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0 21: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唐河·七年级期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作为“王权”的集合体,根据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表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最杰出的代表
B.故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C.故宫的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它的实用价值
D.故宫体现出“王权至上”的设计理念
2.(2021·河南沈丘·七年级期末)为纪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北京故宫举办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宸指宫殿)展览。如请你为展览设计一句推广词,最合适的是( )
A.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 B.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C.中国时代跨度最长的建筑群 D.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皇家建筑群
3.(2021·河南叶县·七年级期末)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4.(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纵贯南北,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皇权独尊”的空间布局。材料表明( )
A.北京城布局以南为尊位 B.地域特点影响建筑风格
C.建筑群呈现出政治特点 D.风俗习惯对建筑的影响
5.(2021·河南商城·七年级期末)下列对北京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明太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B.城内中心建筑是紫禁城
C.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笔直
D.北京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6.(2021·河南西华·七年级期末)我国明朝时营建的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 ( )
A.赵州桥 B.兵马俑 C.紫禁城 D.长城
7.(2021·河南舞钢·七年级期末)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钟楼,并将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 轴线上,左右对称,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空间布局。材料表明
A.北京城宫城以南为尊位 B.鼓楼、钟楼是核心建筑
C.地域特点影响建筑风格 D.建筑群呈现政治特点
8.(2021·河南潢川·七年级期末)紫禁城,也称故宫,是我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廷建筑群。这说明紫禁城( )
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②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 ③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④蕴含了平等的思想理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2021·河南淅川·七年级期末)明朝沿长城设置了“九边”,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这说明了长城
A.由防御功能变为互市贸易功能
B.具有促进民族经济交流的作用
C.划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界线
D.打破了汉民族传统的民族观念
10.(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据《明史》记载,明朝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明朝长城修建之初主要的防御对象是
A.匈奴 B.倭寇 C.蒙古族 D.女真族
11.(2021·河南太康·七年级期末)穿越时空的伟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下列伟大工程中隋朝完成的是( )
A. B.
C. D.
12.(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13.(2021·河南洛宁·七年级期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 “ 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自秦朝以来, 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
A.东起辽东, 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 西至嘉峪关
C.东起辽东, 西至嘉峪关 D.东起鸭绿江边, 西至嘉峪关
14.(2021·河南巩义·七年级期末)清朝康熙年间,新科进士张廷玉在长城上涂鸦,留下了“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的诗句,康熙皇帝看到之后,不仅没有斥责,反而宣布清朝不修长城。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修建于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明朝
15.(2021·河南西峡·七年级期末)“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此文描述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A.明长城 B.隋大运河 C.都江堰 D.北京城
16.(2021·河南郏县·七年级期末)“古北水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内,既有北方古镇的大气威严,也不失江南水乡的特色,可以泡温泉、品尝美食、爬司马台长城等"。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长城主要是
A.秦长城 B.汉长城 C.明长城 D.清长城
17.(2021·河南确山·七年级期末)“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下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A.灵渠 B.隋朝大运河 C.赵州桥 D.明长城
18.(2021·河南柘城·七年级期末)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主要是
A.战国长城 B.秦长城 C.明长城 D.清长城
19.(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下面示意图中的长城修筑于
A.秦朝 B.西汉 C.明朝 D.清朝
20.(2021·河南唐河·七年级期末)《农政全书》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据此可知此书( )
A.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C.吸纳了西方科技成果 D.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
21.(2021·河南新野·七年级期末)《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22.(2021·河南通许·七年级期末)创作于明代,主要研究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状况,被外国人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巨著是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缀术》 D.《天工开物》
23.(2021·河南巩义·七年级期末)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图最有可能出自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资治通鉴》
24.(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中国科技史专家英国人李约瑟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法国18世纪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宋应星之所以获得这样赞誉是因为他的作品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这部作品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梦溪笔谈》
25.(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000多幅药物形态图,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疗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生动直观。据此可知,这两部科技名著( )
A.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哲学思想 B.都源自作者生活实践的经验
C.都不同程度借鉴了前人成果 D.都非常注重书籍的实用价值
26.(2021·河南永城·七年级期末)被译成多国文字,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27.(2021·河南睢县·七年级期末)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指的是
A.《缀术》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28.(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这本著作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附有120多幅插图,全面总结了明中叶以前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工艺,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三国演义》 D.《天工开物》
29.(2021·河南社旗·七年级期末)明代末年有一部重要的农业科技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它指的是( )
A.《本草纲目》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30.(2021·河南柘城·七年级期末)明代末年我国最重要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31.(2021·河南偃师·七年级期末)下列明代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
A.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D.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32.(2021·河南叶县·七年级期末)下列著作及其作者,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时珍——《农政全书》
B.宋应星——《天工开物》
C.徐光启——《窦娥冤》
D.曹雪芹——《本草纲目》
33.(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都是历史故事,下列古典小说中包含这些故事的是(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34.(2021·河南确山·七年级期末)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这一变化适应了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演变趋势
35.(2021·河南叶县·七年级期末)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36.(2021·河南滑县·七年级期末)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破性发展。下列对小说《水浒传》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
B.小说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C.它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D.它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37.(2021·河南淅川·七年级期末)在某历史名人故居旁有这样一副对联:有舍己为人侠骨义肠,却从鲁达、武松、李逵身上画出;具掀天揭地深谋远略,乃自晁盖、宋江、吴用胸中写来。这位历史名人是
A.吴承恩 B.施耐庵 C.曹雪芹 D.罗贯中
38.(2021·河南社旗·七年级期末)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不正确的是( )
A.“桃园结义”——《三国演义》 B.“大闹天宫”——《牡丹亭》
C.“宋江义释晁天王”——《水浒传》 D.“黛玉葬花”——《红楼梦》
39.(2021·河南伊川·七年级期末)习近平曾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并提议“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是( )
A.《窦娥冤》 B.《水浒传》 C.《牡丹亭》 D.《西游记》
二、综合题
40.(2021·河南社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忘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材料二:《明朝长城景观示意图》
材料三:清朝时,一位曾发誓来中国绝不下跪的外国使节,在看到太和殿时却一改初衷虔诚跪地,并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而是中国伟大的建筑。”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列举出“隋唐到宋元时期”的一项科技成就。并说明它对世界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2)请结合所学知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简要分析15世纪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有哪些?
(3)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明代长城的起止地点在哪里?请用一句话概括“明长城”的功能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明代北京城”的伟大之处有哪些?(至少两点)
41.(2021·河南息县·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灿烂辉煌。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成就”为主题整理了一份历史手抄报。
【栏目一】杰出的古代工程建筑
【栏目二】伟大的发明创造它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的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提供了条件。
【栏目三】光辉的科技巨著
(1)栏目一中的图一、图二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哪两项建筑工程?
(2)栏目二文字材料中“它”指的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发明?除此以外,另外三项发明也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充实栏目二的内容请你推荐其中一项发明,并说出理由。
(3)任选栏目三中的一位人物,写出图片中人物的代表著作。
(4)综合上述三个栏目及相关知识,你有何认识?
42.(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将史料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是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文献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材料二

图一:宋代定窑孩儿枕 图二:《资治通鉴》 图三:明长城八达岭段
材料三 歌舞《唐宫夜宴》中唐宫少女,不仅带来了大唐的霓裳羽衣,还带来了一大堆国宝元素:“妇好鸽尊”“贾湖骨笛”“莲鹤方壶”等国宝,一一被搬到春晚舞台上“走秀”。歌舞的走红也带火了河南博物院,春节后人们纷纷走进博物馆参观文物。同时,河南博物院的网站浏览量也屡创新高。
(1)根据材料一,将材料二中的史料进行分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图二所示史书的作者是谁。图三所示明长城有何史学研究价值?
(3)综上所述,请你写出两条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
43.(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主流的说法认为,明朝是修建长城的最后一个朝代,最终完善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材料二:长城也是农耕与游牧两大部类文明形态的分界线,起着护卫先进的农耕文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历史作用。长城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自然经济文化基础,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地理分布,乃至自然景观都有重大影响,是一条有形的自然经济文化界线。
(1)据材料一,写出明长城的起止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长城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3)请说出今天长城的意义?
44.(2021·河南睢县·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在我国古代,几乎历代中原王朝都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长城既是环境差异和农牧民族冲突的产物,也是中原王朝为填补天然屏障不足而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作为遏制游牧民族进攻的有效手段,长城的军事效应是显而易见的。长城防线不但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而且有效地保护着屯田、交通,为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中原王朝修筑长城的原因是什么?
(2)秦长城和明长城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
(3)秦长城和明长城分别是为抵御哪一游牧民族而修建的?
(4)从材料来看,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5)今天的长城的军事作用已经消失,但我们依然歌颂它。请你说说我们今天依然歌颂长城的原因是什么。
45.(2021·河南西华·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中共收药物1800多种,药方11000多个,绘有插 图1100幅,是世界闻名的药物学巨著。
材料二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 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材料三这部书将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在具体介绍各种物 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被译成日文、 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传到国外。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 百科全书”。
(1)材料一中提到的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它的编写对中华医学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它在中国古代农学史上具什么重要地位?
(3)材料三中的这部书是谁的著作?为什么它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6.(2021·河南宛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他是南朝著名的数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人。这个数值的求出,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材料三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同时根据自己一生行医用药中对药性的实际体验,写成了一部药物学巨著,这部巨著被译为日、英、德、法、拉丁、俄等文字,在世界医学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材料四
(1)材料一是研究哪一朝代商业活动和城市生活风貌的重要资料
(2)材料二中的这位数学家是谁 请说出材料三中李时珍编写的这部药物学巨著的名称。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天工开物》所反映出的时代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你你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认识。
47.(2021·河南汝南·七年级期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从未中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传承】
材料一我国指南针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明。(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将指南针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发明按照出现先后排序。(只写序号即可)
【文明的传播】
材料二有西方学者认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尤其是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
(2)列举宋代一项重大科技发明,并简要说明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文明的积淀】
材料三(旧药物著作)名称多杂……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不再追求科举功名,面对流民遍地的现实,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3)材料三中《本草纲目》的作者是谁?《天工开物》有什么荣誉称号?
(4)根据材料三概括《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撰写过程的共同特点。
48.(2021·河南伊川·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节选自[清]张廷玉等《明史 方技列传》
材料二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天工开物》
材料三《农政全书》六十卷……总括农家诸书,裒为一集。凡农本三卷,皆经史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谁的什么作品?材料一反映了这一科技作品的哪些特点?
(2)《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3)材料三中的《农政全书》有什么价值?
49.(2021·河南柘城·七年级期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盛唐)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那种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诗歌的主流。
——叶郎、费振刚、王天有主编《中国文化导读》
材料二
材料三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针。
——《萍洲可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的时代背景,被后世称为“诗仙”的诗人是谁?
(2)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传达了历史的信息。材料二中人物是谁?他发明的科技成就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成就何时传入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4)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已开始走下坡路,但仍出现了一些引领风骚的科技著作,其中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和“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的作品分别是什么?
50.(2021·河南中牟·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官僚,下至布衣,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三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心灵,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时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2)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列举宋朝的科技呈巅峰状态的史实两例。
(3)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一系列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其中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什么?作者是谁?根据材料三,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作为“王权”的集合体,根据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表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材料强调“中心”“王权”“身居九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体现出故宫的王权至上”的设计理念,反映了故宫是封建皇权的的象征和封建王朝权利中心点,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但材料未体现,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证明故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故宫的文化价值及实用价值,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D
【分析】
【详解】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的核心。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大街小巷、工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各种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如果为紫禁城展览设计一句推广词,最合适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皇家建筑群,选项D符合题意;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与紫禁城不符,A排除;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天工开物》,B排除;“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C排除。故选择D。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皇帝“家天下”制度的特点包括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制度和皇权特权制度。材料中通过记述皇帝等重大活动都在太和殿举行,且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体现出的实质问题是突出皇权至上,故C正确;题干是从建筑理念突出皇权至上的角度,而天人合一是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故A错误;建筑功能齐全,国家大一统的观念,均不符合建筑理念突出皇权至上的角度,故BD错误。故选C。
【点睛】
此题的角度是建筑理念突出皇权至上。
4.C
【详解】
依据“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皇权独尊’的空间布局”,可知北京城的布局体现出皇权独尊的理念,由此可见这一建筑群呈现出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特点,C正确;依据题干“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纵贯南北,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可知没有体现出北京城布局以南为尊位,A排除;题干凸显的是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受政治制度的影响,没有体现受地域特点或风俗习惯的影响,BD排除。故选C。
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因此A项错误,符合题意;北京城的中心建筑是紫禁城,B选项排除;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笔直的说法正确,排除C项;北京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的说法正确,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
紫禁城一般指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C符合题意;赵州桥建于隋朝,兵马俑塑于秦朝,排除AB;我国主要是秦朝和明朝修筑长城,它是北方防御工事,排除D。故选C。
7.D
【详解】
根据材料,北京城的空间布局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这与我国古代皇权至上的观念契合,这说明政治观念中的特点在建筑上也得到了反映,故D项正确;北京城宫城以南为尊位选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故宫是否以南为尊,故A项排除;鼓楼、钟楼是核心建筑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故宫核心建筑的内容,故B项排除;地域特点影响建筑风格选项,材料只提到了北京的紫禁城,没有提到其它地域,因此无法得出地域影响建筑风格的结论,故C项排除。
8.B
【详解】
根据题干“紫禁城,也称故宫,是我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廷建筑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紫禁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指挥,①符合题意;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②符合题意;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③符合题意;封建社会是等级社会,蕴含了平等的思想理念不正确,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9.B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结合所学可知,明长城修筑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建立之后,在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等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汉族与游牧民族通过互市贸易促进了长城内外农、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长城成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B正确;根据题干“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与“由防御功能变为互市贸易功能”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划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界线、打破了汉民族传统的民族观念的内容,排除CD。故选B。
10.C
【详解】
根据所学,元朝灭亡之后,明朝为了防止北方蒙古族南下,修筑长城,加以防御,C项正确;A是汉代,排除A;倭寇在东南沿海,排除B;女真族在东北,排除D。
1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杭大运河完成于隋朝,C符合题意;都江堰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A排除;八达岭长城完成于明朝时期,B排除;故宫始建于明朝,于隋朝时间相距较远,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本题选C。
1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朝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D项正确;明长城的起止点为东起鸭绿江,而不是山海关,A项错误;东起辽东,西至临洮是秦长城的起止点,B项错误;明长城的起止点为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西至临洮是秦朝长城,C项错误。
1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 西至嘉峪关,故D正确;A项是秦长城的起止点,故排除A项;BC说法错误,故排除BC项。故选D。
14.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修建于明朝。明朝初年,为防御蒙古袭扰,明朝政府重新修建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万余里,故选D;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
15.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A项正确;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排除B项;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使四川地区成为天府之国,排除C项;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5代封建王朝辽的陪都及金、元、明、清、民国的都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C项正确;秦汉都在明朝之前,排除AB项;清代没有再大规模修筑长城,今天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明代修筑,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可知与明朝长城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明长城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选项D正确;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排除C项。故选D。
18.C
【详解】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朝修建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明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C项正确;战国时期,为了抵御匈奴,秦赵燕三国都修有长城,后来秦朝建立后,为了继续抵御匈奴,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万里长城,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排除AB项;清朝并没有修建长城,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
根据“嘉峪关、鸭绿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到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气势宏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20.D
【详解】
根据“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可知,《农政全书》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D正确。《农政全书》是农业著作,并没有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A错误;材料突出的是救灾防灾理念,并没有涉及到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内容,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吸纳西方科技成果。C错误。综上故选D。
21.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本草纲目》是明朝时期的药物学巨著,《天工天物》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所以这三部书都是古代科技经验总结,故选D;ABC三项太过片面,排除。
22.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主要研究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状况”“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D正确;《农政全书》是介绍农业科学的著作;《本草纲目》是医药学著作;《缀术》是数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综上故选D。
2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插图最有可能出自《天工开物》B正确;《齐民要术》是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排除A;《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排除C;《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排除D。故选B。
2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编写,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排除A项;《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排除C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
依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000多幅药物形态图,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还绘有120多幅插图”可知两部科技著作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以图片的方式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相关内容,便于人们更好的理解,由此可见两部科技著作都非常注重书籍的实用价值,D正确;题干反映了两部科技著作的相同点,没有体现作者不同的哲学思想,A排除;题干也没有体现两部科技著作创作的来源或与前人成果的关系,BC排除。故选D。
26.D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农学方面的,排除A项;《资治通鉴》是历史方面的著作,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药学巨著,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7.C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缀术》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算经,汇集了祖冲之和祖暅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排除A项;《齐民要术》 属于古代农书,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一本涉及农学理论的书籍,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选项D符合题意;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A排除;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B排除;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C排除。故选D。
29.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所著,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技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D项正确;《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排除A项;《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一部工艺百科全书,排除C项。故选D项。
30.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B项正确;《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医药学著作,排除C项;《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作,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
31.A
【详解】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374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11000多个,并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据题干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明代著作都是古代科技经验总结,A符合题意;《本草纲目》是药学巨著,BD排除;《农政全书》是农学方面的,C排除。故选择A。
32.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的作品,故选B;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曹雪芹的代表作是《红楼梦》,排除ACD。
【点睛】
3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包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历史故事的古典小说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A正确;《西游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排除B;《水浒传》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排除C;《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排除D。故选A。
34.B
【详解】
随着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了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故B正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形式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不是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信息,故C错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在西汉已经确立,材料无法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演变趋势,故D错误。故选B。
35.B
【详解】
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形式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向普通大众普及,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B正确,A排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体表现是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与题干无关,C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文学形式的发展演变,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并没有直接关系,D排除。故选B。
36.B
【详解】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以官通民反为主题揭示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B符合题意;《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A排除;《西游记》它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C排除;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D排除。故选择B。
37.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鲁达、武松、李逵”“晁盖、宋江、吴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小说《水浒传》里面的人物。《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B正确;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排除A;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排除C;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排除D。故选B。
38.B
【详解】
根据所学,“大闹天宫”对应的是《西游记》,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项都符合各自小说的情节,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9.C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汤显祖是明代负有盛名的戏剧家,其戏剧代表作是《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排除;B项是施耐庵的著作,排除;D项是吴承恩的著作,排除。故选C。
40.(1)成就:【示例一】:活字印刷术。影响: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等(火药、指南针也可)。
【示例二】:指南针。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交流和进步等。
【示例三】:火药和火器。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促进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等。
(2)原因:①15世纪已经到了明朝中期,明朝时期科举制度演变成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应试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缺乏创新意识;②清朝的文字狱更是打击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严重阻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总体上来说,明清时期的人才培养没有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节奏。
(3)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功能: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等。
(4)伟大之处:①以宫殿为重点,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几部分组成,包括各种设施和其他建筑群,例如:坛庙、宫苑、城楼、桥梁、街巷、工商场所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②所有建筑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分布,完整而和谐;③每组建筑亭台楼榭,勾心斗角,样式精美,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隋唐到宋元时期”的一项科技成就有: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等;北宋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交流和进步等;隋唐时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得到广泛应用,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促进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等。
(2)结合所学知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简要分析15世纪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这一时期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统治者大搞文化专制政策,如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培养皇帝的奴仆;清朝大兴文字狱,故意挑剔知识分子文字的过错,造成社会恐怖,进一步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明代为了抵御蒙古南下,修建了长城,因此其功能主要是军事防御。
(4)根据材料三“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北京城”的伟大之处有:以宫殿为重点,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几部分组成,包括各种设施和其他建筑群,例如:坛庙、宫苑、城楼、桥梁、街巷、工商场所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根据材料三“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北京城”的伟大之处有:所有建筑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分布,完整而和谐等。
41.(1)明朝北京城、明长城。
(2)指南针(罗盘针)。示例:造纸术(或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火药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重要条件;等等。(任意一项均可)
(3)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李时珍——《本草纲目》。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杰出的科技成就;科技成就和科技巨著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等等。
【详解】
(1)依据栏目一中的图片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为明朝北京城,它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依据栏目一中的图片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为明长城。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2)根据栏目二中的文字材料,“伟大的发明创造它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的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提供了条件。”及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除此以外,另外三项发明也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造纸术(或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火药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重要条件等等。
(3)据栏目三“光辉的科技巨著”及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的著作是《农政全书》,这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杰出的科技成就;科技成就和科技巨著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等等。
42.(1)实物史料:图一和图三。文献史料:图二。
(2)司马光。明长城是研究古代军事工程的重要史料。
(3)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参观博物馆;查阅史书资料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史料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是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文献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由材料二“图一是宋代定窑孩儿枕, 图二是《资治通鉴》,图三是明长城八达岭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是图一和图三;文献史料是图二。
(2)根据材料二,由图二,可知是《资治通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因此图二所示史书的作者是司马光。图三所示明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其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因此明长城是研究古代军事工程的重要史料。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可以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参观博物馆;查阅史书资料等。
43.(1)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长城是军事防御体系,确保了北部边塞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和安宁,又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3)熔铸成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分析】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长城的起止点是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
根据材料二“长城也是农耕与游牧两大部类文明形态的分界线,起着护卫先进的农耕文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历史作用。”可知,长城是军事防御体系,确保了北部边塞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和安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又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3)
关于今天长城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熔铸成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点睛】
44.(1)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和侵扰。
(2)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裕关。
(3)秦长城:抵御匈奴。明长城:抵御蒙古民族。
(4)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5)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
(1)
根据材料可知,“也是中原王朝为填补天然屏障不足而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作为遏制游牧民族进攻的有效手段,长城的军事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说明中原王朝修筑长城的原因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2)
根据所学可知,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裕关。
(3)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以防御匈奴。明朝时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所以,秦长城和明长城分别是为抵御匈奴和蒙古族的入侵。
(4)
根据材料可知,“长城防线不但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而且有效地保护着屯田、交通,为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说明长城作用是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为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5)
根据所学可知,长城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设施完善、工程质量优异,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象征。
45.(1)《本草纲目》 ,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2)徐光启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它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3)宋应星 ,因为书中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一描述都应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根据“书中共收药物1800多种,药方11000多个,绘有插 图1100幅”可知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二描述的应该是《农政全书》,它的作者是徐光启 。根据“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 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可知这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它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天工开物》,它的作者是宋应星 。根据“这部书将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在具体介绍各种物 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可知因为书中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所以它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6.(1)北宋。
(2)祖冲之。《本草纲目》。
(3)明清之际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或萌芽产生)(列举一条即可)。
(4)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是坚定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围绕题意,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详解】
(1)分析材料可知,《清明上河图》是研究宋代商业活动和城市生活凤貌的重要资料。
(2)由材料二“他是南朝著名的数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人。这个数值的求出,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可知,这位数学家是祖冲之。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著有《本草纲目》。全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3)明朝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体现了作者重农工、重实学的思想。反映了明清之际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是坚定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
47.(1)②①③
(2)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或指南针:传到欧洲之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或火 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3)李时珍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共同特点:关注现实问题、大量收集材料、创作过程艰苦等。
【详解】
(1)据所学可知,①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②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指南针是北宋时期出现并应用于航海,故先后顺序是②①③。
(2)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店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或指南针:传到欧洲之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或火 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3)作者:据所学可知,《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称号: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共同特点:据所学可从关注现实问题、大量收集材料、创作过程艰苦等方面回答。
48.(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特点: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图文并茂。
(2)宋应星;
(3)《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材料“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可知,《本草纲目》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图文并茂。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依据材料三“《农政全书》六十卷……总括农家诸书,裒为一集。凡农本三卷,皆经史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可知,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49.(1)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李白。
(2)毕昇活字印刷术
(3)南宋;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4)《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分析】
(1)
根据材料一“盛唐)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黄金时期”的信息可知,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的时代背景是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李白被后世称为“诗仙”。
(2)
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
依据材料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针”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4)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著作,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天工开物》是明朝时期宋应星的著作,被称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50.(1)诗人和作品数量多;诗人身份广泛(遍及各个阶层);与生活关系密切。
(2)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3)《天工开物》宋应星原因:八股取士制度的严重束缚;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同社会生产相结合。(任答一点)
(1)
根据材料“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官僚,下至布衣,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生活关系密切”,概括可知,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有:诗人和作品数量多;诗人身份广泛(遍及各个阶层);与生活关系密切。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科技呈巅峰状态的史实有: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作《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根据材料三“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心灵”“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概括可知,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有:八股取士制度的严重束缚;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同社会生产相结合。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