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练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练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0 22:1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蘸水(zhàn) 阔绰(chuò) 颓唐(tuí) 不屑置辩(xiè)
B.拖欠(tuō) 名讳(huì) 笔砚(yàn) 战战兢兢(jǐnɡ)
C.蓦地(mù) 惋惜(wǎn) 夹袄(jiá) 下贱胚子(pēi)
D.魁梧(kuí) 盘桓(huán) 附和(hè) 呱呱坠地(ɡu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旗帜 书籍 恐吓 异想天开 一气诃成
B.绯红 偷窃 锱铢 断壁残亘 无缘无故
C.惦记 娇惯 径自 无精打采 咬文嚼字
D.荣赝 腌臜 烦躁 影影绰绰 如坐针毡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选自《呐喊》,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 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已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C. 《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
D.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的一篇中篇小说,他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运河的桨声》等。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高超音速武器世界第一,美国如坐针毡 , 扬言要建太空军。
B. 最近,让人望眼欲穿的“掌中宝”震撼上市,小如卡片、薄如蝉翼。
C. 孤峰兀立,四面绝壁,仅有羊肠小道通寨顶。人行其上,犹履鱼背,无不息声屏气、战战兢兢。
D. 天还没亮,小鸟就唠唠叨叨地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儿。
5.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C.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D. 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 蛇。”
二、语言表达
6.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
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三、综合性学习
7.材料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大大超出预期,在青少年中尤其如此。“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一用来调侃“手机控”的段子,如今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社交病”,如:惧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在手机聊天、游戏中获取廉价且暂时的快乐。同时,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不少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
材料三:手机其实不是我们焦虑爆棚、毁掉青春的罪魁祸首,它只是为你的拖延症提供了一个暂时回避的理想出口。你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关手机什么事 毁掉你的是重度拖延与不自律。
材料四:有一群人,他们懂得将手机里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有用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分类储存,并结合自己的想法思考,将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进行学习和娱乐。这类人往往拥有很强的自制力。
(1)以上材料针对什么问题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观点 请简要概括。(4分)
答: 
 
(2)你赞同上面的哪一个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小说《孔乙己》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②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③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④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⑤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⑥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⑦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⑧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8.概括情节——根据示例,概括选文事件。
示例:孔乙己教我写“茴”字
①孔乙己____________ ②孔乙己____________ ③孔乙己____________
9.品评视角——选文以小伙计“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10.评析人物——在《呐喊》小说集中,鲁迅最喜欢《孔乙己》篇,想必他也很喜欢孔乙己其人。结合选文内容,简析孔乙己的可爱之处。
11.一“笑”贯穿——选文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我”的笑、孩子们的笑、掌柜的笑和众人的笑,作者用“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阅读《艾香悠悠溢端午》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2.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②-⑤段的内容概括。
13.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1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1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第⑥段中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
E.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
(1)穷冬烈风        穷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腰白玉之环 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有所览,辄省记 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一说,使与书俱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六、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残霞:快消散的晚霞。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飞鸿:天空中的鸿雁。飞鸿影下:雁影掠过。白草: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黄花:菊花。红叶:枫叶。
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B.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喧嚣、辽阔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此曲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C.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D.“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20.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七、作文
21.按要求作文
阅读,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阅读,使人胸襟开阔,豁达大度;阅读,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在阅读中,我们会体验生活的乐趣;在阅读中,我们会拥有崭新的发现;在阅读中,我们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请以“阅读,让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D
6. 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 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
7. (1)以上材料针对什么问题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观点 请简要概括。
答: 材料针对手机的使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手机的使用产生了很多“手机病”,毁掉了年轻人的青春;一种认为只要你自律,手机会成为你学习成长的利器。 
(2)你赞同上面的哪一个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答: 我同意第二个观点。有害的不是手机,而是我们在使用手机时不能自律,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正确地面对这一问题,从自身出发,努力克服对手机的错误依赖,把它变成我们生活的帮手。 
九(1)班班委会
2021年6月9日
8. 给孩子们茴香豆吃 被打 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
9.⑴“我”是孔乙己故事的在场者、见证人,以“我”的视角叙事故事,亲见亲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亲切感;⑵小伙计“我”,儿童视角,赤子之心,便于表达作者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和对科举制度的委婉讽刺。(意思到即可)
10.①好为人师,善良乐教。比如主动“我”写“茴”字,为了“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真心为“我”的将来着想;②热爱孩子,富有爱心。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可见心地善良,童心未泯;③爱面子,讲信誉: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这一回是现钱”,态度诚恳。(至少2个方面,意思到即可)
11.①渲染了小说的“喜剧”色彩,反衬了孔乙己悲剧色彩;②增强了讽刺意味;③揭示人们麻木不仁的状态,表达作者对国民弱性的痛心。(至少从2个方面组织,意思到即可)
12.端午节插艾草,能使人身体健康,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艾草散发出来的香气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让人难忘;艾草充满活力,身姿挺拔瘦直,气质清秀淡雅,温婉脱俗;母亲用艾草缝制的香包,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和温情;艾草有药用功能,母亲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
13.这句话是母亲采艾草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艾草的珍视、爱惜和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满足与喜悦,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14.(1)对故乡的眷恋;(2)对浓浓母爱的赞美;(3)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4)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15.BD
16 (1)深冬,隆冬。(2)这里指客舍。(3)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4)就。(5)作,写。(共5分,每空1分)
17 (1)(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2分)(2)这样以后我才感叹借书读的人是(多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年少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2分)
18 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的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乙】文既有“我”少时借书读之专与做官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我”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待遇的对比。(3分)
19.B
20.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21.略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