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10 19:5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龙满族自治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分数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41分)
一、单选题 :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个小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东坡在《格物粗谈·果品》中提到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牧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句中的“气”指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乙烯 D.水蒸气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长素首先与生长素受体特异性结合,产生效应
B.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和叶绿素合成
C.脱落酸只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
3.科学家对生长素发现过程所给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向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使胚芽鞘向光弯曲
B.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C.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D.温特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
4.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错误的是( )
A.正式实验前的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B.实验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的时间应相同
C.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在此基础上的正式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
D.该实验中低浓度组用浸泡法处理插条,高浓度组用沾蘸法处理插条
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D.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6.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利用2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研究还发现,东亚飞蝗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影响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
B.东亚飞蝗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丰富度、性别比例等
C.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出生率
D.经常灌溉,使用能干扰蝗虫识别食物信息的化学物质,引入天敌等可有效预防“蝗灾”
7.如下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的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8.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竞争关系
C.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D.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9.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成分
D.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1.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C.当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
D.图中D的能量来自A、B、C生物
12.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猫头鹰占有第三、四、五、六共四个营养级
C.蜘蛛和蟾蜍只是捕食关系
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的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13.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髙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种群密度的数据应采用各样方调查结果的平均值
B.据图分析,两种牧草中对菌根依赖程度较高的是优质牧草A
C.接种菌种后劣质牧草B减少,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此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为因变量
二、多选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如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B. 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介于10-10~10-8mol/L之间
C. 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
D. 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15.如表所示为五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促进作用;-:抑制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种子发芽 顶端优势 果实生长 器官脱落 插条生根
生长素 + + - +
赤霉素 + + + - -
细胞分裂素 + - +
脱落酸 - +
乙烯 +
A.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
B.在果实生长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C.表中结果说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D.解除植物顶端优势只能采取去除顶芽的方法
16.如图表示同一群落中的甲、乙两个种群的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的种群密度在t4时刻比t3时刻大
B.t2到t3时间段甲的种群密度先升后降
C.乙的种群密度在t1时刻比t4时刻小
D.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同
1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会出现优势种(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及建群种(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较次生演替经历的阶段多,时间短、演替速度快
B.演替过程中,上一阶段的优势种都会在下一演替阶段消失
C.建群种一般为优势种,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
D.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B.卷叶螟与其捕食者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求偶,这是一种物理信息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能沿食物链进行
第Ⅱ卷(59分)
三、非选择题(共59分)
19(11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生活、生产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植物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人们在密闭的米缸中点香,能使绿色香蕉变黄,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香在米缸中燃烧不充分释放出 ______ 物质,该物质起到了 ______ 的作用。
(2)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该文所涉及的植物激素为 ______ 。从长时间的实践来看,一般浓度的该植物激素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并无影响,你认为最可能原因是 。
(3)左图为清代《棉业图说》中所附“摘心图”,文中记载此操作能使棉花亩产增加三四十斤,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摘心”的实质是去除顶芽,从而解除 ______ ,从而促进棉株多开花结实。
上文所提到的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哪些共同特点:
20(15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分别为 ,比例为_____,鱼群的年龄结构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此方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
21(11分).海洋微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的一个缩影。微塑料(环境中粒径<5mm的塑料颗粒)的化学性质稳定,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在海洋中极易被海洋动物误食并分布于肠道、肌肉等组织中。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塑料垃圾的制造者,会对海洋产生间接的影响。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理化作用和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稳定性。
(2)微塑料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检测发现磷虾和水母体内微塑料的含量几乎相同,推测二者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微塑料含量最多的生物处于___________。
(3)调查表明,表层海水中含氧量最高,这是 的结果。海底黑烟囱周围的硫细菌可通过氧化硫化物时所释放的能量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因此硫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不同深度的海水中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4)面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问题,请提出2条合理建议 。
22(11分).阅读下列几则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高原鼠兔是小型植食性动物,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和关键种。它们成群结队大肆啃食牧草,不仅给当地畜牧业造成损失,而且对高山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曾被视为草场退化的“元凶”。高原鼠兔的洞穴是用来躲避严寒的气候和逃避肉食动物的,也可以成为许多小型鸟类和蜥蜴赖以生存的巢穴。
资料二:高原鼠兔占藏狐总食物来源的95%,藏狐能有效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因人类弃养的缘故,大量藏獒流落高原,其体型庞大、性格凶猛、食性广,经常咬死藏狐。
资料三:为减少鼠兔对高原植被造成的破坏,当地人曾在青藏高原的广大区域投放或喷洒有毒物质。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
(2)若调查青藏高原某区域藏狐的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只,则藏狐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只/公顷。藏狐的警惕性非常强,被捕捉过一次后再次被捕到的概率明显降低,那么这样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_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不变”)。
(3)住在鼠兔洞穴中的小鸟发现附近有鹰、雕等猛禽时,就会立刻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以此为鼠兔示警。小鸟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_,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资料三提到的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属于_________,其缺点是污染环境,因此最好采用_________的方法来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
23(11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又名血球计数板,计数室为1mm×1mm方格,由400个小格组成)、滴管、显微镜等。
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①血细胞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 d,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
(2)如果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时进行如下图所示的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__________。
(3)1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计数,在计数前常采用 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统计。
(4)上述实验所用血细胞计数板以及观察到计数室一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分布如图2所示。以此小方格中酵母菌数作为平均数进行计算.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为 个。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
1-5. CCBDC 6-10. BCABB 11-13. CBC
14.ABD 15.ABC 16.AD 17.CD 18.AD
19.(1)乙烯 1分 ;促进果实成熟 2分 ;
(2)生长素 1分; 人体内没有与生长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2分 ;
(3)顶端优势 2分;
(4)微量高效、作为信号分子对个体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需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后被灭活等 3分
20.(1)增长型 1分;衰退型 1分;稳定型 1分;400个、400个、400个 3分;1:1:1 1分;稳定型 1分;保持稳定 1分
(2)标记重捕法 1分;活动能力 1分
(3)单向流动 2分;逐级递减 2分
21.(1)抵抗力 1分
(2)相同 1分;最高营养级(或食物链的最顶端)2分
(3)表层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2分;生产者1分;垂直1分
(4)①国家相关部门完善与塑料污染管控相关的法律,建立良好的废弃塑料回收和循环利用机制。②利用基因工程等工程手段,构建降解微塑料超级细菌。③建议人们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消费习惯,减少废弃塑料垃圾的产生。3分(合理即可,1条给2分,2条3分)
22.(1)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分
(2)200 2分;偏大 1分
(3)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2分;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2分
(4)化学防治 1分;生物防治 1分
23.(1) 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 2分 ; 需要 1分 ;
(2) 大 1分 ;
(3) 抽样检测 2分 ; 台盼蓝染液(或亚甲基蓝染液) 1分; 不需要 1分 ;
(4) 2.8×107 3分
(答3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