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讲授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我想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老师跟同学们一样,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也会产生这种心理。有一个人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人所经历的痛苦比我们更深,挫折比我们更多( 多媒体展示:)
这个人就是——苏轼。上节课我们朗读了他的写景文《记承天寺夜游》,并疏通了文意。可是却还不知他历尽人生沧桑,看尽世态炎凉,为何如此快乐?今天,我们再随着苏轼去承天寺同赏秋月,探寻快乐的真谛。3’请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二)课文朗诵。
1、老师范读 1.5’ 2、同学齐读 1.5’
( 多媒体展示:)
过渡语设计:疏通文意的工作我们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温习一遍。
(三)文意疏通,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3’
抢答题: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的藻荇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过渡语设计: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你能快速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吗?
( 多媒体展示:描写环境的句子)(学生找出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四)景物赏析
(1)启发:这句话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怎么表现的?
超级链接一: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暗喻:月如水(清明澄澈)
映衬:影衬光(清丽淡雅)
(2)超级连接二: 积水空明(此何时?望日之前,朗朗晴空,明明皓月)月色之明
藻,荇交横(若真是水中所见,可见水——清)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影子分明,则说明?光——浓)月色之浓
(3)超级连接三: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点明时间,秋夜,地点,承天寺,再加上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渲染出清凉幽静、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意境,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而添加语增添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地点,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过渡语设计:《记承天寺夜游》里的月夜小景,确实美伦美奂。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每夜都有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
(五)探究苏轼的心境10’
(1)师:苏轼讲了原因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那么怎么理解“闲人”这一词呢?(课文有注释)
师:“清闲的人”。苏轼的“闲”是有特殊背景的。(多媒体展示:)
师:可见,苏轼在黄州的“闲”,是迫不得已的,“闲人”之说蕴含着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感慨,可是作者并没有悲叹,而是自嘲、自慰。
(2)师:那么,苏轼在黄州的“闲”,是不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呢?老师查到了一点资料,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念一下------( 多媒体展示:
师:这样看来,苏轼一点都不“闲”,反而很“忙”。那么“闲”字还该这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忙里偷闲——闲情雅致)
(3)师:在政治上受打击、生活困窘的时候还能有闲情雅致,这样的“闲人”又能有几位呢?文中说“两人者耳”。“闲”——看来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苏轼有没有在文中告诉我们?(难度较大,学生一般很难发现。)(多媒体展示: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写景的句子,由“景语”来体察“情语”
(描写环境的句子)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师:“景语”流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讨论发言,教师从中点拨进而作出结论:
苏轼心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的美景体现了内心的宁静旷达与明亮。
师:苏轼一生历贬八州,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能始终做到随缘自适,自得其乐:
你从这些诗词中看到苏轼怎样的心境? (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呀!有了豁达的心境,在他的作品中就没有了沮丧、抑郁。
(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豁达心境。
师: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和文章,更在于他的豁达而洒脱的人生观。也让你我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用洒脱去面对人生,用豁达去创造诗意的人生。
(多媒体展示:)
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凉感慨
景语:空明澄澈 情语:“闲” 闲情雅致
宁静旷达
(七)作业:拓展练习10’
请读李白《游泰山》(组诗)和杜甫《望岳》根据“景语”对比两位诗人不同的志趣、情怀。
课件19张PPT。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导入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朗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重点字词户 :
欣然:
念:
相与:
空明 :
盖:
但 :
耳:
门高兴地样子想到一起,共同形容水的澄澈原来是只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
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句子翻译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
1、庭院里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柏树?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品析月景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2、写出了月的什么特点?
3、添一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蛙鼓阵阵,流荧飞舞,狗吠鸡鸣,笑语随风散。”)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超级链接三)无一字写“月”,
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暗喻:月如水(清明澄澈)
映衬:影衬光(清丽淡雅)作者、背景介绍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月色之明 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点明时间,秋夜,地点,承天寺,再加上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渲染出清凉幽静、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意境,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而添加语增添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地点,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探究心态 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每夜都有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 --------悲凉感慨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闲——闲情雅致 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闲----宁静旷达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领悟一种人生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被贬密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肥,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一个豁达从容的人!一种豁达从容的人生!这种贬谪、放逐的生活使他的心灵产生蜕变,思想和文章的风格都一转而成真正的宁静满足,还有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