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新野·七年级期末)《水浒传》中描写道:“梁山好汉鲁智深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不仅有人说书唱曲,杂耍表演,还有人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他们到的地方是
A.瓦子 B.大相国寺 C.邸店 D.坊市
2.(2021·河南滑县·七年级期末)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南宋的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展,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这些共同反映了宋代
A.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B.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C.社会风气的开放宽松 D.民族交往交融的发展.
3.(2021·河南长垣·七年级期末)“(开封)沿河设市,临街开铺到处都是繁华而杂乱的商业街。官民杂处,商民混居,在潮水一般的世俗生活力量的推动下,‘夜禁’也被突破,出现了繁华的夜市……”这些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4.(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邓广铭教授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假如你生活在宋代,能做到的是( )
A.在“勾栏”里看京剧 B.听流行的散曲
C.春节去瓦子中娱乐 D.品读《红楼梦》
5.(2021·河南柘城·七年级期末)“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A.秦都咸阳 B.汉都长安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6.(2021·河南沈丘·七年级期末)如果今天的你有幸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北宋都城开封,你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夜市里买不到东西 B.去瓦子里凑热闹看演出
C.看到小贩和货郎走街串巷 D.在居住的客栈门前买到笔墨
7.(2021·河南叶县·七年级期末)小华同学撰写的宋代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开封、庙会、瓦子、勾栏。他研究的内容是
A.繁华的都市生活
B.灿烂的宋词文化
C.兴盛的海外贸易
D.先进的农业技术
8.(2021·河南淅川·七年级期末)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非常发达,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宋朝的科学技术发达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城市繁荣和市民需求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9.(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北宋汴京,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街小巷。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亦遍布各个街巷;瓦舍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材料说明了宋代( )
A.南方商业的繁荣 B.都市生活的繁华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农业生产的发展
10.(2021·河南确山·七年级期末)穿越是指某人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物理学上也称为“时间旅行”或“时空旅行”。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朝时期,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出现早市和夜市 B.在“瓦肆”里听京剧
C.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11.(2021·河南永城·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中出现了“瓦子”“勾栏”等场所,这是哪一个朝代的生活(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2.(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这些场所里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里边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的.卖药材的.卖古玩字画的……十分热闹。”这反映了宋代
A.科技文化发达 B.都市生活繁华 C.政府统治腐败 D.经济高速发展
13.(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在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②在“瓦舍”里有人在说书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④人们在阅读《西游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4.(2021·河南息县·七年级期末)《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速与“浪子”燕青逛街,他们走进一个热闹非凡的地方,里面有说书的、唱曲的、卖饮食的、相面的、算卦的、杂耍表演的等。材料中的“地方”在当时被称为
A.酒楼 B.早市 C.“瓦子” D.“勾栏”
15.(2021·河南宛城·七年级期末)如图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其内容的文学形式是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小说
16.(2021·河南永城·七年级期末)“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17.(2021·河南方城·七年级期末)关于下列人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 B.都对词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C.作品都抒发了强烈报国情怀 D.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人物
18.(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宋词不仅内容广泛,而且风格多样。下列人物的词风具有委婉、细腻、清秀特点的是∶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
19.(2021·河南确山·七年级期末)他的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品位,确定了豪放派在宋代词坛的重要地位。他是
A.李白 B.杜甫 C.苏轼 D.李清照
20.(2021·河南汝南·七年级期末)如下图:她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她是
A.武则天 B.李清照 C.文成公主 D.慈禧太后
21.(2021·河南沈丘·七年级期末)《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族交融的促进 D.科考功名的需要
22.(2021·河南汝南·七年级期末)一位南宋书生每当看到妙语佳句时,总喜欢摘抄下来。在他的“摘抄本”中不可能收录的是
A.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3.(2021·河南舞钢·七年级期末)1958年,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过60多种剧本,其作品大多表现在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A.《如梦令》
B.《资治通鉴》
C.《窦娥冤》
D.《念奴娇·赤壁怀古》
24.(2021·河南太康·七年级期末)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过六十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数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
A.《窦娥冤》 B.《蝶恋花》 C.《满江红》 D.《念奴娇 赤壁怀古》
25.(2021·河南郏县·七年级期末)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含冤受苦。塑造“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是
A.苏轼 B.辛弃疾 C.郑光祖 D.关汉卿
26.(2021·河南西华·七年级期末)昆曲的代表作品不包括( )
A.牡丹亭 B.长生殿 C.《桃花扇》 D.《窦娥冤》
27.(2021·河南济源·七年级期末)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遭冤屈判处死刑,临死前发出誓愿: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A.王实甫 B.马致远 C.关汉卿 D.白朴
28.(2021·河南商城·七年级期末)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苦深冤重。塑造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是( )
A.苏轼 B.关汉卿 C.李清照 D.杜甫
29.(2021·河南西平·七年级期末)下列图片中,能反映元代社会生活的是( )
A. B.
C. D.
30.(2021·河南新蔡·七年级期末)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一些传统节日还有着特别的习俗,如端午节,人们要赛龙舟、吃粽子等,一直流传至今。下列诗句描写端午节的是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D.煤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1.(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一首庆祝节日的诗歌。诗中庆祝的节日是现在的
A.春节 B.端午 C.中秋 D.清明
32.(2021·河南巩义·七年级期末)宋代的节日盛况:一前一天的夜晚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阖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当天是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人们要燃放鞭炮、拜年等,据此判断是宋代的什么节日
A.端午节 B.元旦 C.中秋节 D.元宵节
33.(2021·河南西华·七年级期末)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 等。若请你写一篇《端午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会取用的 应是( )
A.柳条 粽子 春耕 屈原 B.月亮 月饼 团圆 嫦娥
C.菊花 九层糕 敬老 晋文公 D.艾叶 粽子 龙舟 屈原
34.(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些传统节日还有着特别的习俗。下列属于端午节习俗的是( )
A.贴对联,守岁 B.扫墓祭祖、踏青
C.猜灯谜、吃元宵 D.赛龙舟吃棕子
35.(2021·河南中原·七年级期末)下列三幅古代美术作品共同反映了我国传统的( )
A.节日习俗 B.饮食文化 C.天文历法 D.娱乐活动
36.(2021·河南淅川·七年级期末)“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赛龙舟、吃粽子是流传最广的习俗,还会给儿童戴五彩丝,企盼驱恶免疾。”材料反映的中国传统节日是
A.春节 B.端午节 C.清明节 D.中秋节
二、连线题
37.(2021·河南西华·七年级期末)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在宋代就已经有了,请将古诗词与节日搭配起来。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E.元宵节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玉F、春节
C.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G中秋节
三、综合题
38.(2021·河南社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探究。
[探究一:经济篇]
(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唐朝时期对农业工具进行了哪些创新?(任举两例即可)
(2)“宋代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列举出“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一例。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
[探究二:制度篇]
(3)隋唐时期在“选拔人才”方面进行了创新,确立并完善了哪一制度?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元朝时期,开创了一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什么?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统治者又设立了哪些管辖机构?
[探究三:文化篇]
(4)“唐诗”是唐朝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哪位著名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他的诗有何突出“特点”?
39.(2021·河南济源·七年级期末) 宋代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梦梁录》 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说说宋代都城的商业与唐都长安城的商业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3)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 图二展示的历史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40.(2021·河南中牟·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坊市制度规定:交易买卖有固定的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区四面有门,按时启闭(日中开市,日入市散)。
材料二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两宋时期,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大大超过北方。……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1159~1179年,南方人口由1600多万增加到2900多万。
材料三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3例(可从商业、货币、海外贸易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材料“……这条街上不仅有人说书唱曲,杂耍表演,还有人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开封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内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勾栏内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等;瓦子内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A正确;大相国寺举行庙会,有商品交易,有各种表演,但有烧香拜佛的,题干中没涉及,B排除;邸店是供住宿的,C排除;坊为住宅区,市交易区。题干中没有涉及到住宅,D排除;故选A。
2.B
【详解】
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风气的开放宽松,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往交融,D排除。故选择B。
3.C
【详解】
根据材料“(开封)沿河设市,临街开铺到处都是繁华而杂乱的商业街。官民杂处,商民混居,在潮水一般的世俗生活力量的推动下,‘夜禁’也被突破,出现了繁华的夜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治稳定、相对清明,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达,科技创新领先、对外交往发达,是世界上文明史上辉煌的一页。宋朝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当时世界上最著名得大都市开封和杭州,出现早市、夜市,突破时间限制。故选项C符合题意;秦汉和南北朝都是在宋朝之前的王朝,并未出现“瓦子、夜市”,故选项AB不符合题意;明清是宋朝之后的王朝,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和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且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受到重视,C项正确;京剧出现在清朝,排除A项;散曲产生于金、元统治下的北方民间,而在元代达到高峰,排除B项;《红楼梦》出现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都城东京即开封的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早市,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6.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且商业活动发达,故A符合题意;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是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宋代民间在农村或城市小街僻巷出现了流动贩卖日用杂货的商贩,故C不符合题意;宋朝商业发达,街道宅巷也能开设店铺,故在客栈门前也能买到笔墨,D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A。
7.A
【详解】
开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商业都市,城市中庙会是指商业活动,“瓦子、勾栏”是指城市中的娱乐活动,因此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繁华的都市生活,A符合题意;材料中不能看出是单纯的宋词文化,B不符合题意;海外贸易和农业技术与材料中城市生活不符合,C和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城市繁荣和市民需求,北宋开封城内出现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C符合题意;ABD项不是瓦子出现的原因,排除。故选择C。
9.B
【详解】
依据“北宋汴京,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街小巷。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亦遍布各个街巷;瓦舍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可知反映了宋代城市中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商业娱乐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由此得出材料说明了宋代都市生活的繁华,B正确;北宋汴京即今河南开封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因此不能说明南方商业的繁荣,A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主要依据是“苏湖熟,天下足”等,但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而且题干的主旨是说明两宋都城城市生活的繁华,C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两宋都城城市娱乐文化活动和商业的发展,没有体现农业生产的发展,D排除。故选B。
10.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肆。瓦肆也叫瓦子、瓦市。瓦肆中有看棚勾栏,可以上演戏曲,杂技,说唱等节目。京剧形成于清朝,由此可知在“瓦肆”里听京剧不可能经历,B项符合题意;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经商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排除A;北宋前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排除C;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排除D。故选B。
11.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宋朝时期,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D项正确;“瓦子”“勾栏”出现在宋朝,不是秦朝、汉朝、唐朝,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这些场所里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可知反映东京城内生活丰富多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城市的繁荣,都市生活繁华。选项B符合题意;科技文化,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A排除;政府统治腐败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经济高速发展与题干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B。
13.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符合题意;②项南宋都城临安的文化娱乐更为发达,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故②项符合题意;③项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符合题意;④项《西游记》是明朝时期的小说,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
1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勾栏是表演戏曲的主要场所,而瓦子是指勾栏汇聚的集市,因此根据材料“里面有说书的、唱曲的、卖饮食的、相面的、算卦的、杂耍表演的等”可以判断出是瓦子,C项正确,D项排除;酒楼、早市与材料无关,AB项排除。故选C。
15.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其内容的文学形式是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每首词依据乐谱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等,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知,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是婉约派此人李清照的作品,B项正确;苏轼是北宋豪放派词人,排除A项;陆游是南宋诗人,排除C项;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是著名的词人,故A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关汉卿是元朝著名的剧作家,故B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关汉卿的作品与抒发了强烈报国情怀不符,故C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的词人,关汉卿是元朝著名的剧作家,他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人物。故D描述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18.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清照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风具有委婉、细腻、清秀的特点,B符合题意;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排除;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D排除。故选择B。
1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创了宋词的新时代,苏轼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品位,确定了豪放派在宋代词坛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李白是唐代诗人,排除A项;杜甫是唐代诗人,排除B项;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
据材料“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女词人是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B正确;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A错误;文成公主在唐太宗时期入藏,为汉藏友谊做出了贡献,C错误;慈禧太后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D不符题意。
21.A
【详解】
依据材料“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才对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下工夫”,分析可知:材料说明科举制的中止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A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由于元朝中止了科举制,使学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从事元曲创作,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兴盛,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信息,无法得出该项结论,故C选项错误;元曲兴盛不是因为科考功名的需要,故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
2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致远是元曲的代表人物,所以不可能出现在南宋书生的“摘抄本”中,C符合题意。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李白是唐朝诗人,苏轼是北宋词人,都有可能出现在南宋书生的“摘抄本”中,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关汉卿是元杂剧奠基人,以杂剧的成就最大,最著名的是《窦娥冤》,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选项A符合题意;《蝶恋花》是词牌名,宋朝很多词人写有关于蝶恋花的词,排除B;《满江红》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排除C;《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排除D。故选A。
25.D
【详解】
据所学可知,元朝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D项正确;苏轼是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代表,排除A项;辛弃疾是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排除B项;郑光祖是元代剧作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6.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不是昆曲,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昆曲代表作,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27.C
【详解】
根据“一位年轻女子,遭冤屈判处死刑,临死前发出誓愿: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可得出这是作品《窦娥冤》,这是关汉卿的作品,C项正确;ABD项都与《窦娥冤》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8.B
【详解】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元曲。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溶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他多才多艺,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流传至今的有十多种,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塑造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年轻妇女窦娥,遭受无赖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窦娥的冤无处伸张,临死发出了六月飞雪的誓愿。作者用浪漫的艺术手法,让窦娥的誓愿实现,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29.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下图中,能反映元代社会生活的是杂剧陶俑,D符合题意;《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A不符合题意;唐三彩是唐朝时期的工业品,B不符合题意;契丹人饮马图是契丹人耶律阿保机长子辽义宗文献钦义皇帝耶律倍所作作品,是一幅墓壁画,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0.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描写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故C符合题意;“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描写的是元宵节的情景,故A不合题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是重阳节,故B不合题意;“煤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的是春节,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31.A
【详解】
根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春节除旧岁,故A正确;BCD项与之无关,排除。
32.B
【详解】
根据材料“一前一天的夜晚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阖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人们要燃放鞭炮、拜年等”,结合所学可知,祭祀祖先、挂年画、燃放鞭炮、相互拜年等形式是迎接元旦的重要形式,故B符合题意;端午节的重要形式是吃粽子、赛龙舟等,故A不符合题意;中秋节的重要形式是吃月饼、赏月等,故C不符合题意;元宵节的重要形式是挂彩灯、划旱船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3.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其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等,D项正确;端午节中没有插柳条的习俗,排除A项;月亮和月饼都和中秋节有关,排除B项;菊花、敬老等和重阳节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4.D
【详解】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今天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都是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D符合题意;A反映的是春节,排除;B项反映的是清明节,排除;C项反映的是元宵节,排除。故选择D。
35.A
【详解】
分析题干中三幅古代美术作品,《岁朝图》与春节有关,《龙舟盛会图》与端午节划龙舟有关,《清明戴柳图》与清明节有关,因此三幅作品共同反映了我国传统的节日习俗,A正确;据此分析BCD排除。故选A。
36.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赛龙舟、吃粽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中国的端午节。端午节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赛龙舟、吃粽子是流传最广的习俗,还会给儿童戴五彩丝,企盼驱恶免疾,B正确;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与题干描述的节日不符,排除ACD。故选B。
37.A------ G;B------E;C ------ F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知节日与月亮以及团圆有关,所以对应中秋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玉”体现的是元宵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反映的是贴春联的习俗,所以对应春节。因此A—,B—E,C—F。
38.(1)创新: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2)城市:开封、临安(或杭州)等;纸币:交子。
(3)制度:科举制度。影响: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④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等。制度:行省制度。机构:①澎湖巡检司;②北庭都元帅府;③宣慰使司都元帅府;④宣政院等。
(4)“诗仙”:李白。特点:①飘逸洒脱;②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③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等。
【详解】
(1)唐朝时期对于农业工具进行的创新有创制了新型耕犁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2)两宋时期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以及南宋都城临安(杭州)都是当时的大都市。北宋前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对货币量的需求日益增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的创新是确立并完善了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而非门第高低。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等。元朝时期为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立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西藏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管辖新疆地区等。
(4)唐朝时期诗人众多,其中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的特点是:①飘逸洒脱;②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③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等。
39.(1)变化:临安的商业更加繁荣,突破了唐朝商业区仅限于的范围。
(2)现象:经济重心南移:朝代:南宋
(3)发明:活字印刷术;地区:四川地区
【详解】
(1)变化:根据“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及图片的城市布局可得出临安的商业更加繁荣,突破了唐朝商业区仅限于的范围。
(2)现象:根据“苏湖熟,天下足”可得出经济重心南移。朝代: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在南宋。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①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②东晋后期以来,江南发展迅速,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3)发明: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北宋的活字印刷术;地区:结合所学交子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
40.(1)商业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规定商业活动时间
(2)变化: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南方各族人民之间加强交流,共同开发;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等。
(3)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旅店业兴旺;使用纸币;出现娱乐场所瓦子;有春节(或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等。(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列出符合题意的三条即可。)
【分析】
(1)
根据材料“交易买卖有固定的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区四面有门,按时启闭(日中开市,日入市散)”,概括可知,唐朝商业活动的特点有:商业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规定商业活动时间。
(2)
根据材料“两宋时期,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大大超过北方。……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1159~1179年,南方人口由1600多万增加到2900多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时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南方各族人民之间加强交流,共同开发;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等。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有: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旅店业兴旺;使用纸币;出现娱乐场所瓦子;有春节(或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等。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