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0 21:2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社旗·七年级期末)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怀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国的梦,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汇通天下”指的是
A.贩卖粮食 B.出售食盐 C.经营绸缎 D.开设“票号”
2.(2021·河南浉河·七年级期末)晋商兴起于清朝前期,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下列对晋商活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主要贩卖粮食、食盐、丝绸
B.在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C.他们大都拥有自己的手工工场
D.他们的活动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3.(2021·河南偃师·七年级期末)“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财力雄厚的富商,资财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银两。”材料阐述的内容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盛唐气象 C.南宋的海外贸易 D.清朝前期的兴盛
4.(2021·河南社旗·七年级期末)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
①玉米②甘薯③小麦④花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2021·河南郏县·七年级期末)清初,顺治帝颁布了一道法令:“督、抚、按一年内垦至二千顷以上者记录,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卫所官员垦至五十顷以上者记录,一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这项法令,体现了清初统治者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合理的官吏升迁制度
C.大规模兴修水利 D.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6.(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都出现了会馆,它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在这些商帮中,势力最为强大的是
A.苏商和浙商 B.晋商和徽商
C.苏商和徽商 D.浙商和晋商
7.(2021·河南潢川·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A.农村集市 B.城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8.(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改良新品种
B.统治者鼓励垦荒
C.人口的迅速增长
D.治理黄河,修建堤坝
9.(2021·河南新蔡·七年级期末)明清商业兴盛,形成了一些大商帮,最活跃的是
A.晋商和徽商
B.晋商和川商
C.闽商和徽商
D.粤商和浙商
10.(2021·河南汝南·七年级期末)农业是民生之本,下列农业成就按时代排序正确的是( )
①水稻种植出现②曲辕犁和筒车发明③占城稻引进④玉米、甘薯种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
11.(2021·河南滑县·七年级期末)观察下面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情况表,从中可以看出( )
清朝年号 时间 人均耕地数(亩)
康熙二十年 1673年 27.92
乾隆十八年 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3.56
A.清朝人均耕地面积在1673年达到顶峰
B.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C.乾隆三十一年人均耕地面积最低的原因在于此时国家人口急剧增长
D.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人均耕地面积会越来越少
12.(2021·河南西华·七年级期末)从下列两幅图片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耕织图》(局部)清代开荒执照
A.清朝前期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清朝前期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
D.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13.(2021·河南济源·七年级期末)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A.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B.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C.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 D.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14.(2021·河南郏县·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江南出现“妇女半边天”的说法,南京云锦织造中生成了“七上八下”的成语(用 “七个范子、八个障子”打理杂乱无章的丝线)。材料中的行业最可能是
A.种植业 B.水利业 C.交通业 D.纺织业
15.(2021·河南睢县·七年级期末)“民以食为天“,下列农作物由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
①玉米 ②葡萄 ③马铃薯 ④甘薯 ⑤石榴 ⑥花生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⑥
16.(2021·河南确山·七年级期末)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②引进了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茶叶等
③北京和南京是全国商贸性的城市 ④出现了有名的晋商和徽商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2021·河南浉河·七年级期末)根据“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情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表中人均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清朝年号 年代 人均耕地数(亩)
康熙二十年 1673 27.92
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人口快速增长
C.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D.土地兼并严重
18.(2021·河南西峡·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据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下列不能反映当时状况的说法是
A.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B.苏湖熟,天下足
C.人间数十里,贾户数十家 D.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19.(2021·河南商城·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得到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 )
A.水稻、玉米 B.玉米、甘薯 C.甘薯、小麦 D.小麦、水稻
20.(2021·河南郏县·七年级期末)明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这说明明朝的
A.农业很发达 B.手工业很发达 C.商品经济很活跃 D.交通很发达
21.(2021·河南罗山·七年级期末)清朝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乾隆时期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了
A.银行 B.瓦子 C.钱庄 D.票号
22.(2021·河南西平·七年级期末)下列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清代( )
《耕织图》局部 清代开荒执照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的发达 D.土地兼并严重
23.(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下表中的信息共同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明神宗时期 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宋时期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的四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思宗时期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A.土地兼并严重 B.皇帝昏庸腐朽
C.奸臣把持朝政 D.宦官徇私枉法
24.(2021·河南叶县·七年级期末)据史学家研究,清朝前期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下列不能反映当时状况的说法是( )
A.玉米甘薯得到大面积推广 B.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C.苏湖熟,天下足 D.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25.(2021·河南淅川·七年级期末)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的清代皇帝有
①顺治 ②康熙 ③雍正 ④乾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6.(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  )
A.纺织业 B.采矿业 C.运输业 D.餐饮业
27.(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到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 )
A.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 B.手工业的行业齐全和技术先进
C.改变了以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二、综合题
28.(2021·河南社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和清朝经济发展比较表:
项目 两宋时期 清朝中期
耕地面积 5.6亿亩 11-12亿亩,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兴修水利 淮东捍海堰、福建捍 海石塘 对A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农业新品种 从越南引进水稻新品 种B 推广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经济作物 南方普遍种茶,C种 植区推广到川蜀地区 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 等种植面积扩大
经济格局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二: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明代中期以后,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白乐天《中国全史》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表格中A、B、C三处缺失的知识点补充完整。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清朝中期,耕地面积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根据“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清朝中期又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出明朝中期以后乡村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是什么?并指出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29.(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当时在南方很 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早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1)请依次写出材料一中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并指出它们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共同作用。
(2)据材料二,从西汉至南宋.南方人口户数发生了哪些变化?材料二可以用来研究我国古代经济领域的哪一发展趋势?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
(4)综上所述,古代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30.(2021·河南浉河·七年级期末)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 所以,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城市的发展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的勾栏成为早期的剧场。 宋代戏剧的剧种和形式更加丰富。究其原因,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店铺林立,浓厚的商业氛围扩大了从商群体,使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刘倩《南宋杭州的市民文艺研究》
材料二康雍乾三朝,随着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后形成,封建社会的相对稳定,国内商品市场越来越扩大。城市拥有的商业行业和店铺数量日益增多,例如明代山东临清有店铺五六百家,清代拥有大小店铺达千余家。由于长途贩运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城市,如汉口等。全国还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出现了当时所谓的“四大聚"。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摘编自李治亭《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并分析宋代戏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出清朝前期城市发展的表现。
31.(2021·河南西平·七年级期末)农作物的引进和培育对中国农业社会有着深远影响,明清之际美洲高产农作物玉米的传入就是其中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 1685 1753 1775
耕地数(亩) 约6.08亿 约7.09亿 约7.16亿
人口数 约1亿 约2亿 约3亿
材料二 康熙三十九年(1770),玉米大多仅种植于西南和东南沿海少数分散的地区,……至18世纪前半期,玉米传入整个陕南,整个秦岭山脉和汉水流域基本都已经开发了,玉米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作物及人民的主食。材料三 云南地区以种植玉米为主,开垦山林的过程自16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大量原始森林被移民砍伐殆尽,…自陕省南山一带深山老林尽行开垦,栽种包谷,山土日掘日松,遇有发水,沙泥随下,以致节年淤垫,自汉阳至襄阳,愈上而河愈浅。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玉米的推广种植产生了什么作用?这与清朝哪一农业政策有关?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玉米大规模种植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
(4)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32.(2021·河南唐河·七年级期末)人口和货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争”,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材料二西汉到宋代南北方人口比较
朝代 区域 西汉元始二年 晋泰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万户 149万户 493万户 459万户
南方 111万户 65万户 257万户 830万户
材料三据推算,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全国人口为1.24亿;比顺治八年(1651年)增长近140%;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人口为1.4341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材料四
材料五北宋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以致宋王朝从一建国就面临着货币供给不足,及地区间货币流通被分割的局面铁钱既笨重难携以致远,又因私铸多而流通受阻…当地一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财富的巨富豪商,为交子在成都的最初发行提供了信用基础。此外,先进的印刷技术,也为交子的印刷创造了便利条件。
——摘编自《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民南迁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数据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3)由材料三可知,清朝前期人口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根据材料五,概括交子产生的时代背景。
33.(2021·河南郏县·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 化。
材料二:“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 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 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缘金无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材料三 我国农民向来重视作物良种选育……一个良种选育出来后便在农村中传播。……明代后期,新大陆的作物如甘薯、玉米、花生等传到中国后,这些新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到了明清,江南稻麦复种制进一步发展。南方双季稻的种植更加广泛,并向长江流域扩展,部分地区出现二稻一麦的一年三熟制。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该变化的开始与最后完成分别是在什么时期?
(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都市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34.(2021·河南平舆·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发展往往带有鲜明的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集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散市)。
——《唐六典》卷二十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清代耕地面积的统计
时期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8世纪60年代) 7414495
材料四 无主荒芜土地,准流民及官兵屯种……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永远归自己所有)——乾隆33年(176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出现了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4)根据材料四,概括耕地面积发生变化出现的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35.(2021·河南伊川·七年级期末)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
年份 耕地面积(倾)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材料二 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材料三 如图
清代名画《盛世滋生图》局部
(1)材料一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山西的票号是哪一大商帮经营的?另一大商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可解读的信息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乾隆末年有多少人口?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一谈你对人口增长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汇通天下”指的是乔致庸开设票号,票号亦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开始主要承揽汇兑业务,后来也进行存放款等业务,“汇通天下”就是指汇款遍布全国,D正确;据此分析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C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丝绸。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晋商的活动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但是晋商大都拥有自己的手工工场的说法不正确。从而得出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3.D
【详解】
据材料“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财力雄厚的富商,资财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银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商业繁荣的表现,而票号是清朝时期出现,故D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未涉及地区,A排除;唐朝时期出现了柜坊,是早期银行的雏形,B错误;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是国内商业发展的现象,C错误。
4.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小麦不是明朝引进的。故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
5.A
【详解】
根据材料“督、抚、按一年内垦至二千顷以上者记录,六千顷以上者加升级”,结合所学,明末清初,社会经济严重破坏。顺治入关后最迫切的就是要尽快恢复农业生产,鼓励官员垦荒,故A项正确;根据开垦的荒地数量决定升迁,只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的一种特殊政策,并不能体现出清初合理的升迁制度,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大规模兴修水利,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对边远地区的开发,故D项错误。故选A。
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崛起,即商帮开始出现,其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7.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它们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城镇市场。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8.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鼓励垦荒;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兴修水利,治理黄河,修建堤坝等等,这些措施使清朝农业经济的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ABD不符合题意。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清朝人口数量有很大增长,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人地矛盾、环境破坏等,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9.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稻种植最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河姆渡居民,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的生产农具,占城稻是宋朝从越南引进的的优良品种,玉米、甘薯是明朝从原产南美洲引进的。所以按时代排序正确的是①②③④。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B
【详解】
从题干图表中看出,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B符合题意;表中人均耕地面积在公元1673年在图表中最高,但不一定是清朝人均耕地面积的顶峰,A排除;乾隆三十一年人均耕地面积在图表中最低,但看不出原因在于此时国家人口的急剧增长,C排除;从题干图表中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耕地面积确实在减少,但看不出清朝人均耕地面积会越来越少,D排除。故选择B。
12.C
【详解】
根据材料“《耕织图》、清代开荒执照”,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清朝农业情况,与商业无关,C项符合题意;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清朝前期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水平,也是中国艺术品的精髓所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文明中外的的陶瓷工艺珍品。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因此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景德镇盛产唐三彩”。A项符合题意;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因此BCD项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但是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A。
14.D
【详解】
据材料“南京云锦织造”可知,这是纺织业中的丝织业,D项正确;材料中“七个范子、八个障子”打理杂乱无章的丝线,这是丝织业中生产的状况,与种植业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水利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交通业”,只是强调在纺织业中妇女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培育的独特农作物开始对外传播,其中玉米、马铃薯、甘薯和花生都是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①③④⑥符合题意,D项正确;葡萄和石榴都是中国汉代从西域引进的农作物,②⑤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
明朝时期,①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符合题意;茶叶不是从美洲引进的, ②排除;③明朝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商贸性的城市 ,符合题意;④明朝时期出现了有名的晋商和徽商,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择A。
17.B
【详解】
表格反映从康熙帝到乾隆帝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大减少,这是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造成的后果,故B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并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康乾时期我国农业经济高度发达,不可能出现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情况,故C错误;土地兼并严重会导致经济的下滑,而康乾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故D错误。故选B。
1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由于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B项正确;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A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C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D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项。
1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通过新航路开辟引进的高产作物是玉米和甘薯,B项正确;小麦、水稻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
据材料“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可知,各地的产品虽然不产于燕(北京),但是都在燕(北京)有出售,这说明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中的“货”是商品,而不是强调“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燕”聚集了各地的货物,而不是“交通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乾隆时期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了票号,D项正确;银行出现在中国近代,排除A项;宋代的娱乐场所称为瓦子,排除B项;钱庄主要活动在长江流域和东南各省,排除C项。故选D项。
22.A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给出的图片涉及《耕织图》和《清代开荒执照》都与农业有关,它们共同反映了清朝农业的发展,A符合题意;BC与题干图片内容无关,排除;题干图片与农业有关,但是不能体现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3.A
【详解】
根据“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的四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A符合题意;BCD项表格内容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2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步超过了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因此,C项与题干“清朝”不符,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均与清朝前期我国的经济状况相符,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生产,是“国之大计”,①顺治 、②康熙、 ③雍正、 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得到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D。
26.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采矿业、制瓷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出现的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如江宁和佛山都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纺织业手工工场,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史实,故选A。
27.A
【详解】
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题干材料表明清朝前期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的行业齐全和技术先进,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C;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没有涉及商帮,排除D。故选A。
28.(1) 黄河、淮河 占城稻 棉花
(2)原因:①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皇帝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③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等。
(3)变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等。原因:①清朝中期以后,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②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全国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等。
(4)新现象:乡村城镇化,乡村市镇大量出现等。原因: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点:①乡村市镇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②市镇发展迅速,数量多,分布密集等。
【详解】
(1)根据所学,清代对黄河、淮河对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南方普遍种茶,棉花种植区推广到川蜀地区。
(2)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统治者的重视角度理解概括;再根据“11-12亿亩,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可得出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等。
(3)变化:根据“湖广熟,天下足可得出是指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等。原因:根据所学,可从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概括。
(4)新现象:根据“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明代中期以后,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可得出乡村城镇化,乡村市镇大量出现等。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点:根据“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得出乡村市镇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根据“《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可得出市镇发展迅速,数量多,分布密集等。
29.(1)曲辕犁;秧马。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宋时,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
(3)双季稻的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工程。
(4)重视技术创新;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唐朝时期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图二是宋朝时期的插秧工具秧马。它们的发明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根据材料二“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统计”数据可知,材料反映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宋时,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材料反映可以用来研究我国古代经济领域的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
(3)根据材料三“当时在南方很 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早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归纳出双季稻的推广;根据“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可归纳出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工程。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重视技术创新;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0.(1)杂剧;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等。
(2)城市商业规模扩大(商铺数量增加);出现新的商业城市;形成商业中心城市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杂剧形成于宋代。
根据材料“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店铺林立,浓厚的商业氛围扩大了从商群体,使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可得出宋代戏剧发展的原因是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等。
(2)根据材料“国内商品市场越来越扩大。城市拥有的商业行业和店铺数量日益增多”城市商业规模扩大(商铺数量增加);根据材料“由于长途贩运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城市”可得出出现新的商业城市;根据材料“全国还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出现了当时所谓的‘四大聚’”可得出形成商业中心城市等。
31.(1)人口迅速增长,远远高于耕地的增长速度,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使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清朝垦荒政策。
(3)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4)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我们要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为我所用。(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表格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是人口迅速增长,远远高于耕地的增长速度,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根据材料二“康熙三十九年(1770),玉米大多仅种植于西南和东南沿海少数分散的地区,……至18世纪前半期,玉米传入整个陕南,整个秦岭山脉和汉水流域基本都已经开发了,玉米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作物及人民的主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的推广种植产生的作用体现在使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这与清朝垦荒政策有关。
(3)根据材料三“云南地区以种植玉米为主,开垦山林的过程自16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大量原始森林被移民砍伐殆尽,…自陕省南山一带深山老林尽行开垦,栽种包谷,山土日掘日松,遇有发水,沙泥随下,以致节年淤垫,自汉阳至襄阳,愈上而河愈浅。”可知,玉米大规模种植带来的严重后果有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我们要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为我所用。
32.(1)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经济重心南移。
(3)人口快速增长。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4)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5)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短缺;铁钱使用不便;巨富豪商的信用基础;印刷术的进步等。
【详解】
(1)根据“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概括可知,北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加之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
(2)读《西汉到宋代南北方人口比较》表格可知,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占优势,到宋朝时期南方人口相较于北方明显占据优势。由此可知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3)第一问:根据“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全国人口为1.24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概括可知,从康熙到乾隆时期,清朝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措施,如“永不加赋”政策等。同时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4)读图可知,日本的和同开珎与唐朝的开元通宝在形制上及其相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仿效唐制进行大化改新。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5)根据“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也为交子的印刷创造了便利条件”概括可知,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铁钱笨重难以携带,流通受阻。同时先进的印刷基础也为交子的印刷提供了便利条件。巨富豪商为交子最初发行提供了信用基础。
33.(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唐朝中期、南宋时。
(2)早市和夜市。
(3)重视作物良种选育;甘薯、玉米、花生等新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推行麦稻复种制;等。
(4)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兴修水利;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详解】
(1)根据“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 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转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南宋时完成。
(2)根据“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 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可知是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根据“我国农民向来重视作物良种选育……一个良种选育出来后便在农村中传播”得出重视作物良种选育;根据“新大陆的作物如甘薯、玉米、花生等传到中国后,这些新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得出甘薯、玉米、花生等新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根据“江南稻麦复种制进一步发展。南方双季稻的种植更加广泛,并向长江流域扩展,部分地区出现二稻一麦的一年三熟制”得出推行麦稻复种制。
(4)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和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统治阶级的政策、农作物新品种、水利的兴修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都有关系。
34.(1)严格控制时间。
(2)特点:商品经济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夜市、街市。
原因: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政府政策的支持;海外贸易的发展;便利的交通
(3)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4)清朝前期帝王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或积极鼓励民众垦荒)。
(5)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经济发展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等。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集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散市)。”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是严格控制时间。
(2)特点:根据材料“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结合所学可从宋代的商品经济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出现夜市、街市回答“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政府政策的支持;海外贸易的发展;便利的交通等方面来回答宋朝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清代耕地面积的统计”可知顺治十八年耕地面积为5493576顷,到乾隆三十一年达到了7414495顷,可知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4)根据材料四“无主荒芜土地,准流民及官兵屯种……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帝王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可从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经济发展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回答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35.(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2)晋商。徽商。
(3)繁华的市井风情或陆路和水路的人员往来频繁;3亿。
(4)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垦荒造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会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1661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是5493576顷,19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是7414495顷。由此可知,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山西的票号是晋商经营的;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此外,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3)仔细观察材料三“清代名画《盛世滋生图》局部”可以解读的信息有繁华的市井风情;陆路和水路的人员往来频繁;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4)通过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的探究,我们对人口增长的看法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垦荒造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会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