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0 21:3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5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息县·七年级期末)“它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盘,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对材料中“它”解读不正确的是
A.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 B.有助于传播中华文明
C.加强与外国友好往来 D.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2.(2021·河南淅川·七年级期末)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3.(2021·河南柘城·七年级期末)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万余里的明代航海家郑和。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英吉利海峡
C.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沿岸
4.(2021·河南沈丘·七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世界航海第一人”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郑和船队最远到达( )
A.非洲海岸线 B.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C.非洲西南端 D.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5.(2021·河南通许·七年级期末)下列人物中,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
A.施琅 B.戚继光 C.郑和 D.李白
6.(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1405年—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 )
A.掠夺海外各国的珍宝和财富 B.建立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C.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D.大力发展与各国的海外贸易
7.(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  )
A.次数多 B.弘扬国威 C.时间长 D.和平交往
8.(2021·河南新蔡·七年级期末)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大西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9.(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0.(2021·河南永城·七年级期末)“开心辞典”有这样一道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他立志抗倭的决心,他是谁?(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
11.(2021·河南浉河·七年级期末)“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谣中的“戚爷”( )
A.统一了女真各部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12.(2021·河南济源·七年级期末)下图对联赞颂的是
A.文天祥
B.陆秀夫
C.辛弃疾
D.戚继光
13.(2021·河南平舆·七年级期末)“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朗;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这首儿歌是描述下列哪一事件的
A.戚继光抗倭 B.岳飞抗金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文天祥抗元
14.(2021·河南西平·七年级期末)“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军歌反映了
A.戚继光抗倭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5.(2021·河南滑县·七年级期末)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曾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材料反映了( )
A.倭寇给沿海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戚继光抗倭
C.戚继光解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D.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16.(2021·河南睢县·七年级期末)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也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题材,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②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③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②④①
17.(2021·河南郏县·七年级期末)“戚家军”能够在台州九战九捷的根本原因是
A.“戚家军”战斗力强大 B.戚继光指挥得当
C.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 D.倭寇是一群乌合之众
18.(2021·河南洛宁·七年级期末)山东青岛沿海地区有一些地名,如灵山卫、浮山所等,都与历史上抗击倭寇侵扰有关。明朝政府为抵御倭寇设立过“卫”“所”等军事机构。在明朝抗击倭寇的战斗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是
A.卫青 B.霍去病 C.戚继光 D.郑和
19.(2021·河南宛城·七年级期末)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他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他的诗句,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
A.忠君思想 B.拒官态度 C.军事才能 D.爱国思想
20.(2021·河南巩义·七年级期末)下列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下册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主题是
①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
②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21.(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明朝中期,在东南沿海倭寇最猖獗的时候,他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此后,他又平定了福建、广东的倭患。他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辛弃疾
22.(2021·河南太康·七年级期末)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是谁临危受命,南下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清除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岳飞 D.辛弃疾
23.(2021·河南社旗·七年级期末)“不愿封侯儒老虎,鸳鸯阵里贼倭惊。横戈马上经年日,常胜军前疆海宁。”这首诗赞颂的是( )
A.文天祥抗元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岳飞抗金
24.(2021·河南淅川·七年级期末)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史实是
A.高僧鉴真出使日本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D.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二、综合题
25.(2021·河南确山·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 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 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 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的任务,还有战船护航。 ……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材料二: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 、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
材料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材料四: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明]刘大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绘制郑和下西洋航线简单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航海活动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请从国家外交角度谈谈你对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反思。
26.(2021·河南通许·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郑和描述船队远航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 该事件是发生在哪个朝代 他率船队曾几次下西洋
(2)郑和在远航中用什么来指示方向 这种东西什么时期开始用于航海
(3)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点是哪里
(4)你从此事件中感悟到了郑和及团队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谁说的 他有什么光辉的业绩 在1553年哪国殖民者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27.(2021·河南永城·七年级期末)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材料一: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 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 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材料二: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编自当年明月《明朝的那些事儿》
(1)读材料一,请问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
(2)根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3)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
(4)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积极影响?
28.(2021·河南西华·七年级期末)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 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 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 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材料二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强。”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有两位高僧曾经 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请写出他们的主要事 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郑和下西洋开始的时间和船队最远 到达的地区?
29.(2021·河南罗山·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夫海洋,洪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二:如下图
(1)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该事件起到什么影响
(2)该事件从1405年开始,从哪一港口出发?最远到达哪里?
(3)该事件成功的条件与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关系最为密切?你怎么评价这一事件的指挥者?
(4)请再列举一个中外友好交往的例子。(材料显示的事件除外)
30.(2021·河南舞钢·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 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 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材料二(如图1图2)
图1《郑和下西洋》
图2明代《倭寇图卷》(局部) 图画描述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1)据材料一及材料二图1,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个地方 他开创了哪一条海上交通线?
(2)据材料二图2,列举一位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给以上探究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31.(2021·河南潢川·七年级期末)汉、唐、宋、元、明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期间,西洋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1423年,仅南京一次接待了16国使臣1200多人……郑和下西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开发南洋做出了贡献。
材料三: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同年10月,在出访东南亚期间又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共同构成“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1)请你比较材料一中中外交往的史实,按照陆路和海路将其分类。(用序号表示)
(2)根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影响 说说纪念郑和远航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这些历史时期世界各国与我国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现实意义。
32.(2021·河南淅川·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上篷、帆、锚、舵质量性能俱佳,采用“牵星过洋”(观看星星的方法)的天文知识进行夜航,用水罗盘定航向。对船上如何积淡水,提高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进行了合理解决。
材料二 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每到一处,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在古里进行交易时,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有什么特点?郑和的远航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对今天有何重要意义。
33.(2021·河南偃师·七年级期末)中外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
【以图说史】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
(1)请分别写出图中①和②地区唐朝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辨析推断】
材料二:据考证,“华光礁1号”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专家认为,“华光礁Ⅰ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
(2)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或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华光礁1号”沉船属于哪种史料?当时这艘船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应该是什么?宋朝时,为了管理海上的商路,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该机构的名称是什么?
【信息分析】
材料三:浩浩荡荡的船队,一路上留下明朝强大的影子,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3)“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指的是什么?这次“壮举”最远到达了哪些地方?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就如何促进中华文明繁荣发展提出一条建议。
34.(2021·河南洛宁·七年级期末)某校七年级的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这一主题展开探究话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图2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2)图3、图4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与图1,图2所反映的事件在对外交流的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探究“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对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了有什么借鉴意义?
35.(2021·河南伊川·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下)
(1)据材料一,指出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并分析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自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皇明祖训》
(2)据材料二,为避免“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哪一措施?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太祖朱元璋还设置哪一机构?
材料三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天把之神灵庄记》
(3)材料三指哪一事件?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的影响。
36.(2021·河南西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威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偻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他收复和经营台湾,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了隶属于福建省的统治机构。
﹣﹣《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威继光率军英勇作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个事件的性质如何?
(2)材料二中被台湾人尊称为“开台圣王”的人是谁?我们应如何评价此人?
(3)材料二中“清朝在台湾设置了隶属于福建省的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是什么?这个机构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4)材料三中“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谈判的结果是签订了哪一条约?
(5)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为了捍卫领土主权,自古就有的精神是什么?
三、论述题
37.(2021·河南浉河·七年级期末)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篇 80 -120 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38.(2021·河南商城·七年级期末)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写出事件的目的,经过,意义;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39.(2021·河南通许·七年级期末)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40.(2021·河南邓州·七年级期末)请你观察下图,依据主要的历史信息写一段话,对该事件(时间、人物、概况、评价等)进行叙述。(要求:字数在50—80字;史实正确;表述准确)
41.(2021·河南睢县·七年级期末)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这了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它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盘,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挂帅"而忽视经济实利,有"厚往薄来"之说,严重消耗了国库储备,引起钱币的大规模贬值。故D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可知此事件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根据材料“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可知此事件有助于传播中华文明;根据材料“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可知此事件加强了明朝与他国的友好往来,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因此中国人能够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明朝,故D项符合题意;西汉开通的丝绸之路没有美洲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传入中国,故A不符合题意;唐朝时期,没有美洲的农作物传入中国,故B不符合题意;北宋时期美洲的农作物还未传入中国,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纪,所以答案选A。
4.B
【详解】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从1405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
5.C
【详解】
根据“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成祖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与题意相符,故选B;施琅、戚继光和李白都与下西洋不符,排除ABD。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宣扬国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活动,不是为了掠夺海外各国的珍宝和财富、建立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排除A、B项;大力发展与各国的海外贸易不属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因此材料体现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和平交往。选项D符合题意;次数多、时间长,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AC排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弘扬国威,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B排除。故选D。
8.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影响深远,他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9.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可知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0.B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到浙东抗击倭寇,他训练的“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很快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现了戚继光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B
【详解】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到1565年,戚继光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统一女真各部的是努尔哈赤,赶走荷兰殖民者的是郑成功,打败沙俄侵略军的皇帝是康熙帝。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2.D
【详解】
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由对联中“抗倭”信息可知是戚继光,D符合题意;文天祥是抗元名将,A不符合题意;陆秀夫是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B不符合题意;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抗金名将,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故A符合题意;岳飞抗金、郑成功收复台湾、文天祥抗元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是解题的关键,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14.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是《凯歌》的内容,作者是戚继光,描述的是戚继光抗倭的事迹,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B
【详解】
题干材料中的“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16.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①反映的是唐朝的开元盛世,②反映的是明代的戚继光抗倭,③反映的是秦统一六国,④反映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由此可知正确的时间排序应该是③①④②,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
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我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威胁沿海居民的安全,“戚继光领导戚家军,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了台州九战九捷的胜利,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根本原因是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B项正确;“戚家军”的战斗力强大是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 戚继光指挥得当是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D项强调的是外部原因,而不是“戚家军”内在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在明朝时期,抗倭英雄戚继光曾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地区的抗倭事宜,后转战福建和浙江,肃清沿海地区的倭寇,故C正确;卫青在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故排除A;霍去病在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故排除B;郑和在明朝时期七次下西洋,故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C。
19.D
【详解】
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确地表明戚继光是为了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爱国精神。故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爱国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忠君思想,排除A项;戚继光是官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我们要学习戚继光的军事才能,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B正确;郑和下西洋与题干笔记内容不符,排除A;郑成功在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排除C;雅克萨之战发生在清朝,抗击的是沙俄侵略者,排除D。故选B。
21.B
【详解】
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B符合题意;明初的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排除A;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排除C;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排除D。故选B。
22.B
【详解】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B正确;郑成功在清朝初年收复台湾,A错误;岳飞和辛弃疾是南宋的抗金英雄,CD错误;综上故选B。
23.C
【详解】
根据“贼倭惊”“海宁”等信息,可得出这是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日本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走私和抢劫,称为倭寇。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项正确;文天祥抗元、郑和下西洋、岳飞抗金都与倭寇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
根据材料“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可知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B正确;鉴真出使日本弘扬佛法,排除A;南侨对南洋的开发、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与题干“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不符,排除CD。故选B。
25.(1)海船先进;编队严整,船只分工明确;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
(2)中国→东南亚→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国家外交要量力而行;外交要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由“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可知海船先进;由“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的任务,还有战船护航”,可知编队严整,船只分工明确;由“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可知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因此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因素,是海船先进;编队严整,船只分工明确;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中国出发,经过东南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因此绘制郑和下西洋航线简单示意图,如中国→东南亚→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根据材料三,由“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可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由“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可知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因此郑和航海活动,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根据材料四“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国家外交角度来说,国家外交要量力而行;国家外交要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等。
26.(1)郑和下西洋;明朝;七次
(2)指南针;北宋
(3)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言之有理即可
(5)戚继光;戚继光驱除倭寇,保卫海防(言之有理即可);葡萄牙
【详解】
(1)根据材料“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事件是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在远航中用指南针来指示方向,这种东西在北宋时期开始用于航海。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勇敢顽强、坚强的毅力,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根据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戚继光说的。他有光辉的业绩是戚继光驱除倭寇,保卫海防。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27.(1)市舶司
(2)范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一带。
(3)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4)影响:
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
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③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1)
根据所学知识,宋朝统治者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
(2)
根据所学知识,郑和率领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一带。
(3)
根据材料二“……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的特点: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4)
根据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8.(1)主要原因: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拥有丰厚的文化。主要事迹: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1405年;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 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可知,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拥有丰厚的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有两位高僧曾经 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2)根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强”,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结合所学可知,1405年郑和开始了下西洋的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9.(1)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答任一点,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刘家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指南针。郑和是世界上杰出的航海家。
(4)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马可波罗来华。西方传教士到来。利马窦来华。(答任一点,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观夫海洋,洪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和材料二图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从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等方面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开始,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与指南针的应用密切相关。结合所学可知,郑和是世界上杰出的航海家。
(4)结合所学知识,中外友好交往的事例枚不胜举,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马可波罗来华、西方传教士到来、利马窦来华等都是中外友好交往的佳话。(答任一点,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30.(1)条件: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 沿岸;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2)戚继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3)明朝的对外关系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可得出,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根据材料“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可得出,明朝主张对外开放的政策。根据材料二图1可得,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根据材料二图1可得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2)根据材料二图2 和所学知识可得,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得,都是在说明朝的对外关系。
31.(1)陆路:②、③;海路:①、④。
(2)影响: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开发南洋做出了贡献。
意义:纪念郑和远航,能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东南亚的和谐稳定等。
(3)原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世界上有着较大的影响;政府政策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以中国为龙头带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鉴真东渡日本是走海路,②玄奘西游是走陆路,③反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④郑和下西洋是海路。
(2)根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开发南洋做出了贡献。”可归纳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开发南洋做出了贡献。第二小问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纪念郑和远航,能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东南亚的和谐稳定等。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世界各国与我国交往密切的原因有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世界上有着较大的影响;政府政策开放等。第二小问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以中国为龙头带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2.(1)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政府支持;航海造船技术发达;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2)和平交往,公平往来。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3)要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可得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根据材料“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可得出:政府支持;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上篷、帆、锚、舵质量性能俱佳,……提高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进行了合理解决。”可得出:航海造船技术发达;根据所学知识,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2)根据材料二“……郑和船队每到一处,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所学知识,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的交往和平交往,公平往来。根据所学知识,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3)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等。
33.(1)①:玄奘西行;②:鉴真东渡。
(2)第一手史料;指南针;市舶司。
(3)郑和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不同文明成果,弘扬和传播中华文明等;不能固步自封,要积极吸取先进文明。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与天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因此①填玄奘西行;唐朝与日本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鉴真六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文化,因此②填鉴真东渡。
(2)第一手史料;指南针;市舶司。
(3)郑和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不同文明成果,弘扬和传播中华文明等;不能固步自封,要积极吸取先进文明。”①:玄奘西行;②:鉴真东渡。
(2)根据材料二“‘华光礁1号’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结合所学可知沉船是历史遗物,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第一手史料;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指南针使用在海船上,因此这艘船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是指南针;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在各大港口设立市舶司。
(3)根据材料三“浩浩荡荡的船队,一路上留下明朝强大的影子,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结合所学可知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要想促进中华文明繁荣发展,可从要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不同文明成果,弘扬和传播中华文明等;不能固步自封,要积极吸取先进文明等方面提出一条建议。
34.(1)图一:玄奘
图二:鉴真
(2)郑和下西洋 都是和平交流方式(或和平往来))
(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发展自己。(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贞观初年,玄奘经过 4 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图1是玄奘;754 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图2是鉴真。
(2)1405 年到 1433 年,郑和率船队 7 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图3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体现出对外交流的方式上都是和平交往。
(3)依据材料中古代对外交往形式和所学可知,借鉴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发展自己。
35.(1)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废除丞相制度;锦衣卫。
(3)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可知,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立了10个行省。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依据材料二“自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为避免“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等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依据材料三“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可知,材料三指郑和下西洋;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由太平洋进入印度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6.(1)戚继光抗倭;反侵略。
(2)郑成功;民族英雄。
(3)台湾府;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时期。
(4)《尼布楚条约》
(5)国家主权坚决维护,领土寸土必争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因此,材料一中“威继光率军英勇作战”指的是戚继光抗倭。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清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被台湾人尊称为“开台圣王”,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康熙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时期。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沙俄战败,被迫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我国第一个平等协商的边界条约。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取得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这些史实说明我国自古就有国家主权坚决维护,领土寸土必争的精神。
37.题目:对外交往与国家强盛。
论述: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的对外交往比较活跃。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由此可知,对外开放是国家走向强盛的重要条件;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才能兴邦利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促进世界和谐健康发展。
【详解】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鉴真东渡体现出唐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的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们长期居住,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不仅与亚洲而且与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由此可知,对外开放是国家走向强盛的重要条件;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才能兴邦利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促进世界和谐健康发展。
38.为了彰显国力,加强与海外交流,明成祖派郑和于1405——1433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国家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详解】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前期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从公元1405年至1433年,共计七次。途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其船舶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影响之巨,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罕有其匹的。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9.指南针与郑和下西洋
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等,)郑和七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提取信息。依据材料图一可知与指南针;依据图二郑和宝船可知是郑和下西洋。其次从二者的关系进行说明,比如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郑和七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等。
40.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久、行程之远,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郑和航海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久、行程之远,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1.小论文
参考范文:指南针与郑和下西洋
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等,郑和七次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贡献。
评分说明:自拟题目,能叙述图片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史实正确,表述完整。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水罗盘指的是指南针,郑和宝船与郑和下西洋有关,两者的关系是在航海过程中可用指南针来辨识方向,造船技术的发展都有利于航海活动的开展,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意义。如短文标题可以是指南针与郑和远航(或指南针与郑和下西洋),内容围绕指南针的作用,如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郑和下西洋的其他条件,如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等;意义可从远航的目的和航海角度进行阐述即可,如郑和七次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贡献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