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升初语文复习课件: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小升初语文复习课件: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0 17:04:15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一讲 拼音
1.课标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命题要求:(1)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字、词、句。(2)能辨识常用汉字注音正误。
3.考试题型:以填空、选择、判断为主,经常将汉语拼音与汉字结合起来考查。
4.应考策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应多留意、多积累。建议专门准备一个字词本,用于记录一些易读错的字词,并定期复习。
一、声母(23个)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注意:1.平舌音:z、c、s;2.翘舌音:zh、ch、sh、r;3.声母中鼻音n和边音l的区别。
二、韵母(24个)
1.单韵母(6个):ɑ 、o 、e 、i 、u 、ü 
2.复韵母(8个):ɑi 、ei、 ui 、ɑo、 ou、 iu 、ie 、üe
3.鼻韵母(9个): 前鼻音韵母 ɑn 、en 、in、 un 、ün
后鼻音韵母 ɑng 、eng、 ing 、ong
4.特殊韵母(1个):er
三、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 chi shi zi ci si r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ɑn ying
注意:1.整体认读音节不能拼读,要直接读出。
2.分解开需注意:yu(y—ü) yue(y—üe) yuɑn(y—ü—ɑn)
yun(y—ün)
四、汉语拼音字母表
汉 语 拼 音 字 母 表 Aɑ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注意:
1.会区分字母的大小写; 
2.严格按顺序记忆26个字母。
3.大写字母书写规则
(1)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诗歌每一行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
我早上起来时感到头疼——Wǒ zǎo shàng qǐ lái shí gǎn dào tóu téng
床前明月光——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2)汉语中姓和名的各自拼音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
李明——Lǐ Míng  王心雨——Wáng Xīnyǔ
(3)机构名、国名、书名、报刊名称等专有名词和专用词组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专用词组还要注意按词连写。
北京——Běijīng   中国——Zhōngguó
(4)标题、商标和商店等处的招牌,可以全部写成大写,可以不写声调。如:
观潮——GUAN CHAO 茅台——MAO TAI 新华书店——XIN HUA SHU DIAN
(5)地名、行政区划单位的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
湖南——Húnán 上海市——Shànghǎi Shì  丹东——Dāndōng
(6)以“小”“大”“老”“阿”等开头的称呼,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
小李——Xiǎo Lǐ 大刘——Dà Liú 老王——Lǎo Wáng 阿斗—— Dǒu
确实很复杂,要记清还得好好下功夫。
五、音节的拼读
1.标调规则:声调只能标在音节的元音上,即:ɑ,o,e,i,u,ü;并且先标ɑ,o,e,再标i,u,ü;若遇iu和ui,标在尾巴上。
2.当j、q、x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要省去,写成u。如“居、屈、虚”要写为ju、qu、xu,不能写为 jü、qü、xü。
3.当iou、uei、uen这三个韵母和声母相拼时,要去掉中间的元音字母,写为iu、ui、un。如:niu(牛)、ɡui(归)、lun(论)。
4.以“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它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就要用隔音符号(’)隔开。隔音符号(’)写在前后两个音节中间的左上方。如:piǎo(漂) pí’ǎo(皮袄)。
六、语音变调
1.语气助词“啊”的音变
(1)前面的音素是ɑ、o、e、i、ü(ɑo、iɑo除外)时,读 yɑ,汉字写作“呀”。如:你到哪去呀?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ɑo、iɑo)时,读 wɑ,汉字写作“哇”。如:您在哪住哇?
(3)前面的音素是n(前鼻音的韵尾)时,读 nɑ,汉字写作“哪”。如:好大的烟哪!
(4)前面的音素是ng(后鼻音的韵尾)时,读 ngɑ。如:这有什么用啊!
(5)在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 和特殊韵母er后读 rɑ。如:多绿的树枝啊!
(6)在zi、ci、si后面,读音是zi、ci、si延长后的音加上ɑ。如:你来过几次啊?
2.“一”“不”“七”“八”的变调
一、不、七、八 的 变 调 表 一 (1)单独用在句末,表序数,在一连串数字中读一声 如:第一(yī)
一九八一(yī)
(2)用在四声前变为二声 如:一定(yí dìng)
一切(yí qiè)
(3)用在一、二、三声前变为四声 如:一天(yì tiān)
一名(yì míng)
一尺(yì chǐ)
(4)在重叠的动词中间念轻声 如:比一比(bǐ yi bǐ)
看一看(kàn yi kàn)
不 (1)用在四声前变为二声 如:不是(bú shì)
不对(bú duì)
(2)用在一、二、三声前变为四声 如:不安(bù ān)
不曾(bù céng)
不齿(bù chǐ)
七 (1)一般情况下读一声 如:七名(qī mínɡ)
(2)用在四声前可变为二声,也可以不变 如:七个(qí gè)或者(qī gè)
八 (1)一般情况下读一声 如:八哥(bā gē)
(2)用在四声前可变为二声,也可以不变 如:八个(bá ɡè)或者(bā ɡè)
3.常见的轻声现象
(1)名词后边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后缀一般读轻声,如:“们”“子”“头”等(但是“原子”“电子”“烟头”等词中的实语素“子”“头”不读轻声)。
(2)常见读轻声的语气词有“吧”“嘛”“呢”“啊”等。如:来吧、好嘛、她呢。
(3)常见读轻声的助词有“的”“地”“得”“着”“了”“过”等。如:他的笔。
(4)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形式的后一个成分一般读轻声。如:妈妈、商量商量。
(5)形容词ABB式叠词的第二个音节一般读轻声。如:慢腾腾、轻飘飘等。
(6)一些常见的词语,第二个音节习惯性读轻声。如:衣服、道理、耳朵、便宜、萝卜、应付等。
七、多音字
  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或声调,这种字叫多音字。辨别多音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看词性、看词义、看用法、看语体,注意人名和地名中的特殊读音。(共20张PPT)
第五讲 修辞手法
1.课标要求: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2.命题要求:(1)改写成含修辞手法的句子。(2)辨别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3)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3.考试题型:以填空题为主,会出现选择题。
4.应考策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多朗读,提高语感,有针对性地做典型题,多积累方法。
小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反复、对比、引用、对偶等。
一、比喻
  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方法。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点,这是判断比喻句的重要标志。如:香港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
 运用比喻手法的好处:使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注意:带“像”字的句子并非全部是比喻句。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好像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戍关战士。这句话写的是我登上城楼后的想象,不是比喻句。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人的特征赋予事物,让事物像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如: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描写小草使用了拟人化动词“钻”“打量”。
  运用拟人手法的好处:既能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又能使语言生动活泼。
三、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
(1)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运用排比手法的好处: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有力地渲染艺术形象,充分地抒发思想感情,可以使句子节奏鲜明、气势磅礴,使情感的表达有痛快淋漓之感。
注意:排比句要注意各句间的关系,如时间先后、范围大小、程度轻重,加以合理安排。
四、设问
  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如: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设问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并能使论点突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五、反问
反问是用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恰当地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感情更强烈。
注意: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是答在问中。
六、夸张
  夸张是有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分为三类:
  一是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是缩小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如:他呀,心眼儿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三是超前夸张,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馒头的香味来了。”
夸张能增强语言的力量,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从而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
七、反复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复。如: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用于说理文中,起强调作用;用于抒情诗或抒情散文中,起加强感情的作用。
八、对比
  对比是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准确运用对比,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九、引用
  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叫引用。引用包括以下两种:
1.直接引用。一般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说明其出处、来源。
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苏东坡咏赞钱塘江大潮的千古名句。
2.间接引用。一般不说明出处,直接把引文组织到文章中去,使之浑然一体。
如: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引用名人名言,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十、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古诗句多运用对偶手法。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共14张PPT)
第四讲 句子
1.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能正确理解句子,掌握有关的知识,能把话写得完整、通顺、清楚,并且比较生动具体。
2.命题要求:(1)句式转换。(2)关联词运用。(3)修改病句。(4)句义的理解。(5)名句的运用。
3.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以基础知识部分的按要求写句子为主。
4.应考策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多朗读,提高语感,有针对性地做典型题,多积累方法。
一、句子类型
1.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如:在巨人的训斥下,小朋友们只好离开花园。
2.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如:今天下雨了吗?
3.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请求或命令的句子,一般用句号。当语气比较强烈时,用感叹号。
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
4.感叹句:用来抒发强烈感情,表示感叹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如:种子的力量多么强大啊!
二、常用的关联词
1.表示并列关系,如:既……又……、一边……一边……
2.表示承接关系,如:……接着……、……于是……
3.表示递进关系,如:不但……而且……、不仅……还……
4.表示选择关系,如:不是……就是……、与其……不如……
5.表示转折关系,如:虽然……但是……、尽管……可是……
6.表示因果关系,如: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7.表示假设关系,如:如果……就……、即使……也……
8.表示条件关系,如: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
三、常见的句式
(一)“把”字句与“被”字句
1.“把”字句
基本结构: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如:我们把教室打扫干净了。
2.“被”字句
基本结构: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如: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二)陈述句与反问句
陈述句: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这是真理。
反问句:一般含有“难道……吗”“怎么……呢”等反问语气词,句末用问号。如:难道这不是真理吗?
(三)直述句与转述句
直述句:指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面对面的对话。如:妈妈对我说:“你要赶紧完成作业。”
转述句:另一个人把说话者的意思转达给别人。如:妈妈对我说,我要赶紧完成作业。
(四)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
肯定句: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如:我一定要学会骑自行车。
双重否定句:含有两个否定词“不得不、不能不、不会不、非……不可、没有……不”等的句子。如:我非学会骑自行车不可。
四、病句的类型
(一)病句类型
病句类型 例句 修改方法
成分残缺 在这次活动中,受到了很大教育。 缺少主语,在“受到”前面加上人物“我”。
搭配不当 春天的无锡是美丽的季节。 无锡不是季节,要改为:无锡的春天是美丽的季节。
前后矛盾 我估计他一定把这道题做好了。 “估计”与“一定”矛盾,去掉其中一个,可改为:我估计他把这道题做好了。
用词不当 班长把同学们的意见反应给老师。 用“反应”不恰当,应改为“反映”。
重复啰唆 班会上,张军首先第一个发言。 “首先”与“第一个”是同样的意思,因此去掉其中一个,可改为:班会上,张军第一个发言。
词序颠倒 两个新旧社会,有着天壤之别。 应改为:新旧两个社会,有着天壤之别。
指代不明 小明和小强走路时,他碰了他一下。 两个“他”指代不明,应改为:小明和小强走路时,小明碰了小强一下。
归类不当 农贸市场有黄瓜、豆角、白菜、西瓜、西红柿等蔬菜。 西瓜不属于蔬菜,改为:农贸市场有黄瓜、豆角、白菜、西红柿等蔬菜。
(二)常见的病句修改符号
序号 名称 符号形状 作用说明 使用举例
1 删除符号 表示某些字、词或标点要删除。 爷爷 经常回忆起童年的趣事。
2 改正符号 表示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圈画出来,并在上方更正。 他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
3 增补符号 表示在某处增补个别字或标点。 他 不约而同地奔向操场。
表示在某处增补几个字或较多文字。
明亮的月光照在 。
4 调位符号 表示一句话中,左右字词或标点互换位置。 社会,有着天壤之别。
表示一句话中,中间的字词或标点不动,左右内容互换位置。 美不胜收。(共18张PPT)
第三讲 词语
1.课标要求:要求学生多渠道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库,能按要求搜集词语、给词语分类,并能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运用的妙处,正确运用词语。
2.命题要求:(1)能正确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2)能给词语分类,注意词语的构成方式及其感彩;(3)学会联系上下文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4)理解成语含义并正确运用,达到语言简练的效果;(5)掌握关联词语在句子中恰当地运用。
3.考试题型:以填空、选择、判断为主,经常将词语与句子、阅读结合起来考查。
4.应考策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应多留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词库。建议专门准备一个词语本,用于记录一些易错的词语,并定期复习。
一、词语的理解和辨析
(一)理解词语的几种基本方法
1.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换词法。如:“这座宫殿的结构很复杂”中“复杂”可以用“不简单”来代替。
2.拆分组词法。如:“张冠李戴”一词中“张”是指“姓张的”,“冠”指的是“帽子”,“李”是指“姓李的”,“戴”指的是“戴上”,“张冠李戴”的意思就是指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混淆了对象。
3.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法。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二)近义词辨析的几种基本方法
1.辨析词义的轻重
有些词语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例如:“损坏”“破坏”“毁坏”都表示因某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损坏”的语意要轻、程度要小,而“破坏”“毁坏”则层层升级,程度加重。
2.辨析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
词语的适应对象和范围往往有一定的限制,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如“爱戴”用于对上,如“周总理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爱护”用于对下,如“老师爱护学生”。
3.辨析词语的不同搭配
有些词语在使用时一般有比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如“充足”“充分”“充沛”都有“足够”的意思,但一般来讲,“充足”多与自然界或物质方面的比较具体的东西搭配,如“阳光充足”;“充分”多与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如“条件充分”;“充沛”多与表示精神方面的抽象概念搭配,如“精神充沛”。
4.辨析词义的感彩
“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中性词,“鼓舞”是褒义词,“煽动”是贬义词。
二、词语的感彩
  一般来说,词语的感彩有三方面:有些词语带有喜爱、赞扬、肯定的意味,叫做褒义词;有些词语带有憎恨、厌倦、否定的意味,叫做贬义词;还有些词语既不表示喜爱、赞扬、肯定,又不表示憎恨、厌倦、否定,属于中性词。如:“团结”和“勾结”,都有“为了一个目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三、词语的搭配
  词语的搭配是把词组成短语的练习形式,是组词的引申,对于辨析词义、造句、修正病句都有较大的作用。
1.要符合事实。比如说“春光明媚”“夏日炎炎”等,这些都是事实,词语搭配合理。但如果说成“夏日明媚”“春光炎炎”就不符合事实,搭配错误。
2.要合乎习惯。如“剧烈”与“激烈”是一组近义词,但“剧烈”一般与“抖动”“疼痛”搭配,“激烈”一般与“战争”“争论”搭配,如果把“激烈地争论”说成“剧烈地争论”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符合我们的说话习惯。
3.要分清对象。我们说“爱戴领袖”“爱护弟妹”“转移目标”,这些都是正确的。而“爱戴弟妹”“爱护领袖”这样的搭配是错误的。
四、词语的归类
1.按照词语的不同感彩分类,分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2.按照词语的不同构成方式分类,分为ABB式、ABAC式、AABB式、AABC式、ABAB式。
3.按照词语的相同特点分类:
(1)把含有相同字的词语分类,如:天长地久、天翻地覆等都以“天”开头。
(2)把由近义词、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分类,如:南辕北辙、声东击西等。
(3)把含有数字的词语分类,如:千军万马、五湖四海等。
4.按照词语的逻辑(表示事物的性质、特点等方面)分类。
(1)按意义分类。如:“笔、墨、纸、砚”都属于文具类。
(2)按一定顺序分类。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
(3)按用途分类。如:“汽车、轮船、火车、飞机”都属于交通工具。
5.按照风景、人物进行分类,如,描写风景的春暖花开,描写人物的眉清目秀等。
6.按照谚语、歇后语等熟语分类,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芝麻开花——节节高等。(共12张PPT)
第七讲 口语交际
1.课标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用语。
2.命题要求: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等三个方面。口语交际能力书面测试的命题既可以涉及倾听,也可以涉及表达,更多的则是涉及交流,内容应当多种多样,形式也应多种多样。
3.考试题型:倾听能力测试,表达能力测试,交流能力测试,以填空、问答为主。
4.应考策略:口语交际的着眼点是“交际”,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综合实践,重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所有的口语交际题,均与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相切近,无论是什么样的口语交际题,均要依据“对象、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解答程序是:看清题目——明确要求——抓住题眼——品读设置的情景或提供的材料——理解题意——依照要求——灵活答题。
一、知识要点
1.听。听是用耳朵接受声音。听是口语交际中最主要的内容。听要认真,听从劝告,接受意见。提高听与记的能力要注意: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善于记忆,要抓住所听内容的不同要素,认真思考分析。
2.说的本意是用话来表达意思。引申为介绍、言论、主张、责备等。常见类型有:①介绍类:自我介绍,介绍朋友,介绍家乡、名胜、动植物等;②独白类:说笑话、讲故事、愿望、奇思妙想、读后感、经验教训、目击状况等;③交往类:道歉、祝贺、待客、转述、劝阻、赞美、批评、安慰、解释、打电话、导游等;④表演类:当众演讲、致欢迎词、主持节目等;⑤讨论类。
说要注意的事项:①首先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内容;②交谈时要称呼恰当、说话方式恰当、语气恰当;③相互沟通交流时要有礼貌,内容要连贯、有条理;④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观点。
二、技巧点拨
  口语交际类试题的解答,关键是说话要符合“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具体说来要做到:
①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言之有“物”,即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简洁。
③言之有“序”,即表达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言之有“节”,即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有序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三、误区点击
  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听、说两个方面。而就是在这两个方面上,学生步入了误区。
1.听话没有抓住中心和要点。
2.听话没有听出弦外之音。
3.说话没有尊重对方,没有注意对象和场合。
4.说话没有讲究方式,使对方不易接受。
四、解题思路
  口语交际有很强的情境性,答题时应根据要求,进入情境中的相应角色,审慎而灵活地予以应对。实际解题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分析具体情境,弄明白要求,得体地进行交际表达。
2.读懂材料及要求,准确提取信息。
3.学会聆听,抓住重点,分析话里话外音。
4.区分不同对话主体,注意角色与身份。
5.表述准确得体,字数符合要求。(共13张PPT)
第六讲 标点符号
1.课标要求: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等)。
2.命题要求:(1)填写正确的标点符号。(2)加标点表示不同的意思。(3)特殊标点符号的作用。
3.考试题型:以填空题为主,考查特殊符号的作用多为选择题。
4.应考策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多朗读,提高语感,有针对性地做典型题,多积累方法。
一、标点符号的分类
  小学阶段常用的标点符号主要有点号和标号。
  点号标明了句子不同长短的停顿和语气。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
  标号标明了句子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包括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间隔号(·)等。
二、常用的标点符号使用
给句子或一段话加标点时,首先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注意以下几点:
1.句子末尾,陈述句句末用句号(。),感叹句句末用感叹号(!),问句用问号(?),语义未完用省略号(……)。
2.句子中,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句子用分号(;),意思停顿用逗号(,)。
3.句子中有人物的话用双引号(“”)。
注意:出现人物说话要注意提示语的位置。
(1)提示语在前面,用冒号和双引号 (:“”)。
如: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2)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后用逗号(,),说话内容用引号(“”)。
如:“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3)提示语在后面,提示语后用句号(。),说话内容用引号(“”)。
如:“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男孩惊叹地说。
三、特殊符号的作用
(一)省略号
1.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
如: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2.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如:他气得连声说:“好,好……算我没说。”
3.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如:农场主介绍给我们看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貉子、獾、水獭、野猫……种类实在不少。
4.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如:他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5.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如:这么多年他老人家没有来得及听我一次汇报,总理呀总理,现在我到哪里去向您汇报呢?……
(二)破折号
1.表示解释说明。
如: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98年6月1日。
2.表示语意的转折。
如:那个书包很漂亮,而且装有很多东西——现在不见了!3.表示声音延长。
如: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三)引号
1.表示直接引用。
如: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表示特殊强调。
如: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3.表示特定称谓。
如:他是我们班公认的“小博士”。
4.表示讽刺或否定。
如:杨子荣一进门,就被敌人请到“贵宾席”上。(共17张PPT)
第二讲 汉字
1.课标要求: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画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会使用字典、词典,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认识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和形近字,改正错别字。
2.命题要求:(1)能正确书写字、词。(2)能掌握各种查字典的方法。(3)能区分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和形近字。(4)能根据词语和语境的意思,在多个义项中选择正确的解释。
3.考试题型:以填空、选择、判断为主,经常将汉语拼音与汉字结合起来考查。
4.应考策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应多留意、多积累。建议专门准备一个字词本,用于记录一些易读错的字词,并定期复习。
一、汉字的笔画名称
序号 笔画 名称 例字 序号 笔画 名称 例字 序号 笔画 名称 例字
1 横 12 竖弯钩 23 竖弯

2 竖 13 撇折 24 横折弯

3 撇 14 竖提 25 横折折折钩

序号 笔画 名称 例字 序号 笔画 名称 例字 序号 笔画 名称 例字
4 点 15 竖折 26 横斜钩

5 横折 16 撇点 27 横折折撇

6 捺 17 竖折折钩 28 竖折撇

7 提 18 斜钩 29 竖折折

序号 笔画 名称 例字 序号 笔画 名称 例字 序号 笔画 名称 例字
8 横折钩 19 横撇弯钩 30 横折折

9 竖钩 20 横折提 31 横折折折

10 横撇 21 弯钩

11 横钩 22 横折弯钩

二、汉字的笔顺、偏旁部首与间架结构
1.笔顺,就是汉字书写时安排笔画的先后顺序。汉字的笔顺有一定规律,一般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注意特殊汉字的笔顺,比如:“爽”“凸”“凹”“噩”。
2. 偏旁部首
(1)偏旁——旧称汉字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合称偏旁;今把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统称偏旁。
(2)部首——按照汉字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作为查字依据,其相同部位称为部首。
3.间架结构,是指汉字各部分的比例大小和汉字笔画的结构规律。汉字的间架结构类型一般分为8种:独体字、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和“品”字形结构。
三、多音字与同音字、形近字与形声字
1.多音字,由于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读音,掌握了辨识方法就能选择正确的读音。辨识方法有四种:看词性、看词义、看用法、看语体。
2.同音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所谓语音相同,一般是指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有时候则指音调,但少用);如“真—甄”“轩—萱”“话—桦”等,就是同音字。
3.形近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结构相近的字。辨别形近字,应该从字的音、形、义入手区别,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别,编一些顺口溜帮助记忆。
4.形声字,是由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表类别的叫形旁,表读音的叫声旁。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分为八类:
左形右声:材 偏  右形左声:攻 颈   上形下声:管 露
下形上声:架 案  外形内声:固 病  内形外声:闷 问
形在一角:裁 载  声在一角:醛 渠
四、查字典和理解字义
查字典最常用三种方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笔画查字法。
1.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1)先确定要查字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字母。
(2)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找到该字母,并找到要查的音节,确定该音节的页码。
(3)按音节的页码翻到字典的正文,按汉字的声调顺序找到要查的字。
2.部首查字法的步骤:
(1)确定要查字的部首。
(2)在《部首目录》中查出这个部首在《检字表》中的页码。
(3)找到这个部首,并根据剩余笔画查出这个字在字典正文的页码。
(4)按页码在正文中找出所要查的字。
3.笔画查字法的步骤:
(1)先查该字的笔画数。
(2)在《难检字笔画索引》中的该字笔画数栏内找到这个字在正文中的页码。
(3)按索引中所标的页码在正文中找到要查的字。(共16张PPT)
第八讲 综合性学习
1.课标要求:综合性学习的考点内容包括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2.命题要求: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现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如取刊名、网名,发邮件、帖子,写颁奖词、串联词、创刊词、导游词,拟标语、广告词、对联,完成调查报告,设计活动方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出谋划策、提建议,或者以图表分析转述的形式出现,或者转述图表所包含的内容,或者探究现象,等等。
3.考试题型:主要的考查方式有:与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设计调查方式,写出调查结果,介绍名著内容等;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介绍家乡名人,关注家乡建设,彰显城市精神;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劝说、辩论;围绕某一名人进行系列活动。
4.应考策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应认真领悟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并辅之以一定的练习以熟悉题型,掌握解题方法,提升运用能力。
一、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
1.什么是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形成“自立、合作、研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的内
容和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语文活动,如办手抄报、演课本剧、辩论等;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如“街头错别字的调查活动”等。
2.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学习”的总目标,主要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摄取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命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区,关注环境,关注自我、他人,关注热点,以此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第一阶段(1、2年级) 第二阶段(3、4年级) 第三阶段(5、6年级)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综合性学习的应用
  从学习方式来看,综合性学习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又有群体的合作学习;从学习内容来看,综合性学习可大致分为语文活动和主题探究(专题研究)两大类。无论哪种形式和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其过程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1.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之点的事物来打比方,叫比喻。比喻里,被比的一方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一方叫“喻体”,连接二者的词叫“喻词”。例如:
(1)树叶一片片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用“蝴蝶”喻“树叶”,样子相似)
(2)银杏树的叶子好像一把把小扇子。(用“小扇子”喻“银杏树叶”,形状相似)
(3)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用“朝霞”喻“桃花”,颜色相似)
2.根据想象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写,叫比拟。前者叫拟人,后者叫拟物。例如:
(1)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起了歌谣。(拟人)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3)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悬在上空。(拟物)
(4)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拟物)
3.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叫夸张。例如: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扩大夸张)
(2)他呀,心眼小得只有针眼儿大。(缩小夸张)
(3)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馒头的香味来了。”(超前夸张)
部首
4.对比,又叫对照,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用在句子中,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如“富人一席酒,穷汉半年粮”;用在段落的前后,或前后段落上,这又是一种写作手法。
5.设问就是明知故问,无疑而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6.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又叫“激问”,但它无须回答,把要表达的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
(1)我为什么不去呢?(我应当去)
(2)难道我可以去吗?(我不能去)
7.日常生活中的广告、传媒、图表、漫画等艺术形式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信息的编码形式,都需要用语言形式表达,是语言运用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