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件(共28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课件(共28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0 18:57: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 单元 二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 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难点 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引出课题:《恐龙无处不在》 学生按小组交流后举手回答回答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自由畅谈对科普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走进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知识链接: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本课两篇短文就是依据一些科学发现进行科学推理的科学小品文。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当代地球科淡定中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学说。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若干巨大的板块,岩石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词语积累:骨gé( 骼 ) gē( 胳 )膊 yǔn( 陨 )石 hái zhě sù tún遗 骸 褶 皱  追 溯 鸟 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深入探究1: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深入探究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深入探究3: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深入探究:4: 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深入探究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 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深入探究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深入探究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赏析语言:逻辑严谨,说理透彻。文章在叙述时,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这样使得文章说理非常严密,有层次。本文所说明的事理非常抽象,涵盖了不少读者难以理解的概念。作者在选材时,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说明,使被说明的事理浅显易懂。课堂小结:逻辑严谨,说理透彻。文章在叙述时,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这样使得文章说理非常严密,有层次。本文所说明的事理非常抽象,涵盖了不少读者难以理解的概念。作者在选材时,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说明,使被说明的事理浅显易懂。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后推荐代表发言。 观看投影、听老师讲授、体会文章内涵。 让学生在交流中更进一步了解恐龙灭绝的秘密。
实践练习 1.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2.课外阅读有关恐龙的文章。
板书 《恐龙无处不在》阿西莫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走进课文
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难点: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走近课文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
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知识链接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本课两篇短文就是依据一些科学发现进行科学推理的科学小品文。
知识链接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当代地球科淡定中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学说。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若干巨大的板块,岩石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骨gé( 骼 ) gē( 胳 )膊 yǔn( 陨 )石
hái zhě sù tún
遗 骸 褶 皱  追 溯 鸟 臀
词语积累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深入探究1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深入探究1
深入探究2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深入探究2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深入探究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深入探究3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深入探究4
“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深入探究4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深入探究5
深入探究5
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深入探究6
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深入探究6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深入探究7
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深入探究7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赏析语言
逻辑严谨,说理透彻。文章在叙述时,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这样使得文章说理非常严密,有层次。本文所说明的事理非常抽象,涵盖了不少读者难以理解的概念。作者在选材时,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说明,使被说明的事理浅显易懂。
课堂小结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2.课外阅读有关恐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