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古诗词诵读
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相关背景: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解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①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
②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六朝古都所在。
③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
一、自主学习:
1.明确字音
棹(zhào) 鹭(lù) 簇(cù)
矗(chù) 谩嗟(màn jiē)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澄江:清澈的长江。 ②练:白色的绢。
③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④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⑤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⑥谩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
⑦商女:歌女。
3.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彩舟/云淡,星河/鹭(lù)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màn jiē)/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4.翻译: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罢相退居金陵,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上片先点明登临时节,随后写眼前景色。澄江似练,夕阳翠峰,酒旗招展,白鹭翔舞,确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下片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繁华而相继灭亡,只剩下寒烟衰草;继而陈说空叹兴亡荣辱其实没有意义,奋起变革,有所作为,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思考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二、合作探究:
【思考2】上片围绕这样的景物特点,都写了那些景物?是怎样具体描画景象的?
明确:
(1)澄江、翠峰、归帆、西风、酒旗、彩舟、白鹭。
(2)有点有染,有实有虚,远近交错,动静结合。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彩舟/云淡,星河/鹭(lù)起,画图/难足。
二、合作探究:
【思考3】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句中的景色。
明确: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二、合作探究:
【思考4】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明确 “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二、合作探究:
【思考5】这首词的下片重在抒怀,结合词句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是徒然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史教训。而且现实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至今”和“时时”两个词说明了到现在为止,这种竞逐繁华的生活依然没有改变,统治者仍旧沉浸在表面的歌舞升平中而不去警惕繁华背后的危机。
从这里看得出来,王安石没有像其他文人登临怀古一样,只是客观地慨叹兴亡,而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用政治家的锐利眼光,总结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直斥现实朝政的积弊,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见。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这也说明了这首词立意高远。
二、合作探究:
【思考6】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明确: ①借景抒情,借眼前壮美景色抒发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②借古讽今,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
③用典自然贴切,笔力刚劲。
二、合作探究:
【思考1】阅读与思考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题1: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
明确 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
三、比较阅读:
问题2:下面这首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最后一句都运用了典故,但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金陵怀古(其一)王安石
霸主①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释:①霸主: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②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明确 :《金陵》诗借《黍离》《麦秀》之歌,表达诗人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千百年来,人们对兴亡更替无能为力,而自己也只能如此,只好将一切付之酒杯的伤感之情。《桂枝香》一词化用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时时”“至今”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三、比较阅读:
1.主旨: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2.艺术特点: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词本倚声,但王安石说:“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上片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一篇从此生发。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安排十分妥贴、自然。下片拓开一层大发议论:金陵如此壮丽,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见证。用典贴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练”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短短的一首词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实不多见。
四、课文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