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0 21: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8金与南宋的对峙
1.(2021·河南浉河·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某历史老师在学习宋朝民族关系时,画的民族政权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特征主要是( )
A.科技发达 B.贸易繁荣 C.政权并立 D.民族统一
2.(2021·河南潢川·七年级期末)以下政权被金消灭的有
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④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④
3.(2021·河南鹿邑·七年级期末)“服事辽主,几被诛,率能奋志修身,收服属国,灭辽称帝。”该材料描述的是( )
A.澶渊之盟 B.金灭辽国 C.金灭北宋 D.元昊称臣
4.(2021·河南新蔡·七年级期末)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郭靖和杨康。“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你认为丘处机所说的“国耻”是指( )
A.1125 年金灭辽 B.1127 年金灭北宋
C.1227 年蒙古灭西夏 D.1234 年蒙古灭金
5.(2021·河南浉河·七年级期末)从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我们主要感受到了
A.宋朝经济的繁荣,祖国河山的壮美
B.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
C.人民生活的安逸,文化艺术的繁荣
D.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6.(2021·河南通许·七年级期末)有一位英雄与“精忠报国”、“还我河山”、“郾城大捷”有关,该英雄是
A.文天祥
B.岳飞
C.郑成功
D.渥巴锡
7.(2021·河南太康·七年级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下图英雄人物率部抗击的是
A.辽军 B.金军 C.西夏军 D.元军
8.(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油条是中国的传统小吃,俗称“油炸桧”,意思是油炸秦桧。人们对秦桧的愤怒是因为他和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A.寇准 B.杨业 C.岳飞 D.文天祥
9.(2021·河南永城·七年级期末)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创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 )
A.赞美杭州的繁华
B.讽刺金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C.咏叹了西湖秀色与人的关系
D.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偏安江南
10.(2021·河南方城·七年级期末)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将他视为民族英雄。下图来自于教材对岳飞的介绍,其中对岳飞品行高度概括的一句话是
A.是抗金战火中成为了一名出色将领 B.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
C.“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D.“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11.(2021·河南确山·七年级期末)“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等材料讲述的是
A.卫青北击匈奴 B.铁木真统一蒙古 C.岳飞抗金 D.文天祥抗元
12.(2021·河南偃师·七年级期末)岳飞写下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胡虏”“匈奴”借指( )
A.辽朝的统治者 B.西夏的统治者 C.金朝的统治者 D.元朝的统治者
13.(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岳飞曾说∶“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他
A.精忠报国的精神 B.勇于创新的精神
C.百折不挠的精神 D.开疆拓土的精神
14.(2021·河南邓州·七年级期末)结合下图可知,岳飞抗金赢得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A.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他坚持抗金,一心收复失地
C.他被秦桧陷害,含冤去世 D.他抗金的斗争使南北获得持久和平
15.(2021·河南汝南·七年级期末)同学们,你知道吗?油条是我国分布面最广,食用频率最大的早点食品。别看油条做着简单,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此名称反映了百姓对哪一历史人物的同情与肯定
A.文天祥 B.杨继业 C.岳飞 D.秦桧
16.(2021·河南罗山·七年级期末)关于下图军事行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反映了南宋和金对峙 B.标志着金灭辽和北宋
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从此南宋偏安江南地区
17.(2021·河南洛宁·七年级期末)林升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
A.南朝 B.陈朝 C.北宋 D.南宋
18.(2021·河南偃师·七年级期末)“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河南开封)。”这首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隋炀帝下江南 B.南宋偏安江南 C.北宋与辽对峙 D.唐朝安史之乱
19.(2021·河南罗山·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七年级教科书某一单元的部分目录,它们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两宋历史的短暂 B.少数民族的崛起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民族政权的并立
20.(2021·河南长垣·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下图军事行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标志着金灭辽和北宋
C.反映了南宋和金对峙 D.从此南宋偏安江南地区
21.(2021·河南新野·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说法正确的是
A.阻止了金军南下,维护了和平局面 B.是宋政权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C.是宋政权在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 D.是宋政权奉行妥协政策的结果
22.(2021·河南济源·七年级期末)南宋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我们主要感受到了( )
A.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B.南宋人民生活的安逸,文化艺术的繁荣
C.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D.宋朝经济的繁荣,祖国河山的壮美
23.(2021·河南方城·七年级期末)有诗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通过达成和议形式确认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的两个政权是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辽、西夏和北宋政权并立;金和西夏、南宋并立,故C符合题意;科技与政权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贸易属于经济领域,与政权无关,故B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民族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消灭的政权有辽和北宋,①②符合题意。西夏被蒙古政权灭掉,③不符合题意。南宋被元朝灭掉,④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灭辽称帝”可知,1125年,金灭亡辽国,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哪一个政权灭亡辽国,不是澶渊之盟、灭北宋、元昊称臣,排除ACD三项。选B项。
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史称“靖康之耻”,丘处机所说的“国耻”是指金灭北宋,B项符合题意;ACD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
【详解】
题干的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的是南宋统治者荒淫腐化,,只图偏安江南,不思恢复北方失地和中原故都的丑态。故B符合题意;宋朝经济的繁荣,祖国河山的壮美在题干诗句中不能体现,排除A;人民生活的安逸,文化艺术的繁荣与题干诗句不符,排除C;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在题干诗句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B。
【点睛】
了解题干诗句的写作背景,有助于解答此题。
6.B
【详解】
A项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抗元英雄,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与题意不符;B项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与题意相符;C项郑成功在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与题意不符;D项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摆脱沙俄的压迫,在清乾隆帝时回归祖国,与题意不符。故选B。
7.B
【详解】
根据材料再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岳飞是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故英雄人物岳飞率部抗击的是金军。故B正确;杨家将抗击辽军,故A错误;范仲淹抗击西夏军,故C错误;文天祥抗击元军,故D错误;故选B。
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选项C符合题意;寇准是北宋政治家、诗人,A排除;杨业是北宋初期抗辽名将,B排除;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D排除。故选C。
9.D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诗人林升作诗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D项正确;材料描写了杭州的繁华和西湖歌舞,但这不是诗歌的深层次体现,排除A、C项;诗歌讽刺南宋统治者纸醉金迷,不是讽刺金朝统治者醉生梦死,排除B项。故选D项。
【点睛】
10.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金军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就向金军求和,并令岳飞等人班师回朝,解除他们的兵权,秦桧还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是对岳飞品行高度概括,B符合题意;是抗金战火中成为了一名出色将领与岳飞相关,但不属于对品行方面的概括,A排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是对岳家军的评价,C排除;“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与岳飞相关,但不是对岳飞品行评价最恰当的一句话,D排除。故选择B。
11.C
【详解】
1129年金兵南侵时,岳飞率军在广德袭击金兵,第二年,进军统帅兀术在建康附近的牛头山遭到岳飞的伏击,狼狈逃窜,岳飞收复了建康,所以材料讲述的是岳飞,C项正确;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卫青北击匈奴,排除A项;铁木真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也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终打垮了各部落,从而统一了蒙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铁木真统一蒙古,排除B项;公元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组织各地义军与元军进行激烈抵抗,无奈虽然义军英勇奋战,却仍然挡不住元军进攻的步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文天祥抗元,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所以“胡虏”“匈奴”指的是金朝的统治者,故选C;ABD不符题意,排除。
13.A
【详解】
由题干“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可知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南宋军民英勇抗击金军,曾经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但最终被秦桧以所谓“谋反”罪杀害。岳飞死后,人们将岳飞埋葬于西子湖畔,人们并在坟前塑造了秦桧等人的铜像,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14.B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精忠报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所以岳飞抗金赢得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 为他坚持抗金,一心收复失地。选项B符合题意;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与图片内容不符,A排除;秦桧陷害,含冤去世,反映的是岳飞的结局,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使南北获得持久和平,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B。
15.C
【详解】
据材料“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且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故百姓对岳飞的同情与肯定,C正确;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抗击元的英雄人物,A与题意无关;杨继业是北宋时期抗辽的英雄,B错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所以人们痛恨“秦桧”,故炸“桧”,D与题意不符。
16.A
【详解】
根据材料图中“岳飞军、岳云部、郾城、金军”等信息可知,图中军事行动指的是郾城之战。结合所学可知,郾城之战岳家军大败金军主力,南宋朝廷以胜求和,与金朝订立绍兴和议,形成南北对峙局面,A项正确;郾城之战时辽和北宋已经被灭,排除B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这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单凭郾城之战不能说明从此南宋偏安江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
材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南宋当权者苟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8.B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南宋的统治者在杭州享乐,直斥南宋统治者不想收复失地,只想偏安江南,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做了故都汴州,故选B;隋炀帝下江南主要是到扬州,A错误;北宋时首都是汴州,没有到杭州,C错误;安史之乱与材料内容不符,D错误。
1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6课,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第7课,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与北宋并立;第8课,可知,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赵构称帝,以临安为都城,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因此第6、7、8课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故D符合题意;两宋历史的短暂,表述片面,故A不符合题意;北宋和南宋不是少数民族政权,少数民族的崛起,表述片面,故B不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指明清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C
【详解】
由图中的“郾城”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之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所以C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郾城之战时辽与北宋已经被灭,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郾城之战不能体现南宋偏安江南地区,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2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澶渊之盟”与宋金和议签订的共同之处是宋即将取得胜利的情况下采取妥协的政策签订的,使边境相对安定,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澶渊之盟是与辽的合战,与金无关,故排除A项;澶渊之盟中,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并无向辽称臣,故排除B项;“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是宋即将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故排除C项。
22.A
【详解】
据材料“……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诗中描写的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即“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A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宋人民的生活状况,B、C排除;材料未涉及宋朝经济发展的情况,D排除。
2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大散关和淮水一线为分界,形成宋金对峙局面,故选D项;北宋与西夏、北宋与辽均达成过和议,但分界线不在淮水大散关一线,故排除AB项;南宋建立时,辽已被金所灭,二者不曾并立,故排除C项。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