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测定食物中储存有能量的基本方法,说明燃烧与呼吸作用本质的共性与区别。
2、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气分解,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通过演示,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食物中有多少能量,怎么释放出来。
2、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不同的食物中的多少不同。
3、通过简单计算,使学生了解食物热量价的来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在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2、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两个过程相联系。
2、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不仅需要吸收营养物质,而且需要能量。
跑步、走路、说话、写字、抬头、眨眼……在人体内还有很多我们没想到的一些,如细胞分裂,物质运输等。都需要能量支持,能量哪里来,能量都来源于食物。
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与哪些营养成分有关?
二、食物中贮存着能量
食物中究竟贮存着多少能量?食物中的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的?
(一)、探究活动 食物在燃烧时释放热量
食物中储存的能量通过燃烧可以释放出来,进行实验探究不同食物贮存能量
阅读48页:了解活动方案,思考问题
在进行探究活动时,为什么要安排重复实验?
如何解释实验结果与教材中提供的参考数据之间的差异?实验中如何避免实验误差?
(二)、 食物的热量价:
三种产热营养素中,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据测定,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70%来自糖类的分解),脂肪是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在人体内储存的。
据测定,每克糖类储存的能量平均为17.15KJ,蛋白质23.43KJ,脂肪38.91KJ,由于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含量不同,所以储存能量的数量也不同。
拓展思维、学以致用:生活中的这些现象你会解释吗?
据统计,成年男子每天所需能量约为12500千焦。如果一名成年男子每天从食物中吸收100克蛋白质、600克糖和200克脂肪。1个月后,这名男子的体重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思考
1、那么保证食物在体外能够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人体细胞摄取营养物质怎样释放出能量 ?细胞内营养物质释放能量是否也需要氧气?
3、氧气是怎么进入人体内?
4、通过呼吸,吸入人体内的气体与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是一样的吗?
三、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1、师生共做演示实验: “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二氧化碳的量增加,氧气的量减少。
2、呼吸作用的本质。
(1)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会减少而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呢?
(2)人体内的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又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含义。
3、什么是呼吸作用?
讲述: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够利用氧气将细胞内的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简单的说,呼吸作用就是指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可以用公式表示为: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因此说,呼吸作用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四、简单了解燃烧和呼吸的异同
这两个过程的本质提相同的,都需要氧气,产物都是二氧化碳,还有能量的释放。
不同之处:储存的能量的速度一个是瞬间释放,一个是逐步释放。
五、练习反馈自我测评:练一练,你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