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逼真 摄影 丝豪 尽善尽美
B.姑且 笼统 谚语 瞬息万变
C.蛾眉 寂寥 附丽 心旷神贻
D.缥缈 沉默 琵琶 栩栩如声
2.下列加点字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意蕴(yùn) 譬如(bì) 一幅画(fú) 瞬息万变(shùn)
B.违背(wéi) 逝者(shì) 悲哀(āi) 信手拈来(zhān)
C.流露(lù) 含蓄(xù) 擒住(qín) 目不忍睹(dǔ)
D.怆然(chuàng) 深巷(xiàng) 散碎(sǎn) 惟妙惟肖(xiāo)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清风送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
B.他的回答很简单,既不夸大,也非故意轻描淡写。
C.一场春雨过后,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一片新绿,栩栩如生,让人不觉而生盎然之感。
D.每一个信手拈来的从容,莫不来自厚积薄发的沉淀。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克服疫情影响,确保快开工、力争早开工;用好地方专项债,保障项目资金及时到位;畅通体制机制,有效吸引社会投资。
B.美国一些政客唯独针对孔子学院进行政治操弄,搞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C.近年来,手机引发的安全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
D.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5.下列病句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根本任务”后面加“的必然要求”)
B.读者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丰富细腻。(去掉“的原因”)
C.一年一度的《中国诗词大会》是许多观众的期待,据统计,6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超过约30亿人次。(在“30亿”后面加“多”)
D.个别地方疫苗接种工作中出现简单化,甚至“一刀切”的情况,强制要求全员接种,对此必须予以坚决纠正。(将“予以”和“坚决”互换位置)
二、综合性学习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你所在的社区也进行了相关宣传。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宣传展报上这份调查表的主要内容。
农村贫困人口调查表
区域 2012年末情况 2018年末情况 累计下降幅度 2020年末情况
东部 1367万人 147万人 89.2%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国人口全部脱贫
中部 3446万人 597万人 82.7%
西部 5086万人 916万人 82.0%
7.宣传展板上还摘选有像“时代楷模”黄文秀一样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的事迹。他们肩负重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改变贫困山区面貌、促进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看到这些事迹,你心里涌起敬意。你在心里对这些“第一书记”说:“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混沌的,意是散碎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⑤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⑥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⑦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8.古诗中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作者(出处) 代表作 思想感情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①________
② 《望月有感》 倾诉离乱之苦。
《诗经》 ③ 曲折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9.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10.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了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而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且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有删改)
11.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与民族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12.第②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13.下面一则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14.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沈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5.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16.第①段圈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7.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的任意两个实例。
18.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9.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南见到它们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美。
C.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这样更容易发现艺术的美。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奧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诫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有删改)
20.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1.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都用了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学生
22.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23.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答三点即可)
24.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A. 譬如(pì);
B. 信手拈来(niān);
D. 惟妙惟肖(xiào);
故选C。
3.C
A.心旷神怡,意思是心情愉快,精神舒畅。使用正确;
B.轻描淡写,意思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不加重视,也比喻做事不费力。使用正确;
C.“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用于形容“柳树”这一生命体不恰当;
D.信手拈来,意思是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使用正确;
故选C。
4.A
B.句末的句号表示全句的结束;句号在下引号之后;
C.选择疑问句,中间用逗号;可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D.“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是家长反映的内容,“深夜”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故选A。
5.C
C.“超过”“约”表意矛盾,删去一个;
故选C。
6.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都呈大幅下降趋势,至2020年末已全部脱贫。
7.可敬的“第一书记”们,感谢你们用热情和实干,勤奋与智慧,执着与坚守,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办实事、解难题、促振兴。我会以你们为榜样,努力学习,提高能力,报效祖国。
8.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②白居易 ③《蒹葭》
9.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其次,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最后,得出结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10.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11.示例:①形成独特的审美方式;②滋养人们的心灵;③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12.指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13.放在文中【B】处更恰当。因为第③段主要写每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④段写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题中的这则材料,主要内容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④段主要内容贴近。
14.总结全文;点题(呼应题目);点明主旨。
15.实用(可效用于生活需要)
16.描写。 生动地再现了秋日午后长安街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形象地表达了长安街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美学(艺术)价值,进一步说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17.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的一园菜;“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安门大街;“我”在船上碰到的雾和站在干岸上看过的海雾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也可现出奇姿异彩。
18.示例1:我觉得甲更合适。在滋润如酥油的早春细雨中,春草初生,远望一片淡绿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却感觉不到绿色,这就是距离产生美。示例2:我觉得乙更合适,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因为人在山中,人和山的关系太密切了,当与山产生距离时,人们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甲乙均可,能结合“距离产生美”做正确解读即可。)
19.D
20.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21.“读书等身”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这样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因为它的事例确凿,充分,有一定代表性。
22.先引用名言讲道理,再举抗战名将彭雪枫挤时间读书给予佐证,然后自然拿我们和彭雪枫对比,论证了我们缺的不是读书的时间,而是读书的决心。
23.时间充足的话,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纸质书;碎片化时间里,就碎片化利用各种电子工具,学习积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专门挤时间,把前述两种情况读到的东西,加以整理,付诸文字。这样读书既可能“读书等身”,也可能“知识等身”。
24.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