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1 06:4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时间、发动者、性质、影响; 2.了解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 3.知道唐朝灭亡的标志; 4.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第一幕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安史之乱
本为杂胡,随母改嫁后姓安。
早年浪迹边疆从商,30岁后从军,以英勇骁战升为平卢将军,40岁是为平卢节度使,49岁时身兼三镇节度使。
认杨贵妃为义母,但与杨国忠不睦;
755年在范阳起兵,称“大燕”皇帝;
757年被儿子安庆绪所杀。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材料一: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教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他们把持朝政,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开元末年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材料二: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式也日益紧张
安史之乱
材料三: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
材料四: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安禄山势力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
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出逃四川,唐肃宗李亨被拥为帝
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叛乱,李隆基带着贵妃杨玉环、皇子离开长安,逃向四川。走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以禁军主帅龙虎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从将士,杀死宰相杨国忠,逼着皇帝处死杨贵妃。玄宗皇帝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赐贵妃三尺白绫,自缢于马嵬驿西门外三门佛殿,那年杨玉环38岁。
马嵬坡兵变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
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出逃四川,唐肃宗李亨被拥为帝
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怎么样的消极影响?
经济:
政治: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怎么样的消极影响?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怎么样的消极影响?
经济:
政治: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中央权力衰微,按时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第二幕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原因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无力控制藩镇。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原因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无力控制藩镇。
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荒灾。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820年-884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曾多次与唐廷官吏进行武装冲突。以反对缴租税,服差役。875年,黄巢与兄侄八人起义。878年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880年黄巢军入洛阳,后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884年,黄巢败死狼虎谷。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经过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起兵反唐
转战江南
拥兵北伐
称帝长安
败亡齐鲁
敲骨吸髓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韦庄《秦妇吟》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结果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朝又勉强维持了二十三年统治。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第三幕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的更迭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 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的特点
后梁帝国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帝国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帝国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帝国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帝国 郭威 邺都留守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北方
南方
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的
更迭与分立
原因
经过
原因
经过
结果
五代十国更迭
特点
影响
影响
唐朝灭亡
755年—763年
907年——960年
875年—884年
618年——907年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