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典型题(10大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典型题(10大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0 19:4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梁翡翠,苑边高家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释】①曲江:又名曲江池,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建。唐玄宗并完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成为唐代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飞花”“风”的意象写出了暮春的景色,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
B.颔联下句是说不要因感伤太多而讨厌喝酒,正面的意思是多喝酒来消愁吧。
C.颈联实写景色,虚写时世,承上启下,为下面直抒胸臆和寄寓慨作了铺垫。
D.诗人将全部的哀思寄子曲江这一实物,从侧面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是如何做到尽得“含蓄”之妙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耕织叹(其一)
(南宋)赵汝鐩
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
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
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
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
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
我腹不饱饱他人,终日茅檐愁饿死!
(1)本诗前八句记叙农民从________开始,下种、插秧、除草、培土,车水灌田,一年辛苦后,以________这一动作透露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
(2)赏析本诗在叙事上的艺术特色。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②沧州:滨海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步。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感伤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其情谊真挚。
(2)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卢纶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李白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①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人宰吴县 杜荀鹤
海涨兵荒后,为官合动情。
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鸣。
惟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
【注】①“海涨”即沧海横流为患,比喻社会的动乱。②“字人”即抚养人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连年兵荒马乱之后,做官就更应该考虑到人民的疾苦,这是诗人对去吴县当县令的友人的告诫。
B.颔联两句中诗人为友人指出了抚养人民的办法,认为没有什么特异的办法,为官清正廉洁才是最好的。
C.尾联照应诗题,点明送别,并在送别之际祝福友人像古代的官员一样,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
D.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离愁别恨、愤慨于仕宦不遇等消极情调,表达了时时不忘“济世救物”的诗旨。
(2)诗的颈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 [宋代]贺铸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1)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________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________之情。
(2)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19.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观夜潮 (清)吴锡麟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注】钱江潮为自然奇观,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记之。此诗为夜间观潮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观潮的时间、地点。楼髙方能极目,江宽才有大潮到来的壮阔恢弘。首联平平而起为后文做好铺垫。
B.颔联,“如山涌到雪千盘”,正面写大潮初来时的形象,潮水如山,如盘中之雪,化动为静,有声有色。
C.颈联,“鱼龙”状潮之形,“卷地”现潮之力,“星斗摇天”写出大潮的声威。
D.此诗“待”写出对大潮的期盼,“忽”表现了潮来时的惊喜,额联表现了观潮人心怀壮阔,景中有情。
(2)此诗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隔岸忽沉灯数点”句。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①除夜二首(其一)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山)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一语双关,既描写了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作者此时此景之下的心绪难平。
B.诗歌颔联写作者揽镜自照,鬓发已经变白,不由得怪它“多事”,言外是慨叹自己避兵转徙,艰苦备尝,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言外是慨叹客居岑寂。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声转到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一个“意”字领起下文,包含了亡国南渡的感伤无奈及漂泊异乡暂得欢愉的慰藉之情。
D.本诗感时抚事,不用华丽词藻,不用典故,语自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前味醇厚。
(2)纪昀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即尾联写得有神的情致。你认为尾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致?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2.(1)D(2)①从写景角度看,诗人以“一片花飞”表现春逝,以“巢翡翠”的“江上小堂”、“卧麒麟”的“苑边高家”写兴废,以小见大,尽显含蓄。②从抒情角度看,“何用浮名绊此身”,表面上是说应抛开浮解析:(1)D(2)①从写景角度看,诗人以“一片花飞”表现春逝,以“巢翡翠”的“江上小堂”、“卧麒麟”
的“苑边高家”写兴废,以小见大,尽显含蓄。②从抒情角度看,“何用浮名绊此身”,表面上是说应抛开浮荣,及时行乐,实际上表达的是“仕不得志”的感喟,极尽含蓄。
【解析】【分析】⑴人在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以曲江的盛衰比大唐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⑵只一落花,连写三句,反复层递地写,而且是不避伤身地借酒消愁,这究竟是感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感于难以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由写惜花伤春,到写人事的兴衰,都是诗人关心国事的体现;借酒消愁也好,及时行乐也罢,都反映出诗人愿意为国效力而报国无门的苦闷,并非真的消极避世。
故答案为:⑴D⑵①从写景角度看,诗人以“一片花飞”表现春逝,以“巢翡翠”的“江上小堂”、“卧麒麟”的“苑边高家”写兴废,以小见大,尽显含蓄。
②从抒情角度看,“何用浮名绊此身”,表面上是说应抛开浮荣,及时行乐,实际上表达的是“仕不得志”的感喟,极尽含蓄。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3.(1)春耕;争扫仓(2)写法上,直陈其事,诗句多用铺排;构思上,先铺写农民的劳动,刻画丰收的景象和农民的喜悦,然后由此出发,写出他们的可悲遭遇,突出主旨,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语言上,朴素无华,解析:(1)春耕;争扫仓(2)写法上,直陈其事,诗句多用铺排;构思上,先铺写农民的劳动,刻画丰收的景象和农民的喜悦,然后由此出发,写出他们的可悲遭遇,突出主旨,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语言上,朴素无华,感情深挚。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提示可知,题目考查的是诗歌前八句的内容。诗歌标题是“耕织叹”,所以作者就从春耕写起:“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耕田犁地还只是第一步,接着是下种、移秧、除草、培土,适逢天旱不雨,还要水车灌田。田间农事一桩接着一桩,根本无休息之时。“往来逻视晓夕忙”,农夫不断地往来巡视,总是放心不下,惟恐有什么差错。终于丰收在望了,“香穗垂头秋登场”,多么喜人。这两句写农民心理,体贴入微。“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一年的辛苦,终于迎来了丰收。而“争扫仓”是动作描写,“争”字则透露了农民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即可。
(2)诗歌前八句叙事,记叙了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过程。“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农民一年的劳动从耕田犁地开始,作者用“牛背血”表现破土耕田的劳累。“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接着是下种、移秧、除草、培土,适逢天旱不雨,还要水车灌田。“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写农民心理,从不断地往来巡视,惟恐有什么差错到终于丰收在望了,多么喜人。“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一年的辛苦,
终于迎来了丰收。“争扫仓”的动作描写,则透露了农民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以上八句,诗人直陈其事,铺写农民的劳动,刻画丰收的景象和农民的喜悦。然后由此生发,写出农民的可悲遭遇。“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官课私债交相而至,结果刚入仓的粮食,又颗粒不留的给了他人,所余下的只是一点点稻糠谷秕而已。“我身不暖暖他人,终日茅檐愁冻死”,这就是在“耕者无其田”制度下农民的悲惨命运。从构思上看,作者铺垫叙事,目的是揭露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丰年尚且如此,如果遇到灾荒年景,那农民岂不是要转死沟壑了吗?主旨鲜明而突出。从语言上看,诗人对农民的劳动、生活是非常熟悉的。对他们的细微心理、朴素的愿望是深有体会的,特别是对他们的遭遇怀有深厚的同情。因此,全诗生活气息浓厚,用语朴素无华,但却又感人至深。根据以上分析,从用赋体叙事、构思、语言三方面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春耕;争扫仓(2)写法上,直陈其事,诗句多用铺排;构思上,先铺写农民的劳动,刻画丰收的景象和农民的喜悦,然后由此出发,写出他们的可悲遭遇,突出主旨,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语言上,朴素无华,感情深挚。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相关诗句,结合诗歌标题、整体内容全面理解诗句内容;再根据要求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叙事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诗歌内容,梳理出所写事件、情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从叙事角度、顺序、手法、情感主旨、语言特点等角度全面分析其叙事特色;最后结合诗歌内容,概括整理答案。
6.(1)D(2)①情感表达:借景抒情。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解析:(1)D(2)①情感表达:借景抒情。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②结构安排:颔联承上启下,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继续以江州清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洲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解析】【分析】(1)D项,“江上风波”错误,“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凤波,又暗指宦海风波,此处更强调宦海风波。故选D。
(2)“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颔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气氛,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浩荡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江州一带万木凋零,落叶飒飒,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许多。二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写山,一近一远,一动一静,上下俯抑,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图。结构上承上启下。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则在于通过这貌似孤立的景物画面,来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北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落术飒飒,隐含诗人晚景萧条,且与尾联“老”字遥相呼应;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借景抒情。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②结构安排:颔联承上启下,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继续以江州清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洲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做这类题要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还要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中,颔联写景,描写了明月、胡雁、楚山、树叶等意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作者借此景抒发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在结构上,颔联的景物描
写,承接了首联作者“学醉歌”等痛苦的感情。同时环境描写引发出后面两联的感慨。
9.(1)送别;秋季(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解析:(1)送别;秋季(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分析】(1)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个标题中都有“送”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香”“凉”可知,应该是秋季。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忆”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行宿”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夕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路。由此可知,这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送别;秋季;⑵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点评】⑴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能力。就本题来说,主要考查诗歌的题材,即内容,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1.(1)B(2)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解析】【分析】解析:(1)B(2)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
景秀美的山野之中。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解析】【分析】(1)B项,对“野性”的理解错误。“野性”在诗中的意思指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心性。“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描写了书院的自然环境,“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描写的跟随墨客大德游山听讲的生活,潜公,本指晋代高僧竺道潜,以讲经著名。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描写了既使读书,也有燕子在傍,读累了就开门望远。散帙,指打开书卷读书。全诗多处都诠释了“野性”的含意。题项中将野性理解为追求自由不驯服的心性,与全诗核心内容不一致。故选B。
(2)此题需要跳出诗文来概括。需要另辟思路,从人员、地点、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结合“多因野性同”“潜公”“朝朝在门下”“五侯”等分析,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结合“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分析,牵引一根藤条连接着树影,移放一块石头将花丛隔开来,打开书卷读书点亮灯惊动了燕子,掀开帘子望远月光带着风照进屋里。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结合“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等分析概括书院的生活即可,如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等。
故答案为:⑴B;⑵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13.(1)D(2)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解析:(1)D(2)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⑴D;⑵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
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14.(1)C(2)颈联中,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友人乘船赴途中的情景。船家一边行船,一边出售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草鞋、布衣和绫梭等是百姓生产、生活的象征,诗人言外之意是希望县宰解析:(1)C(2)颈联中,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友人乘船赴途中的情景。船家一边行船,一边出售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草鞋、布衣和绫梭等是百姓生产、生活的象征,诗人言外之意是希望县宰朋友到任之后能够注重恢复发展当地的生产,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解析】【分析】⑴C项,“祝福友人像古代的官员一样,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理解错误,应该是诗人希望友人保持历史上那些政绩卓绝的清官所具有的仁民爱物之心,做一个清廉爱民的好官。
⑵“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鸣”这是即景描写。这位县宰当是从水路去赴任的,诗人仿佛漫不经意地写出眼见耳闻之情形:水上船家一边行船一边出卖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其实这里所描绘的水乡风情中当含有双重深意:草履布衣,是简朴生活的像征,作者希望这位县宰能够在生活上做到朴素简俭;同时,也希望他到任之后能够注意恢复发展当地的生产,重现古代男耕女织,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
故答案为:⑴C;⑵颈联中,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友人乘船赴途中的情景。船家一边行船,一边出售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草鞋、布衣和绫梭等是百姓生产、生活的象征,诗人言外之意是希望县宰朋友到任之后能够注重恢复发展当地的生产,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5.(1)黄昏;伤感悲凉(2)①“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是实写,通过刻画流浪奔波之苦,体现作
者这些年来的仕途坎坷与悲伤郁闷之情。②用了“酒狂”的典故是虚写,回想当年自己年轻时尚气使酒,自视甚高,意解析:(1)黄昏;伤感悲凉(2)①“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是实写,通过刻画流浪奔波之苦,体现作者这些年来的仕途坎坷与悲伤郁闷之情。②用了“酒狂”的典故是虚写,回想当年自己年轻时尚气使酒,自视甚高,意气风发的状态。③想象和联想,虚写了依赖明月知道过去游冶去处,把她带到我这又送到她那里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烟络横林,山沉远照,逦迤黄昏钟鼓。”起三句写旅途中黄昏时目之所接、耳之所闻:暮霭氤氲,萦绕着远处呈横向展延的林带;天边,落目的余晖渐渐消逝在蜿蜒起伏的群山中;隐隐约约传来一声声报时的钟鼓,告诉旅人夜幕就要降临。词人笔下的旷野薄暮,境界开阔,气象苍茫,于壮美之中透出一缕伤感悲凉。
(2)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首先,作者在下阕中先叙述了“当年酒狂”的往事,是虚写。作者回想了当年自己年轻时尚气使酒,自视甚高,意气风发的状态。然后,作者又叙述自己“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此处是实写。
作者通过刻画自己的流浪奔波之苦,体现了这些年来的仕途坎坷与悲伤郁闷之情。接下来,作者又通过想象和联想,“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虚写了自己依赖明月知道过去游冶去处,把她带到我这又送到她那里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下阕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黄昏;伤感悲凉;⑵①“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是实写,通过刻画流浪奔波之苦,体现作者这些年来的仕途坎坷与悲伤郁闷之情。②用了“酒狂”的典故是虚写,回想当年自己年轻时尚气使酒,自视甚高,意气风发的状态。③想象和联想,虚写了依赖明月知道过去游冶去处,把她带到我这又送到她那里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9.(1)B(2)潮声消隐,明月西沉,江面微澜,塔影倒映。描绘了一幅夜晚观潮登楼所见的,大潮退去,江面宁静优美的画面。
(3)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对岸灯火下沉,化静为动解析:(1)B(2)潮声消隐,明月西沉,江面微澜,塔影倒映。描绘了一幅夜晚观潮登楼所见的,大潮退去,江面宁静优美的画面。
(3)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对岸灯火下沉,化静为动。
此句从灯火突然消失暗写潮至,更见大潮初来时声势力量令人恍惚战栗的紧张心态。
【解析】【分析】(1)B项,“有声有色”错误。颔联写“潮生”之初,细致壮观,比喻巧妙,表现了诗人的兴奋。诗句写钱塘江夜晚涨潮将对岸映入水中的几点灯火淹掉,潮涨之时浪花似雪、浪头如山的景象。“如山涌”是比喻,“雪千盘”是夸张,都是描写钱塘潮的壮观形象。没有涉及声音。故选B。
(2)“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选取了潮声、明月、江面、塔影等意象,写出了一幅夜晚观潮登楼所见的,潮已退去,江面平静的画面。尾联以退潮收束全诗,画面平静柔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柔和。
(3)“隔岸忽沉灯数点”,写“潮生”之初,细致壮观,比喻巧妙。用“对岸灯火下沉”写波涛涌起大潮的到来,化静为动。结合后句“如山涌到雪千盘”分析,以灯火突然消失来写大潮到来,可见大潮的声势、力量,表现了诗人的兴奋、恍惚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B;
⑵潮声消隐,明月西沉,江面微澜,塔影倒映。描绘了一幅夜晚观潮登楼所见的,大潮退去,江面宁静优美的画面。
⑶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对岸灯火下沉,化静为动。此句从灯火突然消失暗写潮至,更见大潮初来时声势力量令人恍惚战栗的紧张心态。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0.(1)A(2)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用虚写的手法,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生动地表达了对解析:(1)A(2)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用虚写的手法,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生动地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解析】【分析】(1)A选项“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错误,营造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意境。故选A。
(2)“明日”表明是作者的想象,指明手法后,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想象之景和前面景的区别,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故答案为:⑴A;⑵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用虚写的手法,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生动地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情感和手法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