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其中,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之一。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危害极大。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中,可能由酸雨直接引发的是( )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南极企鹅丧失视力
C.水土流失
D.森林大面积枯萎死亡
2.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促进酸雨防治的是( )
A.使用低硫燃料
B.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C.减少使用氟氯烃化合物制冷剂
D.安装烟道脱氮设备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几种观点中,正确的是( )
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环境,再发展经济
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
D.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4.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依靠( )
A.增加粮食产量
B.增加能源消费
C.控制资源使用量
D.努力发展生产力
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部森林大火肆虐,熊熊烈火燃烧了4个多月。此次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使得澳大利亚损失惨重。澳大利亚东部的森林主要是桉树,这种树体内含有较多的油脂。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澳大利亚的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高出了1.52 ℃。据此完成5~6题。
5.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①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②受拉尼娜等极端天气影响,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量偏少 ③多大风天气 ④火灾预案不足,灭火反应被动 ⑤植被单一,树木种类易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6.此次火灾过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 ②短期内部分地区可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③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 ④严重加剧全球变暖 ⑤水土流失、沙尘暴威胁加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欠发达地区分布和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图1
图2
(1)若图2中的关联性发生在图1中的A处,则①表示 ,②表示 。若图2中的关联性发生在图1中的C处,则①表示 ,②表示 。
(2)分析图1中B处生态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原因。
能力提升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区域发展中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据此完成1~2题。
1.青海湖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湖岸相连而成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
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合理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下图为某年2月17日至28日无锡市空气质量指数曲线图(空气质量指数越小,表示空气质量越好,数值超过100即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下表为该期间无锡市天气状况统计表。据此完成4~5题。
天气 晴 多云 多云 转阴 小雨 阴 阴 阴 多云转 小雨 阴 阴转 小雨 小雨转 中雨 小雨 转阴
风力 (级) 微风 3~4 3~4 4~5 3~4 3~4 微风 3~4 3~4 4~5 4~5 4~5
4.下列关于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降水能吸附尘埃,净化空气
B.微风有利于尘埃沉降,净化空气
C.风力越小,越有利于空气净化
D.晴天的空气质量比较好
5.造成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污染源是( )
A.汽车尾气
B.工业废水
C.农药残留
D.生活用天然气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引起的;南极企鹅丧失视力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多;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遭破坏引起的;酸雨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受影响、森林枯萎死亡等。第2题,减少使用氟氯烃化合物制冷剂有利于臭氧层的保护。
答案3.D 4.D
解析第3题,经济的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只有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优质发展。第4题,各种环境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将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而解决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答案5.D 6.C
解析第5题,材料信息表明,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部森林大火肆虐,熊熊烈火燃烧了4个多月,这期间正是澳大利亚的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容易形成火灾,是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的主要自然原因,①正确;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往往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增强,降水量增多,②错误;大风天气多,导致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③正确;火灾预案不足,灭火反应被动,不是自然原因,④错误;澳大利亚东部的森林主要是桉树,这种树体内含有较多的油脂,因此植被单一,树木种类易燃,⑤正确。第6题,此次澳大利亚森林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但这不是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①错误;森林火灾留下的灰烬是很好的肥料,因此短期内部分地区的土壤肥力可能会增加,促进新的生态系统的建立,②正确;森林火灾烧毁了大量植物,破坏了许多生物的生存环境,直接伤害了许多动物,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③正确;此次森林火灾破坏的森林、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内数量有限,不会严重加剧全球变暖,④错误;森林火灾破坏了当地植被,在短期内植被覆盖率下降,因此在湿润区会加剧水土流失,在较干旱区会加大沙尘暴威胁,⑤正确。
答案(1)水土流失 毁林开荒 土地退化(荒漠化) 过度垦荒和过度放牧
(2)气温低,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第(1)题,A处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气候湿润、地势起伏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C处位于我国畜牧业区和农耕区的分界处,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第(2)题,B处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原貌。
答案1.C 2.B 3.D
解析第1题,青海湖是咸水湖,不能用于灌溉;短时期内气温升高,对湖水水位影响较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会造成入湖泥沙增多,不会造成水位下降。该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即入湖河流水被大量截留用于灌溉,导致湖水水位下降。第2题,西部生态环境脆弱,为了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环境应采取②③④措施,开采资源时要注意环境保护。第3题,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区,要想恢复非常困难;通过缩减农田面积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工业和生活污水含有有害物质,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另外重金属还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
答案4.A 5.A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雨天空气质量指数小,空气质量较好。因为降水能吸附尘埃,净化空气;17日微风,天气晴,空气质量差。第5题,造成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污染源有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居民生活中燃烧煤炭产生的气体、地面扬尘等。工业废水、农药残留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小,生活用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污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