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基础过关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基础过关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10 16:1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原子、原子核的认识,下列有关原子、原子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
B.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内部结构中有电子单独存在
C.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8个原子核有4个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D.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和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前者跃迁辐射出的光子波长比后者的短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了中子
B.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C.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如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是衰变方程
3.以下关于近代物理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电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B.α、β和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弱
C.升高放射性物质的温度,不可缩短其半衰期
D.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
4.电子的发现,证实了( )
A.原子是可分的 B.原子核是可分的
C.质子的存在 D.中子的存在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结构
B.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是对经典思想与观念的一次突破
C.汤姆孙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本身也具有结构
D.贝可勒尔对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开启了人类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
6.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任何学说和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下面给出了几个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物理实验,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学发展史实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
B.光电效应实验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C.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证实了玻尔原子理论是正确的
D.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7.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B.轻核聚变反应方程H+H→He+X中,X表示电子
C.分别用红光和紫光照射金属钾表面均有光电子逸出,紫光照射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大
D.基态的一个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n = 3激发态后,可能发射2种频率的光子
8.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查德威克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B.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C.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
D.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并求出了该粒子的比荷
9.下列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性现象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
B.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
C.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
D.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温度有关
B.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一定越稳定
C.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D.奥斯特发现了“磁生电”,法拉第发现了“电生磁”
二、多选题
11.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科学实验促进了人们对微观领域的认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各种原子发光现象
B.德布罗意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
C.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光子的概念
D.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的研究,发现了质子
E.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
12.关于电磁波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外线比红光波长长,它的热作用很强
B.X射线就是伦琴射线
C.阴极射线是一种频率极高的电磁波
D.紫外线的波长比伦琴射线的长,它的显著作用是荧光作用
三、填空题
13.如图甲所示是一个电子射线管的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请说出电子射线管的结构和原理;______
第二:没有磁场时,电子束的径迹怎么样?______
第三:把电子射线管放在蹄形磁铁的两极间(图乙)电子束的径迹怎么样?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______
四、解答题
14.如图所示,竖直平行直线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电场方向未知,A、B是电场中的两点,AB两点的连线长为l且与电场线所夹的锐角为θ。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0。从A点垂直进入电场,该带电粒子恰好能经过B点。不考虑带电粒子的重力大小。根据你学过的物理学规律和题中所给的信息求:
(1)带电粒子加速度的大小;
(2)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
(3)A、B两点间的电势差。
15.癌症治疗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难题之一,在医学上也经常会用本质为直线加速器的放疗来治疗癌症。如图所示,其加速原理可简化为:电子在高真空场中受控制,被加速电场加速而获得高能量。若直线加速器加速电场为匀强电场且能将电子动能加速到,加速管长为30 cm。已知元电荷,J。求:
(1)该加速电场两级间的电势差;
(2)该电场间的场强大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放射性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现象A错误;天然放射现象能放出β射线,即电子流,但是这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放出的电子,并不表明原子核内部结构中有电子单独存在,现象B错误;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对少数原子核不适应,选项C错误;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和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前者跃迁能级差大于后者,辐射光子的频率大于后者,即辐射出的光子波长比后者的短,选项D正确;故选D.
2.B
【解析】
【详解】
A.中子的发现者是查德威克,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A错误;
B.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故 B正确;
C.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一次函数关系,并非成正比,故C错误;
D.衰变方程要放出粒子,该方程是人工核转变方程,故D错误。
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A. 光电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康普顿效应是光子与电子的斜碰,同样揭示了光的粒子性,A错误;
B. α、β和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穿透能力最弱,B错误;
C. 人类无法改变半衰期,所以升高放射性物质的温度,不可缩短其半衰期,C正确;
D.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D错误。
故选C。
4.A
【解析】
【详解】
电子的发现,证实了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即原子是可分的,选项A正确,故选A.
5.A
【解析】
【详解】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故A说法错误;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是对经典思想与观念的一次突破,故B说法正确;汤姆逊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本身也具有结构,故说法C正确;贝克勒尔对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开启了人类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故D说法正确.所以选A.
6.C
【解析】
【详解】
A、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因为偏振现象是横波的特有属性,故A不符合题意;
B、光电效应实验表明光不连续性.表明光具有粒子性,故B不符合题意;
C、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就说明原子核能够再分,不能证实玻尔原子理论,故C符合题意;
D、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故D不符合题意。
【点睛】
偏振现象是横波的特有属性,光电效应实验表明光具有粒子性,能量不可累加.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就说明原子核能够再分,不能证实玻尔原子理论.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卢瑟福用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故A正确;
B.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轻核聚变反应方程中,X质量数为1,电荷数为0,表示中子,故B错误;
C.根据
可得,分别用红光和紫光照射金属钾表面均有光电子逸出时,因紫光的频率较大,光子能量大,所以紫光照射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大,故C正确;
D.基态的一个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n = 3激发态后,最多能发射2种频率的光子,故D正确。
故选B。
8.D
【解析】
【详解】
卢瑟福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选项A错误;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选项B错误;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选项C错误; 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并求出了该粒子的比荷,选项D正确;故选D.
9.B
【解析】
【详解】
A.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故A正确;
B. 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没有揭示原子核内部的情况,故B错误;
C. 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故C正确;
D. 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故D正确。
故选B。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半衰期是放射性物质固有的物理属性,由原子核自身的因素决定,于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无关,A错误;
B.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一定越稳定,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不一定越稳定,B错误;
C.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再分的,C正确;
D.奥斯特发现了“电生磁”,法拉第发现了“磁生电”,D错误。
故选C。
11.BDE
【解析】
【分析】
【详解】
A.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发光现象。不能解释其他原子发光现象,故A错误;
B.德布罗意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故B正确;
C.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电效应时,提出了光子的概念,故C错误;
D.卢瑟福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了质子,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故D正确;
E.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故E正确。
故选BDE。
12.ABD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电磁波的产生机制和特性.在电磁波谱中,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长,而红光属于可见光,故选项A正确.阴极射线与电磁波有着本质不同,电磁波在电场、磁场中不偏转,而阴极射线在电场、磁场中会偏转,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m/s,而阴极射线的速度总是小于3×108m/s,阴极射线的实质是高速电子流,故选项C错误.X射线就是伦琴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射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故B项正确.由于紫外线的显著作用是荧光作用,而伦琴射线的显著作用是穿透作用,故选项D正确.
13. 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第一:真空玻璃管内安装有一个阴极和一个阳极,阴极接高压的负极,阳极接正极。阴极能够发射电子,电子束在两极的电场的电场力作用下从阴极飞向阳极
[2]第二:没有磁场的情况下,电子束的路径是直进的。
[3]第三:在磁场的作用下,电子束的路径是向下偏转。由左手定则可以判断。
14.(1);(2);(3)
【解析】
【详解】
(1)(2)(3)粒子带负电且向下偏转,故电场方向竖直向上;设从A到B经历的时间为t,AB两点间电压为U,则由类平抛运动规律有
lsinθ=v0 t
lcosθ=at2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qE=ma

A、B两点间的电势差
UAB =-U
由以上各式解得电场强度大小
加速度大小
A、B两点间的电势差
15.(1);(2)
【解析】
【详解】
(1)电子在电场中加速,电场力做正功,有
解得
(2)由匀强电场电势差与场强间的关系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