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河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0 21:3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分解宰相权力 B.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分散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2.(2021·河南永城·七年级期末)宋太祖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哲宗时大臣刘挚说:“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该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安史之乱的结果
B.澶渊之盟的影响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南宋偏安的屈辱
3.(2021·河南长垣·七年级期末)观察下面两幅地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北宋( )
A.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B.解决了地方与中央外重内轻的问题
C.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
D.达到了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顶峰
4.(2021·河南叶县·七年级期末)“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材料体现了宋朝政策的显著特点是
A.文化专制 B.重文轻武 C.发展文教 D.分割相权
5.(2021·河南镇平·七年级期末)针对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状况,赵普向宋太祖建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采纳其建议,采取了系列措施,其目的是
A.发动陈桥兵变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放宋夏贸易 D.着手与金和议
6.(2021·河南潢川·七年级期末)“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据材料判断通判的作用是
A.削弱宰相权力 B.分解知州权力 C.控制地方财政 D.掌控地方军权
7.(2021·河南滑县·七年级期末)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材料表述了王安石变法的
A.背景 B.措施 C.目的 D.结果
8.(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歌曲《王者莫问归》中唱到:“黄袍轻扬,扬起天子端方,顷刻间杯酒销兵芒……”歌曲所歌颂的“王者”是
A.隋文帝 B.唐高祖 C.宋太祖 D.元世祖
9.(2021·河南汝南·七年级期末)宋代有诗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反映出宋代
A.重农抑商
B.积贫积弱
C.重文轻武
D.商业繁荣
10.(2021·河南睢县·七年级期末)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11.(2021·河南太康·七年级期末)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等级森严 D.重文轻武
12.(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统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下列不属于材料所述“变法”在经济上的措施的是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募役法
13.(2021·河南长垣·七年级期末)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
A.轻视武备 B.冗兵冗费 C.重文轻武 D.积贫积弱
14.(2021·河南方城·七年级期末)清朝乾隆皇帝在评价一位古代帝王时说:“退藩镇之兵,只在杯酒片言之间,君臣之分,情义兼隆。”乾隆皇帝评价的这位帝王是
A.唐太宗李世民 B.宋太祖赵匡胤 C.宋高宗赵构 D.元世祖忽必烈
15.(2021·河南潢川·七年级期末)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反映了
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16.(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宋代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分裂割据 B.巩固宋朝统治
C.防止宦官专权 D.提升文官地位
17.(2021·河南鹿邑·七年级期末)北宋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教育领域,下列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①方田均税法 ②募役法 ③保甲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2021·河南西平·七年级期末)唐代有谚语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则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宋朝
A.文武并重 B.重武轻文 C.重文轻武 D.武将专权
19.(2021·河南·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宋初,宰相与枢密院并称两府,而宰相遂不再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材料在本质上表明了( )
A.宰相权力空前强化 B.皇权得到不断加强
C.重文轻武政策落实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20.(2021·河南济源·七年级期末)“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这副对联中涉及到的史实有
A.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B.陈桥兵变澶渊之盟
C.澶渊之盟杯酒释兵权 D.陈桥兵变宋金和议
21.(2021·河南鹿邑·七年级期末)小刘喜欢旅游,尤其喜欢寻访历史古迹。假期他计划前去寻访陈桥兵变的古迹,他应去下列的哪个景点( )
A.扬州隋炀帝陵 B.唐太宗昭陵
C.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D.宋太祖黄袍加身处
22.(2021·河南通许·七年级期末)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的人物是
A.赵匡胤 B.杨坚 C.李渊 D.朱元璋
23.(2021·河南宛城·七年级期末)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24.(2021·河南西峡·七年级期末)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中,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如《百家姓》中将“赵”姓排在第一。据此判断,此书最有可能成书于
A.宋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25.(2021·河南西峡·七年级期末)宋太祖实行下列措施中与“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对应的是
A.削弱相权 B.定期换防
C.设置通判 D.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6.(2021·河南罗山·七年级期末)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下列哪一项与此无关
A.杯酒释兵权
B.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限制
C.重科举,提高进士地位
D.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27.(2021·河南商城·七年级期末)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内容的是
A.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D.保甲法、方田均税法
28.(2021·河南息县·七年级期末)有人用“弱宋”二字形容这个统治中国300多年之久的朝代―宋朝。称宋朝为“弱宋”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设置转运使
29.(2021·河南新蔡·七年级期末)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直接原因是( )
A.借鉴安史之乱的教训 B.目睹了农民起义的强大
C.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D.采纳谋士的建议
30.(2021·河南舞钢·七年级期末)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只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这反映了
A.五代十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B.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C.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D.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31.(2021·河南新野·七年级期末)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C.逃避募役法的义务 D.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32.(2021·河南偃师·七年级期末)“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中华民族开始了又一轮文明的复兴。“黄袍加身”后建立的朝代是( )
A.北宋 B.隋朝 C.唐朝 D.西汉
33.(2021·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北宋神童汪洙在其诗中写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反映了北宋的治国策略是(  )
A.民贵君轻 B.重文轻武 C.中央集权 D.重农抑商
34.(2021·河南潢川·七年级期末)七年级历史爱好小组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杯酒一盏释兵权,财政大权手中夺
35.(2021·河南中牟·七年级期末)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36.(2021·河南中牟·七年级期末)弄清历史评价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宋朝统治者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 B.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重文轻武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D.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二、综合题
37.(2021·河南鹿邑·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代谚语
材料三:文官得到重用……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索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1)依据材料一《宋史》写出宋太祖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的谚语反映了宋朝实行的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行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表述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38.(2021·河南浉河·七年级期末)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 ,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
材料三宋朝读书风气很浓,人们希望用勤苦来获得学问,再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
——萧子文《简读宋朝史》
(1)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什么 其确立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唐朝是怎样完善科举制度的。
(3)材料三中为方便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力之门" ,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该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什么样的国策
(4)综上所述,谈谈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同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借以分知州的权力。分解宰相权力的是在宰相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是在地方设置转运使。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措施是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与分权无关。故选C。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来的宋太宗继位后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形成重文轻武的政策,C符合题意吧,AB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第一幅图是五代十国形势图,第二幅图是北宋形势图。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们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A正确;材料两幅图片没有涉及地方与中央的轻重问题,排除B;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实现全国大统一,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有辽等少数民族政权,排除C;两幅图片反映了从五代十国到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得不出北宋达到了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的结论,排除D。故选A。
4.B
【详解】
依据题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的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该朝代重用文人,“转运使”是宋朝时期的地方官员的设置,宋朝时期,吸收唐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5.B
【详解】
根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时期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B符合题意;发动陈桥兵变是在材料反映的内容出现之前,A排除;CD项与材料反映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无关,排除。故选择B。
6.B
【详解】
题干的“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表明统判与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共同裁决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由此可以判断通判的作用是分解知州权力。故B符合题意;削弱宰相权力属于中央方面的措施,通判属于地方官,故A不符合题意;控制地方财政的是转运使,故C不符合题意;通判的作用是分解知州权力,与掌控地方军权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需要抓住关键词“通判”,正确解读题干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归纳出通判的作用是分解知州权力。
7.A
【详解】
根据材料“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当时北宋的状况,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A。
8.C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黄袍轻扬、杯酒销兵芒”可知,这反映的典故有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这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所以歌曲所歌颂的“王者”是宋太祖,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9.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牵制,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积贫积弱、商业繁荣,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B
【详解】
根据“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逐渐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同时也使宋代的军事实力较弱,B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ACD项与材料中所强调的内容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D
【分析】
【详解】
根据“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可知,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重文轻武。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武将受到过于限制,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故选D;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甲法属于强兵的范畴,不属于经济领域上的变革,A符合题意;BCD均属于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上的表现,排除。故选A。
13.C
【详解】
依据材料“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可知,这体现了北宋录取文士名额比武士多,重视文臣,轻视武将,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故C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轻视武将,没有体现轻视武备,故A不符合题意;冗兵冗费是指北宋军队数量和财政开支过多,故B不符合题意;积贫积弱是指北宋财政和军事实力虚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B
【详解】
由“退藩镇之兵,只在杯酒片言之间,君臣之分,情义兼隆。”判断是赵匡胤。结合所学,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办法,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可知,这位帝王是赵匡胤,B符合题意;ACD项皇帝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B。
15.A
【详解】
根据材料“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可知,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获得的荣誉,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政策导致的结果,即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A项正确;题干通过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表现出重文轻武的观念,而不是文武并重,并且这也不能使边患危机消除,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人们重文轻武的观念,没有强调科举制对民间教育的促进作用,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人们重文轻武的观念,没有体现武将专权的情况,并且武将专权表现突出的是唐朝的藩镇故居,D项错误。
16.B
【分析】
【详解】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目的是有利于巩固宋朝统治,故选B;AD是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
17.C
【详解】
北宋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①②④符合题意;保甲法是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排除③。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18.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武将的地位比较低,后世的赵氏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综观宋朝历史,“崇文抑武”是一种极其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提倡和贯彻者,非一朝一帝,也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宋王朝所采用的具有纲领性的治国思想与方略,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B
【详解】
依据“宋初,宰相与枢密院并称两府,而宰相遂不再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可知反映了宋代设置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财政权,这是为了削弱宰相权权力而加强皇权,因此本质上表明了皇权得到不断加强,B正确,A排除;题干不是反映宋朝提高文官的地位,抑制武将,而是反映宋朝削弱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C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没有体现民族关系,D排除。故选B。
20.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陈桥驿站披旗冕……杯酒之间销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以黄袍加身,夺取前朝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为了“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杯酒释兵权,借此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因此这副对联中涉及到的史实有“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A项正确;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签订盟约,排除BC项;宋金和议,是南宋与金的议和,排除D项。故选A。
21.D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960年,宋太祖在陈桥黄袍加身称帝,建立北宋,D项正确;扬州隋炀帝陵,这是隋朝帝王遗迹,唐太宗昭陵、乾陵武则天无字碑这是唐朝帝王遗迹,排除ABC三项。选D项。
2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隋朝开国皇帝,排除;C项是唐朝开国皇帝,排除;D项是明朝开国皇帝,排除。故选A。
2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这是针对北宋“积贫”的局面而采取的,以此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但无法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青苗法即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限制高利贷盘剥,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只有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减轻农民负担的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24.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故最有可能成书于宋代,A项正确;索超的建立者是杨坚,排除B项;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排除C项;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排除D项。故选A项。
25.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宴请统兵大将,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选D项;削弱相权、定期换防和设置通判都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6.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北宋建立之初,在地方上,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知州,但又设通判监督知州,以此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限制”的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的权力,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宋朝因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非常重视科举,提高进士地位,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宋朝以文人治国,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7.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免役法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方田均税法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故B项正确;农田水利法与农业相关,没有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A排除;保甲法是加强对地方和人民的管理,CD排除。故选择B。
2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文臣控制军队,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轻武变革,虽然有效地防止了武将拥兵自重,但也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军队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所以称宋朝为“弱宋”的主要原因是重文轻武政策,A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期的政策,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提出的政策,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目的是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不是称宋朝为“弱宋”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9.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故C符合题意;唐玄宗以后的唐朝统治者借鉴安史之乱的教训,想消弱藩镇,故A不符合题意;唐太宗目睹了农民起义的强大,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故B不符合题意;采纳谋士的建议是为了巩固政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0.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只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仍是君臣隶属关系。这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故D项正确;五代十国时期根据分裂动荡,未完成统一,排除A项;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是藩镇割据的继续,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是南方发展的原因,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排除C项。
3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保甲法规定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而题干中的家庭成年男子分家而过,正是为了减少家中的男丁数,逃避保甲法的义务。故D符合题意;农田水利法是北宋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也是王安石新法之一。农田水利法与题干做法无关,排除A;方田均税法的施行消除了隐田逃税现象,丈量出大量隐瞒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方田均税法与题干做法无关,排除B;募役法规定: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法与题干做法无关,排除C。故选D。
32.A
【详解】
诗句“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描述的是赵匡胤建立北宋的史实。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33.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可知意思是年纪小的时候要多读书,写出好的文章可以立足于社会,你看满朝的文武百官,都是通过读书才做官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材料反映了北宋的治国策略是重文轻武。选项B符合题意;民贵君轻,是指“民本”思想,A排除;中央集权、重农抑商,与题干内容不符,CD排除。故选B。
34.D
【详解】
根据对联“杯酒一盏释兵权,财政大权手中夺”可知反映了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并且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D正确;“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中“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反映的是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排除A;“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对联中的“武周”“无字之碑”可以确定是描写武则天的,排除B;“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但是后期追求享乐,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排除C。故选D。
3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核实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征税的措施是方田均税法,此项改革措施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C项正确;均输法是对东南漕粮供应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市易法是中国宋代政府设置的专门机构,是直接收售物资,参与交易,以平抑市场物价的一种政策措施,排除B项;宋代的青苗法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还兼有抑制民间高利贷、保护和赈济民户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6.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是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属于历史评价,C项正确;“宋朝统治者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是在叙述历史史实,是历史叙述,排除A项;“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是在叙述历史史实,是历史叙述,排除B项;“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是叙述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7.(1)措施:设置通判;
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政策:重文轻武;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方面: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分析】
(1)
措施:由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得出,宋太祖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设置通判,限制知州权力;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又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
政策:由材料“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得出,这则谚语反映了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
方面:由材料“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索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得出,材料三反映了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38.(1)科举制;进士科的创立。
(2)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创立殿试。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重文轻武;文臣统兵的格局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
(4)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或维护统治;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可得出该制度是科举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2)根据材料“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得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采取了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措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有文臣统兵的格局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
(4)综上所述可知,可以从科举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或维护统治;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等角度作答。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