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岳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三 岳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25 14:5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中二年级
所需时间
6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教材中有关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展的部分,内容包括“先秦儒学”、“汉代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进步思潮”四个课题。前面必修一和必修二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史的学习,已经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社会背景基础。在后面的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将继续学习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内容。就中观层面分析,本单元的额教学内容是高中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的重点内容,也是承上启下的部分。
本单元可以时间为主轴,划分五个专题来组织教学与学习活动。专题一:先秦儒学。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主张,知道儒家思想的形成;理解孟子、荀子的思想,掌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以理性探讨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专题二:汉代新儒学。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核心,认识汉代儒学的新变化。专题三:宋明理学。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及区别,并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整体发展的角度认识它们的历史地位。专题四:明清进步思潮。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理解明清进步思想的实质,正确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专题五:如何看待中国古代主流思想。重点是对古代主流思想做归纳总结性思考,加深学生对传统主流思想的认识,意识到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现实价值和意义。这五个专题中前四个专题的确定是源于教材,基本覆盖了教材的全部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第五个专题属于升华,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孔子的“仁”“礼”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②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四项措施
③宋明理学
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
过程与方法:
思想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对应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如何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认识先秦、汉代、宋明、明清思想的发展演变?
怎样认识古代主流思想的现实价值?
专题划分
专题一:先秦儒学(2课时)
专题二:汉代儒学(1课时)
专题三:宋明理学(1课时)
专题四:明清进步思潮(1课时)
专题五:如何看待古代主流思想(1课时)
专题一
先秦儒学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先秦是儒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本专题要求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本专题计划用时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整个专题学习的基础阶段,分别从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来了解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状况,同时知道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百家争鸣局面。第二课时是专题的升华阶段,通过对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实质和目的的理性探讨,让学生认识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孔子“仁”和“理”的思想含义,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含义;理解孟子、荀子的思想,掌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了解墨家、法家、道家和兵家的思想。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学习孔子思想及其地位,理解思想应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2.通过学习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地位,认识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和学习,体悟古代儒学思想家悲天悯人的仁政观念,体会其思想局限性,培养对古典思想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形成对古典思想有鉴别的继承学习意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理解其产生之初的历史地位?
如何理解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百家争鸣局面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认识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历史专业网站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常规资源
岳麓版必修三教材和教材配套资源(光盘)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和教材配套资源(光盘)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校图书馆提供的与专题相关的书籍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现状、研究学生在构建自主学习的诸种因素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和考纲设计结合本专题的具体内容,布置学生课前任务如下:
一、知识检索类:(课前完成)
1.孔子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是什么?
2.老子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是什么?
3.诸子百家的思想分别是什么?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又怎样的历史意义?
二、迁移拓展类:(课前构思)
1.请根据第1课后《阅读与思考》栏目中的内容,归纳儒家学派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的原因。
2.根据第2课后《阅读与思考》栏目中的内容,分析什么是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三、理性探究类:(课前思考)
有观点说:孟子和荀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你如何理解?
活动一:检查提问
以个别提问和组内检查提问的方式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检查。
活动二:合作学习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解决课堂互动探究的思考问题,理解儒家思想实质和内涵。
活动三:练习点拨
指导学生完成“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对比图表”。
活动四:思考讨论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活动五:反馈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一:复习并提出新问题
1.复习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主张。
2.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你如何理解?
3.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讨论,分享体验。
4.在倾听学伴交流的同时,由一位同学将交流的要点记录下来。
活动二:展示交流:百家争鸣局面
1.各组推行的代表参加班内汇报交流。
2.大家围绕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想法,对本组的成果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活动三:老师拓展与总结
1.对各小组出示专家的权威解读,由各小组进行自评和互评。
2.结合刚才的讲评,提出新的问题:一定的思想是对一定历史的反映。
3.作为整个专题的升华阶段,引导学生思考从古代思想中可以汲取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课前预习效果
评价方法:提问、讨论、展示
评价指标:
(1)提问时的参与程度,内容的回答点全、面宽、有深度
(2)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活动,理由阐述要点化、序号化。
2.课堂练习的效益问题
评价方法:批阅后当堂讲评
评价指标:
(1)卷面整洁,当堂完成的表格内容部分没有空项。
(2)及时完善针对训练中的“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对比表格”。
(4)积极参与“思考讨论”的相关活动,理由阐述要点化、序号化。
3.举办模拟的百家争鸣辩论会
评价方法:当堂讲评
评价指标:辩手思想观点的语言表述规范化、合理化,感染力。
专题五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