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54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54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0 20:0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乡土中国》 导读课
1.意义何在?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阅读的载体可以变,阅读这件事不能停。
信息碎片化时代VS深度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亮点:
规定了18个“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放在首位
整本书阅读参考书目
试题样例
北京高考名著题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 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费孝通的“人熟是一宝”体现了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而齐尔格特·鲍曼的“陌生世界”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会”缺点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缺乏交流沟通,表现为冷漠、封闭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或契约来维系。因此可参考以下立意:
①熟人是把双刃剑,帮你也会害了你或害了陌生人。
②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是一种进步。
③从“人治”到“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④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需重构社会信任。
⑤在规则与人性交融中抒写公平/用人情看守心灵,用规则看守公平。
⑥陌生的熟人和亲近的陌生人/远近、亲疏、陌生和熟悉,剪不断,理还乱。
《乡土中国》又放在教材的首位
占 位:一个单元(第五单元)
整本书类型:学术著作
为什么要让学生阅读《乡土中国》?
1. 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关系。
文本涉及了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同时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
2.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
3. 让学生树立关注乡村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4. 从书中作者发现问题、提炼概念、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论述的方式)
5. 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特殊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的修养。
6. 以作者的学术精神去启迪学生,影响学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注入“学术因子”。
7. 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学会阅读一类书。
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 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乡土中国》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解释么?
画出并展示家庭关系图
中国人的家谱情结
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要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则统一用uncle代表。
称谓的简单或是复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西方对于家庭格局与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理解不同。
中国人的家谱情结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乡土中国》
中美妈妈对比
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你能解释么?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校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乡土中国》
随着社会的变迁,过去遵从的欲望不再适应当下的生存环境,人们对它的印象也逐渐模糊。
今天,人们更愿意从抽象的角度理解欲望,它被放在生物学、人类学等现代科学的解释中。比如有种理论认为,人的欲望随着年龄增长一点点减少,这是因为人体内某种激素的减少。
日本:“低欲望时代”;
“佛系”的生活方式,年轻人都以无欲无求为荣。
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现象在中国已经开始萌芽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愿意生孩子,不愿意结婚;中国单身人群已超2亿,占总人口的1/7。
日本 低欲望社会
王漫妮从一个普通的小城市来到大城市,有着向上流阶层发展的强烈欲望。她的实现途径是用努力的工作,换来更好的生活。她背后的动力就是对金钱的渴望,但除了满足这个欲望,看不出她到底还需要什么。就算是嫁人,也是为了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顾佳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全职太太,为了全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她同样有向上层阶级看齐的渴望。她的实现途径是通过混进“太太圈”,获得更多生意资源。不过她和王漫妮不同,她很清楚那些太太的价值,也很清楚自己的价值,更清楚自己混进上流阶层的目标是什么。
——电视剧《三十而已》
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靠经验,自然为他们选择出一个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而生活。 ——欲望
而现代生活中人们依靠知识、计划。这是理性的时代,人们常常从已知的手段和目的去计划行为。 ——需要
第14章
你饿了吗?
你饱了吗?
回家煮面给你吃好不好?
你要不要再加个菜?
你想去哪里吃?
2.知人论世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①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②小册子
③(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
④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
⑤乡村社会学
⑥十四篇文章
3.阅读什么?
理脉络
01
02
辨概念
03
明方法
04
共探讨
读什么?
1.理脉络:学术类著作,每个章节,都有一个分论点,一个章节读完,需要对这个章节进行“小结”。梳理章节逻辑框架,这是把厚书读薄的一个关键。因此,厘清思路,梳理脉络,整理要点,是阅读学术类著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2.辨概念:依据高中“新课标”所定必修部分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科书编写建议,《乡土中国》的语言目标之一,是要抓住核心学术概念,通过联系语境、查阅工具书等方式,理解作者书中的重要概念与学术观点。
3.明方法:学术性文章 重在以客观、求实的论证来探求科学的真理,与非学术性文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学术性文章在论证方面更讲求严谨,每一个立论都要建立在充分的论证之上。《乡土中国》案例材料丰富,梳理文章论证思路,有利于更好把握学术论著的特点。
4.共探讨:文本涉及了乡土社会的社会格局和道德观念,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阅读时应树立关注乡村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观察和思考现实社会的能力。
4.如何阅读?
1.思维导图:表达发散性思维的
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理脉络”工具)
《乡土中国》原著目录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请试着给篇目进行归类。
“鱼骨头”形思维导图《乡土本色》优秀思维导图2.感知批读
(“辨概念”
“明方法”工具)
何为批读?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文章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
——《现代汉语词典》
雁过留痕、潜心涵咏文字的过程
为何批读?
不批读,你会睡着的!
五步阅读法
浏 览
略 读
精 读
研 读
重 读
乡土中国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目录
第一步:浏览
浏览目录,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
《乡土中国》一书结构图
第二步:略读
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了解每一章的内容大意,略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
第三步:精读
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悟,可以借助回答教材中的阅读导引来检测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借助书本每一章前的文本梳理勾连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研读
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专题,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搜集资料、讨论展示。
第五步:重读
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
五步阅读法的具体措施
方 法 具 体 措 施
浏 览 ①确认本书的作者与书名;②阅读目录、前言、后记等,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③对全书进行一目十行的扫描式阅读,大致了解本书的基本结构;④跳读部分章节,了解本书的内容体系,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本书内容。
略 读 ①速读全书,圈出各篇的核心概念,勾画出各篇的主要观点,结合原文,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的含义;②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梳理行文思路。
精 读 ①细读原文,咬文嚼字,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勾画难理解的语句;②解释并理解原文中所提出的核心概念;③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理清原文的思路和脉络;④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价。
研 读 ①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②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梳理整本书的结构体系,把握整本书的价值取向;③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思考文章中的乡村情况与你所经历或了解的乡村、乡土的实际情况有哪些相符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重 读 即反复读、终身读。根本目的是要“消纳”。在于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思考作者观点,你对乡村的发展、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什么建议,写出读书报告的提纲。
阅读门径



1.作者是如何围绕概念论证分析的?
(举例、比喻、分类)
2.概念的内涵(特点)是什么?(分析并寻找)
3.作者为何要提出这个概念?(分析并寻找)
批读概念—私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概念本身、议论语句的中心词、段落的论点的关键词(一般为名词)
辽宁省建昌县高级中学
信号词
关键词
批读概念丨私
私:没有公德心
信号词:代词、重要的修饰(限定性)词语、关联词语
私:只为自己打算,
只图个人利益。
3.论证方法(“明方法”)
先驳后立,边驳边立:如《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
事实论证: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名句,更具说服力
阅读任务安排
每周二、周四5点20分至5点45分
温馨提示:
1、以上的页码均为《乡土中国阅读指导书》,加粗文字均为另一本薄点的书,(上面有原文),结合阅读指导书所标页码进行深度阅读。
2、其余未安排的部分,可以在当周内容完成后有序进行。
3、期末考试有10分的微写作。
1、2-7页+30-35页(阅读法、作者、背景、本书构成)
2、7-11页+乡土本色
3、12-13页+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4、14-16页+家族、男女有别
5、17-20页+礼治秩序
6、20-21+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7、22-25+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6、39+43-46页(乡土本色习题)
7、40+47-50页(文字下乡习题)
8、40+51-53页(再论文字下乡习题)
9、40+54-56(差序格局习题)
10、41+57-58(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习题)
11、42+59-60(家族习题)
12、42+61-64(男女有别习题)
13、42+74-75(血缘和地缘习题)
读书的
根本目的
让自己看明白世界,看清自己。
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无所事事的时候,有一种严肃的力量推动你往前走。