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蓟北(jì) 五千仞(rèn) B.绷带(běng) 参谋(mú)
C.拟定(ní) 黯然(àn) D.金镯(zuó) 威吓(xià)
2.带着问题来读书。
课文记叙了毛泽东在得知爱子毛岸英为国捐躯的消息后的心情和所作出的决定,歌颂了( )。
A.毛泽东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B.毛泽东以身作则,不搞特殊的高尚情操
C.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人巧舌如簧,把百花草说得能包治百病,一些围观的老人纷纷开始购买。
B.这次征文比赛,我拿了一等奖。好朋友彭紫嫣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祝贺你!”
C.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D.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B.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C.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D.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
5.下面词语依次填入语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欢呼 ②欢聚 ③欢笑 ④欢乐 ⑤欢唱 ⑥欢悦
儿时,在故乡那条小河里的小伙伴们戏水时的( )声和抓鱼时的( )声,常常钻入我的心里,让我一直享受着当时的( )。直到现在,我仍然希望能再次和儿时的伙伴( )在那条小河边。
A.③⑤④② B.①③①② C.③①②⑥ D.③①④②
二、填空题
6.生字扩词
彭:( )( ) 拟:( )( ) 谋:( )( )
瑞:( )( ) 损:( )( ) 锻:( )( )
炼:( )( ) 眷:( )( ) 赴:( )( )
搞:( )( ) 殊:( )( ) 尊:( )( )
签:( )( ) 革:( )( )
三、语言表达
7.按要求写句子。
1.太阳高高挂在空中。(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警卫员忙对村长说:“村长,是首长让我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碾米。”(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 游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蓆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飞扬 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8.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
9.用“√”选出短文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10.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
11.黄晓文在脚被铁钉扎了之后是怎么做的?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12.在这样的大灾大难面前,群众是怎样看到希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怎样理解“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英勇的人民子弟兵”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4.按课文填空。
15.“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电文稿放在上面。”这句话中,“黯然的目光”写的是毛主席经历过悲痛后的__________。“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___________中;另一方面表现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____________。
16.“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忠骨”指的什么?这里指的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了这几段文字,你认为毛主席是个怎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略
2.C
【解析】
【详解】
3.B
【解析】
略
4.C
【解析】
略
5.D
【解析】
【详解】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欢呼:形容一种欢乐而振臂高呼的激情场面。
欢聚:欢乐的聚会或欢乐地聚会。
欢笑:欢乐地笑,快活地笑,因为高兴,快乐,兴奋等。
欢乐:形容内心十分开心,高兴。
6. 彭德怀 姓彭 拟定 模拟 参谋 谋划 祥瑞 瑞雪 损失 损害 锻炼 锻造 锻炼 炼钢 眷恋 眷念 奔赴 赴汤蹈火 搞定 搞笑 特殊 殊荣 尊重 尊严 签字 竹签 马革 革命
【解析】
【详解】
考查了组词的能力,本题是一字组多词的练习,根据题干提供的字,然后结合字义进行组词。
如:“拟”指:1.起草;设计:~稿。~方案。2.打算:~采纳。3.模仿:模~。
“锻”指:把金 属放在火里烧,然后 用铁锤打: ~件。 ~工。
“殊”指:1.不同:~途同归。2.副词。很;极:~佳。~堪告慰。3.突出;特别:~勋。4.死。“殊死”二字常连用:~死战。
“革”是一个多音字。
[ gé ]1.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皮~。制~。2.(Gé)姓。3.改变:~新。变~。4.开除;撤除(职务):开~。~职。
7. 太阳像一个火球高高地挂在空中。 他们也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 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不会有今天这个局面。 毛主席操劳着。 警卫员对村长说,是首长让他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碾米。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改写比喻句的能力。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本题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缩句要将句子缩到最短,保留其原始的主谓宾结构即可。
5.引述句改转述句: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
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8.大江保卫战
9.漂动 飘扬
10.排比
11.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址下一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打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12.是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血汗保卫着人民的生命财产。让所有的群众感受到了安全,看到了希望。
13.1998年的夏天的洪水,是历史上少有的,它那超强的破坏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和奉献精神,更是让人不能忘记的,他们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付出的一切,人民一定会感激,一定会铭记。
【解析】
8.考查了学生加标题的能力,好的标题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或主题。本文主要讲了1998年洪水暴发,解放军保卫大堤的故事。
9.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漂动:只是浮在水面被水浪波动。
游动:指游行、浮动。
飞扬:指飞舞;飘扬;高举飘扬。
飘扬:是在空中飘浮、飘摆或飞升,好像在一股气流中飞扬或招展,风搅动而摆动。
10.此题是对修辞手法的考查。画线句子连续用四个“哪里”构成排比的修辞手法。
11.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
12.此题考查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读全文,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他们用血汗保卫人民生命财产,让权重也看到了希望。
13.此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也是对主题的理解。1998年洪水的破坏力让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和奉献精神,更是让人不能忘记,子弟兵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付出的一切,人民将终身感激、铭记。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14.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15. 神情 无限思念 凡人
16.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
17.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18.毛主席有凡人的情感,也有超人的博大胸怀。
【解析】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