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12大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12大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0 19:5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1)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螃蟹咏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做过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②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③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七言绝句,首句写诗人早知螃蟹之盛名,表达爱慕之情。
B.《螃蟹咏》是七言律诗,首联写环境,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下喝酒吃蟹。
C.薛宝钗认为纵使螃蟹再横行,最后还是要落入汤锅被蒸煮,落得被人吃掉的下场。
D.两首诗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而尖锐,极尽讽刺之能事,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2)这两首以“蟹”为主要内容的诗作,都是以小见大。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D.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坡杏花》)
(3)这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释】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8.诗歌赏析题
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 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三)
姜夔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
姜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
【注释】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④倩: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二首)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在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的首句运用比喻,把池塘比喻为一面镜子,写出了池塘清澈明净的特点。
B.第一首诗中诗人用“徘徊”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天光云影倒映在水面上的动态景象。
C.第二首诗写“蒙冲巨舰”因春水萌生变得如羽毛般轻盈,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江水力量之大。
D.两首诗歌语言庄重典雅,内蕴丰富,融景趣、情趣、理趣于一炉,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道的启迪。
(2)两首诗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读书感悟?请简要说明。
13.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田园乐(二首)
王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
(2)“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 王安石
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②化用古人诗句。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⑤场:射雉场。《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18.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 赵长卿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注】①幡儿胜儿:新年里的装饰品。②姑媂:整齐。③仡戏:可爱。④春盘: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⑤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赐大臣春盘。⑥青丝: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1)下列对赵词、杜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词以“笙歌间错华筵启”开篇,营造了新春时节笙歌高奏、宴席摆开的热闹气氛。
B.赵词中的“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化用了杜甫《立春》中的诗句,化用巧妙,自然得当。
C.“愿新春以后”等三句,是词人对天下苍生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感情真挚深沉。
D.从杜诗的第三句可以看出,春盘不但在民间成为一种习俗,而且在朝廷中也比较盛行。
(2)赵长卿的《探春令》是如何表现新春气象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上琴兴 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注释】①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同榜进士,长期什室不得意,躺拜陶醉于山水名胜,过着漫游生活,②梧桐,可为琴木,③徽,琴系琴弦的绳,徽黄金,金琴徽,言琴的珍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弹琴的地点和诗人对琴声的独特感受,琴声可以荡涤心灵,使人平静。
B.颔联用琴声的悠扬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澄明,突出表现了此地环境的静谧美好。
C.颈联与“唯见江心秋月白”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写琴声的美妙动人。
D.本诗清新素雅,既表现琴声的美妙,又描绘了一个清幽动人的意境。
(2)诗的最后两句表面写琴,实则另含人生深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释】①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②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这里指皇帝。③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④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抱(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首句先写“鸡人报晓”,引出下句“进翠云裘”,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B.颔联“万国衣冠”后着一“拜”字,通过地位上尊与卑的对比,表达了使臣对大唐王朝的崇敬。
C.颈联通过写日色才临,仙掌即动,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小中见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D.本诗按照时间顺序,由上朝前到早朝结束,描绘了皇庭早朝时的庄严肃穆、气派非凡。
(2)前人评价此诗“气象阔大”“盛丽极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安石父王益首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的情思就如同被春风吹拂的杨柳千条万缕。
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流下的眼泪很多,以致于使冶城潮水上涨。
C.颈联“雪争出”与“朱早凋”相对,写出诗人头发斑白、容颜早衰的状况。
D.尾联表达了诗人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村童戏溪上 游雨
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释】①乾道元年(1165年),40岁的陆游被调任隆兴府通判,因谗言被罢免官职,闲居于山阴4年,此诗作于乾道三年春。②冲,冲到泥沼里去。③纸离,风筝。④耦:读“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观”字是统帅全诗的关键,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抒发所观之感。
B.首联通过溪水堤平、村童谢晴等意象,描绘了祥和的画面,反衬尾联的不平心情。
C.“跋扈”一词变客为主,形象地描绘了风筝挟持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发出声响的形象。
D.颈联由实转虚,展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农耕,冬闲则入塾学习的生活画面。
(2)人们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首联中的“闲”字最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4.(1)D(2)A(3)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他”身有傲骨,不怕天帝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横行”。
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解析:(1)D(2)A(3)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他”身有傲骨,不怕天帝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横行”。
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解析】【分析】(1)D.第一首诗无讽刺之意。
(2)贺知章《咏柳》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但没有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谈不上以小见大。故选:A。
(3)在皮诗中,诗人热情地赞扬了螃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
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敢于“横行”、冲撞人间“龙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声呼唤。
薛诗中描写螃蟹的句子有: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于今落釜成何益。结合注释“心机诡深”“花样再多也徒劳”可以得出形象特点。
故答案为:(1)D(2)A
(3)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他”身有傲骨,不怕天帝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横行”。
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艺术手法。
译文:《咏螃蟹呈浙西从事》: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螃蟹咏》:桂花香中梧桐阴里大家饮酒飞觞,那些嗜酒的人垂盼着佳节重阳。你横行霸道眼前没有东西南北,你表面不知可否实际上也没有心肠。酒洗不去腥味还得用菊花茶漱口,为防止蟹冷伤人一定加上点生姜。如今落入汤锅被蒸煮还有什么好?月夜水边只有那禾黍在飘着清香。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形象的特点能力。需要结合诗歌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5.(1)A(2)本联写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
解析:(1)A(2)本联写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
【解析】【分析】(1)A项,“首联语调高昂”“尾联归于平静”错误,应是“首联语调平静”,叙述“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的实情,“尾联归于深沉感慨”,表达“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的悲痛怨愤之情。
(2)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从情感和主题的角度赏析。“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此句写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呢?追根究底,还不是因为科举不顺吗,诗人顾影自怜,年已老大,愁病交攻,连自己的妻儿都养活不了,表达了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
故答案为:(1)A;
(2)本联写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8.(1)C(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1)C(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9.(1)C(2)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解析:(1)C(2)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解析】【分析】(1)C项,“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错误。选项曲解“征衣”的意思,根据注释及诗歌可知,应是“旅途中的衣服”。故选C。
(2)从诗歌标题“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和注释来看,这是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所写的一组诗歌,其三中首句“黄帽传呼睡不成”中“睡不成”说明诗人此时盼归心切以至无法入眠,其五中也有相关内容,如开头两句“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借助陆龟蒙来体现自己的恬淡心境,而“只”“作客归”又流露出思归之情;其三最后两句“分明旧泊江
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借助“江南岸”“春风”等春意盎然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悠然闲适之情,其五最后一句“倩人和雪洗征衣”意思是“请人用雪洗去旅途衣服上沾染的风尘”,画面生动有趣,流露出悠然之情趣;其三中“分明旧泊江南岸”,“旧泊”暗示我们,诗人不但此次是身在旅途,而且还曾经多次飘零旅途,内心隐含凄凉之感慨,其五中“已拚新年舟上过”意思是不得不在这舟上渡过新年,内心流露无奈伤感之感。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两首诗歌。
故答案为:⑴C;⑵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1.(1)D(2)其一:要心灵澄明,就得常读书多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其二:读书做学问需要深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或:读书做学问需要灵感,有了灵感,问题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解析】【分析解析:(1)D(2)其一:要心灵澄明,就得常读书多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其二:读书做学问需要深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或:读书做学问需要灵感,有了灵感,问题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解析】【分析】(1)D项,其二的语言口语化,“庄重典雅”不正确。故选D。
(2)第一首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该诗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第二首诗歌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故答案为:⑴D;⑵其一:要心灵澄明,就得常读书多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其二:读书做学问需要深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或:读书做学问需要灵感,有了灵感,问题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把握诗歌的主旨,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13.(1)D(2)①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②其五,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解析:(1)D(2)①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②其五,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
【解析】【分析】(1)D.“孤寂冷清、高远深邃”错误,“其五”的前两句通过“孤烟”“独树”
营造了苍凉索寞、宁静平和的意境。
(2)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意思是: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牛羊”、不识衣冠的“童稚”很显然是描写乡村生活。牛羊自在的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所以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诗句中提到颜回、五柳先生这两个人,借颜回的安贫乐道和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说明作者希望像颜回和五柳先生一样安于清贫,过着宁静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恬静,不求名利的人生志趣。
故答案为:⑴D;⑵①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②其五,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小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16.(1)C(2)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②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
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
解析:(1)C(2)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②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③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解析】【分析】⑴"昔日的黄金散尽,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错,正确的理解应是"这些陵墓常有人盗掘,常有金玉见于市朝”。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使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用典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比如“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C;⑵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②视听结合。
“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③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8.(1)C(2)①通过描写新春的食物来表现:新春新岁摆开丰盛的宴席姑娘们端来盛着春菜、春饼的春盘,②通过描写新春的景物来表现:新春到来东风吹拂,淑气和暖。③通过描写人物的活动来表现:女孩儿们戴上漂解析:(1)C(2)①通过描写新春的食物来表现:新春新岁摆开丰盛的宴席姑娘们端来盛着春菜、春饼的春盘,②通过描写新春的景物来表现:新春到来东风吹拂,淑气和暖。③通过描写人物的活动来表现:女孩儿们戴上漂亮的装饰品,欢喜可爱;人们互送温馨的祝福话语,【解析】【分析】(1)C项,“对天下苍生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错误,属于过度解读词人只是表达对自家人的美好祝福。故选C。
(2)此题要求回答赵长卿的《探春令》是如何表现新春气象的,注意描写的切入点以及手法,根据诗句“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可
知从描写新春的食物、景物、人物的活动来表现新春气象的。手法为正侧面结合。
故答案为:⑴C;⑵①通过描写新春的食物来表现:新春新岁摆开丰盛的宴席姑娘们端来盛着春菜、春饼的春盘,②通过描写新春的景物来表现:新春到来东风吹拂,淑气和暖。③通过描写人物的活动来表现:女孩儿们戴上漂亮的装饰品,欢喜可爱;人们互送温馨的祝福话语。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赏析。答此类题应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再分析写作技巧、表达效果及蕴含情感。译文:春日里春盘中盛满细细的生菜,忽然想起两京梅花开放的时刻。春盘从皇宫中送出,如同白玉。目光随着巫蛱滚滚江水流动。
20.(1)B(2)①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
②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解析:(1)B(2)①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
②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解析】【分析】(1)B项,“突出表现了此地环境的静谧美好”错误。“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主要写琴声的感染作用或影响。故选B。
(2)“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结合注释②③分析可知,主要讲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结合注释“开元十五年与王昌同榜进士,长期什室不得意,躺拜陶醉于山水名胜,过着漫游生活”分析,此处主要表达诗人的心境,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不一定要在仕途中才能展示才能。徜徉于山水之间,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故答案为:⑴B;⑵①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②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与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需要分析最后两句的深层含义,需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21.(1)B(2)①空间的阔大:从宫门到层层叠叠的宫殿,再到大明宫中的朝拜,最后写到凤池阁官员的忙碌,给人空间上的阔大繁盛之感;②物件的繁盛富丽:人物衣着和宫廷物品上鸡人的红巾,宫殿的华美层叠、皇帝解析:(1)B(2)①空间的阔大:从宫门到层层叠叠的宫殿,再到大明宫中的朝拜,最后写到凤池阁
官员的忙碌,给人空间上的阔大繁盛之感;②物件的繁盛富丽:人物衣着和宫廷物品上鸡人的红巾,宫殿的华美层叠、皇帝的翠云裘、冕旒、仙掌仪仗、龙袍,万国使节之多、万国衣冠的华丽、凤池官员的玉佩和起草的五彩诏书都给人繁盛华丽之感;③气象的繁盛:本诗依照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的时间顺序写宫门报晓、尚衣进裘、万国朝拜、凤池起诏等内容,展现了君臣司职,上下井然、万方臣服的大唐盛相。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使臣对大唐王朝的崇敬”曲解文意,本诗选取唐朝大明宫早朝前后的情景为叙述立足点,“万国衣冠拜冕旒”,应该是以“万国衣冠”对皇帝的“拜”
(跪拜),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故选B。
(2)考生要先理解题干中“气象阔大”“盛丽极矣”的意思,回归原文筛选相关信息,最后分角度、分要点作答。答题格式是“要点+分析”。“阔大”可指空间空大,联系“九天阊阖”“万国”“凤池”等词容易概括出;“气象”和“盛”指唐朝风貌,即大唐内外的整体繁盛气象,联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万国衣冠拜冕旒”等内容容易分析;“丽”可指华丽的色彩和质地,联系“绛”“翠云裘”“九天阊阖”“冕旒”“衮龙”“五色诏”“佩”容易分析。
故答案为:⑴B;⑵①空间的阔大:从宫门到层层叠叠的宫殿,再到大明宫中的朝拜,最后写到凤池阁官员的忙碌,给人空间上的阔大繁盛之感;②物件的繁盛富丽:人物衣着和宫廷物品上鸡人的红巾,宫殿的华美层叠、皇帝的翠云裘、冕旒、仙掌仪仗、龙袍,万国使节之多、万国衣冠的华丽、凤池官员的玉佩和起草的五彩诏书都给人繁盛华丽之感;③气象的繁盛:
本诗依照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的时间顺序写宫门报晓、尚衣进裘、万国朝拜、凤池起诏等内容,展现了君臣司职,上下井然、万方臣服的大唐盛相。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风格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4.(1)D(2)①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②哀悼之痛。颔联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③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朱颜早凋,发出早衰的深沉感叹解析:(1)D(2)①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②哀悼之痛。颔联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③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朱颜早凋,发出早衰的深沉感叹。④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没有享受到“轩冕之乐”,表现出了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解析】【分析】(1)D项,“诗人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错误。尾联表现诗人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结合注释①及全诗内容分析,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故选D。
(2)“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结合“杨柳”“客”分析,抒发思想之情;“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结合注释“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分析可知,抒发哀悼之痛。“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自己虽然
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故答案为:⑴D;⑵①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②哀悼之痛。颔联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③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朱颜早凋,发出早衰的深沉感叹。④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没有享受到“轩冕之乐”,表现出了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5.(1)A(2)示例:“闲看”之“闲”并不是“悠闲”之“闲”,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
①“闲”字蕴含着暂时得来的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诗人在官场备受排挤遇此恬淡的农村生活,倍感受用。②“闲”字解析:(1)A(2)示例:“闲看”之“闲”并不是“悠闲”之“闲”,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①“闲”字蕴含着暂时得来的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诗人在官场备受排挤遇此恬淡的农村生活,倍感受用。②“闲”字饱含着对炎凉官场的厌弃。诗人力主北伐恢复中原,却受到主和派的打压,“闲”字背后隐藏着诗人的几多辛酸。③“闲”字饱含着对正义的呼唤。该德才兼备,忠于朝廷却被免职闲居,“闲”字的背后,凝聚了诗人对正义的期待。
【解析】【分析】(1)A项,“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描写所观之感”的分析不当。根据诗句前两联才是描写所观,三、四两联描写的是观后之感。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闲”字的韵味。首联“闲看”“村童”二词,紧扣诗题中“观”和“村童戏”的含蕴。颔联详写“童戏”的内容,原汁原味地写出了村童游戏的情趣。颈联宕开一笔,由近及远,由实转虚,将时空的观照视角拉伸以远观,展现出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力田耦耕,体会稼穑的艰辛,冬闲时则入塾学习,粗通文墨。这样的生活方式不正是刚刚经历官场炎凉的诗人所欣羡的吗?尾联则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道出了心中的郁悒:村里的孩子读书,只学习极基础的东西,在立契约、作担保时不被蒙骗就行。没有必要辛辛苦苦地通过读书追求高官,因为要做高官太难了!这首诗是陆游免官闲居后的人生体验,是其厌恶官场倾轧、追求澄明心境的写照。所以,“闲”字饱含着诗人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以及对炎凉官场的厌弃、无奈与辛酸。总之,结合诗句,分析“闲”字的内涵:“悠闲”的状态和“闲人”的无奈、酸楚,不被重用,遭到排挤等即可。
故答案为:⑴A;⑵示例:“闲看”之“闲”并不是“悠闲”之“闲”,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①“闲”字蕴含着暂时得来的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诗人在官场备受排挤遇此恬淡的农村生活,倍感受用。②“闲”字饱含着对炎凉官场的厌弃。诗人力主北伐恢复中原,却受到主和派的打压,“闲”字背后隐藏着诗人的几多辛酸。③“闲”字饱含着对正义的呼唤。该德才兼备,忠于朝廷却被免职闲居,“闲”字的背后,凝聚了诗人对正义的期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