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入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入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0 11:40:27

文档简介

2022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入学检测试题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I(5小题,共17分)
1.答案: D
2.答案: B
3.答案: D
4. ①全文呈“总—分”式结构。②首先总说,指出形成《乡土中国》中通论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比较;③其次指出《乡土中国》中“通论”的分析方法;④然后指出对于乡土中国“模子”的分析方法;⑤最后指出费孝通先生用比较法获得通论的逻辑机理 。(每点1分,共5分)
5. ①首先指出“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这是西洋社会和乡土社会的共同点,然后从两个方面探求相异点,②一是西洋社会可以牺牲别种团体,而乡土社会不是如此;③二是西洋社会是“群己”,而我们乡土社会是“克己”,不克群。(每点1分,共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3小题,13分)★
6、答案:B (选项对女孩子心理的解读不正确,反对“我”在上流洗脸,应该主要是源于对陌生人的戒备和性格里的泼辣。)
7、答案:①语言描写。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表现了其泼辣直率的性格。②外貌描写。小说通过“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等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生活的贫困艰辛。③侧面描写。小说通过描写大伯与“我”的对话,“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侧面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第①②点每点1分,第③点2分,共,4分)
8、答案:①《山地回忆》不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而是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②《山地回忆》中关于乡村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以及自然流露的诗意,都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③叙述过程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5小题,20分)★
9、答案:A (本句意为: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郡中豪杰”是指郡中的豪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两项;“诸豪杰”作“皆应”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
10、答案:D (应该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11、答案:C (“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错误,原文“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可见,是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他拒绝了,而不是拒绝张世杰的劝降。)
12、答案:A (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
13、答案:(1)您率领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羊群去和猛虎搏斗又有何不同。(①君:您;②以:率领,或凭借;③是:这;④何异:有什么不同。每点1分,共4分)
(2)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的父母,这可能吗
(①吾:我:②悍:保卫;③乃:却,竟然;④可乎:可能吗。每点1分,共4分)
(2)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9分)★
14、答案:B(“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错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15、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
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每点2分,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小题,10分)★
16、答案:
(1)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4)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每空1分,共10分,注:其中第(3)小题有4空)
3、基础知识掌握与运用(7小题,21分)
17、答案:D (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借助……取得的”结构混乱,应改为“借助……”;第二处“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搭配不当,应改为“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18、答案:B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此处应为“抱残守缺”。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此处应为“继往开来”。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万人一心:一万人一条心,众人团结一致。此处应为“万人空巷”。相融相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祸福相生:祸与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此处应为“相融相生”。]
19、答案:C (根据史实可知,丝绸之路本来就是古代的通商之路,所以“通商之路”应在前面。而“文化纽带”作为丝绸之路的又一功能,是在“通商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通商之路”和“文化纽带”是递进关系,应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而且……”。)
20、答案:A 解析 B项“熨”yù;C项“砌”qì;D项“亘”ɡèn。
21、答案:C 解析:A.残羹冷灸:炙;B.礼上往来:尚,D.自栩:诩。
22、答案:D (“与‘谥’基本相同”有误。“赠”与“谥”不同,“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23、答案:D (此时林黛玉的父亲还活着)
四、写作(60分)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阐述了“一滴水”“万紫千红”与“大海”“春天”的关系——滴水汇集成大海,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其实,这讲的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怎样让大海不干涸,让春天色彩绚丽?材料由此引出了写作主题——需要每一个“我”的参与,即:“我在”。只有每一个“我”主动看、听、感受、坚持、担当、扛责任、保有爱心等等,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大。写作时,无论写自己的经历、感受、见解,还是讲述身边的故事,都需要紧扣这个基本点。
因此,写作时,我们必须紧扣“我”这个部分去写。我们可以谈“我”这个小部分对于整体的重要性,即“我”的参与、“我”的坚持对于社会、国家这个整体的重要性。在阐述重要性之后,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上,谈“我”这个小我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即“我在”应当具备怎样的意识、应当付诸怎样的行动。
立意:
1.抗击疫情,我在。
2.每一个“我在”,都藏着一份感动。
3.因为“我在”,所以请放心。长沙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入学检测
语 文 2022.02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I(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比较是形成《乡土中国》中通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比较研究中,先得确立若干可以比较的类型,那就是依不同结构的原则分别确定它所形成的格式。”费孝通先生在此所说的“格式”除了含有他在云南调查中赋予的类型含义外,还包括他在对美国人性格展开研究时所提出的“模子”的概念,即一个文化一致的“团体”,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很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格式”。这些“格式”在空间上平行分布,云南三村就是这样的状况。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乡土中国》中对这些“格式”分别进行了数量比较和性质比较。从其范围上说,这些比较又表现为文化内部的不同类型比较和不同“模子”之间的跨文化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我们既可以发现不同对象的相同点,也可以找到它们的差异点。
《乡土中国》中“通论”的得出主要是基于定性的比较方法,即在相同点的比较中,先找出乡土文化的一般性,又在跨文化比较中对乡土文化做出规定。较典型的例子是他对家庭的分析。在瑶山调查中,他和王同惠女士就发现,“花篮瑶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家庭”,家是传统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一个扩大的家庭,这个群体的成员占有共同的财产,有共同的收入预算,他们通过劳动过着共同的生活”。在《乡土中国》中,他由此推演出:“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社群普通被称为‘大家庭’”。但他认为,“大家庭”这一概念并不妥当,而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为“小家族”。之所以称之为小家族而非家庭,与他的跨时空的文化比较有关。
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中国这一“模子”的分析是从两方面展开的:首先,对于对象的共同特点给予规定。这需要从实地研究入手,在类型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共同性。之前,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费先生认为米德从个人性格的养成过程去分析美国社会的文化,是对美国人类学的贡献。但同时,他也质疑米德忽视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美国’不是一个文化一致的团体。很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模子,塑刻着不同的性格”。因而,在自己的研究中,他希望能够避免这一缺憾。其次,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中规定乡土社会的一般特征。费孝通先生使用这一方法的特点在于:他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文化的一般认识,又在跨文化中加以规定,以此来界定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
费孝通先生用比较法获得通论的逻辑机理是:在极不相同的对象中探求相同点,概括和抽象出更普遍的定律或在相同的对象中探求相异点。分析出研究对象更深层的规律,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一步分析这一机理可以发现,“通论”的产生可以还原为这样一个过程:比较可以被当作一个“收括”和“舍弃”的认知过程,“收括”就是在对各类研究对象的比较中,把它们共同的方面聚合起来;“舍弃”则是把各类型中个别的、偶然性的因素暂时排除掉,当然,也可以把各类型中的普遍特点排除掉。通过“收括”和“舍弃”,研究对象既在自己的内部得到一般的规定,又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特殊的规定。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土中国》中的一些基本结论。
(摘编自丁元竹《(乡土中国)的时空认知方式))
材料二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费孝通先生首先将调查到的文化形志确立类型,然后再采用比较的方法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B. 费孝通先生在采用比较方法时,主要从数量和性质两个角度加以比较,比较内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C. 《乡土中国》中的“通论”一般是通过定性比较而获得的,是将相同点比较和差异性比较相结合的结果。
D. 在中国传统中,国家的界限是不清楚的,可以是天下,也可以是皇帝的家,甚至可以为个人而牺牲国家利益。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费孝通先生提出“类型“格式”“模子”等概念,是为了通过它们建立起有利于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理论框架。
B. 如果没有对瑶山中基本社会组织的共同性的分析,费孝通先生就可能不能发现“大家庭”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C. 费孝通先生质疑《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米德的研究忽视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不够科学。
D. 实地调查是费孝通先生研究的起点,而“类型”又使调查获得的丰富多样的材料得到梳理,这才有了“通论”的基础。
3. 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费孝通先生比较研究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 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而在许多别的民族并无这样的分法。
B. “在西洋社会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通过与西洋社会结构模式的对比,解释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
C. 在讲到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们“私”的毛病时,作者通过“扫雪”和“排污”两个例子,来阐明人们对公私两面截然不同的态度。
D. 中国人的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分)
5. 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费孝通先生是如何运用“比较”这一方法的。(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 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
“你怎么骂人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伛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 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 ”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 ”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
“说什么 ”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 不会求人做一双 ”
“哪里有布呀 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
“怎么沾了我的光 ”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
“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 ”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 ”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摘编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是出于和农民的老交情,同时也包含了对于当年女孩子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
B.女孩子之所以反对“我”在河的上流洗脸,是因为她觉得“我”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没能保护百姓,心存不满。
C.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的伟大进程。
D.小说的语言将通俗与优美、简练与细腻、清淡与浓烈等特色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清新明净的风格。
7.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塑造妞儿的形象 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4分)
8.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日:“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日:“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 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祜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太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太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日:“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日:“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压山,使为书招张世太。天祥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压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日:“汝何愿 ”天祥对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C.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D.文天祥守节不屈。压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12.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人卫京师 请根据文段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天祥因为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他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
B.文天祥举进士,对策集英殿,皇帝亲拔为第一名,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C.文天祥蒙受圣恩,被捕之后,拒绝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D.文天祥因为故相江万里的知遇之恩,和个人浓厚的忠君爱国情节所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译文: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译文:
(2)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5.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岷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痛惜北方沦陷区的宋朝百姓,已经安于北方统治的两句是“ , ”。
(2)《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 ,
”。四句,写仙境的石门訇然打开,放眼望去,天空广阔,不见边际,在日月光辉的照耀下,金银筑成的楼台发出夺目的光彩。
(4)《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
三、基础知识掌握与运用(7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是要 、闭关锁国,而是要承前启后、 。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 ,都来一睹其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的各种文化 ,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这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击打着中国传统文化。
B.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C.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打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D.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墨守成规 前赴后继 万人一心 祸福相生
B.抱残守缺 继往开来 万人空巷 相融相生
C.抱残守缺 前赴后继 万人一心 相融相生
D.墨守成规 继往开来 万人空巷 祸福相生
19.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不是一条通商之路,而是一条文化纽带
B.它不仅是一条文化纽带,而且还是一条通商之路
C.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而且还是一条文化纽带
D.它不是一条文化纽带,而是一条通商之路
2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tān pǐ) 窸窸窣窣(xī sū)
B.蝉蜕(tuì) 熨帖(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ɡ)
C.雕琢(zhuó) 恪守(kè) 灼热(zhuó) 雕栏玉砌(chè)
D.颓墙(tuí) 教诲(huì) 猝然(cù) 亘古不变(ɡènɡ)
21.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残羹冷灸 冠冕 脑髓 吝啬
B.礼上往来 针灸 蹩进 鱼翅
C.发扬国光 国粹 玄虚 磕头
D.佳节大典 孱头 摩登 自栩

2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冠,意为尚未加冠。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称弱冠,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
B.赴阙,阙指古代皇宫大门前的楼式建筑,代指皇帝居所,“赴阙”指拜见皇帝。
C.东封,因汉武帝曾东至泰山封禅,此后便以“东封”代称帝王封禅,昭告天下太平。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爵位或官职,与“谥”基本相同。
23.关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解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 《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D.林黛玉初入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方周末》在2021新年献词中写道:
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拥有万紫千红;但若失去那每一滴水、每一朵花的“我在”,大海也会干涸,春天终将无色。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所谓“我在”,是“有我在”,是担当,是责任……
针对上面材料,汇泉文学社社刊准备开辟一个专栏面向全体高一同学征稿。请结合自己对材料中“我在”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