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迎春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郴州市迎春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2-25 16: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郴州市迎春中学2012年下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地理试题(文科)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读右图,回答1~3题。
1.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
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3.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 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盐碱危害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回答4~5题:
4、分析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5、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劳动力价格 B.技术 C.交通运输 D.原料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6~7题。
6.“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7.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读右图,回答8~10题。
8.图中①处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
A.水源 B.地形
C.光照 D.土壤
9.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②所在的省
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
A.太阳能、水能 B.风能、石油
C.太阳能、石油 D.水能、天然气
10.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右图为我国2007年某经济作物年产量分布,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作物产量前四位的省级行政
单位的简称是
A.新、鄂、晋、冀
B.新、豫、冀、川
C.新、甘、冀、晋
D.新、鲁、豫、冀
12.2008年底至2009年初,图中①省
连续104天无有效降水,农作物受灾
面积达4150万亩,其中受影响最大的
作物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蔬菜
在河流上修建水库,则水库下游的河流水位会
产生明显的变化。右图是我国东部某河流水文站测
得的修建水库前后的水位变化。据此完成13~14题。
13.水库建成后,该水文站测得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A.2月~4月 B.5月~7月
C.7月~8月 D.9月~10月
14.修建水库后,可能使河流下游地区
A.洪涝灾害频繁 B.诱发地震、滑坡
C.河床泥沙沉积严重 D.某些鱼类减少或绝迹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了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15~16题。
15.产生“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16.“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右图为“某国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决定甲、乙、丙三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自然资源、商业贸易、水陆运输
B.商业贸易、自然资源、水陆运输
C.水陆运输、自然资源、商业贸易
D.自然资源、水陆运输、商业贸易
18.为促进甲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列最具针对性
的措施是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
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善产业结构
C.加快资源开采,实现规模效应
D.合理规划用地,改善生态环境
把洼地挖成塘,塘泥堆成基或台,塘里
养鱼,基或台发展种植业,这是地势低平地
区土地利用新模式,读图回答第19~20题:
19.该模式最不适合推广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
20.该模式与传统农业相比的优势是
A.扩大了养殖业范围 B.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C.扩大种植业范围 D.充分利用垂直方向气候资源
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祖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以制鞋、灯饰、家具等为主;而到中期计算机外设部件则成为主导投资产业。2000年以来,开始将笔记本电脑和集成电路等产业转移至祖国大陆。读材料及下图,回答 21~22题。
7.从投资地域上看,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变化过程是
A.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转向珠江三角洲
B.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转向长江三角洲
C.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转向福建沿海
D.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福建沿海、长江三角洲转向珠江三角洲
8.关于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由于产业外移,台湾经济有了产业升级的空间和机会; ②不可能在祖国大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③生产的产品完全用于外销; ④随着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增加,台商出现了投资定居倾向; ⑤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的主要动力是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江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回答23~25题。
23.在江苏省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
A.北部地区 B.南部地区 C.中部地区 D.北部和中部地区
24.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江苏省的是
A.
B.
C.
D.
25.近年来,外商的投资逐步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江苏省。对比珠三角地区,江苏省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较高的科技水平
C.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D.海外华侨的大规模投资
2012年下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地理答卷(文科)
一.选择题(25×2 =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本部分试题由四道题组成,共50分。
26.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材料:塔里木河位于新疆的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全长2486千米。是中国重要的棉花、石油化工基地,也是新疆特色果品的生产基地。
“漫卷风沙埋河道,欲哭无泪哀胡杨”,是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干涸近30年的真实写照。
(1)请从地理位置、气候、水源、资源等方面简述塔里木河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4分)
(2)塔里木河流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哪些?(4分)

(3)简述对塔里木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措施。(4分)
27.东北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我国政府历来重视
保卫、开发和建设这块宝地。结合所学知识,读右图回
答下列问题。(16分)
(1)一般情况下,河流② (2分)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个汛期
(2)该平原是我国沼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沼泽分
布率达20%。试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3分)
(3)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简要分析其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4分)
(4)近年来,我国作出了不开垦北大荒,并逐步实行“退耕还湿”的重大决策。试从地理学上分析这一决策的科学依据。(3分)
(6)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资源开发与持续发展的矛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哪些措施?(4分)
28.阅读资料和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1分)
资料一:
表1 德国鲁尔区煤炭、钢铁工业的变化
1957年
2005年
煤矿(座)
140
7
钢铁厂(个)
26
4
煤矿工人(万人)
47
4
钢铁工人(万人)
30
约5
资料二:
首钢老厂区距北京天安门只有17公里,首钢成为北京为数不多的以“首都”冠名的企业,在鼎盛时期,首钢一家企业的利税就占到全北京市税收的1/4。1994年钢产量达到823.7万吨,为全国首位。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方案,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地处渤海湾西岸)建设一个新首钢,至2010年底完成搬迁。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发展煤炭和钢铁工业依托的地理环境是什么?(3分)
(试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分析上图表现出的70年代后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原因:

(3)试分析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4分)
29.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据《太原晚报》2008年2月20日报道:2007年山西省外运出省煤炭突破5亿吨大关,达到53?628万吨,同比增长14.98%,创历史新高。近年来,做为我国第一产煤大省山西不断探索“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新型煤炭产业之路。昔日的“黑色”产业正向“绿色”转型,一个规模化现代开发、循环利用和深度利用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材料二??
(1)关于材料二中甲、乙两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甲乙之间有输煤干线
B.甲地区生态问题比乙地区轻
C.乙地区以新能源为主要能源
D.甲乙均无荒漠化的威胁
(2)甲省能源基地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4分)
(3)结合材料一分析甲省应怎样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5分)
2012年下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地理答卷(文科)
一.选择题(25×2 =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D
A
A
C
B
A
A
C
D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D
A
B
A
B
B
C
B
C
B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本部分试题由四道题组成,共50分。
26.(12分)
(1) (4分)
①深居内陆,位于新疆南部,介于天山与昆仑山之间;②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③水源不足,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2)(4分)
水资源稀缺。由于引起河流断流,林木枯死,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4分)
①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同一调配与管理;②节约用水,依法治水;③上游实施老灌区节水访渗改造,修建水库;④中游修建堤防,减少浪费;⑤下游跨流域调水
27.(16分)
(1)(2分) D
(2)(3分)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地势低平,水系发达,排水不畅;③有广泛的冻土分布
(3)(4分)①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多,便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交通便利;③重工业发达,可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种农业机具。
(4)(3分)①过度开垦将使黑土流失变薄,肥力下降;②恢复湿地保持水土、水源,调节气候;③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5)(4分)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②调整工业布局;③消除污染,美化环境;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⑤发展科技。
28.(11分)
(1)(3分)
自然环境:煤炭资源丰富,距铁矿区近,水源充足
社会环境: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2)(4分)
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原因: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煤炭开采成本的升高,时间对煤炭、钢铁的需求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
(3)(4分)①保护北京环境;②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③科技进步;④临海分布,海运便利,就进获取原料
29.(11分)
(1)(2分)A
(2)(4分)
①开矿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②发展水电导致大气污染,造成酸雨严重;
③破坏地下水资源,部分地区出现地面塌陷
(3)(5分)
①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发展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
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数量,推动煤炭深加工、转化
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
④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那道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