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元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西平·七年级期末)钱穆评价元朝行省制度说:“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反映了行省的设置
A.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难题想
B.不利于各地之间经济交流
C.使得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2021·河南通许·七年级期末)元朝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统一性王朝,其版图是我国最大的。为加强对广阔版图的管理;元朝实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度
C.州县制度
D.行省制度
3.(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除了腹里与吐蕃、畏兀儿外,全国共设十个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小明在学习此内容时,想更好地了解它在历史上的实行情况,那么他应该去查阅( )
A.《旧唐书》 B.《新唐书》
C.《宋史》 D.《元史》
4.(2021·河南鹿邑·七年级期末)“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盲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廷朝的敕命行事,”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C.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 D.造成丞相权力成胁皇权
5.(2021·河南巩义·七年级期末)我国有很多省份,如四川省、云南省等,这些省份的名称来源于元朝的( )
A.中央集权制 B.禅让制 C.王位世袭制 D.行省制
6.(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行省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的行省制度创立于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7.(2021·河南浉河·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区划的局部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历史地图最有可能是
A.周朝 B.秦朝 C.宋朝 D.元朝
8.(2021·河南长垣·七年级期末)下图佐证了“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今皆赋役之,比与内地”这一史料。它体现的是哪一朝代的统治(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9.(2021·河南邓州·七年级期末)《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中书省 D.三司
10.(2021·河南新蔡·七年级期末)目前中国的一级行政区划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汉朝 B.隋朝 C.元朝 D.明朝
11.(2021·河南郏县·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书省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B.中书省只管辖大都地区
C.设置了 10个行省 D.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12.(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主要有
①广开言路
②整顿吏治
③注重农桑
④创制文字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2021·河南潢川·七年级期末)忽必烈的改制顺应了蒙古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在征服中原后接受了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原汉族为主体的农业封建文明。其统治特点包括( )
①推行汉法②仁政治国③施行暴政④反对嗜杀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14.(2021·河南罗山·七年级期末)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大都”“宣政院辖地”“琉球”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A.秦朝时期的地图 B.西汉初期的地图
C.北朝初期的地图 D.蒙元帝国的地图
15.(2021·河南长垣·七年级期末)元朝“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的是( )
A.伊犁将军 B.西域都护 C.行中书省 D.宣政院
16.(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1264年,元设立总制院既是全国佛教最高领导机构,又监管某一地区的军政。因唐代皇帝曾在政殿接见吐蕃来朝使者的缘故,1288年,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更加突出了这一机构管辖这一地区的职能。“这一地区”是( )
A.西藏 B.澎湖 C.琉球 D.西域
17.(2021·河南唐河·七年级期末)“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确认“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其历史依据是( )
A.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B.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C.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省
D.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18.(2021·河南邓州·七年级期末)小明要研究元朝时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历史,他选取的材料最好是( )
A.郑成功在历史上的贡献 B.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
C.三省和六部的管理职能 D.澎湖巡检司的设置和职能
19.(2021·河南浉河·七年级期末)元朝时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局面。据考证,落籍湖南桃源的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先人就是元明时期迁徙到内地的畏兀儿(维吾尔)族。这主要反映了元朝时期( )
A.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B.回族开始形成
C.国家统一规模扩大
D.少数民族内迁
20.(2021·河南巩义·七年级期末)西藏正式归中央政府行政管辖的标志是元朝设置管理西藏地区的什么机构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中书省 D.北庭都元帅府
21.(2021·河南确山·七年级期末)下列属于元朝设立用于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是
①中书省②枢密院③北庭都元帅府④宣政院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2.(2021·河南舞钢·七年级期末)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 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能证明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驶行政管辖的是
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D.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
23.(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下图印章能够印证元朝时期我国已对其行使行政管理权的地区是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内蒙古
24.(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唐朝以来,不少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这个新的民族是
A.苗族 B.满族 C.壮族 D.回族
25.(2021·河南滑县·七年级期末)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教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哪一民族形成于元朝
A.藏族
B.回族
C.壮族
D.白族
26.(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这为蒙古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制度基础。由此可见( )
A.蒙古经济发展超越中原地区 B.蒙古族完全放弃本民族文化
C.元朝积极发展与宋代的关系 D.民族交融推动蒙古快速发展
27.(2021·河南巩义·七年级期末)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始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藏族 B.回族
C.傣族 D.彝族
28.(2021·河南睢县·七年级期末)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契丹族 B.畏兀儿 C.女真族 D.回族
29.(2021·河南潢川·七年级期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阁,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下列哪一少数民族开始形成( )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 级 名 称 民 族
1 蒙古人 蒙古族
2 色目人 西域人,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
3 汉 人 汉、契丹、女真等族
4 南 人 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
A.契丹 B.女真 C.吐蓄 D.回族
二、综合题
30.(2021·河南商城·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元朝以前,尽管也有边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建立自己的政权,却从来没有能够统治整个中国。但蒙古人崛起以后,经过了 70多年的军事征伐,终于把中国的绝大部分统一起来,形成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元帝国。
(1)“蒙古人崛起”与谁有关? “疆域空前辽阔的元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是谁?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示意图反映元朝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例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专门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3)这个机构的名称叫什么?它的设置有何意义?
31.(2021·河南偃师·七年级期末)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充分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1)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什么政策?据材料回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
材料二: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建立的影响深远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是什么?为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3)依据材料三,概括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答出一条)?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什么时期?
32.(2021·河南沈丘·七年级期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兴盛都离不开创新。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过去的。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我们中国过去的”的考试制度指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2)请写出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
(3)北宋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设置了什么官职?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 地理志》
(4)依据材料三,元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怎样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这一时期,为加强对今台湾和西藏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33.(2021·河南淅川·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而天下为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材料二
史实 结论
元朝时,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交融在一起。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1)依据材料一,写出三点有关元朝的历史信息。
(2)论从史出是一种学习方法。根据材料二表格中史实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成为我国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成为今天省制的开端,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D
【详解】
由所学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元朝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所以D符合题意;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实行的,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开创,州县制度在元朝之前就有。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3.D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可知,这是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所以记载这一制度的史书应该是《元史》,D项符合题意;唐朝和宋朝都没有实行行省制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都不可能记载行省制度。故选D。
4.A
【详解】
据“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地方机构过多及丞相权力成胁皇权的信息,C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5.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时在全国设立了10个行省。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开始于秦朝,排除;B项与尧舜禹有关,排除;C项开始于夏朝,排除。故选D。
6.C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有路、府、州、县,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正确;据此分析ABD排除。故选C。
7.D
【详解】
根据题干地图中显示的都城大都、中书省、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元朝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有岭北、陕西、河南、辽阳等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元朝的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因此题干中的历史地图最有可能是元朝,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排除。故选择D。
8.C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当时出现行省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故C符合题意;汉朝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故A不符合题意;唐代的地方行政系统,在唐代前期,采用州、县二级制。到唐代中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故B不符合题意;清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C
【详解】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C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AB;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排除D。故选C。
10.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时在全国设立了10个行省。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故C符合题意;汉朝、隋朝、明朝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是解题的关键,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
11.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的一部分直属于中书省,归其管辖,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中书省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排除A项;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划分为十个行中书省(行省),排除C项; 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忽必烈采取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仔细审查B. ①②③符合题意;创制文字不属于忽必烈“治国安民”的方略,故含有④的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治国安民”是解题的关键,创制文字不属于忽必烈“治国安民”的方略,排除ACD。
13.B
【分析】
【详解】
忽必烈重视选拔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种政治制度,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体现仁政治国,①②正确;忽必烈推崇儒术,反对嗜杀,重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B;忽必烈统治期间,采用汉法,推崇儒术,反对嗜杀,③错误,故排除AC;D项不全面,排除。
【点睛】
1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还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因此,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蒙元帝国的地图,故选D项,排除ABC项。
15.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D符合题意;伊犁将军,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 ,正一品武官。故A不符合题意;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故B不符合题意;行中书省,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加强对西藏管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A项正确;元朝管理澎湖和琉球的是澎湖巡检司,排除B、C项;管理西域的是北庭都元帅府,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标志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B项正确;三国时期台湾尚不属于中央管辖范围。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在清朝设立台湾府、台湾省之前。排除C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元朝时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历史”,根据所学可知,郑成功收复台湾是1662年,属于清朝初年;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属于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度始于隋朝,是一项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澎湖巡检司是元朝时期设立职能是管理琉球和澎湖。故选D。
19.A
【详解】
根据题干“回回遍天下”说明元朝时期人口大规模流动,少数民族遍布天下,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不断加强。题干没有提及回族形成的过程,也没有关于国家统一后规模扩大的信息,元朝时期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内迁,这种流动是双向的,汉人来到边疆,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和江南。故选A。
20.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A符合题意;澎湖巡检司(澎湖寨巡检司),元明时期设置于澎湖群岛的官署。故B不符合题意;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故C不符合题意;1295年,元朝政府又设立北庭都元帅府、曲先塔林都元帅府,以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D
【分析】
【详解】
元朝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D项正确;中书省为总揽政务的中枢机构,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不是用于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2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宜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故C正确;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排除A;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故排除B;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故排除D。
23.C
【详解】
根据印章“元宣政院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选项C符合题意;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A排除;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新疆)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新疆)的管辖,B排除;内蒙古自治政府是1947年成立,与题干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C。
24.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以来,不少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故选D;ABC都是由中国原来的古老民族发展演变而来,不符题意,排除。
25.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13世纪初叶,大量被迫迁来中国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原生活,并渐渐与汉人同化,后来同汉族人、维吾尔人、蒙古人融合,形成了回族,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回族是元朝时期形成的民族,这个多族源的民族至今在中国大陆上生存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民族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壮大,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国多种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6.D
【详解】
由材料“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这为蒙古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制度基础。”,说明忽必烈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促进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由此可见民族交融推动蒙古快速发展,故D符合题意;我国南宋起经济中心就在南方,排除A;蒙古族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不等于完全放弃本民族文化,排除B;元朝建立后,采取灭宋实现统一的步骤,排除C。故选D。
27.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8.D
【详解】
元朝时期,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藏、畏吾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29.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30.(1)铁木真;或成吉思汗。忽必烈。
(2)行省制度;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分的设立始于元朝。
(3)澎湖巡检司;意义: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分析】
(1)
12世纪中后期,蒙古草原上各部彼此征战不已,人民长期处在战争的苦难中。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打败了周围各部,结束了混乱的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政权建立。可见,“蒙古人崛起”与铁木真有关。“疆域空前辽阔的元朝”的第一位皇帝是忽必烈。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
材料二中的示意图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元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政府实行了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
(3)
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的名称有西藏和琉球,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点睛】
31.(1)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蒙古族;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
(3)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答出一条即可)南宋。
【详解】
(1)材料一“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重文轻武政策,据材料“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可知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根据所学知识,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于大都。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管理,元世祖仿效中原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设立行政机构。
(3)根据材料三“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可归纳出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根据“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可归纳出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2.(1)科举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2)曲辕犁、筒车。
(3)重文轻武;转运使。
(4)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是—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员的制度。因此,材料一中“从我们中国过去的”的考试制度指的科举制度。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是曲辕犁、筒车。材料中的两幅图分别是唐朝农民创制的曲辕犁和筒车模型,其中,曲辕犁是用来耕作的,筒车是用来引水灌溉的,它们的创制,说明了唐朝农民生产能力的增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根据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3.(1)元朝疆域辽阔;元朝统一了全国;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可得出元朝疆域辽阔;根据材料“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而天下为一”可得出元朝统一了全国;根据材料“……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可得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根据材料二“元朝时,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交融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可得出结论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