题。各国应携起手来,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4)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说明。(4分)
机密★启用前
2022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60分)
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C 2.D 3.C 4.D 5.D 6.C 7.C 8.B 9.A 10.D 11.C 12.D 13.A 14.D 15.A 16.B 17.B 18.B 19.A 20.C 21.D 22.D 23.C 24.B 25.C 26.D 27.B 28.A 29.A 30.B 31.A 32.C 33.A 34.C 35.A 36.B 37.B 38.A 39.D 40.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部分共2小题,共40分。
41.(20分)
(1)观点:敬德保民;为政以德,统治政策要顺应民心;民贵君轻;推行仁政
(2)特点:注重吸收前朝败亡的教训;注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律相对宽简。
影响: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学习外国的先进制度和技术。
(4)
背景 意义
论断1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论断2 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GDP总量持续增长,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42.(20分)
(1)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
特点:承袭希腊的传统,并与东方文化交融;是一种多民族的文化: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
(2)影响:促进了全球贸易和商业交流;推动了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口的结构;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3)背景: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革新了动力技术,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
意义:汽船、火车的发明,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加强了整个世界的联系。
(4)示例:
观点 说明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连为一体;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二战后,出现的国际经济组织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2.经济全球化积存了不少问题和弊端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外,一些国家出现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3.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在全球层面,1999年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地区层面,2009年首次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2015年成立的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在这些组织中,都有中国的积极参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