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测试题
一、单选题
1.t℃时,加热烧杯中的石灰水,发现溶液变浑浊,测得此时溶液的 pH>7。关于溶液变浑浊的原因,同学们有两种观点:①Ca(OH)2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Ca(OH)2 与空气中的 CO2 反应。他们设计以下方案进行探究,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
A.将装有浊液的烧杯,用冷水冷却,恢复至 t℃,观察浑浊是否消失
B.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C.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液中加入 Na2CO3 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D.其他条件不变,隔绝空气,再做一个加热石灰水的对比实验
2.化肥碳酸铵、硫酸钾均为白色固体。分别取少量固体进行下列实验,不能将两者区别出来的是
A.与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B.加入稀盐酸中
C.加入溶液中 D.加入溶液中
3.下列试剂中,能把稀硫酸、KOH溶液、CaCl2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的是
A.KCl溶液 B.K2CO3溶液
C.稀盐酸 D.NaNO3溶液
4.某pH=1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Na+、Ba2+、NO、X,则X可能是
A.Cu2+ B.Cl- C.H+ D.SO
5.化肥和农药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化肥越多,农作物产量越高
B.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以提高肥效
C.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和食品污染,因此要杜绝使用农药
D.适当增大蔬菜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
6.将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此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20 50 80 30
反应后质量(g) 0 100 20 x
A.反应后D的质量x为50 g
B.参加反应的A、C的质量比为1∶4
C.若B、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5∶6,则其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D.该反应一定为复分解反应
7.小明外出游玩,发现路边的小麦叶子发黄、有倒伏现象,他建议田主应该施用一种复合肥料,这种复合肥料是
A.CO(NH2)2
B.KCl
C.KNO3
D.NH4HCO3
8.下列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木炭不充分燃烧产生有毒物质 2C+O22CO 化合反应
B.处理印染厂排放的碱性废水 H2SO4+2NaOH=Na2SO4+H2O 复分解反应
C.天然气做燃料 CH4+2O2CO2+2H2O 氧化反应
D.钟乳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反应 CaHCO3=CaCO3↓+H2O+CO2↑ 分解反应
9.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不需要加入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FeCl3 NaCl NaOH KCl
B.CuSO4 Ba(OH)2 HCl HNO3
C.Na2SO4 BaCl2 Na2CO3 HNO3
D.Ca(OH)2 K2CO3 CaCl2 NaCl
10.下列试剂中,能把稀硫酸、KOH溶液、CaCl2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的是
A.KCl溶液 B.K2CO3溶液
C.稀盐酸 D.NaNO3溶液
11.下列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的是
A.澄清石灰水 B.NaCl溶液
C.稀硫酸 D.KNO3溶液
12.下列试剂中,能把稀硫酸、KOH溶液、CaCl2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的是
A.KCl溶液 B.K2CO3溶液
C.稀盐酸 D.NaNO3溶液
二、简答题
13.两种抗胃酸药剂的主要成分及建议每次剂量见下表:
主要成分 NaHCO3 Mg(OH)2
主要成分相对分子质 量 84 58
建议每次剂量/g 0.5 0.3
(1)医生建议胃溃疡患者尽可能不要服用 NaHCO3 的可能原因是:_____.
(2)服用 Mg(OH)2的药 效比 服用 NaHCO3“ 强” 而且 “ 持久 ” 的可能原因是:_____.
(3)服用 Mg(OH)2的患者可能出现“轻泻”的原因是:_____.
三、推断题
14.小红在家中厨房取得一种白色粉末A,到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若A含有氢元素,则A的化学式是______,它跟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A不含氢元素,则A的化学式是______,它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写出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写出E的一种用途:______。
15.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Na2SO4、KNO3、CuSO4、BaCl2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蓝色.
(2)该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
四、实验题
16.(10四川甘孜25)实验室有一瓶长时间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口处有白色粉末状固体,小明同学感到很好奇,对白色粉末可能的成分进行了猜想: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②可能含有碳酸钠。
(1)小明同学得出猜想②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明同学取白色粉末少许,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小明同学想证明白色粉末中还含有氢氧化钠,于是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滴入酚酞溶液,酚酞变红,因此小明同学认为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你认为对吗?_________,(填“对”或“不对”)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溶液有着广泛的应用。
Ⅰ.在农业上通常用12%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实验室欲配制该质量分数的溶液60g,操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
(2)认真观察②,其中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若不进行改正,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
A 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 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 调节平衡螺母
(4)若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
A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 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等晾干就配制溶液
C 天平指针偏右就开始称量 D 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E 转移已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时,部分洒落在烧杯外
II.如图是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所示操作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填字母).
(2)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字母).
(3)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当_____时,即停止加热。
(4)步骤D中称取10.0g粗盐,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得剩余粗盐为2.0g,最终得到NaCl晶体6.4g,该实验精盐的产率是____。
五、计算题
18.化学兴趣小组取26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
19.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___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____________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_
20.将13.8gK2CO3加入到100g水中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到160gCa(NO3)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结果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D 6.C 7.C 8.A 9.C 10.B 11.A 12.B
13. NaHCO3 和 HCl 反应生成气态 CO2,使胃内气压骤然升高 0.3g Mg(OH)2 比 0.5 g NaHCO3 能中和更多的 HCl,所以药效强于NaHCO3,Mg(OH)2和HCl反应速率慢于NaHCO3和HCl,所以药效比服用NaHCO3 持久 Mg(OH)2和HCl反应生成 MgCl2和H2O,出现“轻泻”和 MgCl2或 Mg2+有关
14.(1)
(2)
(3)
(4)补钙剂、建筑材料等(合理即可)
15. CuSO4、BaCl2 CaCO3、 Na2SO4 KNO3
16. CO2+2NaOH=Na2CO3+H2O 碳酸钠##Na2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不对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17. ④②①⑤③ 药品和砝码颠倒了位置 小于 B B E C D A C B 搅拌匀热,防止溶液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 80%
18.(1)11克 (2) 26.7%
19.(1)4.4g;(2)11.7%;(3)16.3%
20.解:设生成KNO3、CaCO3的质量分别为x,y
x=20.2g
y=10g
反应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13.8g+100g+160g)-10g=263.8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