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0 21:3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洛宁·七年级期末)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整顿吏治 B.制定法律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2.(2021·河南唐河·七年级期末)隋朝在短时间内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实现统一,但又迅速覆亡,成为古今争论不休的话题。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末的农民起义 B.隋朝的残暴统治
C.大兴土木工程 D.开凿大运河
3.(2021·河南偃师·七年级期末)如图反映的隋唐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4.(2021·河南西峡·七年级期末)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这表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严重 B.人民负担沉重
C.外戚、宦官专权 D.土地兼并严重
5.(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下列政策体现出唐太宗这一观点的是
A.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B.开疆辟土,攻灭突厥
C.和亲吐蕃,民族友善 D.虚心纳谏,任用贤臣
6.(2021·河南唐河·七年级期末)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A.认识到舟与水是因果关系 B.认识总结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D.看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7.(2021·河南西峡·七年级期末)“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唐太宗经常
A.戒奢从简 B.轻徭薄赋 C.虚心纳谏 D.自我反思
8.(2021·河南中牟·七年级期末)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A.《贞观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9.(2021·河南新野·七年级期末)贞观八年,一个名叫皇甫德参的中牟县丞上书朝廷,历数皇帝的三大错误,太宗勃然大怒。魏徵说,自古以来,上书都是言过其实的,因为非如此不能引起君主的注意。唐太宗也马上明白过来,他说,朕如果治这个人的罪,以后谁还再敢说话?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是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唐太宗虚心纳谏 C.开明的民族和对外政策 D.唐太宗勤于政事
10.(2021·河南永城·七年级期末)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1.(2021·河南叶县·七年级期末)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吱腹,腹饱而毙。”为此,唐太宗在治国方略中,实行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减省刑罚减轻人民负担
C.完善了科举制度
D.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12.(2021·河南邓州·七年级期末)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武则天开创科举制度
B.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C.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13.(2021·河南西平·七年级期末)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主要体现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
A.依法治国 B.因循守旧 C.以民为本 D.以文治国
14.(2021·河南滑县·七年级期末)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材料体现出唐太宗( )
A.积极吸取前朝速亡的教训 B.认识到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D.善于谋略,敢于决断三林林
15.(2021·河南罗山·七年级期末)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16.(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玄宗继位初期,抑制土地兼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行赈灾免赋。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A.唯才是举 B.以民为本 C.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
17.(2021·河南舞钢·七年级期末)唐太宗是一位贤明的君王,面对魏征这样经常不给他面子的人,他依然能容忍。下面几个原 因中,他最可能出于的考虑是
A.隋朝短暂而亡,要稳住江山就要听从意见
B.魏征不好惹,否则会经常让自己难堪
C.作为皇帝,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益
D.作为皇帝,没必要和魏征这样的人计较
18.(2021·河南西华·七年级期末)他在位期间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曾说:“吾为官择人,唯才是 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他”是( )
A.隋炀帝 B.唐高祖 C.唐太宗 D.唐玄宗
19.(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上述材料说明唐太宗秉持的治国理念是
A.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力量 B.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官吏选拔, 唯才是举 D.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20.(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与“国之命在人心”思想一致的古代思想是
A.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1.(2021·河南社旗·七年级期末)唐太宗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此,他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在他统治期间形成了政治比较清明的局面。史称( )
A.开皇之治 B.武周之治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22.(2021·河南通许·七年级期末)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睿宗
23.(2021·河南沈丘·七年级期末)李宏宇同学观看某部电视剧后写了这样的感慨:“往事悠悠,遮不住一个女人曲折坎坷的感情经历;岁月漫漫,诉不尽一位女皇经天纬地的人生业绩。”下面不属于这部电视剧主人公政绩的是( )
A.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 B.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C.创立殿试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D.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
24.(2021·河南舞钢·七年级期末)武则天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她以一袭红袍只身跨进中国古代封建男权统治的核心,其心不 可谓不大,其志不可谓不坚,其谋不可谓不深。下列关于武则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C.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视发展生产
D.她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到鼎盛时期
25.(2021·河南淅川·七年级期末)20世纪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在评价唐代一位皇帝时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赋役宽平,刑罚清省。”这位皇帝是
A.唐高宗 B.唐中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26.(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唐玄宗时期,开办了官方最早称为“书院”的机构,为保存和传播文化典籍、开展学术研究,以及向国家举荐和选拔经世致用之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院的建立侧面反映出唐政府( )
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政局稳定、私学盛行
C.商业繁荣、文化发达 D.经济繁荣、注重文教
27.(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描写的繁荣景象出现在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玄宗时期 D.女皇武则天时期
28.(2021·河南沈丘·七年级期末)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作为文学形式的唐诗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29.(2021·河南方城·七年级期末)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描绘出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商贾云集、胡汉交融、宗教宽松、歌舞升平的景象,剧中的水盆羊肉、火晶柿子、花钿妆容纷纷“出圈”,此剧反映的治世局面被后世誉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0.(2021·河南洛宁·七年级期末)通过学习隋唐史,你认为以下哪一选项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
A.文明初露曙光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31.(2021·河南沈丘·七年级期末)贞观之治、开皇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①得人而用,政治清明②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③勤于朝政,励精图治④裁汰僧尼禁建新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2.(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整顿吏治,大力发展生产,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富强的盛世局面。这里的“盛世局面”是指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3.(2021·河南新蔡·七年级期末)“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它出现在( )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二、综合题
34.(2021·河南罗山·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时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的时代。
(1)材料中所说的“中国又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统一王朝的都城是哪里?
(2)材料中“长时间的分裂局面”指的是什么历史时期 “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什么历史时期 请写出这一时期是被称作的盛世时代一例。
(3)你认为一个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35.(2021·河南长垣·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二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三 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材料一中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变化的原因。
(2)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郭沫若如此评价武则天的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可知材料体现官员的选拔和官员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制衡官员权力所采取的是实行三省六部制;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这是将官员的权力分割,达到弱化其权力加强皇权的目的。选项C符合题意;整顿吏治是指整顿地方官员的作风和治绩,A排除;制定法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排除;科举制属于官员的选拔方式,D排除。故选C。
2.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因此,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残暴统治,B正确;隋末的农民起义、开凿大运河、大兴土木工程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迅速灭亡的原因,排除ACD;故选B。
3.D
【详解】
图片反映的隋唐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沿用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D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A排除;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B排除;秦朝时期建立三公九卿制,C排除。故选择D。
4.B
【详解】
根据材料“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分析可知反映的是隋朝的灭亡是由沉重的徭役和兵役导致人民负担加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自然灾害严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徭役、兵役致使人民负担加重,与外戚、宦官专权无关,排除C项;题目中没有提及土地兼并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爱惜人民,以农为本,不夺农时的治国方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故选A项;题干没有涉及BCD项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
概括材料可知,“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唐太宗看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从而爱惜民力,轻徭薄赋。D正确;水舟是比作人民与君主,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隋朝,B错误;唐太宗是封建地主阶级,不代表人民利益,C错误。综上故选D。
7.C
【详解】
由材料:“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可知,意思是要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才能知道自己的过错与不足,故C符合题意;戒奢从简,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轻徭薄赋与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自我反思与题意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A
【详解】
依据题干“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唐太宗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唐太宗当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
9.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自古以来,上书都是言过其实的,因为非如此不能引起君主的注意”“朕如果治这个人的罪,以后谁还再敢说话”可知,唐太宗开言路,虚心纳谏,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故B正确;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开明的民族和对外政策、勤于政事,故ACD错误。综上故选B。
10.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题干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大意为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据此分析可知“唐宗”指的是唐太宗,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一时的隋朝·唐太宗
11.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吱腹,腹饱而毙”,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就是为君者,要关心百姓,减省刑罚减轻人民负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A
【分析】
【详解】
依据题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叙述错误但符合题意;BCD项叙述正确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应选A。
13.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此内容体现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以民为本;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依法治国、因循守旧、以文治国,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4.A
【详解】
根据“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积极吸取前朝速亡的教训,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15.C
【分析】
【详解】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谏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他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如: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人称“房谋杜断”。还有最著名的敢于直言进谏大臣魏征。魏征是历史有名的谏臣,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因此只有选项符C合题意,故选C。
16.B
【详解】
依据题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玄宗继位初期,抑制土地兼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行赈灾免赋”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B正确;唯才是举是指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虚心纳谏是指虚心接受大臣的进言,整顿吏治是指整顿官员的工作作风和治绩,题干没有体现,ACD排除。故选B。
17.A
【详解】
依据“唐太宗是一位贤明的君王,面对魏征这样经常不给他面子的人,他依然能容忍。”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虚心纳谏,善于用人。唐太宗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吸取了隋亡的教训,隋朝短暂而亡,要稳住江山,就要虚心纳谏,故选A项;最主要的原因是从始皇帝个人角度考虑,而不是魏征不好惹,故排除B项;作为皇帝,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益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排除C项;没必要和魏征这样的人计较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18.C
【详解】
根据“在位期间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符合这一描述的应该是唐太宗,C项正确;知人善任,启用人才最为突出的是唐太宗,隋炀帝是隋末暴君,唐高祖和唐玄宗也和这一描述的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
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唐太宗以民为本,“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意思是如果损害百姓来满足私欲,犹如割肉自食,饱腹后就会身死,体现唐太宗重视人民的力量,选项A正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官吏选拔, 唯才是举”、“戒奢从简,轻徭薄赋”均不符合题意,选项BCD排除。
20.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为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这与题干“国之命在人心”意思一致。故D项正确;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思想。故B项错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都不会失败。这是孙子的兵家思想,故C项错误。故选D。
21.D
【详解】
根据所学,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D项正确;A项是隋朝的,排除A项;武周之治,是武则天在位期间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排除C项。故选D项。
22.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故选B;唐高祖、唐玄宗和唐睿宗都不是女皇帝,与题意不符,排除ACD。
23.B
【详解】
根据题干“一位女皇”可知,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武则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B项不属于武则天的政绩,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有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创立殿试制度,扩大统治基础,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因此,ACD项属于武则天的政绩,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皇帝是唐玄宗,故选D项;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视发展生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
25.D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以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6.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知,书院的建立侧面反映出唐政府经济繁荣、注重文教,D项正确;书院建立与社会局势无关,排除A项;书院不属于私学,排除B项;书院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详解】
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是“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称“开元盛世”,因此材料内容描写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C项正确;材料所述“开元”是唐玄宗时期的年号,与唐高祖无关,A项错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是贞观之治,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开元是唐玄宗时期的年号,因此材料内容所述繁荣景象出现与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与武则天无关,D项错误。
2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局面,故C符合题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与科举制有关,排除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属于送别诗,排除B;“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反映的是唐朝歌舞艺术,排除D。故选C。
29.D
【详解】
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故D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治世,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排除A;光武中兴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开创的治世,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创的治世,排除BC。故选D。
3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历史的基本特征是繁荣与开放,因为繁荣的表现是出现了历史上盛世局面,如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放的表现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实行开放的政策,吸引外商来中国贸易,还吸引许多国家派使节来中国。故C符合题意;而选项A夏朝是中华文明初露曙光的朝代,故A不符合题意;选项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故B不符合题意;选项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基本特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盛世的出现都得益于统治者政治清明,善于用人,①正确;经济上盛世的出现,统治者都采取措施重视农业发展,②正确;三个盛世的出现,统治者都励精图治,身体力行,勤于朝政,③正确;隋唐时期,佛教盛行,裁汰僧尼、禁建新寺说法错误,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
32.C
【详解】
根据“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整顿吏治,大力发展生产,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富强的盛世局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玄宗,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C符合题意;唐太宗时期开创贞观之治,A排除;武则天时期开创贞观遗风,B排除;清朝时期出现康乾盛世,D排除。故选择C。
33.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所学可知,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故C符合题意;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唐玄宗后期出现安史之乱,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34.(1)标志: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都城:长安。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答任一点)
(3)国家统一。
【详解】
(1)根据材料“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时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所说的“中国又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统一王朝的都城在长安。
(2)根据材料“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时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长时间的分裂局面”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答任一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个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国家统一。
35.(1)变化:上升(或增加);原因:经济发展。
(2)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
(3)理由: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在位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详解】
(1)变化:通过对比材料一中“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等信息可知,人口呈上升(或增加)趋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
(2)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唐玄宗“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等信息可知,善于用人;根据材料二中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发展经济,改革税制”等信息可知,重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中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唐玄宗“注重文教,编修经典”等信息可知,完善科举制。
(3)理由:根据材料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可知,郭沫若对武则天评价很高。结合所学知识,从武则天延续贞观以来的政策和措施,重视生产;在位期间,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