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主题单元标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时间
三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凭借工业文明的优势,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半殖民地,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此同时,民族工业艰难起步并曲折发展。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经济领域中发生的重大变革,探讨民族工业的发展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下,步入近代社会的。列强的侵略冲击了近代中国的正常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的基本构成。列强的经济掠夺,更是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将中国卷入了世界市场,同时也刺激了先进的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掀起了洋务运动。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企业的创办,又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企业的创办、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是这一主题单元的主要内容。
专题一,自然经济的解体,使耕织分离,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等条件。洋务企业的创办,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并为民族工业提供了资金、技术等条件。专题二,民族工业的产生曲折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专题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等特征,难以独立发展。它的曲折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学习方式是课前预先提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解决问题;课上通过问题引导,情景设置,师生互动,问题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习内容,并写成小论文。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预期的学习成果主要包括完成专题基础知识测试;构建本专题的思维导图,归纳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情况;列制表格,形成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对比表;撰写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影响的小论文,谈及列强入侵与民族工业的关系;学会辩证的处理问题。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两者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通过教学中的补充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诠释与解读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先课前提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解决问题;
课上通过问题引导,情景设置,师生互动,问题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探究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分析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民族工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给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问题,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近代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在客观上也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觉醒带来了动力。
对应课标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在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民族工业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发展概况如何?
民族工业有哪些特征?怎样认识其影响?
专题划分
专题一: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一课时)
专题二: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一课时)
专题三:民族工业的特征及其影响(一课时)
专题一
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
所需课时
一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单元作用: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经济结构变动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们共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产生。自然经济的解体,使耕织分离,大量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而且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洋务企业的创办,大量引进技术、人才,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总之,这一专题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中国近代经济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学习内容:本专题的学习包括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过程及其重要体现;洋务运动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情景模拟、填一填、我来纠错等,以此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学习成果:包括认识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结合相关史料理解并熟记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能够历史的、辩证的评价洋务运动的作用。理解两者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的历史条件。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归纳理解解体的具体体现及影响
2、结合所学回顾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填充表格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小组合作探究辩证的评价洋务企业
3、归纳自然经济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创办为民族工业提供的条件。
本专题问题设计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有哪些?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影响?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成果?如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自然经济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创办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哪些条件?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图书史料,有关论文,网络,历史专业网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风云网、21世纪教育网等),相关演示课件
常规资源
教材、学案、教辅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关于自然经济解体、洋务运动的相关史籍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设计主旨: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从总体上理解把握影响自然经济解体的诸多因素,直观形象的再现时代背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曾经的事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自然经济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到了近代却逐渐走向解体。那么解体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结合视频回答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时间限制在2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视频,观看完毕后,结合视频及所学内容分析归纳,再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答案(主要从工业革命的发展,列强的侵略扩张等方面来分析)。
活动二: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设计主旨:这一活动,主要通过学生对相关史料的分析,理解把握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一方面通过分析资料加深学生对“解体”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史料——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学生结合史料及所学探究得出
材料一 松太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类别
1843年
1860年
增长
生丝
1400担
69000担
48倍
茶叶
13万担
153万担
11倍
学生活动:结合史料分析,并依据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来思考归纳,通过小组探究来完成(主要体现在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等几个方面,需要结合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探究)
外国商品冲击—手工业破产—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外国掠夺原料—农产品商品化—减少自给成分
活动三:洋务运动原因
设计主旨:通过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洋务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史料,学生结合史料及所学探究得出
“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 —曾国藩
学生活动:结合史料探究洋务运动的原因
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活动四:洋务运动的内容
设计主旨:通过预习,填充表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活动:列制表格,提示预习项目
类型
口号
人物
代表企业
特征
评价
军用企业
自强
曾国藩
?
?
?
李鸿章
?
?
民用企业
求富
李鸿章
?
?
活动五: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小组,组织一次辩论赛,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辨析。学生按小组,从正反两方面来探究,并展开辩论。(具体要求,课前搜集相关史料,认真组织语言,课上按小组展开辩论,课后综合整理辩论结果)
活动六: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结合所学分析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有哪些”?学生结合上述探究活动综合分析,通过讨论得出结果。
教学评价
评价的学习要素:
能否认识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掌握其主要表现;能否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掌握其主要内容,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
能否学会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活动积极主动。
陈述观点明确,并用史实说明,论证充分。
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小组互评,自我评价,专题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