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三个课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带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定量分析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题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在物理学科中已经了解到“所有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物质有三态变化”等知识,并对一些涉及微观粒子的生活场景有所接触。但是,学生还很难将物理中学到的知识、将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作为刚刚接触到微观概念的初中生,其思维方式还处在形象向抽象的过渡期,用微观概念解释宏观现象往往会感到过于抽象,难于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分子性质,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分子性质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分子性质,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象,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教学手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五、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现酒精挥发消失的生活场景;观察品红在冷热水中扩散;
学生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联想物理中学到的知识,总结出“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二)、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教学内容: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之一:“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教师活动:过度引言,你们见过分子、原子吗?它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视频:《从眼睛到扫描隧道显微镜看世界》,继而:展示移走硅原子留下的空缺构成的‘中国’文字图。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及图片,和老师一起大声念出“中国”。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客观存在。
设计意图:视频把超出学生生活范围的内容和实验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强了直观感受,让学生亲眼感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继而给出“移走硅原子留下的空缺构成的‘中国’文字图”)这一图片不但进一步加深知识认识,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加大了对科学的向往,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内容: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之二: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水分子的自述: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千克在每滴水中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人类是用肉眼是看不见的若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要数3万多年 。以上说明分子有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把想象变为具体的数字,使学生们更形象的认识了分子的这一性质,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内容: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之三: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教师活动:魔术表演:“桃花朵朵开”,请同学们解密魔术。
设计意图:使抽象、枯燥知识生动化、趣味化,激发学生探究欲。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在井穴板的任一空穴中,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在井穴板的其它空穴中再滴加几滴浓氨水,再用烧杯罩住井穴板,观察现象;交流各组观察到的现象;猜想与验证:猜一猜为什么井穴板中的酚酞溶液变红了,和其他组交流意见;针对本组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得出统一的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解密魔术,体会解密的乐趣,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微观世界。把教材中的小烧杯换成了井穴板,进行了分组实验,学生通过以上层层质疑,步步探究,得到结论,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利用井穴板,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微型实验,既节约了药品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教学内容: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之四:分子间有间隔;
教师活动:将一个兵乓球作为奖励送给表现最好的一组同学,但在交手的瞬间,我把它捏憋了,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
学生活动:同学们都说道“放热水中”,并观察“瘪了的乒乓球放热水中,重新鼓起来”的趣味实验。
教师活动:乒乓球为什么能捏瘪?放热水中又为什么能鼓起来呢?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并总结“球内有空气,能被压缩,气体受热膨胀使球鼓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兵乓球这一瘪一鼓的趣味实验,不但延续着课堂的兴奋度,还使学生对分子间有间隔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数学中1+1=2,但在化学中1+1=2吗?”
学生活动:带着疑问分组实验:把10毫升水倒入10毫升酒精中,观察现象:小于20毫升。思考、讨论原因。
教师活动:播放动画,展示上述实验宏观和微观过程。
设计意图: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演示,将微观的,瞬间的过程变为可见的,可控的动画演示过程,再现了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学生们直观形象的了解了这一知识点。
(三)、应用新知,巩固新知: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2)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3)存放酒精灯要盖好灯冒。
(4)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5)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
教师活动:先提问学困生,如有问题,中等生补充,再有问题,学优生补充。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知识认识,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启迪学生的思考,真正的体现了“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完成教学目标。
(四)、归纳总结,构建体系
教学内容:小结并板书本节课重点。
教师活动:你能将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吗?
学生活动:小结收获,交流体会,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把本节课的知识系统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五)布置作业:
必做:
1、复习本节课知识。2、以“我是分子”为题写一篇科普性的小文章。
选做:
资料收集并预习“分子定义及原子”的有关知识.
八、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1、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二、分子的性质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趣味活动为切入点,通过探究实验应用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设计梯度问题,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渗透化学与生活结合的思想,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体现了“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与主动建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源动力。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姓名:郑国防
单位:静海第七中学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静海第七中学 郑国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静海第七中学的化学老师郑国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本单元共有三个课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带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定量分析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题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在物理学科中已经了解到“所有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物质有三态变化”等知识,并对一些涉及微观粒子的生活场景有所接触。但是,学生还很难将物理中学到的知识、将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作为刚刚接触到微观概念的初中生,其思维方式还处在形象向抽象的过渡期,用微观概念解释宏观现象往往会感到过于抽象,难于理解。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这三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分子性质,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象,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问题是灵感产生的源泉,我们化学组近年来一直在探索“问题引领式教学”。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和简单实验入手,通过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分子性质,解释生活中与之有关的化学现象,让课堂成为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
下面重点汇报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分子特性的基础,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再现了酒精挥发消失的生活场景(视频),进而让学生仔细观察品红在静置的冷、热水中扩散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联想已有知识,总结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视频)。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通过上述实验及分析,学生已经开始有了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物质的概念,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但对于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还缺乏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继而,我给出“从眼睛到扫描隧道显微镜看世界”这一视频,把超出学生生活范围的内容和实验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强了直观感受,让学生亲眼感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顺势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个汉字是什么吗?继而给出“移走硅原子留下的空缺构成的‘中国’文字图”,让我们大声的读出来吧!)不但进一步加深知识认识,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分子的小,我选取了教材中的数据说明,通过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形象的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的确都很小。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努力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兴奋点。
(学生分组进行浓氨水挥发,酚酞变红的实验,猜想变红原因,谈论交流,再次分组实验,验证猜想,最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以上层层质疑,步步探究,得到结论,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一组精彩的科学探究实验过后,我将一个兵乓球作为奖励送给表现最好的一组同学,但在交手的瞬间,我把它捏憋了,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同学们都说道“放热水中”,通过兵乓球这一瘪一鼓的趣味实验,不但延续着课堂的兴奋度,还使学生对分子间有间隔有了初步的认识。数学中1+1=2,但在化学中1+1=2吗?带着疑问学生分组实验“10 ml水倒入10 ml酒精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为什么会出现1+1≠2呢?学生讨论交流后,我给出动画视频解答疑问,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演示,将微观的,瞬间的过程变为可见的,可控的动画演示过程,再现了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
通过上述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的特性,为加深学生的认识,我选取了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解释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考,真正的体现 “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
课堂在学生思维的快速跳跃中临近尾声,通过你能将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吗?的提问,我再次引导学生归纳梳理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使教学目标得以充分落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个性化的作业,让每位同学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幸福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我以趣味活动为切入点,通过探究实验应用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设计梯度问题,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渗透化学与生活结合的思想,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体现了“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与主动建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源动力。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课件29张PPT。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天津市静海县第七中学 郑国防—— 说课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变化物质性质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更深入的研究化学分子和原子承上启下定量分析化学物理中已经接触“所有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物质有三态变化”等知识。学生对一些涉及微观粒子的生活场景有所了解。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用微观解释宏观,往往感到过于抽象,难于理解。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分子性质,解释生活中与之有关的化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分子性质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分子性质,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象,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问题引领式教学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品红溶于冷热水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视频学习从眼睛到扫描隧道显微镜看世界活动于探究之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分子和原子虽小但是客观存在的创设情境创设情境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探究新知之一 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千克,在每滴水中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人类是用肉眼是看不见的,若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还要数3万多年呢!
探究新知之二探究新知之二Ⅱ、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有什么办法使它鼓起来吗?为什么能鼓起来?1+1 = 2想一想探究新知之三1+1 = 2想一想探究新知之三Ⅲ、分子之间有间隔创设情境探究新知总结概括创设情境探究新知总结概括巩固应用 你能将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同学们 共同分享吗?
归纳总结创设情境探究新知总结概括巩固应用必做:
1、复习本节课知识。
2、以“我是分子”为题写一篇科普性的小文章。
选做:资料收集并预习“分子定义及原子”的有关知识.
教师变“教学”为“导学”;学生从“学会”变“会学”
谢谢!全国第二次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展示暨教学改革研讨会
补充说明(2)
为了加强中学化学教学研究,构建更加公平、规范的教研平台,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同时为更多的中青年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我们参考其他专委会的经验,结合我会的实际,将在本次展示研讨会中增加二、三等奖名额。具体方案如下。
一、奖项设置
在会议现场展示评奖的基础上,增加部分二、三等奖,集中申报,大会统一颁奖。
二、评审程序
该项活动由教师自主申报,由各省级学会组织5人评审小组进行现场评审,择优推荐至我会。我会根据上报材料组织审核并确定奖项,由大会统一颁奖,获奖人须在大会现场领奖。
三、名额分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会自愿申报,推荐到我会的名额设上限。名额分配
各直辖市4个参评名额;参加现场教学、说课和录像课等展示交流的教师另交实验室和电教设备管理等费用100元。
四、申报材料
1. 参评教师推荐表(附件2)1份。
2. 参评课例教学实录(文字稿)1份。
3. 评委计分表5份(表自制,每位评委一份,签字)。
4. 七吋照片2张(推荐参评教师在评审现场上课照片一张、与评审小组评委合影一张,附在材料中。必须附!)。
5. 每省级学会一张参评课例推荐排序表(附件3)。(加盖省级学会章)
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附件2: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展示教师推荐表
课例名称: 指导教师(1名):
姓名
郑国防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7年8月
教龄
17
学历
本科
职称
中学一级
学校
天津市静海县第七中学
邮政编码
301600
联系电话
13502092639
个
人
简
历
2005-06 天津师范大学毕业
1996-07至2004-07 天津市静海县大郝庄中学任教
2004-07至今 天津市静海县第七中学任教
评
审
小
组
意
见
评委签字:
年 月 日
化
专
会
︵
省
级
︶
推
荐
意
见
单
化专会(省级)章
年 月 日
附件3:
参评教师推荐排序表 省级化专会盖章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课例名称
1
郑国防
中一
天津市静海县第七中学
《分子和原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三个课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带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定量分析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题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在物理学科中已经了解到“所有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物质有三态变化”等知识,并对一些涉及微观粒子的生活场景有所接触。但是,学生还很难将物理中学到的知识、将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作为刚刚接触到微观概念的初中生,其思维方式还处在形象向抽象的过渡期,用微观概念解释宏观现象往往会感到过于抽象,难于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分子性质,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分子性质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分子性质,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象,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教学手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五、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现酒精挥发消失的生活场景;观察品红在冷热水中扩散;
学生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联想物理中学到的知识,总结出“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二)、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教学内容: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之一:“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教师活动:过度引言,你们见过分子、原子吗?它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视频:《从眼睛到扫描隧道显微镜看世界》,继而:展示移走硅原子留下的空缺构成的‘中国’文字图。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及图片,和老师一起大声念出“中国”。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客观存在。
设计意图:视频把超出学生生活范围的内容和实验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强了直观感受,让学生亲眼感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继而给出“移走硅原子留下的空缺构成的‘中国’文字图”)这一图片不但进一步加深知识认识,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加大了对科学的向往,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内容: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之二: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水分子的自述: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千克在每滴水中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人类是用肉眼是看不见的若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要数3万多年 。以上说明分子有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把想象变为具体的数字,使学生们更形象的认识了分子的这一性质,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内容: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之三: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教师活动:魔术表演:“桃花朵朵开”,请同学们解密魔术。
设计意图:使抽象、枯燥知识生动化、趣味化,激发学生探究欲。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在井穴板的任一空穴中,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在井穴板的其它空穴中再滴加几滴浓氨水,再用烧杯罩住井穴板,观察现象;交流各组观察到的现象;猜想与验证:猜一猜为什么井穴板中的酚酞溶液变红了,和其他组交流意见;针对本组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得出统一的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解密魔术,体会解密的乐趣,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微观世界。把教材中的小烧杯换成了井穴板,进行了分组实验,学生通过以上层层质疑,步步探究,得到结论,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利用井穴板,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微型实验,既节约了药品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教学内容:活动探究,学习新知之四:分子间有间隔;
教师活动:将一个兵乓球作为奖励送给表现最好的一组同学,但在交手的瞬间,我把它捏憋了,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
学生活动:同学们都说道“放热水中”,并观察“瘪了的乒乓球放热水中,重新鼓起来”的趣味实验。
教师活动:乒乓球为什么能捏瘪?放热水中又为什么能鼓起来呢?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并总结“球内有空气,能被压缩,气体受热膨胀使球鼓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兵乓球这一瘪一鼓的趣味实验,不但延续着课堂的兴奋度,还使学生对分子间有间隔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数学中1+1=2,但在化学中1+1=2吗?”
学生活动:带着疑问分组实验:把10毫升水倒入10毫升酒精中,观察现象:小于20毫升。思考、讨论原因。
教师活动:播放动画,展示上述实验宏观和微观过程。
设计意图: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演示,将微观的,瞬间的过程变为可见的,可控的动画演示过程,再现了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学生们直观形象的了解了这一知识点。
(三)、应用新知,巩固新知: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2)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3)存放酒精灯要盖好灯冒。
(4)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5)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
教师活动:先提问学困生,如有问题,中等生补充,再有问题,学优生补充。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知识认识,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启迪学生的思考,真正的体现了“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完成教学目标。
(四)、归纳总结,构建体系
教学内容:小结并板书本节课重点。
教师活动:你能将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吗?
学生活动:小结收获,交流体会,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把本节课的知识系统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五)布置作业:
必做:
1、复习本节课知识。2、以“我是分子”为题写一篇科普性的小文章。
选做:
资料收集并预习“分子定义及原子”的有关知识.
八、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1、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二、分子的性质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趣味活动为切入点,通过探究实验应用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设计梯度问题,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渗透化学与生活结合的思想,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体现了“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与主动建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源动力。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