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 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3)“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
(4)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古行宫杜牧
台阁参差倚太阳,年年花发满山香。
重门勘锁青春晚,深殿垂帘白日长。
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
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鬟空断肠。
(1)首联中“参差”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中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古行宫规模庞大、殿宇林立。
(2)古人评价本诗颈联“技法高妙”,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元日 陈与义
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
【注】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此诗作于建炎四年。②屠苏:屠苏酒。③刳(kū)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④独沾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的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
B.“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蓦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竟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
C.“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己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D.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己原本的意愿,步入仕途,自感追悔莫及。
(2)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6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 杜甫
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拟咏怀诗十七 庾信
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
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⑤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
【注】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梁元帝时出使西魏,梁亡后被强留北方,先后仕于西魏和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②都护:西汉宣帝神爵二年置“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③楼兰返:西汉昭帝时楼兰反叛,傅介子奉命出使其国,刺杀楼兰王而返。④疏勒:汉代西域车师国的一座城池,东汉明帝时耿恭坚守疏勒域,数败匈奴进攻,城中粮尽,只余数十人仍坚守不降,终为汉军迎归。⑤楼船:即高大的战舰;楼船战,这里指北周军队在沌口与南朝陈国水军的一次水战,北周军大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两句写景点明时间、地点,意象阔大雄浑,情调苍凉悲壮。
B.诗的三,四两句借用典故,意在说明这些南征陈国的将军,都是从塞外得胜归来的名将。
C.诗的七,八两句既写边塞荒城的秋景,回应起首二句,又隐喻北周军列阵严整,行动迅捷。
D.这首诗结构十分别致,诗人用“闻道”一词,一笔就将时空拓展到江南水军战场,把时空分散的北战南征事件连在了一起。
(2)这首诗描写了北周大军时空迥异的“三部曲”,请用小标题概括“三部曲”。
(3)有人认为此诗的最后三字“不解围”最为巧妙,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回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转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E.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北风 刘子梁
顾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
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哀暂徘徊。
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菜。
【注释】①紫色蛙声,代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②衮(gun):古代君王等的礼服。③遗策:失误,失策。④草菜:指布衣,平民。这里指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飞雁、平沙、晚角、北风等意象营造了悲凉的意境,“恨”字领起全篇。
B.颔联说淮河一带山地已经阻断金兵战尘,局势暂且和平稳定,流露出欣喜之情。
C.颈联“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构成对比,字里行间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
D.前两联写景,景中融情;后两联叙事、议论、抒情:全诗语言浑厚沉郁,感慨良深。
(2)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秋思 陆游
老怀不惯著闲愁,信脚时为野外游。
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
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
七十已稀今又过,问君端的更何求?
【注】①端的:此处解释为究竟、到底。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怀”一句“老”“不惯”既交代“秋游”的缘起,又暗示“秋思”的缘由。
B.颔联用比拟、对比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雁”、“云”等意象,突出了“秋”的特点。
C.本诗先点明“秋游”的缘由,再写秋景、秋俗,最后直抒胸臆,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本诗展现的乡村风俗及淳朴民风,与作者另一首诗《游山西村》相似。
(2)“问君端的更何求?”一句表达的情感深沉而复杂,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解析:(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解析】【分析】(1)D项,“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错。“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选D。
(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汉中”,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想剑指三秦”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追亡事,今不见”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最后抒情:“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更草草离筵”三句,以“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安得车轮四角”,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不堪带减腰围”,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
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
故答案为:⑴D;⑵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解答,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这首词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5.(1)C(2)B(3)①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②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时间距离;③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4)“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解析:(1)C(2)B(3)①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②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时间距离;③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4)“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或者:“一朵”是植物,“咯血”又是鸟了。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时空”错,没有空间,此句从时间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错,应当是“化听觉于视觉与触觉”。因为鹧鸪的声音是“听觉”,而“火”“冒烟”是触觉和视觉。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具体考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作用。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
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距离”的表层含义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因为本诗的创作背景是1979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时创作《边界望乡》。当时洛夫在余光中的陪同下,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于是写下了此诗,表达其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也是诗人与故乡分离的时空距离,诗人在外漂泊几十载,如今才能够在落马洲之边界用望远镜拉近与故乡的“距离”,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的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当诗人举起望远镜来眺望的时候,魂牵梦绕的故乡近在眼前,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情。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诗中用到的意象,看看这些意象对传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再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意象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和词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写出了乡愁之广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激了人的视觉形象。
诗中还运用了“杜鹃”与“鹧鸪”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人、物合一,写景即是写人,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象奇妙。
故答案为:⑴C⑵B⑶①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②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时间距离;③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⑷“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或者:“一朵”是植物,“咯血”又是鸟了。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
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所谓句子丰富的含意一是指句子的表面含义,一是指句子的隐含含义,即言外之意,包括临时指代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象征意义以及句子中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内涵、特征和缘由等。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⑷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7.(1)高低不齐,大小不一(或: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重门;勘锁(深殿、垂帘)
(2)①“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一语双关,既写了杂草绵连地长在皇帝御行的道路上,又写草寇(指安禄山等)侵占古行宫。②解析:(1)高低不齐,大小不一(或: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重门;勘锁(深殿、垂帘)
(2)①“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一语双关,既写了杂草绵连地长在皇帝御行的道路上,又写草寇(指安禄山等)侵占古行宫。②“呜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借泉水的“鸣咽”写出当时的人痛失古行宫的哭声与现在的人见到古行宫如此残破不堪而哀怨伤心的哭泣声,用细微的泉声衬托出古行宫此刻的死寂。③“绕”意为“环绕”,更加体现了诗人伤心哀怨的连绵不绝。
【解析】【分析】(1)“参差”意为“大小、高低不齐的样子”,诗中用来形容“台阁”,指的是古行宫中的建筑高低不齐,大小不一地排列在一起。颔联中“重门”“勘锁”“深殿”垂帘”写出了古行宫的规模庞大、殿宇林立。
(2)抓住题干中“技巧高妙”这一关键词,可确定答题的方向。此题应分析颈联中突出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颈联“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行宫苍凉破败的场景。“侵”和“呜咽”分别把“草”和“泉”当成人来写,同时“侵”字一语双关,既指杂草连绵,又指外敌入侵,用词可谓“高妙”;“呜咽”既指流动的泉水声,也指人声,借泉水的呜咽写出当时的人痛失古行宫的哭声,现在的人见到古行宫如此残破不堪而哀怨伤心的哭泣声,以动衬静,用细微的泉声衬托出古行宫此刻的死寂。动词“绕”既指泉水在宫中流淌环绕,也指哀愁环绕,挥之不去,传达出对唐王朝盛世不再、国运衰微
的浓烈的哀愁。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故答案为:(1)高低不齐,大小不一(或: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重门;勘锁(深殿、垂帘)
(2)①“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一语双关,既写了杂草绵连地长在皇帝御行的道路上,又写草寇(指安禄山等)侵占古行宫。②“呜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借泉水的“鸣咽”写出当时的人痛失古行宫的哭声与现在的人见到古行宫如此残破不堪而哀怨伤心的哭泣声,用细微的泉声衬托出古行宫此刻的死寂。③“绕”意为“环绕”,更加体现了诗人伤心哀怨的连绵不绝。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意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12.(1)B(2)①拟人。“汀草岸花知节序”,说汀草、岸花应时开放,花草尚知季节转换而百般珍惜,更何况是人。面对草长花开,诗人只有独自怅恨。②用典。
“一身千恨独沾衣”,化用了齐景公“牛山沾衣”的典故解析:(1)B(2)①拟人。“汀草岸花知节序”,说汀草、岸花应时开放,花草尚知季节转换而百般珍惜,更何况是人。面对草长花开,诗人只有独自怅恨。②用典。“一身千恨独沾衣”,化用了齐景公“牛山沾衣”的典故;抒发自己身逢动荡时世,漂泊流离、不知何处可归的怅恨。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错,应是到底能到哪里去,是辗转奔波的痛苦。
(2)“花草知节序”,把“知”这一人的行为赋予花草,采用拟人,写出时光流逝,看出诗人的无奈;“独霑衣”,齐景公牛山沾衣,运用典故,间接表达诗人对世事无常的伤感;“一身千恨”,通过夸张,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他乡,人一年老却仕途无望的愁苦。
故答案为:(1)B;(2)①拟人。“汀草岸花知节序”,说汀草、岸花应时开放,花草尚知季节转换而百般珍惜,更何况是人。面对草长花开,诗人只有独自怅恨。②用典。“一身千恨独沾衣”,化用了齐景公“牛山沾衣”的典故,抒发自己身逢动荡时世,漂泊流离、不知何处可归的怅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
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14.(1)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州西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解析:(1)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州西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2)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独坐”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动乱,诗人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以施展,表明其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悲愤。
【解析】【分析】(1)本诗中诗人先抓住主要景物“江岸”“风”“猿猴”“鸟儿”“夜”,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由“寒”“威”“霜”等可联想到凄冷孤寂的意境氛围,从下文的抒情来看,此处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本题可根据标题、注释、“白首”“烟尘”等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夜”和注释1可知,诗人写此诗时,正值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离家园。尾联“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将朝廷的昏庸腐朽,作者年老无成、报国无门的悲伤感情表达了出来。
故答案为:⑴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州西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⑵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独坐”
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动乱,诗人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以施展,表明其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悲愤。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
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
16.(1)A(2)C(3)军中舞剑,那壮阔的场景及刚劲的舞姿,给人以雄健豪壮的感觉;胡笳悲凉的声音,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苦寒,将士常年征战的辛劳,容易勾起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岁月迟暮的悲伤。所以说解析:(1)A(2)C(3)军中舞剑,那壮阔的场景及刚劲的舞姿,给人以雄健豪壮的感觉;胡笳悲凉的声音,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苦寒,将士常年征战的辛劳,容易勾起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岁月迟暮的悲伤。所以说豪壮中寓悲凉,令人感慨。
【解析】【分析】(1)根据词性分析各联内容,“凉风”“萧瑟”不对仗;“剑舞”“笳音”不对仗;“边城将”“恩遇深”、“不作”“谁知”不对仗。结合“有”“高堂”“宴”“忘”“迟暮”“心”等分析,第二联对仗,故诗歌中有一联对仗。故选A。
(2)C项,“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错误。“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
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故选C。
(3)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故答案为:⑴A;⑵C;⑶军中舞剑,那壮阔的场景及刚劲的舞姿,给人以雄健豪壮的感觉;胡笳悲凉的声音,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苦寒,将士常年征战的辛劳,容易勾起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岁月迟暮的悲伤。所以说豪壮中寓悲凉,令人感慨。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常识的能力。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7.(1)C(2)凯旋而归——远征南朝——陷入重围。
(3)“不解围”三个字卒章显志,与前八句凯旋荣归的强大军威形成了大起大落的鲜明对比,使前面的各种烘托都成为“不解围”的烘托映衬。“不解围”的结果解析:(1)C(2)凯旋而归——远征南朝——陷入重围。
(3)“不解围”三个字卒章显志,与前八句凯旋荣归的强大军威形成了大起大落的鲜明对比,使前面的各种烘托都成为“不解围”的烘托映衬。“不解围”的结果令人意外,想到一向威震异域的常胜将军们,如今却在江南水战中一败涂地,陷入重围绝境之中,这一结尾使的诗歌内容跌宕起伏,引人慨叹。
【解析】【分析】(1)C项,“诗的七八两句……隐喻北周军列阵严整,行动迅捷”错误,从诗中来看,本诗中用来隐喻战争氛围的浓烈,将士又如飞蓬一般离家远征。故选C项。
(2)“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这是写北周劲旅远征塞外、凯旋归来;“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象征着新的战争形势紧张又严重,将士们刚刚归来,又将扬威远征;“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闻道”将时空一笔拓展到江南水军
战场,省略了双方交战的经过,而告知战争的结局,即陷入重围。考生按照这种方式来梳理概括即可。
(3)从诗中来看,前面几句是写出征,结尾二句突转跌宕,忽略双方交战的经过,用“不解围”,暗示出诗人的忧虑不幸而成为现实:沌口大战周军大败退守江陵,元定一军在巴陵已遭到全部围歼,沔州裴宽正被陈军水师围困……“不解围”三个字巧妙且蕴藉,战事尚未结束,而胜负大局已定。这二句与前八句那种凯旋荣归的强大军威,恰好形成了大起大落的鲜明对比,令人想到一向威震异域的常胜将军们,如今却在江南水战中一败涂地,陷入重围绝境之中。
故答案为:⑴C;⑵凯旋而归——远征南朝——陷入重围。
⑶“不解围”三个字卒章显志,与前八句凯旋荣归的强大军威形成了大起大落的鲜明对比,使前面的各种烘托都成为“不解围”的烘托映衬。“不解围”的结果令人意外,想到一向威震异域的常胜将军们,如今却在江南水战中一败涂地,陷入重围绝境之中,这一结尾使的诗歌内容跌宕起伏,引人慨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概括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技巧;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18.(1)D,E(2)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
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解析:(1)D,E(2)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解析】【分析】(1)D项,上片、下片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E项,“直白浅显”不妥,词作语言形象哀婉。
(2)“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入夜后人
们都纷纷散去,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故答案为:⑴DE;⑵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9.(1)B(2)①尾联是委婉的反语,意为:也许只有我一个人在为国事哀伤(优虑),其实朝廷并没有失算。②该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面对外敌侵略不思抵抗屈辱投降.昏庸无能之行径的痛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解析:(1)B(2)①尾联是委婉的反语,意为:也许只有我一个人在为国事哀伤(优虑),其实朝廷并没有失算。②该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面对外敌侵略不思抵抗屈辱投降.昏庸无能之行径的痛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解析】【分析】(1)B项,“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是反语,当时局势并非和平稳定“欣喜之情”言出无据。故选B项。
(2)“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菜”,“草菜”,比喻诗人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朝廷的政策并没有失算,也许只有我独自一人为朝廷忧伤吧。结合颔联的反语意思及“紫色蛙声”所代表的傀儡皇帝理解,当时朝廷对金人采取的是投降不抵抗政策,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诗人对此表示痛恨,对国家的未来,对老百姓的处境表示担忧。
故答案为:⑴B;⑵①尾联是委婉的反语,意为:也许只有我一个人在为国事哀伤(优虑),其实朝廷并没有失算。②该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面对外敌侵略不思抵抗屈辱投降.昏庸无能之行径的痛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0.(1)B(2)①抒发对乡村优美景色、淳朴风俗的喜爱与满足之情。在颔颈联描写了乡村的优美风景与淳朴风俗之后,作者发出感叹:“有如此美景、风俗,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②表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此解析:(1)B(2)①抒发对乡村优美景色、淳朴风俗的喜爱与满足之情。在颔颈联描写了乡村的优美风景与淳朴风俗之后,作者发出感叹:“有如此美景、风俗,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②表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此时已经年过古稀,却能劝慰自己要满足于眼前之景,有豁达之意。③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端的”一词有“究竟”之意,有对自己的追问之意:“有如此美景、风俗,你究竟还在追寻什么?”是对未竟事业的遗憾。
【解析】【分析】(1)B项,“细致入微”有误,“雁”过、片“云”等没有细致刻画。故选B。
(2)本题中,“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一联的意思是:大雁飞过没有惊起晓风残月,一片片云朵已经预示秋天到来的这一天。“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一联写出了淳朴民风民俗,此二联抒发了作者对乡村优美景色、淳朴风俗的喜爱与满足之情。从“七十已稀今又过,问君端的更何求”一句的意思是可看出:此时已经年过古稀,你究竟还在追寻什么?从这句可看出诗人有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却能劝慰自己要满足于眼前之景,有豁达之意。这一句也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端的”一词有“究竟”之意,有对自己的追问之意,是对未竟事业的遗憾。
故答案为:⑴B;⑵①抒发对乡村优美景色、淳朴风俗的喜爱与满足之情。在颔颈联描写了乡村的优美风景与淳朴风俗之后,作者发出感叹:“有如此美景、风俗,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②表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此时已经年过古稀,却能劝慰自己要满足于眼前之景,有豁达之意。③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端的”一词有“究竟”之意,有对自己的追问之意:
“有如此美景、风俗,你究竟还在追寻什么?”是对未竟事业的遗憾。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