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2张PPT)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考查要求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考查水平 理解
考查题型 选择题1道3分;主观题2道6分。
题量分值 题量为3道小题,分值共9分;2021年为11分。
命题趋势 近年广东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题型如下:
1.第一题是选择题,3分。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主要考查文本中的实词(2018年、2019年考查虚词)与已学的课内文言文词汇、古诗词名句(2017年出现了古诗词名句)、成语(2018年出现了成语)勾连比较,题目要求课内外结合。题目设置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从近年的中考题目来看,没有偏难、偏怪现象。
续表
命题趋势 2.第二题是主观题,3分。考查文本中的句子断句。题目设置为“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评分标准:多用“/”的,给0分;其他情况,断对一处给1分,全部断对得满分〕
3.第三题主观题,3分。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2020年题目设置为“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2021年题目设置为“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该题目下面设置两个小题:“(1)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2)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从近年中考试题来看,第三题主观题侧重于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评价和比较人物形象、启示看法等。
续表
真题导航
一、阅读下列选文,完成第7~11题。(2021年广东省中考试题)(19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 肉食者鄙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 忠之属也
类
(3) 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4) 惧有伏焉
埋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食)这类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 彼竭我盈,故克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乙】
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
(节选自《资治通鉴》)
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诸军初至石头/至霸上及棘门军 B. 贼众方盛/方七百里
C. 侃从之/隶而从者 D. 若峻攻垒/仿佛若有光
A
[解析] 〔A.来到 B.正/表示面积 C.听从/跟从 D.如果/好像〕
10.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答案] 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11.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解析] 【参考译文】各军队刚到石头城,就想要和敌人决战。陶侃说:“敌人正是士气旺盛的时候。我们很难与他们争锋匹敌,应当等待有利时机,用智谋打败敌人。“不久后多次打仗都没有取得成功。监军部将李根建议修筑白石营垒(垒:作战时防守用的墙壁)。陶侃听从了他的建议。夜里筑垒,到天明就筑成了,听说苏峻军中严阵以待的消息,众将领都害怕苏峻前来攻打。”孔坦说:“不会。如果苏峻要攻垒,必须要东北风急,让我方水军不能前往相救;今天清静无风,敌军一定不会来。(敌军)严阵的原因,一定是派军从江乘出击,想要掠夺京口以东的地区。”不久后果然是这样。陶侃派庾亮用二千人驻守白石营垒,苏峻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从四面攻打,不能攻克。
(1) 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着冷静,对形势有清晰的判断。不冒进,劝众人在等待中寻找战机;善于思考,思维缜密,主张做好准备再作战。
(2) 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久攻不下,无所建树的情况下,李根建议修筑白石垒,起到了稳固防守阵营的作用;当众人听闻敌军击鼓整队,非常恐惧的时候,孔坦冷静分析,稳定了军心,为后面坚守白石垒打下了基础。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9~11题。(2020年广东省中考试题)(9分)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节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循法度(遵照) B. 恩宠不可恃(倚仗)
C. 祯捕而杖杀之(用杖刑) D. 以及于此(比得上)
D
[解析] 〔及,在这里是“遭受、遭到”的意思〕
10.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答案] 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
11.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敢于直谏,敢于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②执法严明,对曹王身边 欺凌百姓的人严惩不贷。③具有远见,预见曹王恃宠而骄的结局。〔每点1分〕
[解析] 【参考译文】孔祯,唐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任州刺史,不遵守法令制度。孔祯常常进行规谏,李明说:“我是皇上的弟弟,哪里会有失于为王呢!”孔祯说:“恩宠是不能依赖的,大王不奉行国法,恐怕今日的荣誉地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您不知道淮南王刘长的事吗?”李明听后不高兴。李明身边有人欺凌虐待老百姓,孔祯就把这些人抓起来杖打而死。李明后来果然获罪判刑,被贬谪到黔中(今湖南沅陵西),曾对人说:“我愧悔没有听孔长史的话,以致落到这样的下场!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9~11题。(2019年广东省中考试题)(9分)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 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 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C
[解析] 〔A.辞别/推脱 B.到/的 C.更加 D.投奔/自〕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答案]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11. 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马援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和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答对1点1分,答对2点3分〕
[解析] 【参考译文】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没有加工的木材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9~11题。(2018年广东省中考试题)(9分)
初,敦①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②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
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
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释】①敦:王敦,王导的堂兄。②顗(yǐ):周顗,字伯仁。曾投奔王敦,与王导交好。
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敦之举兵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 直入不顾/直截了当
C. 不与言/客从外来,与坐谈 D. 南北之望/望尘莫及
C
[解析] 〔A.兴,起/被举用 B.径直/直接 C.和 D.有名望、威望的人/望见〕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答案] 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11. 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顗对自己见死不救,在王敦要诛杀周顗时没有开口相救,后来才得知周顗曾尽力相救的真相,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
[解析] 【参考译文】当初,王敦起兵作乱,刘隗劝说元帝全部清除各位王姓家族的势力,王导带着兄弟子侄到宫门外请罪,正赶上周顗将要入朝,王导招呼周顗对他说:“伯仁,(王氏)这一百来口就托付您了!”周顗径直走了进去头也不回。周顗见到元帝,说王导是忠诚的,申冤救助用尽了全力,元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等到周顗从宫里出来,王导仍在宫门,又呼唤周顗。周顗不和他搭话。出了朝廷,又上奏表章为王导辩白,言辞非常恳切周至。王敦已经得遂所愿(总揽朝政),问王导说:“周顗、戴若思是南北有名望的人,应该登上三司的位置,是没什么疑问的。”王导不吭声。王敦说:“如果不该这样,那就应当杀掉了。”王导又不吭声。后来王导在整理翻阅中书省的旧档时,发现周顗救自己的表章,情意恳切。王导拿着表章流下眼泪,悲伤得难以承受。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9~11题。(2017年广东省中考试题)(9分)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9.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B. 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 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 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A
[解析] 〔A.这时 B.戴着/当面 C.一致/轻快敏捷 D.推崇/还〕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答案]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11. 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狄青作战骁勇(频立战功)、博古通今(通究古今)、辅佐朝政。〔每对一处给1分〕
[解析] 【参考译文】武襄公狄青,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屡次建立战功。(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武襄公见识高远,气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称赞他,而且特别受韩魏公和范文正公赏识,被称为国器。范文正公把《春秋》《汉书》授给他说:“将领不了解古今,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天下人都称赞他的贤能。
六、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9~11题。(2016年广东省中考试题)(9分)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 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 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C
[解析] 〔A.书本/写 B.如果/像 C.停止 D.坐着/占据〕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答案]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11. 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勤奋好学。②注重实地考察。③治学严谨。④学习专注。〔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参考译文】顾炎武先生从少年到老年,手中时刻不放下书本,出门在外就用一头骡子、两匹马捆绑书籍随身携带。遇到边关堡垒,就呼喊老兵去道边酒肆与他一起痛快地喝酒,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状况。如果这些情况与以前所听到的不一致,他就详细写下来,必定要没有疑问才作罢。骑在马上没有什么事情,就在马鞍上默诵诸经的注疏,遇到老朋友,就好像不认识一样,即使跌入悬崖深谷,也不后悔。他对学问精心勤奋到如此程度,难怪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其他人无法与他抗衡了。
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9~11题。(2015年广东省中考试题)(9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9.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 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A
[解析] 〔A.约定 B.攻克/下达 C.粮草/餐 D.归顺/女子出嫁〕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答案]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11.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解析]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国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向晋文公投降了。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向晋文公投降了。
八、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9~11题。(2014年广东省中考试题)(9分)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
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 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 国无尉/去国怀乡
D. 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B
[解析] 〔A.任用/行为,表现 B.你 C.诸侯国,国家/国都 D.听说/出名〕
10.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答案]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11. 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午)。
[解析] 【参考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九、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1~4题。(2013年广东省中考试题)(10分)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②箝(qián):夹住。③喙(huì):嘴。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 赵且伐燕( )
将要
(2) 以敝大众( )
使……劳苦(贫困)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 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用理智、包容的态度去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 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解析] 【参考译文】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
十、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1~4题。(2012年广东省中考试题)(10分)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③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
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忮(zhì):凶狠。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 信于异类也( )
使……信任
(2) 去人太远( )
距离,离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鸟羽毛极为罕见珍贵,但能驯养服从,从来不畏惧人。
3. 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示例二:因为(主人)真诚地对待这些鸟雀,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
4. 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他动物,要与其他动物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来伤害其他动物。
[解析] 【参考译文】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得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由于没有捕捉行为)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弯下腰可看见它们的幼鸟。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一齐飞翔并栖息在花木丛里,这种鸟羽毛极为罕见珍贵,但能驯养服从,从来不畏惧人。乡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不凶狠并真诚地对待这些鸟雀,使它们相信异类。 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
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它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更凶恶。”
十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1~4题。(2011年广东省中考试题)(10分)
言默戒
杨 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
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 或旦而不鸣( )
有的
(2) 皆足取祸也( )
招致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是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 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都会给自己招致被烹煮的灾祸。(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
4. 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合时宜。
[解析] 【参考译文】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邻人)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是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呢?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它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十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1~4题。(2010年广东省中考试题)(10分)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释】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 适巨绅家将嫁女 ( )
恰好
(2) 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
告知
2.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
3. 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4. 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 盗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
(2) 于成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
[解析] 【参考译文】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说:“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中考探究
探究一:规律探究
表1 近年广东省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型考查情况汇总
考查年份 篇目出处 题型分值 词语解释 词义比较 文言断句 句子翻译 人物形象 内容分析
2021 《资治通鉴》 3分 3分 3分 2分
2020 《旧唐书·文苑传》 3分 3分 3分
2019 《资治通鉴》 3分 3分 3分
2018 《晋书》 3分 3分 3分
2017 《渑水燕谈录》 3分 3分 3分
续表
考查年份 篇目出处 题型分值 词语解释 词义比较 文言断句 句子翻译 人物形象 内容分析
2016 《清朝艺苑》 3分 3分 3分
2015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分 3分
2014 《吕氏春秋》 3分 3分 3分
2013 《战国策》 2分 3分 3分
2012 《东坡杂记》 2分 3分 3分
2011 《杨龟山集》 2分 3分 3分
续表
考查年份 篇目出处 题型分值 词语解释 词义比较 文言断句 句子翻译 人物形象 内容分析
规律探究 1.试卷结构:从2011至2013年,作为附加题考查;2014年至2021年,作为正卷阅读部分,紧随课内文言文考查。 2.题型、分值:从2011至2013年,设置了4道小题,分值为10分,均以主观题方式呈现;2014年至2020年,题型趋向稳定,设置了3道小题,分值为9分,其中包括1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2021年分值增加到11分,设置的题目是一词多义一题,断句一题,文本内容理解一题,其中文本内容理解题又分为两道小题:第 续表
考查年份 篇目出处 题型分值 词语解释 词义比较 文言断句 句子翻译 人物形象 内容分析
规律探究 (1)题3分,第(2)题2分。 3.考点分布:主要考查了词语理解、句子翻译、断句、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启示看法等。 4.选文特点:短小精悍,字数在150左右;语言生动,多以叙事为主;材料主题大多为以下几类:言志、战争、学习、山水、治国、劝谕和传记等。 续表
考查年份 篇目出处 题型分值 词语解释 词义比较 文言断句 句子翻译 人物形象 内容分析
规律探究 5.趋势变化:题型和分值趋向稳定;考点稳中有变;词语考查以实词为主,较少考查虚词,注重与已学课内文言文中词汇、古诗词名句、成语的勾连比较;注重对文本内容阅读理解的考查,注重课内、课外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比较。 探究二:主题探究
表2 近年广东省中考课外文言文与课内文言文在主题方面的契合点
序 号 主题分类 初中课内文言文篇目(部分) 中考课外文言文篇目
1 言志 《桃花源记》《陋室铭》 《爱莲说》《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马援少时》(2019年)
2 战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曹刿论战》 《唐雎不辱使命》 《诸军初至石头》(2021年);《晋文公攻原》(2015年)
3 学习 《〈论语〉十二章》《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2016年)
续表
序 号 主题分类 初中课内文言文篇目(部分) 中考课外文言文篇目
4 山水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暂无
5 治国 《大道之行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祁黄羊去私》
(2014年)
续表
序 号 主题分类 初中课内文言文篇目(部分) 中考课外文言文篇目
6 劝谕 《出师表》 《邹忌讽齐王纳谏》 《马说》 《孔祯传》(2020年);《初,敦之举兵也》
(2018年);
《赵且伐燕》(2013年);《程氏爱鸟》
(2012年);《言默戒》(2011年)
续表
序 号 主题分类 初中课内文言文篇目(部分) 中考课外文言文篇目
7 传记 《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2017年)
注:因解读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以上主题分类是笔者的解读结果。此外,有些年份的中考因原卷没有附题目,暂以文段首句为题。 满分策略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引
◎〈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
(1)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重要信息,例如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事件的重要性,题目甚至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读全文。读一篇课外文言文,我们要带着“什么人,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些问题进行整体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
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我们可以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3)读人物。中考的课外文言文选文大多是记叙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是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就要关注人物描写,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人物神态的变化,注意人物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就顺理成章了。
(4)读注释。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
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猜〉
所谓猜,就是猜读。①可以根据字形揣摩字义,因为字形和字义之间大多有密切的关系。②利用组词特点,猜测词义。③利用词性辨识,推测词义。猜读一定要关注语境,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而瞎猜。
◎〈迁〉
迁,就是迁移,为了读懂课外文言文,我们可以结合课内文言文学过的词汇,把解释代入选文原句中试译。
以上这些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如,知识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基础。阅读文言文,只要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就会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而积累字词解释是读懂课外文言文的关键。
二、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点拨
题型一:词义比较
◇ 技巧点拨
1.注重平时积累,重视课内迁移。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文言文的考法在上文已经提及,近年考查的题目都是课内外相结合,其实这也是学法。跟课内词汇的比较是因为要我们以此为基础,希望我们能够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词句用法,来解决课外文言文的问题,所以课内的文言实词,特别是一词多义的实词解释要牢记在心。此外,课内古诗词、常用成语也是关注点。
2.结合语境猜读,代入原句检验。
毋庸置疑,课外文言文阅读是中考一大难点,课外文言文文本的阅读难度较大,可将熟悉的课内文言文词语的解释代入课外文言文句中,大胆猜读,得出答案后代入原句检验其是否正确。
3.关注特殊现象,复习事半功倍。
日常复习,一要牢固把握课文注释出现的字词,二要关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 等文言字词特殊现象。
下面是2010—2021年广东省中考课外文言文考查的词语和在课内篇目中出现的词语。
表3 2010—2021年广东中考课外文言文的词语和在课内篇目中出现的词语
年份 字词 课外文言文考查的词语 课内篇目出现的词语(中考题除外)
2021 至 诸军初至石头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到达)
方 贼众方盛 今齐地方千里(方圆,表示面积)
从 侃从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
若 若峻攻垒 烨然若神人(如,像)
续表
年份 字词 课外文言文考查的词语 课内篇目出现的词语(中考题除外)
2020 循 不循法度 请循其本(按照)
恃 恩宠不可恃 九州生气恃风雷(倚仗)
杖 祯捕而杖杀之 归来倚杖自叹息(拐杖)
及 以及于此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2019 辞 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之 遂之北地田牧 辍耕之垄上(去、往)
益 穷当益坚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从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跟随)
续表
年份 字词 课外文言文考查的词语 课内篇目出现的词语(中考题除外)
2018 举 敦之举兵也 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直 直入不顾 岂直五百里哉(仅仅)
与 不与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望 南北之望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见)
2017 是时 是时西边用兵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在这个时候)(特例)
面 常被发面铜具 面山而居(面对着)
续表
年份 字词 课外文言文考查的词语 课内篇目出现的词语(中考题除外)
2017 翕 士大夫翕然称之 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特例)
尚 匹夫之勇,不足尚也 风力虽尚劲(还,依然)(特例)
2016 书 手不释书 乃丹书帛曰(写)
若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 若为佣耕(你)
已 必无所疑乃已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据 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孙权据有江东(占据)(特例)
续表
年份 字词 课外文言文考查的词语 课内篇目出现的词语(中考题除外)
2015 期 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年之后,虽欲言(满)
下 原三日即下矣 皆下之(攻占,攻克)
食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养)
归 可无归乎 吾谁与归(归依)
2014 为 其谁可而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做)
子 解孤非子之仇邪 有子存焉(儿子)
国 国无尉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闻 孔子闻之曰 陶后鲜有闻(听说)
续表
年份 字词 课外文言文考查的词语 课内篇目出现的词语(中考题除外)
2013 且 赵且伐燕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
敝 以敝大众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破)
题型二:文言断句
◇技巧点拨
1.把握课外文言大意。
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考查文言文断句的目的正在于此。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义是前提。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用心地将文段默读两遍。文段后的注释通常有提示作用。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2.运用技巧巧妙断句。
请注意以下断句标志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可在其之前找主语,在其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断句的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可根据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例:2009年广东省中考课外文言文选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
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选自周密《齐东野语》)
【注释】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参考译文】淳熙年间,张说很有权势,担任都承旨的职务。有一天,张说上奏说想要宴请各位侍从。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说: “我要赐酒肴为你助兴。”张说拜谢。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到了日期,客人们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到,张说很不高兴。不久,中使带着
皇帝恩赐的美酒佳肴到了,张说上表感谢皇帝,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原本奉了圣旨,而后才敢邀请客人的,唯独陈良祐不到,他这样做违背了皇帝的旨意。”(中使)上奏后,皇帝回头对小黄门说:“张说的宴会还没散吧 ”小黄门回答说:“他既然是奉旨请客,一定会通宵达旦的。”皇帝就命令再次赐酒肴给张说。张说十分高兴,又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多次邀请陈良祐,他终究不肯来。”天快要亮的时候,忽然听到报告说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客人们正在尽情欢乐,听说了这件事,都怅然失意地停止了。
题型三:阅读理解
◇技巧点拨
1.基本技巧
(1)读懂文段,全面把握。从近年中考该题的命题形式上看,均为简答题。从提问内容看,题目设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人物或主旨等发问,如果考生能翻译文段内容,完成这类题目就不存在困难。只有对文章内容有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准确的理解。再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应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2)找准区域,有效答题。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有效答题,需要历经一个过程,即“读懂文本→审清题干→回归文本” 。这类题目的答案很多都能在原文中找到,要有的放矢地去找。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述。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就要在找到原句之后将原句的意思转化成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3)注重积累,巧妙迁移。有些题目的设计与文本主旨有关,这就要求我们适时地积累一些相关的“主旨”。对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可巧妙迁移。
2.分点突破
☆ 考点一:人物形象
初中阶段课外文言文主旨的概括题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和概括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所以,近年广东中考语文试题对分析人物形象的考查比重非常大。人物形象指人物通过外貌、言谈、行为举止等具体元素向他人所展示的性格、品质、才华等。要准确概括人物形象,首先要将文章读通顺、读完整。如果文章有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下面是近年广东省中考课外文言文人物形象真题,并附上方法点拨和速记口诀。
表4 近年广东省中考课外文言文人物形象真题及方法点拨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2021 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3分) 沉着冷静,对形势有清晰的判断。不冒进,劝众人在等待中寻找战机;善于思考,思维缜密,主张做好准备再作战。(3分)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2020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3分) ①敢于直谏,敢于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②执法严明,对曹王身边 欺凌百姓的人严惩不贷。③具有远见,预见曹王恃宠而骄的结局。(每点1分)
2019 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3分) 因为马援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和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
续表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2017 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3分) 因为狄青作战骁勇(频立战功)、博古通今(通究古今)、辅佐朝政。(每对一处给1分)
2016 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3分) 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2014 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1分)
2013 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续表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2010 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盗贼: (2)于成龙: (1)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1分)(2)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1分)
方法点拨 ①概括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分析人物形象。 ②抓住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③注意侧面描写,其常包含作者的感情倾向,从中分析人物形象。 ④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分析人物形象。 速记口诀 人物身份须关注,标题注解要读全。具体事件显性格,语言动作析特点,侧面描写起烘托。 续表
下面是人物形象分析题中常用到的答题词汇。
表5 人物形象分析高频词汇
角 色 词 汇
为君 勤恳治国 以民为本 体恤民情 体恤下属 仁爱之心 勇于反省 敢于改过 知错就改 敢于纳谏 善于纳谏 虚怀若谷 知人善任 善于用人 善识人才 知人之明 一视同仁 大公无私不偏不倚 公正严明
为臣 敢于劝谏 善于劝谏 巧言善辩 善于辞令 克己奉公 奉公守法 廉洁奉公 为官清廉 无私奉献 严于律己 刚正不阿 光明磊落 秉公执法 执法如山 忍辱负重 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热爱国家
角 色 词 汇
为臣 忠心耿耿 忠贞不渝 赤胆忠心 爱民如子 爱兵如子 不卑不亢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 浩然正气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殚精竭虑 呕心沥血 忠于职守 正气凛然 浩然正气 英勇善战 视死如归 舍生取义 唯才是举 任人唯贤 唯才是用
处世 刚正不阿 淡泊名利 勤劳节俭 拾金不昧 不慕钱财 豁达乐
不拘小节 善解人意 顾全大局 诚实守信 自知之明 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 心口如一
续表
角 色 词 汇
待人 孝敬长辈 关爱子女 教导有方 教导严格 重情重义 善良友好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 宽容待人 不计前嫌 心胸开阔 豁达大度 襟怀坦荡
求学 勤勉好学 谦虚谨慎 不耻下问 乐学善学 技艺高超 博学多才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冷静沉着 机智勇敢 不畏艰难 坚持不懈
志气 志向远大 胸有大志 不畏艰难 无所畏惧
做事 诚实守信 冷静沉着 胆大心细 心灵手巧 心思缜密 思虑周全 有勇有谋 讲究方法
续表
角 色 词 汇
贬义 刚愎自用 夜郎自大 自命不凡 骄傲自满 自以为是 孤芳自赏 目空一切 目中无人 斤斤计较 桀骜不驯 心浮气躁 性情浮躁 口是心非 心口不一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阿谀奉承 口蜜腹剑 妄自菲薄 自信不足 优柔寡断 犹豫不决 老奸巨猾 刁滑奸诈 虚伪狡猾 自私任性 贪婪奸诈 贪得无厌 愚蠢无知 笨拙愚钝
续表
☆ 考点二:内容分析
(1)先读题,辨明考点要求。
内容分析类的题目有如下几类:①具体体现类。②原因分析类。③写作手法类。④情节概括类。
(2)细审题,判断答题范围。
有些题目提示了答题的范围,有些题目提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些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短文的大致意思。此外,在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圈定答题指向的原文范围。
(3)重习惯,分点解答题目。
答题方法固然重要,在“对症下药”解答问题的同时,也要养成看分答题、分点答题的好习惯。
下面是近年广东省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分析真题,并附上方法点拨和速记口诀。
表6 近年广东省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分析真题及方法点拨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2021 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2分) 在久攻不下,无所建树的情况下,李根建议修筑白石垒,起到了稳固防守阵营的作用;当众人听闻敌军击鼓整队,非常恐惧的时候,孔坦冷静分析,稳定了军心,为后面坚守白石垒打下了基础。(2分)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2018 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3分) 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顗对自己见死不救,在王敦要诛杀周顗时没有开口相救,(1分)后来才得知周顗曾尽力相救的真相,(1分)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1分)
2012 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示例一: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2分)示例二:因为(主人)真诚地对待这些鸟雀,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2分)
续表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2011 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2分) 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都会给自己招致被烹煮的灾祸。(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详而取烹也”)(2分)
2010 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 (4分) 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4分)
续表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方法点拨 ①摘录法。解答要求提炼文章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等的概括性题目,要先锁定原文重点句或原文主旨句(一般为文末议论或抒情的句子), 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②概括法。解答提炼文章中心、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上标题等的概括性题目,要用自己的话表达、概括,切忌牵强附会,主观臆断。 ③组合法。解答事件发生原因、事件导致结果等的概括性题目,可以在主要用自己的话概括的基础上,结合文中的关键性词句来进行概括。 续表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速记口诀 辨明考点定范围,切莫忘记归原文;分点答题好习惯,题目注释要看全;原因结果可摘录,简述故事用概括,此外两者能组合。 续表
☆ 考点三:启示看法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却有深意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读者能从中领悟生活或人生的道理。这一类题目就是针对语段给人的启示或读者读后领悟的道理发问的。
这类题目,大多要求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感想和启示”一般根据文章中心来答题,“感想”主要指感受认识,“启示”即联系现实、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等谈受到的启发。总的来说,要关注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圈画中心句,有些短文在文末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圈画这样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主要方法如下:①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②依据原文,分析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③注意答题层次。启示感悟类题目,问题中通常会有“你得到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看的” “谈谈你的看法”等,因此在解答时,要先回答“我得到的启示是……”“我认为……”等,再分点论述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2015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示例一: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示例二: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或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
下面是近年广东省中考课外文言文启示看法真题,并附上方法点拨和速记口诀。
表7 近年广东省中考课外文言文启示看法真题及方法点拨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2015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示例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
续表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2012 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他动物,要与其他动物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来伤害其他动物。(3分)
2011 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合时宜。(3分)
续表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方法点拨 ①关注选文题材。近年来广东中考的课外文言文,主要是写人或记事,有些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 ②关注主题重点。主题重点不外乎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 ③关注选文细节。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简单地说就是要抓住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 ④注重主旨积累。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 “主旨”。对于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派上用场了。 续表
年 份 题 目 参考答案
速记口诀 关注文中的抒情议论,关注选文细节,注重积累相似主旨。 续表
下面是对课外文言文主旨分类的归纳。
表8 课外文言文主旨分类归纳
分 类 主 旨
为人 ①要以诚相托,以心相付;信赖,能够创造奇迹。②做人不能用谎言、欺骗等手段获取高官厚禄。③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④对人对事不能因说的人多就相信,而要多方考证,以事实为依据做出正确的判断。⑤不要盲目地听信他人之言,要学会独立思考。⑥做人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义重于利,义重于生。
分 类 主 旨
为官 ①要有大公无私、严于律己的精神,法立刑必,贵在去私。②不能拿国家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给国家带来祸患。③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兴旺。
用人 物尽其用,人尽所能,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相同,要善于用人。
治国 治国如同治病,要靠各方面的专家,依靠有真知灼见的人才。
教育 ①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必先诚信。②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③教育他人,要看其本质,讲究方式方法,因材施教。
续表
分 类 主 旨
人生 ①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②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③看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透过现象看本质。④事物复杂多变,缺少正确的方向,容易误入歧途。⑤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辨真假,面对他人的善意劝告要思考听从。
学习 ①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②一个人光有大志而没有恒心,不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学习,是不会取得成功的。③学习要讲究理论联系实际。
④遇到事情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要盲从。
续表
总之,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是 “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因此实则考查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总结,注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